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达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745424发布日期:2019-09-21 02:16阅读:148来源:国知局
马达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马达。



背景技术:

一直以来,已知有专利文献1等所记载的、具有保持电刷及其他组件的电刷保持体的直流机。此外,已知有专利文献2所记载的具有电刷的刷握等。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表2011-504719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平9-247906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在上述现有结构的电刷保持体中,仅仅是固定凸缘被夹紧固定在机壳与盖之间,因此存在当马达旋转时电刷保持体的支承状态变得不稳定的情况。此外,存在气体在电刷保持体周边的流通性不充分而成为发热的原因的情况。

本发明的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结构,其稳定地保持对电刷进行保持的电刷板组件,同时提高气体的流通性并抑制发热。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本发明的示例性的第1发明是一种马达,该马达具备:转子,其具有以沿轴向延伸的中心轴线为中心的轴;永久磁铁,其位于所述转子的径向外侧;电刷板组件,其向所述转子供给电力;后盖,其支承所述电刷板组件;以及机壳,其与所述后盖一起容纳所述电刷板组件、所述转子以及所述永久磁铁。所述转子具有:铁芯,其固定于所述轴;线圈,其对所述铁芯进行励磁;以及换向器,其与所述线圈电连接。所述后盖具有:后盖底面部;以及后盖圆筒部,其以筒状设置在所述后盖底面部的外周。所述电刷板组件具有:电刷板底面部,其隔着第1空隙在轴向上与所述后盖底面部分离,并保持多个电刷;夹持部,其被所述后盖及所述机壳夹持;外周壁,其隔着第2空隙在径向上与所述后盖圆筒部分离;以及接触部,其在所述外周壁与所述后盖圆筒部接触。在所述机壳和所述后盖中的至少一方具有将所述第1空隙和第2空隙中的至少一方与该马达的外部空间连通的流通孔。

发明效果

根据上述本发明的示例性的第1发明的转子,电刷板组件具有接触部,由此能够形成电刷板组件相对于后盖被稳定地支承的结构。此外,通过形成为具有第1空隙、第2空隙以及流通孔的结构,能够提高气体以及液体的流通性,抑制马达内部的发热。

附图说明

图1是马达的剖视图。

图2是从机壳的上表面侧观察马达的立体图。

图3是从后盖的底面侧观察马达的立体图。

图4是示出拆下机壳及永久磁铁后的状态的马达的图。

图5是从前侧观察后盖和电刷板组件的立体图。

图6是电刷板组件的立体图。

图7是电刷板组件的平面图。

图8是示出马达中的气体及液体的流通路径的图。

图9是示出马达中的气体及液体的流通路径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但是,以下说明的实施方式只不过是本发明的一个例子,并不能限定性地解释本发明的技术范围。另外,在各附图中,对相同的构成要素标注相同的标号,有时省略其说明。

在本说明书中,相对于马达的旋转的中心轴线J为方便而定义并说明“上侧”或“前侧”以及“下侧”或“后侧”。此外,有时将转子单元等各结构的上侧的面称为“上表面”、将下侧的面称为“底面”。

在本说明书中,相对于中心轴线J延伸的方向,将水平的平面称为具有X轴及Y轴的XY平面。此外,为了便于说明附图,相对于X轴,将一侧称为上侧,将另一侧称为下侧,相对于Y轴,将一侧称为左侧,将另一侧称为右侧。

此外,在本说明书中,所谓“沿轴向延伸”,除了严格地沿相对于中心轴线J水平的轴向延伸的情况之外,还包括沿相对于轴向在不足45度的范围内倾斜的方向延伸的情况。同样,所谓“沿径向延伸”,除了沿相对于中心轴线J严格地垂直的方向延伸的情况之外,还包括沿从相对于中心轴线垂直的方向在不足45度的范围内倾斜的方向延伸的情况。

(1.实施方式)

本实施方式的马达1是为了使发动机冷却用的风扇旋转而使用的马达。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马达1配置成中心轴线J沿着相对于重力方向垂直的方向延伸,但并不限定于这样的配置。即,中心轴线J相对于重力方向具有规定的角度。

