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无线充电电路、系统、印刷电路板、芯片及终端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019648发布日期:2018-07-25 00:24阅读:175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无线充电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无线充电电路、系统、印刷电路板、芯片及终端设备。



背景技术:

随着终端设备功能的越来越强大,终端设备的充电技术也得到不断地发展和进步,为了提升充电的便利性,无线充电方式已慢慢成为了一种新的充电趋势。

具体地,目前市面上能够支持无线充电的终端设备很少,且,这些终端设备中的无线充电电路的构架繁冗复杂,如可包括电能接收线圈,降压式变换器(Buck转换器)以及一级或者多级降压式充电电路(Buck Charger)。由于Buck电路会存在转换效率较低的问题,因而两级(或多级)Buck电路会进一步降低无线充电电路的充电效率;再者,由于Buck电路还存在发热较严重的问题,因而还会影响充电过程中终端设备的安全性。

也就是说,现有的无线充电电路存在充电效率较低以及充电安全性较低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无线充电电路、系统、印刷电路板、芯片及终端设备,用以解决现有的无线充电电路所存在充电效率较低以及充电安全性较低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无线充电电路,包括电能接收线圈、整流电路、控制器以及调整电路,其中:

所述电能接收线圈的输入端与电源适配器的电能发射线圈的输出端耦合连接,输出端与所述整流电路的输入端电连接,用于接收电源适配器的电能发射线圈所发射的交流电;

所述整流电路输出端与所述调整电路的输入端以及所述控制器的输入端电连接,用于将所述交流电转换为直流电;

所述控制器的输入端与待充电电池电连接,输出端与所述调整电路的控制端电连接,用于采集待充电电池的充电电压以及充电电流;

所述调整电路的输出端与所述待充电电池电连接,用于将所述直流电的电压调整至所述充电电压,将所述直流电的电流调整至所述充电电流。

具体地,所述调整电路包括一个或两个以上相互并联的调整子电路;针对任一调整子电路,所述调整子电路包括第一开关、第二开关、第三开关、第四开关、第一电容、电感以及第二电容,其中:

所述第一开关、所述第二开关、所述第三开关以及所述第四开关依次串联;

所述第一电容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开关的输出端以及所述第二开关的输入端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三开关的输出端以及所述第四开关的输入端连接;

所述电感的一端与所述第二开关的输出端与所述第三开关的输入端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二电容的一端相连;

所述第二电容的另一端以及所述第四开关的输出端作为公共负端。

进一步地,所述无线充电电路还包括电荷泵充电电路,其中:

所述控制器的输出端与所述电荷泵充电电路的控制端电连接,还用于在确定所述待充电电池的充电阶段为恒流阶段时,控制所述电荷泵充电电路上电;

所述调整电路的输出端与所述电荷泵充电电路的输入端电连接,具体用于将所述直流电的电压调整至第一目标电压,将所述直流电的电流调整至第一目标电流;

所述电荷泵充电电路的输出端与所述待充电电池电连接,用于将所述第一目标电压调整至所述充电电压,将所述第一目标电流调整至所述充电电流;

其中,所述电荷泵充电电路包括一个或两个以上相互并联的电荷泵充电子电路。

进一步地,所述无线充电电路还包括降压式充电电路,其中:

所述控制器的输出端与所述降压式充电电路的控制端电连接,还用于在确定所述待充电电池的充电阶段为非恒流阶段时,控制所述降压式充电电路上电;

所述调整电路的输出端与所述降压式充电电路的输入端电连接,具体用于将所述直流电的电压调整至第二目标电压,将所述直流电的电流调整至第二目标电流;

所述降压式充电电路的输出端与所述待充电电池电连接,用于将所述第二目标电压调整至所述充电电压,将所述第二目标电流调整至所述充电电流;

其中,所述降压式充电电路包括一个或两个以上相互并联的降压式充电子电路。

进一步地,所述无线充电电路还包括开关电路,其中:

所述开关电路的输入端与所述电能接收线圈的输出端电连接,输出端与所述整流电路的输入端电连接,用于在所述无线充电电路出现过温、过压、欠压或者过流状态时,断开所述无线充电电路。

进一步地,所述无线充电电路还包括开关电路,其中:

所述开关电路的输入端与所述整流电路的输出端电连接,输出端与所述调整电路的输入端电连接,用于在所述无线充电电路出现过温、过压、欠压或者过流状态时,断开所述无线充电电路。

相应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印刷电路板,包括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的无线充电电路。

再者,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无线充电芯片,包括权利要求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的无线充电电路。

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终端设备,包括待充电电池以及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的无线充电电路。

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无线充电系统,包括电源适配器以及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的终端设备。

本实用新型有益效果如下: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无线充电电路、系统、印刷电路板、芯片及终端设备,可包括电能接收线圈、整流电路、控制器以及调整电路,其中:所述电能接收线圈的输入端与电源适配器的电能发射线圈的输出端耦合连接,输出端与所述整流电路的输入端电连接,用于接收电源适配器的电能发射线圈所发射的交流电;所述整流电路输出端与所述调整电路的输入端以及所述控制器的输入端电连接,用于将所述交流电转换为直流电;所述控制器的输入端与待充电电池电连接,输出端与所述调整电路的控制端电连接,用于采集待充电电池的充电电压以及充电电流;所述调整电路的输出端与所述待充电电池电连接,用于将所述直流电的电压调整至所述充电电压,将所述直流电的电流调整至所述充电电流。相比于现有技术,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调整电路的主要充放电元件可为电容,因而能够增大无线充电电路的转换效率,进而提升无线充电电路的充电效率;且,所述调整能够将高压转换为低压,降低了流过所述调整电路的前级电路的电流,不仅进一步提升了无线充电电路的充电效率,还保证了无线充电电路的安全性。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要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中提供的第一种无线充电电路的结构示意图;

