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交叉布线的布线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719545发布日期:2018-10-19 22:34阅读:189来源:国知局
一种用于交叉布线的布线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装饰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用于交叉布线的布线装置。



背景技术:

在装饰行业,住宅空间走线分为两种线路,一种是以电源线为主的强电线,另一种则是以信号线为主的弱电线。在布线过程中,强弱电线会遇到交汇的情况,但在国家标准建筑装饰规范中,是不允许强弱电线直接相交的,这也是住宅布线的难点。如果解决的不好,会产生信号干扰,严重影响住宅用户使用。

为了解决这一难点,目前一些地区主要采取主要如下方法来解决:

一、采用金属线槽走线,在遇到强弱电线交汇时,采用金属线槽桥架,能够较好的解决强弱电线交汇的问题,这种方法多用公共场合的装饰装修工程中,但由于金属线槽造价高,目前在家庭装修中还未涉及。

二、采用PVC线管走线,当遇到强弱电相交的情况,可使线管稍微弯曲,然后在交汇的地方包上锡箔纸。这种方法造价低,布线也比较简单,多在家装使用,但是由于强弱电线距离过近,信号干扰问题不能完美解决。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交叉布线的布线装置,其能够有效解决强电线与弱电线交汇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提供的一种用于交叉布线的布线装置,包括第一线槽、第二线槽和位于所述第一线槽与所述第二线槽之间的第三线槽;

所述第三线槽的一端通过一个具有弯折部的转角转接头与所述第一线槽连接,其另一端通过一个所述转角转接头与所述第二线槽连接;

在所述第一线槽和所述第二线槽上远离所述第三线槽的端部上分别设置有一个所述转角转接头;

在所述第一线槽、所述第二线槽与所述第三线槽之间形成有用于布线的布线空间。

进一步地,所述转角转接头包括转接主体,所述弯折部位于所述转接主体上;

所述转接主体的两端分别设置有插接口,所述弯折部位于两端的所述插接口之间;

所述转接主体内设置有与所述转接主体两端的所述插接口连通的布线通道;

所述第一线槽、所述第二线槽和所述第三线槽的端部分别对应地插入所述插接口内。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线槽与所述第二线槽对称地设置在所述第三线槽的两侧。

进一步地,所述第三线槽与所述第一线槽之间的夹角为钝角。

进一步地,在每个所述插接口内设置有至少一块限位板;

在所述限位板上设置有凸起部,所述凸起部至少部分位于所述插接口内。

进一步地,所述限位板与所述转接主体一体成型。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线槽、所述第二线槽和所述第三线槽均包括U型的线槽底壳和与所述线槽底壳一体成型的线槽盖板。

进一步地,所述线槽底壳包括底壳底板和连接在所述底壳底板上的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

所述线槽盖板上具有连接侧边和扣合侧边,所述连接侧边和所述扣合侧边相对地布置在所述线槽盖板的两侧;

所述连接侧边与所述第一侧板连接,所述扣合侧边朝向所述第二侧板侧延伸;

其中,在所述第二侧板上面向所述线槽盖板的端部上设置有侧板卡钩,在所述线槽盖板上面向所述底壳底板的一侧设置有用于与所述侧板卡钩配合的盖板卡槽;

所述侧板卡钩卡合在所述盖板卡槽内。

进一步地,在所述盖板卡槽的槽壁上还设置有槽壁卡钩,所述侧板卡钩与所述槽壁卡钩卡持在一起。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用于交叉布线的布线装置,第三线槽的一端通过一个转角转接头与第一线槽连接,其另一端通过另一个转角转接头与第二线槽连接,在第一线槽和第二线槽远离第三线槽的端部上分别设置有一个转角转接头。

通过将转角转接头设置有弯折部,转角转接头的两端不在同一条直线上,连接在一个转角转接头上的两个线槽不在同一条直线上,从而使容置在线槽内的电线沿着弯曲的路径传输,进而能使电线沿着弯折的设计路径进行传输。

这些线槽与转角转接头通过卡接式结构连接,不仅能够保证连接的牢靠性,而且能够实现快速安装。

在第一线槽、第二线槽与第三线槽之间形成有布线空间,布线空间用于布线,使外部线槽能够穿过。在强电线与弱电线发生交汇的情况下,将其中的强电线(或弱电线)容置在布线装置内,使之依次穿过第一线槽、第三线槽与第二线槽,或者沿着相反的次序依次穿过,绕开交汇点进行传输。将弱电线(或强电线)容置在外部线槽内,外部线槽通过布线空间直接穿过交汇点,从而有效地避免了强电线与弱电线直接相交。由于强电线与弱电线之间始终保持安全的隔离距离,防止了强电线与弱电线之间的信号发生干扰,消除了安全隐患,从而有效解决了强弱电线交汇问题。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布线装置,能有效解决强弱电线交汇的问题;其结构简单、便于安装和连接牢靠,能够实现快速安装,从而节省人工、缩短施工周期。同时,布线装置支持工厂化生产、现场装配式施工,在装修现场只需要进行简单的安装,现场无需熟练的技术工人,也无需太多的施工时间,避免了传统装修作业现场比较脏的情况,且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噪音小,污染也小;在成本上,该布线装置大大优于传统的金属线槽布线,因此,经济而环保。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布线装置的立体图;

