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WIFI功能的车载无线充电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898487发布日期:2018-07-10 15:04阅读:350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载电子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具有WIFI功能的车载无线充电装置。



背景技术:

现有移动终端比如手机、平板电脑功能越来越强大,同时电量耗损也越来越严重,续航能力不足,随时需要移动充电。现有车载电子设备可通过充电接口连接数据线对移动终端进行移动充电,但充电依赖数据线且充电接口需要对应一致,且在充电过程中移动终端使用不便,导致移动充电的适应性和使用便捷性不佳,同时现有车载电子设备并不具有WIFI功能,导致其使用的便捷性和功能性不佳,影响用户的使用体验。



技术实现要素:

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具有WIFI功能的车载无线充电装置,解决现有车载电子设备移动充电的WIFI功能性、使用便捷性和适应性不佳而影响用户体验的技术问题。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提供一种具有WIFI功能的车载无线充电装置,包括外壳、支架、主板、MIFI模块、电池模块、移动通讯卡槽和无线充电模块,所述外壳与所述支架通过转轴结构连接,所述主板固定设置在所述外壳内部,所述移动通讯卡槽设置在所述外壳侧面,用于安装移动通讯卡并生成移动通讯网络信号,所述电池模块固定设置在主板上,用于存储电量,所述无线充电模块设置在所述主板上且与所述电池模块电气连接,用于对外部设备进行无线充电,所述MIFI模块固定设置在所述主板上且与所述电池模块电气连接,用于将所述移动通讯卡槽内移动通讯卡的移动通讯网络信号转化为WIFI网络信号并生成WIFI网络。

优选的,所述外壳在四周边缘还设置有至少两个卡扣件,用于卡扣固定外部设备以给外部设备充电。

优选的,所述的具有WIFI功能的车载无线充电装置还包括设置在所述外壳侧面且与所述电池模块电气连接的充电接口,用于通过数据线与外部设备电气连接以进行有线充电或有线放电。

优选的,所述充电接口为USB接口、Micro USB接口或Type-c接口。

优选的,所述支架底部还设置有弹性吸盘,用于将所述外壳可拆卸地弹性安装在车上。

优选的,所述支架底部还设置有卡扣件,用于将所述外壳可拆卸地卡扣安装在车上。

优选的,所述MIFI模块包括调制解调单元和路由单元,所述调制解调单元用于将所述移动通讯卡槽内移动通讯卡的移动通讯网络信号转化为WIFI网络信号,所述路由单元用于将所述调制解调单元转化的WIFI网络信号向周围发射以生成WIFI网络。

优选的,所述无线充电模块包括充电线圈和无线充电管理电路,所述无线充电管理电路用于控制所述充电线圈生成电磁感应场。

优选的,所述具有WIFI功能的车载无线充电装置还包括设置在所述支架侧面的指纹模块,用于通过指纹验证用户身份后开启所述具有WIFI功能的车载无线充电装置。

优选的,所述具有WIFI功能的车载无线充电装置还包括设置在所述支架侧面且与所述电池模块和MIFI模块电气连接的显示模块,用于显示所述电池模块的剩余电量和所述MIFI模块WIFI网络的信号强度。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具有WIFI功能的车载无线充电装置,通过外壳和支架结构配置可安全、方便快捷地将外部移动设备安置在车上,通过在外壳内配置无线充电模块方便快捷地实现了对安置的外部移动设备的无线充电功能,同时配置移动通讯卡槽安装移动通讯卡并生成移动通讯网络信号,通过MIFI模块将移动通讯卡槽内移动通讯卡的移动通讯网络信号转化为WIFI网络信号并生成WIFI网络,方便快捷地实现了车载无线充电装置的WIFI功能,提升了车载电子设备的WIFI功能性、使用便捷性、安全性和用户体验。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的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中具有WIFI功能的车载无线充电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中具有WIFI功能的车载无线充电装置的电气连接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更详细的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应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结合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此外,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如图1、图2所示,所述具有WIFI功能的车载无线充电装置包括外壳1、支架5、主板、MIFI模块2、电池模块3、移动通讯卡槽4和无线充电模块6。所述外壳1呈长方体,可采用塑料或PC树脂材料,所述外壳1与所述支架5可通过转轴结构或其他结构转动连接。所述主板固定设置在所述外壳1内部安装件上,所述MIFI模块2、电池模块3和无线充电模块6设置在所述主板上。