图2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中提供的第一种无线充电电路的第一种可能的具体结构示意图;

图3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中提供的第一种无线充电电路的第二种可能的具体结构示意图;

图4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中提供的调整子电路的结构示意图;

图5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中提供的第二种无线充电电路的结构示意图;

图6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中提供的电荷泵充电子电路的第一种可能的具体结构示意图;

图7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中提供的电荷泵充电子电路的第二种可能的具体结构示意图;

图8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中提供的第二种无线充电电路的第一种可能的具体结构示意图;

图9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中提供的第二种无线充电电路的第二种可能的具体结构示意图;

图10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中提供的第三种无线充电电路的结构示意图;

图11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中提供的降压式充电子电路的具体结构示意图;

图12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中提供的第三种无线充电电路的第一种可能的具体结构示意图;

图13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中提供的第三种无线充电电路的第二种可能的具体结构示意图;

图14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中提供的第四种无线充电电路的第一种可能的具体结构示意图;

图15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中提供的第四种无线充电电路的第二种可能的具体结构示意图;

图16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中提供的第四种无线充电电路的第三种可能的具体结构示意图;

图17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中提供的第四种无线充电电路的第四种可能的具体结构示意图;

图18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中提供的终端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19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中提供的无线充电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20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中提供的无线充电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21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中提供的计算机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一:

为了解决现有的无线充电电路所存在的充电效率较低以及充电安全性较低的问题,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无线充电电路。其中,所述无线充电电路通常可被设置在相应的终端设备中,如设置在手机、平板电脑、智能手表以及相机等中,用于在所述终端设备与相应的无线适配器建立耦合连接时,将从所述无线适配器接收到的电能传输到所述终端设备的待充电电池内,当然,所述无线充电电路还可独立使用,对此不作赘述。

具体地,如图1所示,其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中所述的第一种无线充电电路的电路结构示意图。需要说明的是,由图1可知,所述第一种无线充电电路可包括电能接收线圈11、整流电路12、控制器13以及调整电路14,其中:

所述电能接收线圈11的输入端与电源适配器的电能发射线圈的输出端耦合连接,输出端与所述整流电路12的输入端电连接,可用于接收电源适配器的电能发射线圈所发射的交流电;

所述整流电路12的输出端与所述调整电路14的输入端以及所述控制器13的输入端电连接,可用于将所述交流电转换为直流电;

所述控制器13的输入端与待充电电池电连接,输出端与所述调整电路14的控制端电连接,可用于采集待充电电池的充电电压以及充电电流;

所述调整电路14的输出端与所述待充电电池电连接,可用于将所述直流电的电压调整至所述充电电压,将所述直流电的电流调整至所述充电电流。

也就是说,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无线充电电路可包括电能接收线圈、整流电路、控制器以及调整电路,其中:所述电能接收线圈的输入端与电源适配器的电能发射线圈的输出端耦合连接,输出端与所述整流电路的输入端电连接,用于接收电源适配器的电能发射线圈所发射的交流电;所述整流电路输出端与所述调整电路的输入端以及所述控制器的输入端电连接,用于将所述交流电转换为直流电;所述控制器的输入端与待充电电池电连接,输出端与所述调整电路的控制端电连接,用于采集待充电电池的充电电压以及充电电流;所述调整电路的输出端与所述待充电电池电连接,用于将所述直流电的电压调整至所述充电电压,将所述直流电的电流调整至所述充电电流。相比于现有技术,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调整电路的主要充放电元件可为电容,因而能够增大无线充电电路的转换效率,进而提升无线充电电路的充电效率;且,所述调整能够将高压转换为低压,降低了流过所述调整电路的前级电路的电流,不仅进一步提升了无线充电电路的充电效率,还保证了无线充电电路的安全性。

具体地,所述电能接收线圈11以及所述电能发射线圈可为矩形、圆形或者三角形等任意形状,只要能够相互匹配,并相互发生电感应、磁感应、磁共振或者电磁波的交互即可。其中,所述电能接收线圈11以及所述电能发射线圈的线圈直径、线经、材质均可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设置,如可设置为100mm(毫米)、0.5mm(毫米)、漆包铜线等,对此不作赘述。

可选地,所述整流电路12通常可为现有的任意整流电路,如可为半波整流电路、全波整流电路或者桥式整流电路等。其中,所述半波整流电路、全波整流电路以及桥式整流电路可由相应的二极管或者晶闸管等器件组成。当然,在对转换效率要求较高的场景中,所述整流电路12中的器件还可为晶体管,如三极管、MOS管等。

需要说明的是,所述整流电路12除了可自行搭建之外,还可集成在相应的逻辑芯片中,以构建相应的整流芯片,实现终端设备等的小型化设计,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对此不作任何限定。

具体地,所述控制器13通常可为所述终端设备中的AP(Application Processor,应用处理器),或者可为另外设置在所述终端设备中现有的处理单元或者其它处理逻辑,如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中央处理器)、MCU(Microcontroller Unit,微控制单元)、程序代码等,只要能够所述待充电电池的充电电压以及充电电流,并基于所述充电电压以及整流电路12输出的直流电的电压,向所述调整电路14发送相应的控制信号即可。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控制器13发送的控制信号还可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设定,如可将高电平信号作为第一控制信号、将低电平信号作为第二控制信号等;或者,将低电平信号作为第一控制信号、将高电平信号作为第二控制信号。当然,所述控制信号的实际格式也可为相应的程序代码、数字信号或者模拟信号等,只要能够满足实际需求即可,对此不作赘述。