图1是本实施方式的马达1的剖视图。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马达1具备壳体10、转子20、电刷板组件30、永久磁铁40、前侧轴承41以及后侧轴承42。在作为风扇使用的马达1的转子20的轴21上安装有叶轮(省略图示)。另外,将安装有叶轮的图1的右侧、即轴21的输出端侧称为前侧或上侧,将图1的左侧称为后侧或下侧。

(壳体10)

图2和图3是马达1的外观立体图。图2是从机壳11的上表面侧观察马达1的图,图3是从后盖12的底面侧观察马达1的图。如图1至图3所示,壳体10包括机壳11和后盖12。壳体10容纳转子20、电刷板组件30、永久磁铁40、前侧轴承41和后侧轴承42。另外,所谓“容纳”包括被容纳物的整体位于容纳物的内侧的情况和被容纳物的一部分位于容纳物的内侧的情况这两种情况。

(机壳11)

机壳11位于比后盖12更靠前侧的位置。机壳11具有机壳圆筒部13、机壳上表面部14以及凸缘部15。机壳11是金属等导电性部件。

机壳圆筒部13是与中心轴线J同心的圆筒形状。机壳圆筒部13是从机壳上表面部14的外周朝向后侧沿轴向延伸的圆筒状。机壳圆筒部13包围转子20和永久磁铁40的径向外侧。永久磁铁40固定在机壳圆筒部13的内表面。

如图2及图3所示,机壳圆筒部13在接近与机壳上表面部14连结的连结部的位置上具有沿径向贯通机壳圆筒部13的机壳贯通孔13a。机壳贯通孔13a例如是沿周向延伸的长孔形状。机壳贯通孔13a可以设置一个或多个的任意数量。壳体10内侧的气体或液体经由机壳贯通孔13a向壳体10的外侧排出。另外,有时气体或液体从外侧流入壳体10的内侧,或者由于结露而产生水滴。

机壳上表面部14与机壳圆筒部13的前侧端部连结。机壳上表面部14为与中心轴线J同心的圆板状。机壳上表面部14具有沿轴向贯通机壳上表面部14的多个上表面侧孔部14a。上表面侧孔部14a例如为圆形。上表面侧孔部14a以中心轴线J为中心沿周向等间隔地配置。上表面侧孔部14a设置一个或多个的任意数量,例如如图2所示设置8个。上表面侧孔部14a通过使空气在壳体10的内外流通,而对壳体20内进行散热。

凸缘部15从机壳圆筒部13的后侧的端部在周向上隔开间隔地向径向外侧延伸。马达1借助凸缘部15而安装于发动机冷却用风扇装置。

(后盖12)

后盖12位于比机壳11更靠后侧的位置。后盖12具有后盖圆筒部16和后盖底面部17。后盖12是金属等导电性部件。

后盖圆筒部16是与中心轴线J同心的圆筒形状。后盖圆筒部16是从后盖底面部17的外周朝向前侧沿轴向延伸的圆筒状。后盖圆筒部16包围转子20的一部分和电刷板组件30的径向外侧。电刷板组件30配置在后盖圆筒部16的内表面。如图2所示,后盖圆筒部16具有向径向外侧突出的突出部16a。

后盖底面部17设置在后盖圆筒部16的后侧端部。后盖底面部17为与中心轴线J同心的圆板状。后盖底面部17具有沿轴向贯通后盖底面部17的多个底面侧孔部17a。底面侧孔部17a例如是沿周向延伸的长孔形状。底面侧孔部17a设置一个或多个的任意数量,但也可以省略。后盖底面部17具有沿径向呈放射状延伸的多个凸部17b。凸部17b相对于后盖底面部17突出,是从后侧向前侧突出的形状。

