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短路故障保护电路及检测控制电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871525发布日期:2018-11-07 21:29阅读:669来源:国知局
一种短路故障保护电路及检测控制电路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路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短路故障保护电路及检测控制电路。



背景技术:

为降低开关电源的待机功耗,市面上多数反激拓扑芯片都集成了高压启动功能,如反激控制芯片LD5760T。该类反激控制芯片集成的高压启动功能主要是在芯片高压引脚集成一个高压MOS管,在上电时,高压MOS管导通,反激控制芯片通电工作,在反激控制芯片正常工作后,高压MOS管关断,从而减小损耗。

参见图1,该类芯片通常用于输入整流防护电路的高压启动,安规测试发现。当该类芯片的高压启动脚和环路控制脚短接时,会导致串接在输入整流防护电路输入AC线与芯片高压启动脚之间的高压启动限流电阻温升超出了安全规格,易发生危险。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短路故障保护电路,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短路故障保护电路,所述电路包括反激控制芯片,输入整流防护电路,分压电路,检测控制电路,其中:

所述反激控制芯片的电压输入端连接至分压电路的输出端,所述分压电路的输入端分别连接至输入整流防护电路的火线和零线;

所述反激控制芯片的电压输出端连接至检测控制电路输入端,所述检测控制电路的输出端连接至输入整流防护电路的火线;

所述检测控制电路用于检测反激控制芯片的电压输出端发出的短路故障信号,并在接收到短路故障信号后控制输入整流防护电路的火线使其对地短路。

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所述分压电路,包括电阻第一电阻,第二电阻,第三电阻,第四电阻,其中:

第四电阻的一端连接至反激控制芯片的电压输出端,另一端与第三电阻串联后连接至第一电阻,第二电阻的一端;

第一电阻,第二电阻并联,第一电阻连接至输入整流防护电路的零线,第二电阻连接至输入整流防护电路的火线。

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所述分压电路还包括第一二极管和第二二极管;所述第一二极管的阳极与所述整流防护电路的零线连接,所述第一二极管的阴极与所述第一电阻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二二极管的阳极为所述整流防护电路的火线连接,所述第二二极管的阴极与所述第二电阻的一端连接。

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所述检测控制电路包括开关管,第五电阻,电容,第三二极管与第四二极管,其中:

第五电阻和电容并联于反击反激反激控制芯片的电压输出端与地之间;

开关管包括三端,开关管的第一端连接反击反激控制芯片的电压输出端、第二端连接至输入整流防护电路的火线,第三端接地;第三二极管和第四二极管连接于开关管的第一端与反击反激控制芯片的电压输出端之间,且第三二极管和第四二极管的阳极相互连接。

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所述第四二极管为稳压二极管。

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所述开关管为MOS管,所述开关管的第一端为 MOS管的栅极,所述开关管的第二端为MOS管的漏极,所述开关管的第三端为MOS管的源极。

实用新型实施例增加了检测控制电路,该检测控制电路的作用是接收反激控制芯片传来短路故障信号并控制输入整流防护电路的火线L对地短路,进而使火线L的保险丝因大电流而熔断。此时分压电路上无电流通过,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因电阻温度过高导致在安全规范设计中不能达标的问题,实现短路故障保护,使得整个电路能满足安全规范设计的要求。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中记载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现有技术中输入整流防护电路的结构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短路故障保护电路的结构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短路故障保护电路的电路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这里将详细地对示例性实施例进行说明,其示例表示在附图中。下面的描述涉及附图时,除非另有表示,不同附图中的相同数字表示相同或相似的要素。以下示例性实施例中所描述的实施方式并不代表与本实用新型相一致的所有实施方式。相反,它们仅是与如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详述的、本实用新型的一些方面相一致的装置和方法的例子。

参见图2,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短路故障保护电路的结构框图,包括:

反激控制芯片UB、分压电路100、检测控制电路200以及输入整流防护电路300。

所述分压电路100的输入端IN1分别连接所述输入整流防护电路300的零线N和火线L,所述分压电路100的输出端OUT2连接所述反激控制芯片UB 的电压输入端IN2。

所述检测控制电路200的输入端IN3连接所述反激控制芯片UB的电压输出端OUT1,所述检测控制电路200的输出端OUT2连接至所述输入整流防护电路300的火线L。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增加了检测控制电路,该检测控制电路的作用是接收反激控制芯片传来短路故障信号并控制输入整流防护电路的火线L对地短路,进而使火线L的保险丝因大电流而熔断。此时分压电路上无电流通过,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因电阻温度过高导致在安全规范设计中不能达标的问题,实现短路故障保护,使得整个电路能满足安全规范设计的要求。