可选地,所述控制器13,具体可用于实时采集所述待充电电池的充电电压以及充电电流;或者,每隔设定时长采集所述待充电电池的充电电压以及充电电流。

需要说明的是,所述设定时长可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设定,如可设置为1ms(毫秒)、1s(秒)、1min(分)等,只要能够满足实际的精度需求即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对此不作任何限定。

可选地,如图2所示,其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中提供的第一种无线充电电路的第一种可能的具体结构示意图。具体地,由图2可知,所述第一种无线充电电路中的所述调整电路14中可仅包括一个调整子电路,例如图2中所示的141等。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的调整电路14中用于充放电的元件主要为电容,因而能够有效降低电路损耗,提升充电效率;且,电容元件不会出现发热问题,因而能够避免无线充电电路或者终端设备发生发热现象,提升了无线充电电路或者终端设备的安全性;再者,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的调整电路14能够将高压高效地转换为低压,降低了流过所述调整电路14的前级电路的电流,使得流过电能接收线圈11、整流电路12等的电流均较小,进一步降低了电路损耗,提升了无线充电电路的充电效率。

进一步可选地,如图3所示,其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提供的第一种无线充电电路的第二种可能的具体结构示意图。具体地,由图3可知,所述第一种无线充电电路中的所述调整电路14还可包括N个相互并联的调整子电路,例如图3中所示的141~14N等,其中,N为大于等于2的正整数。

需要说明的是,多个调整子电路的相互并联,可有效降低整个调整电路的等效电阻,这就使得流过所述调整电路的电流不会出现较大损耗,从而进一步提升了无线充电电路的充电效率,且为大电流充电提供了基础。

再者,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每一个调整子电路的中的各个器件的规格可设置为一致,这就能够保证每一个调整子电路的ESR(Equivalent Series Resistance,等效串联电阻)相同,从而能够保证流过每一个调整子电路的电流相等,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对此不作赘述。

具体地,如图4所示,其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所述调整子电路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地,由图4可知,所述调整子电路可包括第一开关Q1、第二开关Q2、第三开关Q3、第四开关Q4、第一电容C1、电感L以及第二电容C2,其中:

所述第一开关Q1、所述第二开关Q2、所述第三开关Q3以及所述第四开关Q4依次串联;

所述第一电容C1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开关Q1的输出端以及所述第二开关Q2的输入端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三开关Q3的输出端以及所述第四开关Q4的输入端连接;

所述电感L的一端与所述第二开关Q2的输出端与所述第三开关Q3的输入端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二电容C2的一端相连;

所述第二电容C2的另一端以及所述第四开关Q4的输出端作为公共负端。

其中,所述第一电容C1以及所述第二电容C2的电容量可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设定,如可设置为10uF(法)、1μF(微法)或者100pF(皮法)等;所述电感L的电感量也可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设定,如可设置为10uH(亨)、1uH(亨)或者0.1uH(亨)等,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对此不作任何限定。

可选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的第一通路可为由所述第一开关Q1、第一电容C1、第三开关Q3、电感L以及第二电容C2组成的通路,或者,由所述第四开关Q4、第一电容C1、第二开关Q2、电感L以及第二电容C2组成的通路;所述第二通路可为由所述第四开关Q4、第三开关Q3、电感L以及第二电容C2组成的通路;所述第三通路为由所述第一开关Q1、第二开关Q2、电感L以及第二电容C2组成的通路。因此,如图4所示,在第一通路导通时,Vsw=Vin/2;在第二通路导通时,Vsw=0;在第三通路导通时,Vsw=Vin。在第一通路和第二通路交替导通时,Vout可处于0和Vin/2之间,在第三通路和第一通路交替导通时,Vout可处于Vin/2和Vin之间,对此不作赘述。

由上述内容可知,相比于现有的电荷泵充电电路(即后文中所述的Charge Pump Converter电路),由于所述电荷泵充电电路中不包括电感元件,因而所述电荷泵充电电路的输出电压只能是输入电压的一半,而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的调整子电路中具备所述电感L,因而所述调整子电路的输出电压可为不大于所述调整子电路的输入电压的任意值,从而提升了无线充电电路的灵活性。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的调整子电路中的各个开关器件的控制端可与相应的控制器或者处理器相连,以在相应的控制器或者处理器的控制下执行开通或者断开的操作。其中,所述控制器或者所述处理器可根据所述控制器13的控制执行相应的控制操作,且,所述控制器或者处理器可为相应的硬件设备,也可为相应的软件程序,只要能够实现对所述调整子电路中的各个开关器件的控制即可。

再者,所述调整电路14中的调整子电路,可全部对应一个控制器或者处理器,也可分成一组或者两组以上,每一组对应一个控制器或者处理器,对此不作赘述。

需要说明的是,所述调整电路14可包括一个或两个以上相互并联的调整子电路;针对任一调整子电路,所述调整子电路用于在接收到所述控制器发送的第一控制信号时,采用第一导通方式;在接收到所述控制器发送的第二控制信号时,采用第二导通方式;所述第一导通方式为轮流导通所述调整电路的第一通路以及第二通路,所述第二导通方式为轮流导通所述调整电路的第三通路以及第一通路;所述第一通路能够将所述直流电的电压调整至一半,所述第二通路能够将所述直流电的电压调整至零,所述第三通路能够将所述直流电的电压保持不变。