机壳11的机壳圆筒部13通过压紧而与后盖12的后盖圆筒部16连结。

具体而言,如图2及图3所示,后盖圆筒部16具有盖侧凸缘部16c、6个爪部16b以及两个盖侧外周壁16d。盖侧凸缘部16c在后侧端部向径向外侧延伸。6个爪部16b在盖侧凸缘部16c的外缘在周向上隔开间隔地向前侧延伸。两个盖侧外周壁16d在盖侧凸缘部16c的外缘且相邻的爪部16c之间向前侧延伸。6个爪部16b配置在对于3个凸缘部15分别各由两个爪部16b夹着凸缘部15的位置。机壳圆筒部13在后侧的端部具有向径向外侧延伸的机壳侧凸缘部15a。机壳侧凸缘部15a与凸缘部15共面。关于机壳11与后盖12,彼此在轴向上对置的机壳侧凸缘部15a与盖侧凸缘部16c接触,机壳侧凸缘部15a的外缘的一部分与各爪部16b及各盖侧外周壁16d的内周面接触,爪部16b还向径向内侧倾斜而发生塑性变形。爪部16b及盖侧外周壁16d的内径比机壳侧凸缘部15a的外径稍小,因此在连结机壳11与后盖12时,通过将机壳11压入后盖12而进行连结。

此外,如图3所示,6个爪部16b在相对于中心轴线J垂直的平面中,配置在与后盖底面部17的凸部17b在周向上重叠的位置。即,在从轴向观察的平面图中,在沿径向延伸的凸部17b的径向外侧分别配置有6个爪部16b。

这样,机壳11与后盖12通过利用了爪部16b的压入及压紧而连结,因此能够抑制机壳11与后盖12的相对位置发生偏移。由此,能够抑制旋转轴的位置偏移、倾斜,因此在马达1旋转时,能够抑制在电刷51a~51d与换向器25间产生必要以上的摩擦、或产生异常音。

此外,在平面图中在与爪部16b在周向上重叠的位置上具有凸部17b,因此在爪部16b压紧时作用于后盖12的应力扩散到后盖12,能够抑制后盖12变形。即,后盖底面部17的具有凸部17b的部位的刚性比其他部位强,因此该应力难以产生影响。

另外,在上述例子中,对机壳11具有凸缘部15且后盖12具有爪部16b的结构进行了说明,但也可以设为机壳11具有爪部16b且后盖12具有凸缘部15的结构。此外,凸缘部15及爪部16b的数量可以任意设计,但在具有3个凸缘部15和6个爪部16b的结构中,由于能够将机壳11和后盖12足够充分地进行固定,因此特别优选。

(转子20)

图4是示出拆下机壳11及永久磁铁40后的状态的马达1的图。如图1和4所示,转子20具有轴21、铁芯22、线圈23以及换向器25。

轴21以中心轴线J为中心沿轴向呈圆柱状地延伸。轴21的前侧端部露出到机壳11的前侧的外部。在轴21的前侧端部连结有风扇。

铁芯22固定于轴21。铁芯22位于机壳11的径向内侧。铁芯22在径向上与永久磁铁40对置。铁芯22包括铁芯背部及多个齿部。多个齿部沿着周向等间隔地配置。

线圈23通过通电对铁芯22进行励磁。线圈23隔着具有绝缘性的绝缘体卷绕于铁芯22的齿部。线圈23例如以集中卷绕的方式卷绕于铁芯22。

换向器25位于铁芯22的后侧。换向器25包括绝缘部件25a和多个换向片25b。

绝缘部件25a是具有绝缘性的部件。绝缘部件25a例如是包围轴21的径向外侧的圆筒状。绝缘部件25a嵌合在轴21的外周面上。

多个换向片25b固定在绝缘部件25a的外侧面上。多个换向片25b沿周向等间隔地配置。多个换向片25b分别是沿轴向延伸的导体。换向片25b与线圈23电连接。换向片25b的径向外侧的面能够与后述的电刷51a~51d接触。与电刷51a~51d接触的换向片25b随着转子20的旋转而变化。即,换向器25与线圈23电连接。

(永久磁铁40)

永久磁铁40固定在机壳11的内侧。永久磁铁40位于转子20的径向外侧,配置成与转子20对置。永久磁铁40例如是沿周向延伸的圆弧形状。永久磁铁40例如沿周向设置有4个。永久磁铁40在周向的一端部和另一端部具有2个磁极。即,永久磁铁40的磁极的数量为8。但是,永久磁铁40的磁极数可以任意变更。