图2为图1所示的布线装置的局部视图;

图3为布线装置的使用状态图;

图4为转角转接头的立体图;

图5为图4所示的转角转接头的局部视图;

图6为线槽底壳与线槽盖板的立体图;

图7为图6所示的线槽底壳与线槽盖板的局部视图。

附图标记对照表:

100-布线装置; 1-转角转接头; 11-转接主体;

111-弯折部; 112-布线通道; 12-插接口;

121-限位板; 1211-凸起部; 2-第一线槽;

3-第二线槽; 4-第三线槽; 41-线槽底壳;

411-底壳底板; 412-第一侧板; 413-第二侧板;

414-侧板卡钩; 42-线槽盖板; 421-连接侧边;

422-扣合侧边; 423-盖板卡槽; 424-槽壁;

425-槽壁卡钩; 5-布线空间;

200-外部线槽; 300-基体。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来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

容易理解,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在不变更本实用新型实质精神下,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可相互替换的多种结构方式以及实现方式。因此,以下具体实施方式以及附图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的示例性说明,而不应当视为本实用新型的全部或视为对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限定或限制。

在本说明书中提到或者可能提到的上、下、左、右、前、后、正面、背面、顶部、底部等方位用语是相对于各附图中所示的构造进行定义的,它们是相对的概念,因此有可能会根据其所处不同位置、不同使用状态而进行相应地变化。所以,也不应当将这些或者其他的方位用语解释为限制性用语。

如图1-3所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用于交叉布线的布线装置100,包括第一线槽2、第二线槽3和位于第一线槽2与第二线槽3之间的第三线槽4;

第三线槽4的一端通过一个具有弯折部111的转角转接头1与第一线槽2连接,其另一端通过一个转角转接头1与第二线槽3连接;

在第一线槽2和第二线槽3上远离第三线槽4的端部上分别设置有一个转角转接头1;

在第一线槽2、第二线槽3与第三线槽4之间形成有用于布线的布线空间5。

也即是,布线装置100主要由第一线槽2、第二线槽3、第三线槽4和四个转角转接头1组成。

在第三线槽4的一端通过一个转角转接头1与第一线槽2连接,其另一端通过另一个转角转接头1与第二线槽3连接,在第一线槽2远离第三线槽4的端部上设置有一个转角转接头1,在第二线槽3远离第三线槽4的端部上设置有一个转角转接头1。四个转角转接头1间隔设置在第一线槽2、第三线槽4与第二线槽3的端部上。

通过将转角转接头1设置有弯折部111,转角转接头1的两端不在同一条直线上,连接在同一个转角转接头1上的两个线槽不在同一条直线上,从而使容置在线槽内的电线(图中未标示)沿着弯曲的路径传输,进而使电线沿着弯折的设计路径进行传输。

这些线槽与转角转接头1通过卡接式结构连接,不仅能够保证连接的牢靠性,而且能够实现快速安装。

在第一线槽2、第二线槽3与第三线槽4之间形成有布线空间5,布线空间5用于布线,使外部线槽200能够穿过。

布线时,如图3所示,遇到走向不同的强电线与弱电线发生交汇的情况,在交汇点(图中未标示)附近,强电线(或者弱电线)依次穿过第一线槽2、第三线槽4和第二线槽3,或者沿着相反的次序依次穿过,避开交汇点,继续向前传输。而弱电线(或者强电线)容置在外部线槽200内,直接从布线空间5穿过,继续向前传输。强电线(或者弱电线)绕开了交汇点进行传输,不会与穿过布线空间5的弱电线(或者强电线)直接相交,从而满足国家标准建筑装饰规范。强电线与弱电线始终保持足够安全的隔离距离,能防止强电线与弱电线之间的信号发生干扰,从而解决了强弱电线交汇问题。外部线槽200能够通过螺栓、销等连接件固定在天花板、墙体等基体300上。

第一线槽2、第二线槽3、第三线槽4和四个转角转接头1优选为聚氯乙烯(PVC)材料。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布线装置100,能有效解决强电线与弱电线的交汇问题;其结构简单、便于安装和连接牢靠,能够实现快速安装,从而节省人工、缩短施工周期。同时,布线装置100支持工厂化生产、现场装配式施工,在装修现场只需要进行简单的安装,现场无需熟练的技术工人,也无需太多的施工时间,避免了传统装修作业现场比较脏的情况,且产生的噪音小,污染也小;在成本上,布线装置100大大优于传统的金属线槽布线,经济而环保。

较佳地,如图4,转角转接头1包括转接主体11,弯折部111位于转接主体11上;转接主体11的两端分别设置有插接口12,弯折部111位于两端的插接口12之间;转接主体11内设置有与转接主体11两端的插接口12连通的布线通道112。