具体地,所述控制器13,具体可用于若确定所述直流电的电压不小于所述充电电压的两倍,则确定所述调整电路的导通方式为第一导通方式;若确定所述直流电的电压小于所述充电电压的两倍,则确定所述调整电路的导通方式为第二导通方式。

例如,假设所述充电电压为3.5V,所述整流电路12输出的直流电的电压为7.5V,由于3.5V*2=7V≤7.5V,因而可确定所述调整电路的导通方式为第一导通方式;假设所述充电电压为3.5V,所述整流电路12输出的直流电的电压为6V,由于3.5V*2=7V>6V,因而可确定所述调整电路的导通方式为第二导通方式。

可选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的调整电路14还可为相互串联的多个调整电路14组成的级联电路,由于多级调整电路14能够进一步降低流过整个无线充电电路的电流,使得电能接收线圈11、整流电路12的压降损耗能够进一步降低,从而进一步提升了无线充电电路的充电效率以及充电安全性,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对此不作赘述。

优选地,所述控制器13可与所述调整子电路中的各个开关器件的控制端电连接,以实现对所述调整子电路中的各个开关器件的控制,如控制各个开关器件的导通或者关断。例如,在接收到所述控制器13发送的第一控制信号时,轮流导通所述调整子电路中的第一组开关管以及第二组开关管,其中,所述第一组开关管包括第一开关Q1以及第三开关Q3,或者,包括第二开关Q2以及第四开关Q4,所述第二组开关管包括第三开关Q3以及第四开关Q4;在接收到所述控制器13发送的第二控制信号时,轮流导通所述调整子电路中的第三组开关管以及第一组开关管,其中,所述第三组开关管包括第一开关Q1以及第二开关Q2。

具体地,轮流导通所述调整子电路中的第一组开关管以及第二组开关管,可包括:

针对某一信号周期,在所述信号周期的前半周期内,导通所述第一组开关管,在所述信号周期的后半周期内,导通所述第二组开关管。

需要说明的是,在所述信号周期的前半周期内,还可轮流导通第一小组开关管以及第二小组开关管,其中,所述第一小组开关管包括Q1以及第三开关Q3,所述第二小组开关管包括第二开关Q2以及第四开关Q4,以实现所述调整子电路中的第一电容C1的充放电。

例如,在前半周期的第一阶段,可导通所述第一开关Q1以及第三开关Q3,在前半周期的第二阶段,可导通所述第二开关Q2以及第四开关Q4,对此不作赘述。

需要说明的是,通常情况下,可将由第一开关Q1、第二开关Q2、第三开关Q3、第四开关Q4、第一电容C1以及第二电容C2所组成的电路结构称为新型Buck电路,相比于现有的Buck电路,新型Buck电路中的主要充放电元件为电容,因而能够有效增大降压转换率,避免无线充电电路的发热;且,新型Buck电路在输入电压和输出电压之间的差值较大(如大于设定差值阈值等,其中,差值阈值可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设定)时,不仅能够提供很高的转换效率,还能够大大降低流过新型Buck电路的前级电路的电流,从而降低了无线充电电路的损耗压降,提升了无线充电电路的充电效率和充电安全性,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对此不作赘述。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开关Q1、第二开关Q2、第三开关Q3以及第四开关Q4均可包括一个或两个以上并联的开关元件,从而可有效地降低所述第一开关Q1、第二开关Q2、第三开关Q3以及第四开关Q4的导通电阻,增大所述无线充电电路中的电流,加快所述无线充电电路的充电速度、减小所述无线充电电路的充电时间、提高所述无线充电电路的充电效率,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对此不作赘述。

优选地,所述开关元件可为晶体管。

可选地,所述晶体管可包括三极管或场效应管。

需要说明的是,若所述开关元件为三极管,则所述开关元件的控制端即可为三极管的基极,所述开关元件的输入端即可为三极管的集电极(或发射极),所述开关元件的输出端即可为三极管的发射极(或集电极);若所述开关元件为场效应管,则所述开关元件的控制端即可为场效应管的栅极,所述开关元件的输入端即可为场效应管的漏极(或源极),所述开关元件的输出端即可为场效应管的源极(或漏极)。当然,所述开关元件的输入端和输出端还可互相交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对此不作任何限定。

进一步可选地,所述三极管可包括NPN型三极管、PNP型三极管,所述场效应管可包括N沟道型场效应管以及P沟道型场效应管等,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对此也不作任何限定。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所述第一开关Q1、第二开关Q2、第三开关Q3以及第四开关Q4还可为任一能够实现开关功能的硬件开关,如可为单刀双掷开关、双刀双掷开关等,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对此不作任何限定。

可选地,所述第一电容C1以及所述第二电容C2均至少可包括一个或两个以上并联的电容元件。由于多个并联的电容元件可有效的降低整体电容的ESR,因而,可有效地增大所述无线充电电路中的电流,加快所述无线充电电路的充电速度、减小所述无线充电电路的充电时间、提高所述无线充电电路的充电效率,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对此也不作赘述。

进一步地,如图5所示,其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提供的第二种无线充电电路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地,由图5可知,所述第二种无线充电电路还可包括电荷泵充电电路15,其中:

所述控制器13的输出端与所述电荷泵充电电路15的控制端电连接,还可用于在确定所述待充电电池的充电阶段为恒流阶段时,控制所述电荷泵充电电路上电;

所述调整电路14的输出端与所述电荷泵充电电路15的输入端电连接,具体可用于基于所述导通方式,将所述直流电的电压调整至第一目标电压,将所述直流电的电流调整至第一目标电流;

所述电荷泵充电电路15的输出端与所述待充电电池电连接,可用于将所述第一目标电压调整至所述充电电压,将所述第一目标电流调整至所述充电电流;