(前侧轴承41和后侧轴承42)

前侧轴承41和后侧轴承42支承轴21。前侧轴承41位于铁芯22的前侧。前侧轴承41由机壳11保持。后侧轴承42支承换向器25的后侧的轴21的端部。后侧轴承42由后盖12保持。

(电刷板组件30)

电刷板组件30位于转子20的铁芯22的后侧。电刷板组件30设置在后盖12内。电刷板组件30借助换向器25向转子20供给电流。

图5是从前侧观察后盖12和电刷板组件30的立体图。图6是从前侧观察电刷板组件30的立体图。图7是从前侧观察电刷板组件30的平面图。为了便于说明,图6和图7省略了电子部件等。在图6及图7中,示出了与中心轴线J垂直的X轴及Y轴。

电刷板组件30具有电刷板31、电刷单元50a~50d以及扼流线圈61、62。电刷单元50a~50d分别具有电刷51a~51d。

(电刷板31)

电刷板31具有板部70和树脂部32。电刷板31通过在模具中嵌入板部70的嵌件成型而被成型。电刷单元50a~50d以及扼流线圈61、62安装于电刷板31。

(板部70)

板部70例如由黄铜或铜等导电性部件形成。板部70与包含扼流线圈61、62的部件电连接,构成电路。板部70向转子20供给电流。板部70具有正极侧连接端子71a、负极侧连接端子71b、电刷单元设置部72a~72d以及夹持部75~77。在板部70上,与其他部件连接的部位露出到外部,除此以外的部位被树脂覆盖。

正极侧连接端子71a与扼流线圈61连接。扼流线圈61例如是具有熔断器61a的带熔断器扼流线圈。通过设为具有扼流线圈61的结构,能够减少所供给的电源中包含的噪音。此外,当因电子回路的一部分短路等而要流过过电流时,熔断器61a动作,能够防止异常电流反流到电源侧等。负极侧连接端子71b与扼流线圈62连接。

在电刷单元设置部72a~72d分别设置电刷单元50a~50d。电刷单元设置部72a~72d本身不构成电路。从电刷单元50a~50d中的电刷51a~51d延伸的软辫线分别与构成电路的板部70电连接。

夹持部75~77是从板部70的外周位置向径向外侧延伸的板状部件。夹持部75~77经由电容器而分别接地。如图6及图7所示,3个夹持部75~77在板部70中相对于Y轴位于与配置有连接器部35的右侧相反的左侧。

夹持部75~77在轴向上位于机壳11与后盖12之间。夹持部75~77由机壳11和后盖12在轴向上夹持。由此,电刷板组件30通过使夹持部75~77被机壳11和后盖12夹持而被保持。另外,机壳11和后盖12在夹持着夹持部75~77的同时被压紧。夹持部75~77如上所述为接地电位,但通过由具有导电性的机壳11及后盖12夹持而被电连接,从而能够使接地电位稳定。另外,接地电位也称为基准电位。

(树脂部32)

树脂部32是覆盖板部70的规定部的树脂制的部分。树脂部32具有电刷板筒部33、电刷板底面部34以及连接器部35。

(电刷板筒部33)

电刷板筒部33为局部被切除的圆筒状。电刷板筒部33是从电刷板底面部34的外缘沿轴向延伸的部分。电刷板筒部33具有连接器外周壁33a、电刷外周壁33b、切口部33d、33e、外周肋33f、33g、电刷板凹部33h及接触部33m。连接器外周壁33a及电刷外周壁33b统称为外周壁(参照图8)。电刷板筒部33的外周壁与后盖圆筒部16的内周壁对置。由此,电刷板筒部33的外周壁隔着第2空隙A2与后盖圆筒部16在径向上分离。即,在电刷板筒部33的外周壁与后盖圆筒部16之间,设置有第2空隙A2作为空气及液体能够流通的空间。