第一线槽2、第二线槽3和第三线槽4的端部分别对应地插入所述插接口12内。

也即是,转角转接头1包括转接主体11,弯折部111位于转接主体11上。转接主体11的两端分别设置有插接口12,弯折部111位于两端的插接口12之间。在转接主体11内设置有布线通道112,布线通道112沿着弯折部111的延伸方向设置,布线通道112用于容置和传输电线。布线通道112分别与转接主体11上两端的插接口12连通,使电线能够从转接主体11的一端传输到另一端。由于转接主体11的两端不在同一条直线上,两个插接口12不在同一直线上,使电线沿着弯曲的路径传输,进而使电线沿着设计路径进行传输。

第一线槽2、第二线槽3和第三线槽4的端部分别对应地插入与之连接的转角转接件1的插接口12内。

优选地,如图1-3所示,第一线槽2与第二线槽3对称地分布在第三线槽4的两侧。

为了有效地解决强弱电线交汇的问题,第一线槽2与第二线槽3相对地设置在第三线槽4的两侧,使第一线槽2、第二线槽3与第三线槽4之间形成布线空间5。为了便于安装和提高布线装置100的外观质量,第一线槽2与第二线槽3对称地分布在第三线槽4的两侧。

优选地,如图1-3所示,第三线槽4与第一线槽2之间的夹角为钝角。

为了兼顾成本和信号隔离效果,将第三线槽4与第一线槽2之间的夹角设置为钝角,由于第一线槽2与第二线槽3对称地分布在第三线槽4的两侧,第二线槽3与第三线槽4之间的夹角亦为钝角。

较佳地,如图4所示,在每个插接口12内设置有至少一块限位板121。

在限位板121上设置有凸起部1211,凸起部1211至少部分位于插接口12内。

即,在每个插接口12内均设置有至少一块限位板121,限位板121用于用对线槽进行限位。在限位板121上设置有凸起部1211,凸起部1211用于卡持线槽的端部,凸起部1211至少部分位于插接口12内,使限位板121能够通过凸起部1211对线槽卡持连接。

较佳地,限位板121与转接主体11一体成型。

限位板121与转接主体11一体成型,提高其结构强度。

较佳地,如图6所示,第一线槽2、第二线槽3和第三线槽4均包括U型的线槽底壳41和与线槽底壳41一体成型的线槽盖板42。

也即是,第一线槽2、第二线槽3和第三线槽4均包括U型的线槽底壳41和线槽盖板42。其中,线槽盖板42与线槽底壳41一体成型。

较佳地,如图6-7所示,线槽底壳41包括底壳底板411和连接在底壳底板411上的第一侧板412和第二侧板413。

线槽盖板42上具有连接侧边421和扣合侧边422,连接侧边421和扣合侧边422相对地布置在线槽盖板42的两侧。

连接侧边421与第一侧板412连接,扣合侧边422朝向第二侧板413侧延伸。

其中,在第二侧板413上面向线槽盖板42的端部上设置有侧板卡钩414,在线槽盖板42上面向底壳底板411的一侧设置有用于与侧板卡钩414配合的盖板卡槽423。

侧板卡钩414卡合在盖板卡槽423内。

也即是,线槽底壳41包括底壳底板411和连接在底壳底板411上的第一侧板412和第二侧板413。

线槽盖板42上具有连接侧边421和扣合侧边422,连接侧边421和扣合侧边422相对地布置在线槽盖板42的两侧。连接侧边421与第一侧板412连接,扣合侧边422朝向第二侧板413侧延伸。

其中,在第二侧板413上面向线槽盖板42的端部上设置有侧板卡钩414,在线槽盖板42上面向底壳底板411的一侧设置有用于与侧板卡钩414配合的盖板卡槽423。

侧板卡钩414卡合在盖板卡槽423内。连接侧边421与第一侧板412连接一体成型。

通过将线槽底壳41与线槽盖板42一体成型,提高了连接的结构强度。通过在线槽盖板42上面向底壳底板411的一侧设置盖板卡槽423,在第二侧板413上设置侧板卡钩414,扣合时,将侧板卡钩414卡合在盖板卡槽423内即可实现组装,安装方便,且可以避免线缆脱落。

线槽底壳41与线槽盖板42可以都具有弹性,方便组装和布线。

线槽在安装过程省时省力,效率高,布线整齐一致,铺设质量好,尤其用于吊顶布线时不会出现线缆脱出现象,因此优势更加明显。

较佳地,如图7所示,在盖板卡槽423的槽壁424上还设置有槽壁卡钩425,侧板卡钩414与槽壁卡钩425卡持在一起。

也即是,在盖板卡槽423的槽壁424上还设置有槽壁卡钩425,侧板卡钩414与槽壁卡钩425卡持在一起,提高了两者之间连接的稳定性。

以上的仅是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较佳的实施例。应当指出,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若干其它变型,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