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线耳机充电模块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019676发布日期:2018-07-25 00:24阅读:105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无线耳机,特别是一种包含无线耳机以及无线耳机充电模块所组合的充电连接结构。



背景技术:

行动装置的普及以及通讯科技的发达,人们可以通过行动装置随时随地的浏览网络上的影音资源,为了避免打扰他人,或是隔绝外界的噪音,耳机已经成为行动装置必备的配件之一。除此之外,随着无线技术的发展以及苹果公司所推出的无线耳机AirPods,促使整个耳机行业趋往无线耳机方向发展。无线耳机不仅解决了有线耳机线路缠绕、牵绊等问题,更提高使用者操作灵活性,帮助使用者在不同场合也能达到很好的体验效果。

无线耳机取消了耳机线的设计,因此必须设计有独立电源提供供电,但为了实现无线耳机的使用便利性与舒适度,无线耳机只能采用较小的轻便电源,电量往往会不足,因此需要常常充电。然而,目前的充电技术是采用一种充电盒装置,使用者必须先取下无线耳机,置于充电盒中进行充电,待充电完成后,才能继续配戴使用。在使用操作上仍有不便,因此,如何设计出一种方便无线耳机充电,且让使用者在操作上更顺畅,便是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针对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而提供一种无线耳机充电模块,利用磁性结构能够快速的结合或拔除从而提供一种快速且便利的充电方式。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无线耳机充电模块,用来与一无线耳机本体搭配使用,所述无线耳机本体具有一外壳,以及设置于所述外壳内的一耳机组件,所述无线耳机充电模块包括一第一充电模块以及一第二充电模块,所述第一充电模块设置于所述外壳的一端,其中所述第一充电模块具有一第一充电面;以及一第二充电模块,所述第二充电模块用于传输外部电源,其中所述第二充电模块具有一第二充电面;所述第一充电模块的第一充电面与所述第二充电模块的第二充电面磁性匹配,当所述第一充电模块的第一充电面接触所述第二充电模块的第二充电面时,所述外部电源传输电力至所述无线耳机本体。

作为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充电模块包含一接地块、一接地端子、一磁导体件及一组合件,所述接地块具有一第一穿孔以及一第二穿孔;所述接地端子设置于所述第二穿孔内,其中,所述接地端子电性连接至所述耳机组件;所述磁导体件具有一头部及自头部中心延伸的轴部,所述轴部设置于所述第一穿孔内且电性连接所述耳机组件,所述头部的相对轴部的一侧为所述的第一充电面;所述组合件固定所述接地块、接地端子与磁导体件。

作为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二充电模块包含一主体、至少一导电端子、一磁性件、至少一接地件及一外壳,所述主体外侧设有至少一通孔与至少一卡扣部;所述导电端子设置于主体内侧;所述磁性件设置于主体内侧且环绕导电端子周围形成所述的第二充电面;所述接地件具有一凸起部与至少一卡合部,其中所述接地件设置于主体外侧,所述凸起部对应于所述主体的通孔且所述卡合部对应于所述主体的卡扣部;外壳用来容置所述主体。

作为进一步改进,所述磁导体件为不锈钢材质。

作为进一步改进,所述导电端子为伸缩探针端子或弹性电连接端子。

作为进一步改进,所述磁性件为磁铁。

如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可充电式无线耳机利用头部与磁性件的磁性吸引结构实现第一充电模块与第二充电模块紧密连接,避免无线耳机本体在充电过程中滑落,同时采用伸缩探针的导电端子设计,不需特别做防呆设计,采用磁性吸引结构直接使第一充电模块与第二充电模块自动对位达到充电功能。此外,通过接地件的凸起部的设计,在准备插接的充电过程中亦不会与导电端子有任何接触而造成短路问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可充电式无线耳机一种实施例的立体图。

图2为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可充电式无线耳机的立体分解图。

图3为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可充电式无线耳机的耳机组件的简化方块图。

图4为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可充电式无线耳机的第一充电模块的立体分解图。

图5为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可充电式无线耳机的第二充电模块的立体分解图。

图6为图5所示本实用新型可充电式无线耳机的第二充电模块的另一立体分解图。

图7为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可充电式无线耳机的充电状态示意图。

图8为根据图7沿A-A剖面线所取的剖面动作图,其显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可充电式无线耳机的第一充电模块进入第二充电模块的状态。