连接器外周壁33a是与连接器部35连接的部分。连接器外周壁33a相对于Y轴配置在右侧。连接器外周壁33a在轴向上比电刷外周壁33b长。

电刷外周壁33b位于电刷单元50a~50d的径向外侧。切口部33d及33e位于电刷外周壁33b的相对于Y轴的左侧。切口部33d及33e是轴向长度比电刷外周壁33b的其他部分短的部分。换言之,切口部33d及33e是相对于电刷外周壁33b的其他部分在轴向上缺失一部分而成的形状。即,由连接器外周壁33a和电刷外周壁33b构成的外周壁通过切口部33d及33e而在Y轴左侧的两个部位不连续,该外周壁在Y轴右侧连续。因此,外周壁的Y轴的右侧部分与Y轴的左侧部分相比具有较高的刚性。即,电刷板组件30的Y轴右侧的刚性比Y轴左侧的刚性高。此外,电刷板组件30的内侧的气体或液体从切口部33d和33e被向电刷板组件30的外侧排出。

夹持部支承壁部33c是支承夹持部75~77的部分。夹持部支承壁部33c覆盖夹持部75~77与板部70间的连结部分。

外周肋33f及33g相对于Y轴位于右侧。外周肋33f及33g设置在电刷外周壁33b的内周侧。外周肋33f及33g具有与电刷外周壁33b相同的高度,从电刷板底面部34沿轴向延伸。外周肋33f及33g的与电刷板底面部34接触的一端部相对于另一端部沿径向延伸。外周肋33f在周向上配置在比电刷单元设置部72a接近连接器部35的位置。外周肋33g在周向上配置在比电刷单元设置部72d接近连接器部35的位置。通过外周肋33f及33g,提高了电刷外周壁33b中的相对于Y轴位于右侧的部分的刚性。即,电刷板组件30的Y轴右侧的刚性比Y轴左侧的刚性高。

电刷外周壁33b具有向径向内侧凹陷的电刷板凹部33h。如图4和图5所示,电刷板凹部33h在径向上与后盖12的突出部16a对置。由电刷板凹部33h和突出部16a形成的空间在气体及液体的流通方面成为后述的流通孔A4。流通孔A4与后述的第1空隙A1及第2空隙A2连通。即,在电刷板凹部33h与突出部16a之间,设置有流通孔A4作为能够供空气及液体流通的空间。流通孔A4不是位于马达1的旋转轴方向的位置,而是位于径向的位置,因此当设为中心轴线相对于重力方向具有规定的角度的结构时,流通孔A4位于重力方向的下侧。因此,当在电刷板组件30的内部存在液体时,液体因自重而滞留在突出部16a,并通过流通孔A4排出到马达1的外部。

电刷外周壁33b具有位于径向外侧的8个接触部33m。接触部33m从电刷外周壁33b的轴向的一部分突出。接触部33m中的4个接触部33m配置在与沿径向延伸配置的4个电刷51a~51d的径向延长线对应的位置。接触部33m中的其他4个接触部33m相对于配置在与电刷51a~51d的径向延长线对应的位置的接触部33m,分别配置在周向的中间位置。

接触部33m在径向的大致中央的位置具有向后盖圆筒部16突出并沿轴向延伸的突出部33n。接触部33m的外径与后盖圆筒部16的内径相同或稍大。突出部33n的外径比后盖圆筒部16的内径及接触部33m的外径大。因此,接触部33m及突出部33n与后盖圆筒部16的内周壁接触。接触部33m是从电刷外周壁33b的轴向的一部分突出的形状,因此在接触部33m的轴向的两侧的位置上,电刷外周壁33b与后盖圆筒部16隔着第3空隙A3在径向上分离。第3空隙A3与位于电刷板筒部33的外周壁与后盖圆筒部16之间的第2空隙A2连通。即,在接触部33m的轴向上的至少一方设置有第3空隙A3,该第3空隙A3与第2空隙A2连通,并作为能够供空气及液体流通的空间。突出部33n通过被后盖圆筒部16的内周壁强力按压而至少部分地被压扁。

