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接入交直流混合微电网的变频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884454发布日期:2018-07-07 10:36阅读:387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属于变频器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可接入交直流混合微电网的变频器。



背景技术:

随着微电网技术的发展,可以兼备交流微电网和直流微电网特性的交直流混合微电网逐渐成为科学研究的重点。交直流混合微电网能够大规模的接入分布式能源,为可再生能源的消纳提供了有效途径,进一步通过交流微电网和直流微电网的结合运用,能够合理减少电力电子装置的使用,降低工程成本。因此,面对逐渐发展的交直流混合微电网,适应交流微电网和直流微电网双方面的特性,目前的变频器需要在结构上做出调整。现有的变频器一般均是接入交流电网中,通过整流控制后再经过逆变进而控制电机的运转,针对交直流混合微电网而设计的变频器还还不常见。针对未来交直流混合微电网的发展趋势,可接入交直流混合微电网的变频器有利于消纳可再生能源发电,减少环境污染,降低电力电子装置的使用,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因此,本发明人结合自身经验,设计了一种可接入交直流混合微电网的变频器。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提出了一种可接入交直流混合微电网的变频器。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可通过下列技术方案来实现:

一种可接入交直流混合微电网的变频器,包括中央控制模块、直流控制器、投切开关、直流中间电路、逆变器、整流电路、DC/DC转换电路、储能控制器、储能装置、检测模块、以及散热器,所述中央控制模块、所述直流控制器、所述投切开关、所述直流中间电路、所述逆变器依次连接,所述整流电路的输入端连接交流微电网,所述整流电路的输出端连接所述投切开关,所述DC/DC转换电路的输入端连接直流微电网,所述DC/DC转换电路的输出端连接所述投切开关,所述中央控制模块的输出端依次连接所述储能控制器、所述储能装置,所述逆变器的输出端依次连接所述检测模块的输入端、所述中央控制模块的输入端;

其中,所述储能装置与所述直流中间电路双向连接,所述储能装置内部还置有储能电池,所述逆变器采用T型三电平逆变器。

本实用新型具有的有益效果是:该变频器可应用于交直流混合微电网中,实现在输入端接入交流微电网或者接入直流微电网的切换,促进新能源消纳,减少环境污染,并通过储能装置能够应对突发故障,保障变频器的正常工作,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可接入交直流混合微电网的变频器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是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描述,但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这些实施例。

参照图1所示的一种可接入交直流混合微电网的变频器,包括中央控制模块1、直流控制器2、投切开关3、直流中间电路4、逆变器5、整流电路6、DC/DC转换电路7、储能控制器8、储能装置9、检测模块10、以及散热器11,所述中央控制模块1、所述直流控制器2、所述投切开关3、所述直流中间电路4、所述逆变器5依次连接,所述整流电路6的输入端连接交流微电网,所述整流电路6的输出端连接所述投切开关3,所述DC/DC转换电路7的输入端连接直流微电网,所述DC/DC转换电路7的输出端连接所述投切开关3,所述中央控制模块1的输出端依次连接所述储能控制器8、所述储能装置9,所述逆变器5的输出端依次连接所述检测模块10的输入端、所述中央控制模块1的输入端。

所述散热器11安装于所述逆变器5的表面,用于在变频器工作时辅助所述逆变器5散热,降低温度;所述逆变器5采用T型三电平逆变器,内部置有IGBT。

所述储能装置9与所述直流中间电路4双向连接,所述储能装置9内部还置有储能电池。在正常工作时,所述中央控制模块1通过控制所述直流控制器2,进一步控制所述投切开关3选择交流微电网接入用电,还是直流微电网接入用电,同时此时通过所述储能控制器8,控制所述储能装置9充电,合理的利用交流微电网或者直流微电网的可再生能源驱动电机12运转;当发生停电故障时,所述中央控制模块1可利用所述储能控制器8,控制所述储能装置9放电,使得电机继续工作一段时间,并提醒工作人员做好停电故障准备;当发生短路故障时,所述检测模块10将检测的所述逆变器5输出端的电压、电流信息传输给所述中央控制模块1,所述中央控制模块1通过所述逆变器5控制电机12停转,工作人员可断电检查。

该变频器可应用于交直流混合微电网中,实现在输入端接入交流微电网或者接入直流微电网的切换,促进新能源消纳,减少环境污染,并通过对所述储能装置9的控制能够应对突发故障,保障变频器的正常工作,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特征和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实用新型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实用新型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范围内。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