图9为根据图7沿A-A剖面线所取的剖面动作图,其显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可充电式无线耳机的第一充电模块进入第二充电模块的状态。

图中各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可充电式无线耳机 100 无线耳机本体 10

外壳 11 耳塞部 12

耳机组件 13 无线传输模块 131

喇叭模块 132 电池模块 133

第一充电模块 20 接地块 21

第一穿孔 211 第二穿孔 212

接地端子 22 磁导体件 23

头部 231 轴部 232

组合件 24 第二充电模块 30

主体 31 通孔 311

卡扣部 312 固定部 313

导电端子 32 磁性件 33

第一磁性件 331 第二磁性件 332

接地件 34 凸起部 341

卡合部 342 外壳体 35

第一充电面 C1 第二充电面 C2

充电孔 P。

具体实施方式

为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内容、构造特征、所实现目的及效果,以下结合实施方式并配合附图详予说明。

请参阅图1及图2,本实用新型无线耳机充电模块用于一可充电式无线耳机100上,可充电式无线耳机100包括一无线耳机本体10,无线耳机充电模块包括一第一充电模块20及一第二充电模块30,无线耳机充电模块用来与无线耳机本体10搭配使用。第二充电模块30具有一充电孔P。

所述无线耳机本体10包含一外壳11、自外壳11一端延伸的一耳塞部12及设置于所述外壳11内的一耳机组件13。所述耳塞部12可放置于使用者耳内,使用者可透过耳塞部12接收声音。所述外壳11另一端电性连接第一充电模块20。所述第二充电模块30一端连接外部电源(图中未示)。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充电模块30可以先连接传输线组,然后再连接外部电源。在本实施例中,当使用者需要充电时,将无线耳机本体10所连接的第一充电模块20沿着图1所标示的方向滑进第二充电模块30的充电孔P。

请参阅图3,所述耳机组件13设置于无线耳机本体10内,所述耳机组件13由一无线传输模块131、一喇叭模块132,以及一电池模块133组成,所述无线传输模块131用来接收并处理外部的音频讯号,所述喇叭模块132用来处理接收到的音频讯号并输出声音,电池模块133电性连接第一充电模块20用来提供电力给无线传输模块131与喇叭模块132。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所述无线传输模块131、喇叭模块132,以及电池模块133并未限定如图3所示的位置关系。

请参阅图4,所述第一充电模块20设置于所述外壳11的一端,所述第一充电模块20具有一第一充电面C1。具体地,所述第一充电模块20包含一接地块21、一接地端子22、一磁导体件23以及一组合件24。

所述接地块21为圆柱状由导电材料制成,在接地块21的圆心位置处设有一第一穿孔211以及设置在第一穿孔211旁的一第二穿孔212,此两个穿孔位置没有交集。

所述接地端子22为细长针状由导电材质制成,接地端子22设置于第二穿孔212内,接地端子22电性连接所述耳机组件13。所述接地端子22其长度大于第二穿孔212的长度,其直径满足能够插入第二穿孔212的直径大小,而接地端子22一端另设有大于第二穿孔212的宽度能够固定而不滑出第二穿孔212,另一端则用来电性连接耳机组件13的电池模块133。在本实施例中,接地块21与接地端子22为铜合金导电材质。在一些实施例中,接地块21与接地端子22为金属材料。

所述磁导体件23为钉子状,由磁性材料制成,磁导体件23具有一圆柱状的头部231以及一自头部231中心延伸的轴部232,轴部232设置于第一穿孔211内且电性连接所述耳机组件13,所述头部231与轴部232为一体成型。其中头部231用来与第二充电模块30接触,头部231的相对轴部232的一侧为所述的第一充电面C1。在本实施例中,轴部232设计形成细长针状,其长度大于第一穿孔211,其宽度满足能够插入第一穿孔211的大小。在本实施例中,磁导体件23为不锈钢材质,特别是一种416型号不锈钢。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穿孔211的位置不限定在接地块21的圆心位置上,第一穿孔211与第二穿孔212可以依照接地端子22与轴部232的需求改变在接地块21上的位置。

组合件24由绝缘材料制成,用以组合固定接地块21、接地端子22以及磁导体件23使其成为第一充电模块20。在本实施例中,组合件24是使用塑胶制成。

所述第一充电模块20的组合方法,先分别模制出接地块21、接地端子22以及磁导体件23的形状,然后将接地端子22插入至接地块21的第二穿孔212,再将磁导体件23的轴部232插入第一穿孔211,其中接地端子22并未与磁导体件23接触,最后,注塑成形固定接地块21、接地端子22以及磁导体件23形成组合件24。然后,将组合好的第一充电模块20的接地端子22与轴部232形成的导电端子与耳机组件13的电池模块133电性连接,然后再组装进无线耳机本体10。