当组装马达1时,电刷板组件30被作业人员压入后盖12。在压入时,接触部33m在与后盖12的后盖圆筒部16的内周壁接触的同时被压入该内周壁。此外,突出部33n被后盖圆筒部16的内周壁强力按压,在被压扁的同时被压入。

这样,在电刷板组件30中,夹持部75~77被机壳11与后盖12夹持,进一步,接触部33m与后盖圆筒部16的内周面接触。由此,电刷板组件30相对于后盖12被牢固地支承。当电刷板组件30相对于后盖12被牢固地支承,则能够抑制马达1旋转时电刷板组件30的振动,抑制因振动而引起的噪音的产生。

特别是,多个接触部33m中的4个接触部33m配置在与沿径向延伸配置的4个电刷51a~51d的径向延长线对应的位置,因此能够有效地抑制电刷51a~51d的振动引起的电刷板组件30的振动。但是,在与沿径向延伸配置的4个电刷51a~51d的径向延长线对应的位置上,不一定需要配置接触部33m,但通过这样配置,能够更有效地抑制振动。

此外,接触部33m具有突出部33n,因此即使在后盖圆筒部16与电刷板组件30之间存在尺寸误差,在组装时突出部33n适当被压扁,由此能够使后盖圆筒部16与电刷板组件30无间隙地配合。特别是,突出部33n由树脂形成,因此在组装时比较容易变形,因此是容易使后盖圆筒部16与电刷板组件30无间隙配合的结构。

(电刷板底面部34)

电刷板底面部34保持板部70的底面部分。电刷板底面部34是具有以中心轴线J为中心的圆状的开口部36的环状。电刷板底面部34是以中心轴线J为中心的大致圆环状。换向器25位于电刷板底面部34的内侧。电刷板底面部34与后盖底面部17对置。电刷板底面部34隔着第1空隙A1在轴向上与后盖底面部17分离。即,在电刷板底面部34与后盖底面部17之间,设置有第1空隙A1作为能够供气体及液体流通的空间。

电刷板底面部34保持包括电刷51a~51d的电刷单元50a~50d和包括扼流线圈61、62的部件。

电刷板底面部34具有多个贯通孔34a。多个贯通孔34a沿轴向贯通电刷板底面部34。贯通孔34a通过使电刷板组件30的内侧的气体或液体向电刷板组件30的外侧流通而排出。关于在XY平面中观察到的贯通孔34a的区域,该区域在Y轴的左侧比在Y轴的右侧大。因此,通过贯通孔34a,电刷板组件30的Y轴右侧的刚性比Y轴左侧的刚性高。

如图6及图7所示,电刷板底面部34在Y轴右侧的接近连接器部35的位置上具有底面肋34b~34e。底面肋34b~34e从电刷板底面部34向前侧沿轴向延伸。

在XY平面的平面图中,底面肋34b沿着X轴从开口部36的外周沿径向延伸。底面肋34c从底面肋34b的中途位置向电刷板筒部33的连接器外周壁33a延伸。底面肋34d在相对于X轴垂直的方向上穿过电刷板筒部33而延伸。底面肋34e从底面肋34c与34d交叉的位置沿着与X轴水平的方向延伸。通过这些底面肋34b~34e,电刷板组件30的Y轴右侧的刚性比Y轴左侧的刚性高。

(电刷板内周壁36a、36b)

电刷板内周壁36a及36b位于电刷板底面部34的开口部36的外周的一部分。电刷板内周壁36a及36b从电刷板底面部34的内缘沿轴向延伸。

(连接器部35)

连接器部35与Y轴右侧的、连接器外周壁33a的径向外侧的面连结。连接器部35沿着X轴向径向外侧延伸。虽然省略了图示,但连接器部35是向径向外侧开口的筒状。在连接器部35的内侧,正极侧连接端子71a的径向外侧的端部及负极侧连接端子71b的径向外侧的端部露出。正极侧连接端子71a和负极侧连接端子71b穿过连接器部35的内侧而与外部电源电连接。即,连接器部35经由正极侧连接端子71a及负极侧连接端子71b向马达1提供驱动电力。

