用于游泳池泵的电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184721阅读:580来源:国知局
用于游泳池泵的电机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用于游泳池泵的电机。



背景技术:

目前市场上所使用的游泳池泵一般安装在露天的环境中,由于其工作功率较大,为防止温升过高影响控制器正常工作,同时避免工作人员的误操作而导致烫伤,一般都会采用电机本体自带风扇的方式对电机进行冷却,但由于电机本身结构特点的限制,游泳池泵其风扇产生的散热效果要么就是风量不够,对电机散热效果差;要么就是风量太大,引起空气与风叶之间的作用加剧,导致风噪偏大。有的采用风扇散热,但是,风扇产生的风量并未有效地用到电机散热上,反而以各种形式流失了,影响了整机性能,如何优化风道结构,既能提高风量利用率,使游泳池泵有效散热,又能降低风噪,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用于游泳池泵的电机,它能提高风量利用率,使游泳池泵既能有效散热,又能降低风噪。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用于游泳池泵的电机,包括电机本体,所述电机本体的转子轴上安装有叶轮,并且所述叶轮设置在电机本体的后部,在电机本体的前端设置有前端盖,在电机本体的后端设置有后端盖,并且,所述后端盖位于叶轮的前部,在所述前端盖的两侧设置有前端出风槽,在所述后端盖上沿后端盖四周均匀设置有后端进风槽;还包括防护罩,所述防护罩罩于叶轮的外部,并与后端盖或电机本体的外壳固定连接,所述防护罩上均匀设置有带有斜度的进风槽,并且带有斜度的进风槽的总面积与后端进风槽的总面积的比值范围为1.05~2;电机运行时,叶轮跟着电机一起旋转,风从防护罩的带有斜度的进风槽进入,通过叶轮做功,经后端盖周边的后端进风槽进入电机本体内部,最后经前端盖上的前端出风槽排出,实现对电机本体的散热。

进一步,所述后端盖上的后端进风槽设置有四个,该四个后端进风槽均为腰形槽,并且,其中一个为具有较大面积的第一腰形槽,用于对控制器进行散热,其余三个为同等面积的第二腰形槽,用于对电机本体进行散热。

进一步,所述电机本体的外壳上用于连接控制器的位置处开有多个相同尺寸的出风腰形槽,所述第一腰形槽设置在与出风腰形槽距离最近的位置处。

进一步,所述第一腰形槽的面积大于出风腰形槽的面积,并且第一腰形槽的面积小于多个出风腰形槽的面积之和。

进一步,所述后端盖上的位于第一腰形槽两侧的第二腰形槽正对前端盖上位于前端盖两侧的前端出风槽。

进一步,所述前端出风槽的面积小于第二腰形槽的面积。

进一步,所述防护罩上带有斜度的进风槽设置有八个。

进一步,所述电机本体的外壳上,与出风腰形槽相对的位置上设有排水槽,并且,所述后盖端上的后端进风槽的总面积小于出风腰形槽、排水槽、前端出风槽的面积总和,但大于出风腰形槽、前端出风槽的面积总和。

进一步,所述出风腰形槽设置有3个,且相互之间平行布置在电机本体的外壳上。

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整机装配后,防护罩上设置有八个均布的带有斜度的进风槽,考虑到风量的利用率及风噪大小,带有斜度的进风槽的总面积与后端进风槽的总面积的比值范围为1.05~2之间,即能保证出风压力,又可根据带有斜度的进风槽的总面积大小调整风噪大小,使风噪达到要求;

2)后端盖的第一腰形槽靠近外壳上出风腰形槽的位置,第一腰形槽面积大于外壳上单个出风腰形槽的面积,但小于三个出风腰形槽的面积之和,使得对控制器散热的风既能达到一定的风速确保散热效果,又能通过增大总散热面积而减小风噪;

3)后端盖的第二腰形槽正对前端盖上的前端出风槽的位置,使得第二腰形槽和前端出风槽形成对流,前端出风槽的面积小于第二腰形槽的面积,使得对电机本体散热的风整进一步提高,使散热效果更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用于游泳池泵的电机的主视剖视图;

图2为图1的左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防护罩的立体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后端盖的立体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外壳的立体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前端盖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内容更容易被清楚地理解,下面根据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如图1~6所示,一种用于游泳池泵的电机,包括电机本体2,所述电机本体2的转子轴8上安装有叶轮5,并且所述叶轮5设置在电机本体2的后部,在电机本体2的前端设置有前端盖1,在电机本体2的后端设置有后端盖4,并且,所述后端盖4位于叶轮5的前部,在所述前端盖1的两侧设置有前端出风槽16,用于将电机本体2内部的热量进行引出,在所述后端盖4上沿后端盖4四周均匀设置有后端进风槽;还包括防护罩6,所述防护罩6罩于叶轮5的外部,并与后端盖4或电机本体2的外壳3固定连接,所述防护罩6上均匀设置有八个带有斜度的进风槽11,并且带有斜度的进风槽11的总面积与后端进风槽的总面积的比值范围为1.05~2;电机运行时,叶轮5跟着电机一起旋转,风从防护罩6的带有斜度的进风槽11进入,通过叶轮5做功,经后端盖4周边的后端进风槽进入电机本体2内部,最后经前端盖1上的前端出风槽16排出,实现对电机本体2的散热。前端出风槽16也为腰形槽。

