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开关电源斩波生成负压的电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528996发布日期:2018-09-25 21:05阅读:677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路设计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通过开关电源斩波生成负压的电路。



背景技术:

如今,负压生成电路在许多电子系统中被应用,例如传统的显示面板的驱动电路一般都包括负压信号生产电路,该负压生成电路用于生成负压信号。传统的负压信号生成电路结构复杂,使用成本高,故,有必要提出一种新的技术方案,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旨在解决上述问题,而提供一种能够通过开关电源的斩波生成负压的电路。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通过开关电源斩波生成负压的电路,其特征在于,该电路包括:控制单元,电感线圈,电容器,二极管,节点;

其中,所述电容器包括第一电容器,第二电容器,第三电容器;

其中,所述二极管包括第一二极管,第二二极管;

其中,节点包括第一节点,第二节点;

其中,所述控制单元的一端与该电路的电压输入端耦接,所述控制单元的另一端与电感线圈的进线端耦接于第一节点,所述控制单元的另一端还与第一电容器耦接于第一节点;

其中,所述电感线圈的另一端与该电路的电压输出端耦接于第二节点;所述电感线圈还与第三电容器的一端耦接于第二节点;

其中,所述第三电容器的另一端接地;

其中,所述第一电容器的另一端与第一二极管的负极耦接于第三节点,所述第一电容器的另一端还与第二二极管的正极耦接于第三节点;

其中,所述第二二极管的负极接地;

其中,所述第一二极管的正极与第二电容器的一端耦接于第四节点,所述第一二极管的正极还与该电路的电压输出端耦接于第四节点;

其中,所述第二电容器的另一端接地。

所述控制单元为一种DC-DC控制芯片。

所述控制单元为包括一个微处理器在内的电路。

所述控制单元为包括至少一个单片机在内的电路。

所述控制单元为多种电路或者芯片的组合形式。

本实用新型的贡献在于,其有效解决了传统负压生成电路结构复杂、成本高的问题。本实用新型通过开关电源斩波配合二极管实现负压产生,简便灵活,成本极低,用简易的方案实现了负压生成。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电路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注说明】

控制单元~10 电感线圈~20

电容器~30 二极管~40

节点~50 第一电容器~31

第二电容器~32 第三电容器~33

第一二极管~41 第二二极管~42

第一节点~51 第二节点~52

第三节点~53 第四节点~54

Vout~输出电压 VCC~输入电压

【具体实施方式】

在下文中,将参考附图描述实用新型的各种实施方式。然而,实施方式可以按各种形式实施,而不应被认为限制于本文中提及的实施方式。而是,提供这些实施方式是为了使得本实用新型向本领域技术人员完整地传达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另外,为了避免混淆本公开的主题,可能没有详细描述或示出已知的功能或结构。

参阅图1该装置包括:控制单元10,电感线圈20,电容器30,二极管40,节点50;

具体地,所述控制单元可以是包括一个微处理器在内的电路,还可以是包括至少一个单片机在内的电路,也可以为多种电路或者芯片的组合形式,只要可以实现相应功能即可。可以理解的是,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控制单元还可以为常见的由放大器、比较器、三极管、MOS管等组合起来的电路以纯粹硬件方式实现相应功能。

其中,所述电容器30包括第一电容器31,第二电容器32,第三电容器33;

具体地,第一和第二的命名规则仅仅为了结合附图方便本领域技术人员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本身不具有先后、重要程度、参数大小等特殊定义。

具体地,所述电容器可以是本领域常见的电容器,例如陶瓷电容器、金属化聚丙烯电容器、高频瓷介电容器等等,由于本实用新型的创新点不在于如何选用电容器以实现最佳的电路效果,因此不作具体展开,不应视为对技术方案公开不充分。

具体地,为了更好地使本领域技术人员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优选地选择第一电容器的值为47u,第二电容器的值为10u,第三电容器的值为10u。

其中,所述二极管40包括第一二极管41,第二二极管42;

具体地,所述二极管可以是本领域常见的二极管,由于本实用新型的创新点不在于如何选用电阻以实现最佳的电路效果,因此不作具体展开,不应视为对技术方案公开不充分。

其中,节点50包括第一节点51,第二节点52;

其中,所述控制单元10的一端与该电路的电压输入端耦接,所述控制单元10的另一端与电感线圈20的进线端耦接于第一节点51,所述控制单元10的另一端还与第一电容器31耦接于第一节点51;

其中,所述电感线圈20的另一端与该电路的电压输出端耦接于第二节点52;所述电感线圈20还与第三电容器33的一端耦接于第二节点52;

优选地,电感线圈的值为10uH。

其中,所述第三电容器33的另一端接地;

其中,所述第一电容器31的另一端与第一二极管41的负极耦接于第三节点53,所述第一电容器31的另一端还与第二二极管42的正极耦接于第三节点53;

其中,所述第二二极管42的负极接地;

其中,所述第一二极管41的正极与第二电容器32的一端耦接于第四节点54,所述第一二极管41的正极还与该电路的电压输出端耦接于第四节点54;

其中,所述第二电容器32的另一端接地。

所述控制单元10为一种DC-DC控制芯片。

具体地,(举例DC-DC为5V降压到3.3V的BUCK电路)第一节点位DC-DC电源斩波输出的位置,此位置上的波形为5V-0V切换的方波。当第一节点为5V时,第一电容器通过第二二极管充电,而第一电容器方向截至,第三节点的电压约为0.6V,即第一节点与第三节点的压差Va=0.6-5=-4.4V。当第一节点电平由5V转变为0V时,由于电容效应,Va不突变为-4.4V,第三节点电平即为-4.4V,此时第二二极管截至,第一二极管导通,VOUT-=-4.4V+0.6V=-3.8V。经过多个周期,后即使VOUT-上带有负载,电压也可以平衡在-3.8V左右(负载不能过大),从而实现了负压的产生。

籍此,本实用新型通过利用开关电源斩波,配合二极管自称电荷泵,实现负压产生,简便灵活,成本极低,用简易的方案实现了负压生成。

尽管通过以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揭示,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在不偏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条件下,对以上各构件所做的变形、替换等均将落入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