所述外壳1在四周边缘比如上、下、左、右侧均设置有卡扣件11,使需要安置充电的外部设备比如手机安全、方便快捷地安置在所述外壳1上,便于用户在充电时使用和观察手机屏幕。所述支架5底部设置有弹性吸盘51或卡扣件,可将所述外壳可拆卸地安装在车上,提升了移动充电装置安装和拆卸使用的便捷性。

所述移动通讯卡槽4设置在所述外壳1侧面,可采用弹出卡扣结构,用于安装移动通讯卡比如SIM卡、USIM卡和UIM卡,并生成移动通讯网络信号比如3G、4G网络信号。所述电池模块3可采用通用的移动电源模块,其包括充电电路和充电管理芯片,用于存储电量和管理充放电。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所述外壳1侧面还设置有与所述电池模块3电气连接的充电接口,可选用通用的USB接口、Micro USB接口和Type-c接口或多种类型接口组合配置,用于通过对应接口类型的数据线与外部设备比如手机电气连接,以进行有线充电或有线放电,通过多种类型接口组合配置实现不同接口类型的外部设备的适配,提高了移动充电装置充电的适应性和用户体验。

所述无线充电模块6设置在所述主板中间位置且与所述电池模块3电气连接,其包括充电线圈61和无线充电管理电路62,所述无线充电管理电路62可采用无线充电领域通用的管理电路,用于控制所述充电线圈61生成电磁感应场。当用户将手机安置在所述外壳1的所述无线充电模块6正上方的电磁感应场内时,手机内的无线充电模块在所述电磁感应场的作用下产生电能,实现对外部设备的无线充电功能,提高了移动充电装置充电的便捷性和用户体验。

所述MIFI模块2固定设置在所述主板上且与所述电池模块3电气连接,其包括调制解调单元21和路由单元22。当所述移动通讯卡槽4内安装有移动通讯卡比如USIM卡时,所述调制解调单元21将所述移动通讯卡槽4内移动通讯卡的移动通讯网络信号比如3G信号转化为WIFI网络信号,并通过所述路由单元22将转化的WIFI网络信号向周围发射以生成WIFI网络,使移动充电装置具有移动WIFI功能,提高了移动充电装置的功能性、使用便捷性和用户体验。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所述支架5侧面还设置有指纹模块7和显示模块8。所述指纹模块7包括半导体或光学指纹传感器,采集用户的指纹图像,并将其与预设指纹模板进行匹配以验证用户身份,当用户指纹身份验证通过时才授权开启移动充电装置,否则不授权开启,避免他人非法使用移动充电装置进行充电和使用WIFI网络,提高了移动充电装置的安全性、隐私性和用户体验。所述显示模块8与所述电池模块3和MIFI模块2电气连接,可显示所述电池模块3的剩余电量和所述MIFI模块2的WIFI网络的信号强度,便于用户实时观察电路情况和WIFI网络状态,提高了移动充电装置使用的便捷性和用户体验。

综上所述,本实施例的具有WIFI功能的车载无线充电装置,通过外壳和支架结构配置可安全、方便快捷地将外部移动设备安置在车上,通过在外壳内配置无线充电模块方便快捷地实现了对安置的外部移动设备的无线充电功能,同时配置移动通讯卡槽安装移动通讯卡并生成移动通讯网络信号,通过MIFI模块将移动通讯卡槽内移动通讯卡的移动通讯网络信号转化为WIFI网络信号并生成WIFI网络,方便快捷地实现了车载无线充电装置的WIFI功能,提升了车载电子设备的WIFI功能性、使用便捷性、安全性和用户体验。

应当理解,本实用新型的各部分可以用硬件、软件、固件或它们的组合来实现。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多个步骤或方法可以用存储在存储器中且由合适的指令执行系统执行的软件或固件来实现。例如,如果用硬件来实现,和在另一实施方式中一样,可用本领域公知的下列技术中的任一项或他们的组合来实现:具有用于对数据信号实现逻辑功能的逻辑门电路的离散逻辑电路,具有合适的组合逻辑门电路的专用集成电路,可编程门阵列(PGA),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PGA)等。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