(电刷单元50a~50d)

电刷单元50a~50d包括:电刷51a;箱型的电刷壳50a2,其容纳电刷51a且沿径向延伸;以及盘簧50a3,其容纳于该电刷壳50a2中。电刷壳50a2是将金属板折弯而形成的,底面和径向内侧的侧面是敞开的。盘簧50a3介于电刷壳50a2的径向外侧的侧面与电刷51a的径向外侧的侧面之间,向径向内侧弹性地按压电刷51a。其他的电刷单元50b~50d也是同样的结构。电刷单元50a~50d设置在电刷单元设置部72a~72d上。由此,电刷51a~51d分别在各电刷壳50a2内被向径向内侧弹性按压,并被容纳为能够沿径向移动。电刷51a~51d在受到径向内侧的作用力的同时,与位于径向内侧的换向器25接触。电刷51a与用于与电刷51a导通的由网线构成的软辫线51a1连接。软辫线51a1经由电刷壳50a2的顶面的狭缝被向外部引出,与构成电路的板部70电连接。

具体而言,如图7所示,电刷单元设置部72a及电刷单元50a以相对于X轴成大致67.5度的方式配置在Y轴的右侧(A)。电刷单元设置部72b及电刷单元50b以相对于X轴成大致22.5度的方式配置在Y轴的左侧(B)。电刷单元设置部72c及电刷单元50c在Y轴的左侧配置成在与电刷单元50b相反的方向上相对于X轴成大致22.5度(C)。电刷单元设置部72d及电刷单元50d在Y轴的右侧配置成在与电刷单元50a相反的方向上相对于X轴成大致67.5度(D)。

(壳体10内的气体等的流通)

图8及图9是示出马达1中的空气等气体及水等液体的流通路径的马达1的剖视图。图8示出从中心轴线J朝向径向的、包括接触部33m的位置处的马达1的截面。

图9示出从中心轴线J朝向径向的、包括突出部16a的位置处的马达1的截面。另外,本实施方式中的水等液体表示将因本马达1的使用环境而不得不浸入壳体10内的液体向壳体10外排出时的流通路径。

如图8所示,电刷板底面部34和后盖底面部17隔着第1空隙A1在轴向上分离地配置。在接触部33m的轴向上的至少一方的、电刷板筒部33的外周壁与后盖圆筒部16对置的位置处,设置有与第2空隙连通的第3空隙A3。如图9所示,电刷板筒部33的外周壁与后盖圆筒部16隔着第2空隙A2在径向上分离地配置。在电刷板凹部33h与突出部16a之间设置有流通孔A4。

当马达1旋转时,壳体10的内侧的气体由于转子20的扒拢所产生的离心力而受到朝向径向外侧的力被挤出。此时,电刷板组件30的内侧的气体从切口部33d及33e、以及贯通孔34a等向电刷板组件30的外侧流通。从电刷板底面部34向外侧流通的气体通过图9所示的第1空隙A1的流通路径R1和R2而向第2空隙或流通孔A4流通。

另一方面,从切口部33d及33e等向电刷板组件30的外侧流通的气体通过图9所示的流通路径R3而向第2空隙A2流通。第2空隙A2的气体直接或通过第3空隙A3而向流通孔A4流通。

流通向流通孔A4的气体通过流通路径R4被排出到马达1的外部空间。

从转子10的内侧排出到马达1的外部空间的气体从在马达1旋转时因电刷51a~51d与换向器25的摩擦及火花而特别容易发热的电刷51a~51d及换向器25的周边,在第1空隙A1、第2空隙A2、第3空隙A3、及流通孔A4中流通。由此,能够在电刷板组件30中提高散热性,抑制马达1内部的发热。

在壳体10内,从上表面侧孔部14a或底面侧孔部17a等浸入的水等液体在蒸发的同时,有的液体通过因上述气体的流动而向外部空间排出的流通路径,或者有的液体通过顺着后盖圆筒部16的内周壁而从突出部16a排出的流通路径,还有的液体通过顺着机壳圆筒部13的内周壁从机壳贯通孔13排出的流通路径。