考虑到空间的限制,叶轮5的直径是一定的,在确认后端盖4上腰形槽总面积后,为了保证后端盖上具有一定的进风压力,同时使风噪不至于太大,可调节防护罩6上均匀设置的八个带有斜度的进风槽11的面积,从而调整风噪大小。带有斜度的进风槽11的总面积与后端进风槽的总面积采用合适的面积比,一方面能够减小风噪,提高风量的利用率,另一方面还可以有效降低电机工作温升。

如图1、2、4所示,所述后端盖4上的后端进风槽设置有四个,该四个后端进风槽均为腰形槽,并且,其中一个为具有较大面积的第一腰形槽12,用于对控制器7进行散热,其余三个为同等面积的第二腰形槽13,用于对电机本体2进行散热。

如图1、2、5所示,所述电机本体2的外壳3上用于连接控制器7的位置处开有三个相同尺寸的出风腰形槽14,利用该出风腰形槽14可将风量引出继续对外壳3上部的控制器7进行散热,所述第一腰形槽12设置在与出风腰形槽14距离最近的位置处。本实施例中,控制器7位于电机本体2的上部,所述电机本体2的顶部开有出风腰形槽14,出风腰形槽14用于将电机本体2内的风量引出一部分对控制器7进行散热,后端盖4上的第一腰形槽12也位于后端盖4的最上部。考虑到风量在外壳3上引出后需要产生一定的风速才能对控制器7有效的散热,故将第一腰形槽12设置在后端盖的最上部,以使第一腰形槽12与出风腰形槽14距离最近,增加动压。

如图1、2、5所示,所述第一腰形槽12的面积大于出风腰形槽14的面积,并且第一腰形槽12的面积小于三个出风腰形槽14的面积之和。出风腰形槽14的单个槽面积较小,目的为了提高风速,具体地说,出风腰形槽14的风速大于第一腰形槽12处的风速,同时考虑到控制器散热面积及风噪,出风腰形槽14设置为3个相同的面积较小的腰形槽,并且3个出风腰形槽14的总面积大于第一腰形槽12目的为了有效减小风噪。

如图1、2、6所示,所述后端盖4上的位于第一腰形槽12两侧的第二腰形槽13正对前端盖1上位于前端盖1两侧的前端出风槽16。第二腰形槽13和前端出风槽16形成对流,在电机本体2两侧形成产生一定的风速对电机本体2进行散热。通过合理布局前端出风槽16,能快速有效通过空气对流降低电机及控制器温升,从而提高电机品质。

如图4、6所示,为了进一步提高电机本体2内的风速,所述前端出风槽16的面积小于第二腰形槽13的面积。

如图3所示,所述防护罩6上带有斜度的进风槽11设置有八个。

如图5所示,所述电机本体2的外壳3上,与出风腰形槽14相对的位置上设有排水槽15,排风槽15设置有两个,对称布置在外壳3的前后两端,用于防止积水,并且,考虑到外壳排水槽15的设置,所述后端盖4上的后端进风槽的总面积小于出风腰形槽14、排水槽15、前端出风槽16的面积总和,但大于出风腰形槽14、前端出风槽16的面积总和。

如图5所示,所述出风腰形槽14设置有3个,且相互之间平行布置在电机本体2的外壳3上。

整机装配后,防护罩6上设置有八个均布的带有斜度的进风槽11,考虑到风量的利用率及风噪大小,带有斜度的进风槽11的总面积与后端进风槽的总面积的比值范围为1.05~2之间,即能保证出风压力,又可根据带有斜度的进风槽11的总面积大小调整风噪大小,使风噪达到要求。

后端盖4的第一腰形槽12靠近外壳3上出风腰形槽14的位置,第一腰形槽12面积大于外壳3上单个出风腰形槽14的面积,但小于三个出风腰形槽14的面积之和,使得对控制器7散热的风既能达到一定的风速确保散热效果,又能通过增大总散热面积而减小风噪;后端盖4的第二腰形槽13正对前端盖1上的前端出风槽16的位置,使得第二腰形槽13和前端出风槽16形成对流,前端出风槽16的面积小于第二腰形槽13的面积,使得对电机本体2散热的风整进一步提高,使散热效果更好。

以上所述的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和有益效果进行了进一步详细说明,所应理解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