其中,所述电荷泵充电电路15可包括一个或两个以上相互并联的电荷泵充电子电路151。

具体地,如图6所示,其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的电荷泵充电子电路的第一种可能的具体结构示意图。由图6可知,所述电荷泵充电子电路可包括第五开关Q5、第六开关Q6、第七开关Q7、第八开关Q8、第三电容C3以及第四电容C4,其中:

所述第五开关Q5的输入端可与所述调整电路14的输出端相连、输出端可与所述第七开关Q7的输入端、所述第三电容C3的第一端相连;

所述第六开关Q6的输入端与所述第三电容C3的第二端以及所述第八开关Q8的输入端相连,输出端与所述第四电容C4的第一端以及所述第七开关Q7的输出端相连;

所述第八开关Q8的输出端与所述第四电容C4的第二端相连,并作为公共负端。

需要说明的是,所述电荷泵充电子电路中的各个开关器件的控制端也可与相应的控制器或者处理器的输出端电连接,以在所述控制器或者处理器的控制下导通或者关断,如在第一信号下,导通第五开关Q5以及第六开关Q6,在第二信号下,导通第七开关Q7以及第八开关Q8等。

优选地,控制所述电荷泵充电子电路中的各个开关器件的控制器或者处理器可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的控制器13,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对此不作赘述。

再者,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的第五开关Q5、第六开关Q6、第七开关Q7以及第八开关Q8等也可包括一个或两个以上并联的开关元件,从而可有效地降低第五开关Q5、第六开关Q6、第七开关Q7以及第八开关Q8的导通电阻,提升充电效率。

当然,所述第五开关Q5、第六开关Q6、第七开关Q7以及第八开关Q8可与前述第一开关Q1、第二开关Q2、第三开关Q3以及第四开关Q4等相同或者不同,对此不作赘述。

可选地,如图7所示,其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的电荷泵充电子电路的第二种可能的具体结构示意图。具体地,由图7可知,所述电荷泵充电子电路还可包括补偿电容Cc,其中:

所述补偿电容Cc的第一端可与所述调整电路14的输出端相连,第二端与可所述第四电容C4的第二端以及所述第八开关Q8的输出端相连,以用于向所述电荷泵充电子电路进行相应的电流补偿。

由上述内容可知,所述电荷泵充电子电路通常可为相应的电荷泵充电电路,即现有的Charge Pump Converter(电荷泵变换)电路。由于电荷泵充电电路的输出电压通常为输入电压的一半,输出电流通常为输入电流的两倍,因而所述第一目标电压可为所述充电电压的两倍,所述第一充电电流可为所述充电电流的一半。

例如,当所述待充电电池的充电电压为3.5V(伏)时,所述第一目标电压可为7V(伏),当所述待充电电池的充电电流为2A(安)时,所述第一目标电流可为1A(安),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对此不作赘述。

再者,需要说明的是,由于此时的充电阶段为恒流阶段,这就使得流过整个无线充电电路的电流较大,且,由于大电流流过电荷泵充电电路时,不会出现较大的损耗压降,因而能够大大提升充电效率和充电安全性,对此不作赘述。

可选地,如图8所示,其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提供的第二种无线充电电路的第一种可能的具体结构示意图。由图8可知,所述第二种无线充电电路中的所述电荷泵充电电路15可仅包括一个电荷泵充电子电路,例如图8中所示的151等。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电荷泵充电子电路可实现降压和升流的作用,这就能够进一步降低流过其前级电路(如电能接收线圈11、整流电路12以及调整电路14)的电流,从而进一步降低了所述无线充电电路的电路损耗,提升了所述无线充电电路的充电效率以及充电安全性。

可选地,如图9所示,其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提供的第二种无线充电电路的第二种可能的具体结构示意图。由图9可知,所述第二种无线充电电路中的所述电荷泵充电电路15可包括M个电荷泵充电子电路,例如图9中所示的151~15M,其中,M为大于等于2的正整数,所述M和N可设置为相同或者不同。

需要说明的是,多个电荷泵充电子电路的相互并联,可有效降低整个电荷泵充电电路的等效电阻,这就使得流过所述电荷泵充电电路的电流不会出现较大损耗,从而进一步提升了无线充电电路的充电效率,且为大电流充电提供了基础。

再者,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每一个电荷泵充电子电路的中的各个器件的规格可设置为一致,这就能够保证每一个电荷泵充电子电路的ESR(Equivalent Series Resistance,等效串联电阻)相同,从而能够保证流过每一个电荷泵充电子电路的电流相等,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对此不作赘述。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所述电荷泵充电电路15还可包括多个相互串联的电荷泵充电电路15,以实现多个电荷泵充电电路15的级联,这就能够进一步降低流过所述电荷泵充电电路15的前级电路的电流,使得电能接收线圈11、整流电路12以及调整电路14的降压损耗降低,提升了无线充电的充电效率以及无线充电的充电安全性,对此不作赘述。

具体地,所述控制器13,具体可用于在所述待充电电池的充电电压大于预设的最低电压阈值,且小于预设的最高电压阈值时,确定所述待充电电池的充电阶段为恒流阶段(即CC阶段)。

其中,所述最低电压阈值以及所述最高电压阈值均可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设定,如可设置为2.8V(伏)和3.8V(伏),或者可设置为3.0V(伏)和4.6V(伏)等,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对此不作任何限定。

进一步地,如图10所示,其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提供的第三种无线充电电路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地,由图10可知,所述第三种无线充电电路还可包括降压式充电电路16,其中:

