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能接线盒的光伏模块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153619发布日期:2018-08-10 21:29阅读:299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半导体器件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太阳能接线盒的光伏模块。



背景技术:

太阳能光伏接线盒的作用主要有二:一是对太阳能光伏组件进行旁路保护;二是对太阳能光伏组件所发的电进行传输。与此同时,要最大限度地减少其本身对光伏组件输出功率的消耗,最大限度地减少本身发热对光伏组件转换效率造成的影响,以及最大限度地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光伏组件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目前市场上使用的光伏组件接线模块多数采用的是传统的二极管电路结构,其高温稳定性都较差,在极端恶劣的环境下,失效率较高,是困扰整个行业的最大难题之一。且现有的光伏接线模块在结构上由于布局的设计不合理,导致体积较大,需要占用较大的空间,及匹配较大的接线盒,增加了生产的成本,且在接线时,接线容易松动。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结构布局合理、体积小且接线牢固的太阳能接线盒的光伏模块。

实现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

太阳能接线盒的光伏模块,包括金属引线框,金属引线框的上端从左往右设有第一上引脚、第二上引脚、第三上引脚、第四上引脚,下端设置有两个下引脚,在金属引线框上从左往右依次并排平放有第一散热铜板、第二散热铜板、第三散热铜板,每个散热铜板上表面设置有一个TO263二极管芯片,整个光伏模块的长度为70mm—72mm,宽度为39mm—40mm,其中,金属引线框的长度为65mm—66mm,厚度为4mm—5mm,宽度为20mm—21mm,

第一上引脚、第二上引脚之间的形成间隔D1,第三上引脚、第四上引脚之间形成间隔D2,间隔D1与间隔D2相等,第二上引脚、第三上引脚之间形成间隔D3,间隔D3大于间隔D1;

所述下引脚包括形成插入口以供引线放入的两个引线压持部,在夹持部内侧一端弯折出对引线插入的端部形成挡位的止位面,引线插入两个引线压持部之间后,将两个弯折引线压持部向内弯折以对引线形成压紧。

进一步地,所述间隔D1、D2处于5mm—6mm之间,间隔D3处于8.5mm—9.5mm之间。

进一步地,所述金属引线框的下端边缘开设有两个向内凹陷的弧形槽口,两个弧形槽口间隔布置;两个下引脚之间的距离D4为50mm—52mm,两个弧形槽口处于两个下引脚之间。

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对结构布局上进行了优化,将产品的尺寸小,整个光伏模块的长度为70mm—72mm,宽度为39mm—40mm,其中,金属引线框的长度为65mm—66mm,厚度为4mm—5mm,宽度为20mm—21mm,降低了产品的占用空间,以及制作材料的使用;同时,通过下引脚的优化设计,即下引脚包括形成插入口以供引线放入的两个引线压持部,在夹持部内侧一端弯折出对引线插入的端部形成挡位的止位面,引线插入两个引线压持部之间后,将两个弯折引线压持部向内弯折以对引线形成压紧,从而能够将插入下引脚中的电源引线进行压接,保证连接的牢固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仰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的右视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所描述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无需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如图1—4所示,太阳能接线盒的光伏模块,包括金属引线框1,金属引线框的上端从左往右设有第一上引脚2、第二上引脚3、第三上引脚4、第四上引脚5,下端设置有两个下引脚6,在金属引线框上从左往右依次并排平放有第一散热铜板7、第二散热铜板8、第三散热铜板9,每个散热铜板上表面设置有一个TO263二极管芯片10,第一上引脚与第一散热铜板上的二极管芯片通过铝带11形成电连接,第二散热铜板上的二极管芯片与第一散热铜板通过铝带形成电性连接,第三散热铜板上的二极管芯片通过铝带与第二散热铜板形成电性连接。

整个光伏模块的长度L为70mm或71mm或72mm,宽度W为39mm或40mm,其中,金属引线框的长度B1为65mm或66mm,厚度B2为4mm或5mm,宽度B3为20mm或21mm,另外,在第一上引脚、第二上引脚之间的形成间隔D1,第三上引脚、第四上引脚之间形成间隔D2,间隔D1与间隔D2相等,第二上引脚、第三上引脚之间形成间隔D3,间隔D3大于间隔D1;具体实施中,间隔D1、D2为5mm或6mm,间隔D3为8.5mm或9mm或9.5mm。

其中,金属引线框的下端边缘开设有两个向内凹陷的弧形槽口12,方便定位安装;两个弧形槽口间隔布置;两个下引脚之间的距离D4为50mm或51mm或52mm,两个弧形槽口处于两个下引脚之间。

其中,下引脚包括形成插入口13以供引线放入的两个引线压持部14,在夹持部内侧一端弯折出对引线插入的端部形成挡位的止位面15,引线插入两个引线压持部之间后,将两个弯折引线压持部向内弯折以对引线形成压紧。这样的结构能够保证引线放置于插入口中位置的一致性,即引线端部需要顶在止位面上,也保证了两个压持部能够压紧足够长的引线,避免出现因压紧的引线过短而出现的引线松动或脱落现象。

另外,二极管芯片通过真空软钎焊技术焊接在相应的散热铜板上,保证芯粒背部焊接空洞率低于3%,有利于提高器件的长时间运行的热稳定性能;铝带的打线方式采用wedge bond打线技艺,可获得更好的抗热膨胀应力及抗过电流能力;铝带与二极管芯片中芯粒上表面可以实现精确键合,键合是分子级别的键合,接触热阻极小,大大降低芯片的产热的同时,亦可大大增加芯片的散热能力,有利于提高产品的高温可靠性;将板光伏模块集成化于一个封装中,后续应用于接线盒时可使拼装工艺大大简化,不再需要二次焊接,可直接应用于光伏接线盒组装使用,生产效率大大提高,且总材料制造成本也有明显地降低;多方面的低热组设计,采用一体式集成封装,其内部采用散热铜板,散热功率大;采用wedge bond打线后,二极管芯片中芯粒上表面采用铝带键合,产品厚度可以做到4mm,较TO系列厚度有效缩减了50%以上,器件热阻更小。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