参见图3,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短路故障保护电路的电路结构图,包括:分压电路100、反激控制芯片UB、检测控制电路200和输入整流防护电路300;所述反激控制芯片UB的高压启动HV脚为所述反激控制芯片 UB的电压输入端IN2,所述反激控制芯片UB的环路控制COMP脚为所述反激控制芯片UB的电压输出端OUT1。

所述检测控制电路200包括开关管Q1,第五电阻R5,电容C1,第三二极管D3与第四二极管D4;

开关管Q1的第二端连接至输入整流防护电路的火线,为所述检测控制电路 200的输出端OUT2;开关管Q1的第一端分别连接第五电阻R5的一端,电容的一端和第三二极管D3的阴极;开关管Q1的第三端、第五电阻R5的另一端和电容的另一端分别接地;第三二极管D3阳极与第四二极管D4阳极连接;第四二极管D4阴极为所述检测控制电路200的输入端IN3,与反激控制芯片的电压输出端相连接。

其中,作为例子,所述第四二极管D4可以为稳压二极管。

其中,所述开关管Q1可以为N沟道场效应管,此时,所述开关管Q1的第一端为N沟道场效应管的栅极,所述开关管Q1的第二端为N沟道场效应管的漏极,所述开关管Q1的第三端为N沟道场效应管的源极。

其中分压电路100,包括电阻第一电阻R1,第二电阻R2,第三电阻R3,第四电阻R4。第四电阻R4的一端为所述分压电路的输出端OUT1,与所述反激控制芯片UB的电压输出端相连接,另一端与第三电阻R3串联后连接至第一电阻R1,第二电阻R2的一端;第一电阻R1,第二电阻R2并联,第一电阻R1 连接至输入整流防护电路的零线,第二电阻R2连接至输入整流防护电路的火线。

所述分压电路100还包括第一二极管D1和第一二极管D2;所述第一二极管D1的阳极与所述输入整流防护电路的零线连接,所述第一二极管D1的阴极与所述第一电阻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二极管D2的阳极为所述输入整流防护电路的火线连接,所述第一二极管D2的阴极与所述第二电阻R2的一端连接。

其中,反激控制芯片的高压启动脚为所述反激控制芯片的电压输入端,所述反激控制芯片的环路控制脚为所述反激控制芯片的电压输出端。作为例子,所述反激控制芯片UB可以选择的型号包括LD5760T;

其中,所述反激控制芯片UB的GND管脚接地。

具体的,当所述反激控制芯片UB的高压启动脚和环路控制脚未被短接时,所述检测控制电路200的输入端IN3没有输入信号,此时第四二极管D4不导通,开关管Q1也不导通,整个检测控制电路200不工作;当所述反激控制芯片UB 的高压启动脚和环路控制脚被短接时,反激控制芯片UB输出电压信号给所述检测控制电路200,因为第四二极D4为稳压二极管,且所述电压信号大于所述稳压二极管的临界电压,因此所述第四二极管D4被击穿,此时所述第四二极管 D4导通并使其两端电压保持在所述临界电压不变;所述开关管Q1因所述第四二极管D4导通,所述开关管Q1的栅极有输入电压信号,所述输入电压信号为高电平信号,此时开关管Q1导通;所述第五电阻R5为下拉电阻,能够防止所述开关管Q1因输入电压过大而被击穿;所述开关管Q1导通后检测控制电路200 开始工作,检测控制电路相当于导线将输入整流防护电路300的零线对地短接。

其中,输入整流防护电路300的零线上装有保险丝,保险丝上会因零线对地短接而产生较大的电流,当此电流大于保险丝FB1熔断电流值时,保险丝熔断,电源输入端与后级电路断开,电路关闭。此时分压电路的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电阻未工作,无发热风险。

具体地,输入整流防护电路包括一保险丝、一热敏电阻、一AC输入整流滤波电路、一EMI防护电路,所述保险丝的输入端与交流输入电源相连接,输出端与所述EMI防护电路的输入端相连接;所述热敏电阻的输入端与交流输入电源相连接,输出端与所述EMI防护电路的输入端相连接;所述AC输入整流滤波电路的输入端与EMI防护电路的输出端相连接,输出端接地。

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各种改动和变型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这样,倘若本实用新型的这些修改和变型属于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技术的范围之内,则本实用新型也意图包含这些改动和变型在内。

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然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实施例的细节,而且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况下,能够以其他的具体形式实现本实用新型。因此,无论从哪一点来看,均应将实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说明限定,因此旨在将落在权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义和范围内的所有变化涵括在本实用新型内。不应将权利要求中的任何附图标记视为限制所涉及的权利要求。此外,显然“包括”一词不排除其他单元或步骤,单数不排除复数。装置权利要求中陈述的多个单元或装置也可以由一个单元或装置通过软件或者硬件来实现。第一,第二等词语用来表示名称,而并不表示任何特定的顺序。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