所述控制器13的输出端与所述降压式充电电路16的控制端电连接,还可用于在确定所述待充电电池的充电阶段为非恒流阶段时,控制所述降压式充电电路上电;

所述调整电路14的输出端与所述降压式充电电路16的输入端电连接,具体可用于基于所述导通方式,将所述直流电的电压调整至第二目标电压,将所述直流电的电流调整至第二目标电流;

所述降压式充电电路16的输出端与所述待充电电池电连接,可用于将所述第二目标电压调整至所述充电电压,将所述第二目标电流调整至所述充电电流;

其中,所述降压式充电电路16可包括一个或两个以上相互并联的降压式充电子电路161。

具体地,如图11所示,其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的降压式充电子电路的具体结构示意图。由图11可知,所述降压式充电子电路可包括第九开关Q9、第十开关Q10、电感L1以及第五电容C5,其中:

所述第九开关Q9的输入端与所述调整电路14的输出端相连,输出端与所述第十开关Q10的输入端以及所述电感L1的第一端连通;

所述第十开关Q10的输出端与所述第五电容C5的第二端相连,并作为公共负端;

所述电感L1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五电容C5的第一端相连。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的降压式充电子电路中的各个开关器件的控制端还可与相应的控制器或者处理器电连接,以根据相应的处理信号实现开关器件的导通与关断,例如在接收到第一处理信号时,导通所述第九开关Q9,在接收到第二处理信号时,导通所述第十开关Q10等。

优选地,控制所述降压式充电子电路中的各个开关的控制器还可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的控制器13,对此不作赘述。

再者,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的第九开关Q9以及第十开关Q10等也可包括一个或两个以上并联的开关元件,从而可有效地降低第九开关Q9以及第十开关Q10的导通电阻,提升充电效率。

当然,所述第九开关Q9以及第十开关Q10还可与前述第一开关Q1、第二开关Q2、第三开关Q3、第四开关Q4、第五开关Q5、第六开关Q6、第七开关Q7以及第八开关Q8等相同或者不同。

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的第一电容C1、第二电容C2、第三电容C3、第四电容C4、第五电容C5以及补偿电容Cc等,均可包括一个或者两个以上相互串并联的电容元件;所述电感L以及电感L1也可包括一个或者两个以上相互串并联的电感元件,对此不作赘述。

由上述内容可知,所述降压式充电子电路通常可为现有的Buck Charger电路,对此不作赘述。

再者,需要说明的是,由于此时的充电阶段为非恒流阶段,这就使得流过整个无线充电电路的电流较小,且,由于小电流流过Buck Charger电路时,不会出现较大的损耗压降,因而能够大大提升充电效率和充电安全性,对此不作赘述。

可选地,如图12所示,其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提供的第三种无线充电电路的第一种可能的具体结构示意图。由图12可知,所述第三种无线充电电路中的所述降压式充电电路16可仅包括一个降压式充电子电路,例如图12中所示的161等。

可选地,如图13所示,其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提供的第三种无线充电电路的第二种可能的结构示意图。由图13可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的第三种无线充电电路中的所述降压式充电电路16可包括M个降压式充电子电路,例如图13中所示的161~16M,其中,M为大于等于2的正整数,所述M和N可设置为相同或者不同。

需要说明的是,所述降压式充电子电路,可通过下述方式将所述第二目标电压调整至所述充电电压,将所述第二目标电流调整至所述充电电流:

按照预设的调整倍数,将所述第二目标电压调整为所述充电电压,将所述第二目标电流调整为所述充电电流;或者,

在所述控制器13的控制下,将所述第二目标电压调整为所述充电电压,将所述第二目标电流调整为所述充电电流。

进一步地,需要说明的是,当充电阶段为非恒流阶段时,所述控制器13除了可控制所述调整电路14,使其输出第二目标电压以及第二目标电流之外,还可不对所述调整电路14进行任何的控制,而直接控制所述降压式充电电路16,使其输出充电电压以及充电电流即可,此时,所述调整电路14的体调整倍数可预先设定,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对此不作任何限定。

进一步地,所述控制器13,还可具体用于在所述待充电电池的充电电压不大于所述最低电压阈值,或者不小于所述最高电压阈值时,确定所述待充电电池的充电阶段为非恒流阶段。

其中,所述非恒流阶段可包括预充阶段、涓流阶段以及恒压阶段等,对此不作赘述。

进一步地,如图14所示,其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提供的第四种无线充电电路的第一种可能的具体结构示意图。具体地,由图14可知,所述第四种无线充电电路还可包括开关电路17,其中:

所述开关电路17,可用于在所述无线充电电路出现过温、过压、欠压或者过流状态时,断开所述无线充电电路。

需要说明的是,通常可通过设置相应的温度采集器、电压采集器或者电流采集器等采集所述无线充电电路中的温度、电压或者电流,并可在发生过温、过压、欠压或者过流等状态时,断开所述无线充电电路。

具体地,断开所述无线充电电路,可包括:

断开所述电能接收线圈11与所述整流电路12之间的电连接;或者,

断开所述整流电路12与所述调整电路14之间的电连接;或者,

断开所述调整电路14与所述电荷泵充电电路15之间的电连接;或者;