请参阅图5与图6,所述第二充电模块30用于传输外部电源,第二充电模块30具有一第二充电面C2。所述第一充电模块20的第一充电面C1与前述第二充电模块30的第二充电面C2磁性匹配,当所述第一充电模块20的第一充电面C1接触所述第二充电模块30的第二充电面C2时,所述外部电源传输电力至所述无线耳机本体10。具体地,第二充电模块30包含一主体31、至少一导电端子32、一磁性件33、至少一接地件34以及一外壳体35。

所述主体31为中空圆柱状由绝缘材料制成。在本实施例中,主体31由塑胶制成。主体31一面朝向第一充电模块20的第一充电面C1,另一面朝向连接外部电源(图中未示)。主体31的中空大小略大于头部231插入的大小,并定义主体31被插入第一充电模块20的开口为充电孔P。主体31的两外侧面各设有至少一通孔311及至少一远离通孔311设置的卡扣部312。在主体31内部设有一固定部313。在本实施例中,通孔311作为接地件34与对接第一充电模块20的窗口,卡扣部312设计作为接地件34的固定结构,固定部313作为内部固定导电端子32的支架。

所述导电端子32设置于主体31内侧且在固定部313内,其导电端子32的一端朝向第二充电模块30的第一充电面C1方向延伸,另一端则与外部电源装置(图中未示)电性连接。在本实施例中,导电端子32为伸缩探针端子或者弹性电连接端子。

所述磁性件33为磁性材料制成,所述磁性件33设置于主体31内侧且环绕导电端子32周围形成所述的第二充电面C2,且磁性件33与导电端子32用来与第一充电模块20接触,并定义其接触面为第二充电面C2。所述第一充电模块20的第一充电面C1与前述第二充电模块30的第二充电面C2磁性匹配,当所述第一充电模块20的第一充电面C1接触所述第二充电模块30的第二充电面C2时,所述外部电源传输电力至所述无线耳机本体10。在本实施例中,磁性件33为中空圆柱状的磁铁,中空区域为导电端子32设置在固定部313的部份,且磁性件33被固定部313区隔开为上下两侧的一第一磁性件331与一第二磁性件332。

所述接地件34由导电材质制成,接地件34设置于主体31两外侧面用来与插接的第一充电模块20的接地块21形成接地。在本实施例中,接地件34为金属弹性片,具有一凸起部341与至少一卡合部342。所述凸起部341为圆弧状凸起,凸起部341对应主体31的通孔311位置。所述卡合部342为中空状,卡合部342对应主体31的卡扣部312的位置。

所述外壳体35由绝缘材料制成用来容置所述主体31,保护主体31内所有元件。在本实施例中,外壳体35由塑胶制成,其外壳体35的内侧与主体31的外侧设有滑通结构(图中未示),可用来将主体31固定于外壳体35内。在一些实施例中,外壳体35可以先连接一连接线组,在由连接线组连接外部电源,或是直接连接外部电源。

请参阅图7、图8及图9,使用时,所述无线耳机本体10与电性连接的第一充电模块20对准第二充电模块30的充电孔P位置,所述第一充电模块20沿所述本体31滑入,首先头部231的两侧会先接触到左右两侧接地件34的凸起部341形成接地,接着继续往前滑,左右两侧凸起部341再与接地块21的两侧接触,最后头部231与磁性件33相互磁性吸引,使其头部231压缩其伸缩探针的导电端子32形成电性连接。所述头部231形成的第一充电面C1与其导电端子32和磁性件33形成的第二充电面C2相互吸引,从而进一步加固第一充电模块20与第二充电模块30的接触。

本实用新型可充电式无线耳机100利用头部231与磁性件33的磁性吸引结构实现第一充电模块20与第二充电模块30紧密连接,避免无线耳机本体10在充电过程中滑落,同时采用伸缩探针的导电端子32设计,不需特别做防呆设计,采用磁性吸引结构直接使第一充电模块20与第二充电模块30自动对位达到充电功能。此外,通过接地件34的凸起部341的设计,在准备插接的充电过程中亦不会与导电端子32有任何接触而造成短路问题。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