特别是,第3空隙A3与第2空隙A2连通,因此接触部33m不会妨碍气体的流通,能够使第2空隙中的气体的流通性良好,更有效地抑制马达1内部的发热。

(2.变形例)

本发明的马达并不限定于上述的实施方式,也包含能够从上述实施方式想到的各种方式。例如,本发明的马达也可以是以下的变形例的结构。另外,对于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标注相同的名称或参照标号,并有时省略其说明。

在实施方式中,例举了由电刷板凹部33h和突出部16a形成的流通孔A4与位于电刷板底面部34和后盖底面部17之间的第1空隙A1、以及位于电刷板筒部33的外周壁和后盖圆筒部16之间的第2空隙A2这两者连通的结构作为一例,但是,流通孔A4可以与第1空隙A1和第2空隙A2中的任意一方连通。即使采用这样的结构,也能够抑制电刷板组件30的发热。

在实施方式中,流通孔A4设置在后盖12与电刷板组件30对置的位置,但并不限定于该位置,也可以采用机壳11具有流通孔A4的结构。但是,在设为机壳11具有流通孔A4的结构的情况下,构成为流通孔A4与第1空隙A1不连通,但流通孔A4与第2空隙A2连通。即使采用这样的结构,也能够抑制电刷板组件30的发热。

电刷外周壁33b的径向外侧的接触部33m优选配置在包括电刷板底面部34的径向外侧部分的位置。即,优选为,接触部33m设置成从电刷外周壁33b的后侧端部沿轴向延伸。电刷板组件30的振动主要是由电刷单元50a~50d引起的,被强烈地传递到电刷板底面部34,因此,根据上述结构,能够更有效地抑制电刷板底面部34的振动,从而抑制电刷板组件30整体的振动。

(3.其他)

上文中,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及变形例进行了具体的说明。在上述说明中,只不过是作为一个实施方式的说明,本发明的范围不限于这一个实施方式,可广泛解释为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掌握的范围。例如,上述实施方式及各变形例可以彼此组合实施。

本发明的马达主要用作汽车的发动机冷却风扇的马达。此外,本发明的马达例如使用于制动用的马达、电动动力转向用的马达等。此外,除汽车用以外,还可以用于各种用途。例如,也可以用于电动助力自行车、电动自行车、家电产品、OA设备以及医疗设备等。

此外,本发明的马达也可以以同样的结构构成发电机。本发明的马达也可以用作汽车、电动助力自行车、风力发电等使用的发电机。

工业可利用性

本发明能够用作例如汽车的发动机冷却风扇用的马达等。

标号说明

1:马达;

10:壳体;

11:机壳;

12:后盖;

13:机壳圆筒部;

13a:机壳贯通孔;

14:机壳上表面部;

14a:上表面侧孔部;

15:凸缘部;

16:后盖圆筒部;

16a:突出部;

16b:爪部;

17:后盖底面部;

17a:底面侧孔部;

17b:凹部;

20:转子;

21:轴;

22:铁芯;

23:线圈;

25:换向器;

25a:绝缘部件;

25b:换向片;

30:电刷板组件;

31:电刷板;

32:树脂部;

33:电刷板筒部;

33a:连接器外周壁;

33b:电刷外周壁;

33c:夹持部支承壁部;

33d、33e:切口部;

33f、33g:外周肋;

33h:电刷板凹部;

33m:接触部;

33n:突出部;

34:电刷板底面部;

34a:贯通孔;

34b~34e:底面肋;

35:连接器部;

36:开口部;

36a、36b:电刷板内周壁;

40:永久磁铁;

41:前侧轴承;

42:后侧轴承;

50a~50d:电刷单元;

50a2:电刷壳;

50a3:盘簧;

51a~51d:电刷;

51a1:软辫线;

61、62:扼流线圈;

61a:熔断器;

70:板部;

71a:正极侧连接端子;

71b:负极侧连接端子;

72a~72d:电刷单元设置部;

75~77:夹持部;

A1:第1空隙;

A2:第2空隙;

A3:第3空隙;

A4:流通孔。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