断开所述电荷泵充电电路15与所述待充电电池之间的电连接;或者,

断开所述调整电路14与所述降压式充电电路16之间的电连接;或者,

断开所述降压式充电电路16与所述待充电电池之间的电连接。

可选地,所述开关电路17除了可设置在所述无线充电电路中的所述电能接收线圈11与所述整流电路12之间,如图14所示;所述开关电路17还可设置在所述整流电路12与所述调整电路14之间,如图15所示,其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提供的第四种无线充电电路的第二种可能的具体结构示意图。当然,所述开关电路17还可设置在所述调整电路14与所述电荷泵充电电路15之间,如图16所示,其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的第四种无线充电电路的第三种可能的具体结构示意图,此时所述开关电路17仅能断开采用电荷泵充电电路15进行充电的无线充电电路;所述开关电路17还可设置在所述调整电路14与所述降压式充电电路16之间,如图17所示,其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的第四种无线充电电路的第四种可能的具体结构示意图,此时,所述开关电路17仅能断开采用降压式充电电路16进行充电的无线充电电路。

可选地,所述开关电路17还可设置在所述电荷泵充电电路15与所述待充电电池之间或者所述降压式充电电路16与所述待充电电池之间,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对此不作任何限定。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的无线充电电路,可适用于现有的、任何无线充电标准,基于PMA、WPC、AirFuel等标准的构架适配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相应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印刷电路板,可包括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的无线充电电路。

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无线充电芯片,可包括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的无线充电电路。

相应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的一种终端设备,如图18所示,其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的终端设备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地,由图18可知,所述终端设备可包括待充电电池181以及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的无线充电电路182。

其中,所述无线充电电路182的的输出端可与所述待充电电池181电连接,对此不作赘述。

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还提供了一种无线充电系统,如图19所示,其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的无线充电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地,由图19可知,所述无线充电系统可包括电源适配器191以及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的终端设备192。

需要说明的是,所述电源适配器191除了可为无线电源适配器之外,还可为无线充电宝,只要具备相应的电能发射线圈,并可基于电能发射线圈向终端设备192的电能接收线圈发送电能即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对此不作赘述。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了一种无线充电电路、印刷电路板、芯片、终端设备以及无线充电系统,可包括电能接收线圈、整流电路、控制器以及调整电路,其中:所述电能接收线圈的输入端与电源适配器的电能发射线圈的输出端耦合连接,输出端与所述整流电路的输入端电连接,用于接收电源适配器的电能发射线圈所发射的交流电;所述整流电路输出端与所述调整电路的输入端以及所述控制器的输入端电连接,用于将所述交流电转换为直流电;所述控制器的输入端与待充电电池电连接,输出端与所述调整电路的控制端电连接,用于采集待充电电池的充电电压以及充电电流;所述调整电路的输出端与所述待充电电池电连接,用于将所述直流电的电压调整至所述充电电压,将所述直流电的电流调整至所述充电电流。相比于现有技术,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调整电路的主要充放电元件可为电容,因而能够增大无线充电电路的转换效率,进而提升无线充电电路的充电效率;且,所述调整能够将高压转换为低压,降低了流过所述调整电路的前级电路的电流,不仅进一步提升了无线充电电路的充电效率,还保证了无线充电电路的安全性。

实施例二:

基于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相同的实用新型构思,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提供了一种无线充电方法,如图20可知,其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中提供的无线充电方法的流程示意图。具体地,由图20可知,所述无线充电方法可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2001:接收电源适配器的电能发射线圈所发射的交流电;

步骤2002:将所述交流电转换为直流电;

步骤2003:采集待充电电池的充电电压以及充电电流,并根据所述直流电的电压以及所述充电电压确定所述调整电路的导通方式;

步骤2004:调整电路基于所述导通方式,将所述直流电的电压调整至所述充电电压,将所述直流电的电流调整至所述充电电流;

其中,所述调整电路包括一个或两个以上相互并联的调整子电路;针对任一调整子电路,所述调整子电路用于在接收到所述控制器发送的第一控制信号时,采用第一导通方式;在接收到所述控制器发送的第二控制信号时,采用第二导通方式;所述第一导通方式为轮流导通所述调整电路的第一通路以及第二通路,所述第二导通方式为轮流导通所述调整电路的第三通路以及第一通路;所述第一通路能够将所述直流电的电压调整至一半,所述第二通路能够将所述直流电的电压调整至零,所述第三通路能够将所述直流电的电压保持不变。

也就是说,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无线充电方法,在接收电源适配器的电能发射线圈所发射的交流电之后,可将所述交流电转换为直流电,然后,可采集待充电电池的充电电压以及充电电流,并可根据所述直流电的电压以及所述充电电压确定所述调整电路的导通方式,最后,调整电路基于所述导通方式,将所述直流电的电压调整至所述充电电压,将所述直流电的电流调整至所述充电电流;其中,所述调整电路包括一个或两个以上相互并联的调整子电路;针对任一调整子电路,所述调整子电路用于在接收到所述控制器发送的第一控制信号时,采用第一导通方式;在接收到所述控制器发送的第二控制信号时,采用第二导通方式;所述第一导通方式为轮流导通所述调整电路的第一通路以及第二通路,所述第二导通方式为轮流导通所述调整电路的第三通路以及第一通路;所述第一通路能够将所述直流电的电压调整至一半,所述第二通路能够将所述直流电的电压调整至零,所述第三通路能够将所述直流电的电压保持不变。相比于现有技术,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调整电路的主要充放电元件可为电容,因而能够增大无线充电电路的转换效率,进而提升无线充电电路的充电效率;且,所述调整电路能够将高压转换为低压,降低了流过所述调整电路的前级电路的电流,不仅提升了无线充电电路的充电效率,还保证了无线充电电路的安全性。

具体地,根据所述直流电的电压以及所述充电电压确定所述调整电路的导通方式,可包括:

若确定所述直流电的电压不小于所述充电电压的两倍,则确定所述调整电路的导通方式为第一导通方式;若确定所述直流电的电压小于所述充电电压的两倍,则确定所述调整电路的导通方式为第二导通方式。

可选地,调整电路基于所述导通通路,将所述直流电的电压调整至所述充电电压,将所述直流电的电流调整至所述充电电流,可包括:

在确定所述待充电电池的充电阶段为恒流阶段时,控制电荷泵充电电路上电;

所述调整电路基于所述导通通路,将所述直流电的电压调整至第一目标电压,将所述直流电的电流调整至第一目标电流;

所述电荷泵充电电路将所述第一目标电压调整至所述充电电压,将所述第一目标电流调整至所述充电电流;

其中,所述电荷泵充电电路可包括一个或两个以上相互并联的电荷泵充电子电路。

可选地,调整电路基于所述导通通路,将所述直流电的电压调整至所述充电电压,将所述直流电的电流调整至所述充电电流,还可包括:

在确定所述待充电电池的充电阶段为非恒流阶段时,控制降压式充电电路上电;

所述调整电路基于所述导通通路,将所述直流电的电压调整至第二目标电压,将所述直流电的电流调整至第二目标电流;

所述降压式充电电路将所述第二目标电压调整至所述充电电压,将所述第二目标电流调整至所述充电电流;

其中,所述降压式充电电路可包括一个或两个以上相互并联的降压式充电子电路。

进一步地,所述无线充电方法还可包括:

在所述无线充电电路出现过温、过压、欠压或者过流状态时,断开所述无线充电电路。

在接收电源适配器的电能发射线圈所发射的交流电之后,可将所述交流电转换为直流电,然后,可采集待充电电池的充电电压以及充电电流,并可根据所述直流电的电压以及所述充电电压确定所述调整电路的导通方式,最后,调整电路基于所述导通方式,将所述直流电的电压调整至所述充电电压,将所述直流电的电流调整至所述充电电流;其中,所述调整电路包括一个或两个以上相互并联的调整子电路;针对任一调整子电路,所述调整子电路用于在接收到所述控制器发送的第一控制信号时,采用第一导通方式;在接收到所述控制器发送的第二控制信号时,采用第二导通方式;所述第一导通方式为轮流导通所述调整电路的第一通路以及第二通路,所述第二导通方式为轮流导通所述调整电路的第三通路以及第一通路;所述第一通路能够将所述直流电的电压调整至一半,所述第二通路能够将所述直流电的电压调整至零,所述第三通路能够将所述直流电的电压保持不变。相比于现有技术,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调整电路的主要充放电元件可为电容,因而能够增大无线充电电路的转换效率,进而提升无线充电电路的充电效率;且,所述调整电路能够将高压转换为低压,降低了流过所述调整电路的前级电路的电流,不仅提升了无线充电电路的充电效率,还保证了无线充电电路的安全性。

实施例三: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提供了一种计算机设备,如图21所示,其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的计算机设备的结构示意图。该计算机设备具体可以为桌面计算机、便携式计算机、智能手机、平板电脑、个人数字助理(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PDA)等。具体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的计算机设备可以包括中央处理器(Center Processing Unit,CPU)2101、存储器2102、输入设备2103以及输出设备2104等,输入设备2103可以包括键盘、鼠标、触摸屏等,输出设备2104可以包括显示设备,如液晶显示器(Liquid Crystal Display,LCD)、阴极射线管(Cathode Ray Tube,CRT)等。

存储器602可以包括只读存储器(ROM)和随机存取存储器(RAM),并向中央处理器2101提供存储器2102中存储的程序指令和数据。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存储器2102可以用于存储无线充电方法的程序。

中央处理器2101通过调用存储器2102存储的程序指令,中央处理器2101可用于按照获得的程序指令执行:接收电源适配器的电能发射电路所发射的交流电;将所述交流电转换为直流电;采集待充电电池的充电电压以及充电电流,并根据所述直流电的电压以及所述充电电压确定所述调整电路的导通方式;调整电路基于所述导通方式,将所述直流电的电压调整至所述充电电压,将所述直流电的电流调整至所述充电电流;其中,所述调整电路包括一个或两个以上相互并联的调整子电路;针对任一调整子电路,所述调整子电路用于在接收到所述控制电路发送的第一控制信号时,采用第一导通方式;在接收到所述控制电路发送的第二控制信号时,采用第二导通方式;所述第一导通方式为轮流导通所述调整电路的第一通路以及第二通路,所述第二导通方式为轮流导通所述调整电路的第三通路以及第一通路;所述第一通路能够将所述直流电的电压调整至一半,所述第二通路能够将所述直流电的电压调整至零,所述第三通路能够将所述直流电的电压保持不变。

实施例四: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四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存储介质,用于储存为上述计算机设备所用的计算机程序指令,其包含用于执行上述图像处理方法的程序。

所述计算机存储介质可以是计算机能够存取的任何可用介质或数据存储设备,包括但不限于磁性存储器(例如软盘、硬盘、磁带、磁光盘(MO)等)、光学存储器(例如CD、DVD、BD、HVD等)、以及半导体存储器(例如ROM、EPROM、EEPROM、非易失性存储器(NAND FLASH)、固态硬盘(SSD))等。

本领域技术人员应明白,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可提供为方法、装置(设备)、或计算机程序产品。因此,本实用新型可采用完全硬件实施例、完全软件实施例、或结合软件和硬件方面的实施例的形式。而且,本实用新型可采用在一个或多个其中包含有计算机可用程序代码的计算机可用存储介质(包括但不限于磁盘存储器、CD-ROM、光学存储器等)上实施的计算机程序产品的形式。

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各种改动和变型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这样,倘若本实用新型的这些修改和变型属于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技术的范围之内,则本实用新型也意图包含这些改动和变型在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