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电电路以及电子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096068发布日期:2018-11-27 23:35阅读:287来源:国知局

本公开涉及电路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供电电路以及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智能设备需要通过Wi-Fi(Wireless-Fidelity,无线保真)接入服务器,这样才能利用移动终端来对智能设备的工作状态进行控制,因此现有的智能设备大多都内置有Wi-Fi芯片。

但是,Wi-Fi芯片的接收瞬态电流和发射瞬态电流的差别非常大,其在处于信号发射状态时需要电源能够瞬间输出较大的电流,因此如果电源无法支持瞬态大电流响应,就有可能造成Wi-Fi芯片的工作异常。



技术实现要素:

为克服相关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一种供电电路以及电子设备。所述技术方案如下:

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供电电路,包括:

电源模块,包括电压输出端,所述电压输出端用于输出预设电压;

输出模块,包括第一输出端和第二输出端,所述第一输出端通过第一线圈与所述电压输出端相连,以根据所述预设电压输出第一电压,所述第二输出端通过第二线圈与所述第一线圈产生电磁耦合,以根据所述预设电压、所述第一线圈和所述第二线圈输出第二电压;

补偿模块,连接在所述第一输出端与所述第二输出端之间,用于在所述第二电压跌落时由所述第一输出端向所述第二输出端输送补偿电流。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补偿模块包括一个或多个补偿单元,所述补偿单元在所述第二电压跌落时将所述第一输出端和所述第二输出端连通,以使所述第一输出端向所述第二输出端输送所述补偿电流。

在一个实施例中,在所述补偿模块包括多个补偿单元时,该多个所述补偿单元并联连接在所述第一输出端与所述第二输出端之间。

在一个实施例中,不同所述补偿单元的电路结构相同或者不同。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补偿单元包括串联的第一电阻和第二电阻,以及开关晶体管;

所述第一电阻的一端连接至所述第一输出端,所述第二电阻的一端连接至所述第二输出端,所述开关晶体管的控制端连接在所述第一电阻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电阻的另一端之间,所述开关晶体管的第一端连接至所述第一输出端,所述开关晶体管的第二端连接至所述第二输出端;

其中,所述开关晶体管在所述第二电压跌落时导通,以使所述第一输出端对所述第二输出端输送所述补偿电流。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开关晶体管包括薄膜场效应晶体管或者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电源模块还包括电压反馈端,所述供电电路还包括反馈模块;

所述反馈模块连接在所述输出模块的第一输出端与所述电源模块的电压反馈端之间,用于获取所述第一电压并在所述第一电压超出参考电压时将所述第一电压传输至所述电压反馈端;

所述电压反馈端用于获取所述第一电压,以使所述电源模块根据所述第一电压调节所述预设电压的大小。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供电电路还包括:

稳压输出模块,与所述第二输出端相连,用于将所述第二电压转换为第三电压并进行输出。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线圈与所述第二线圈的匝数比小于预设值,所述预设值为所述第一输出端连接的第一负载与所述第二输出端连接的第二负载的理论工作电压比值。

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第二方面,提供一种电子设备,包括上述的供电电路。

本公开的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可以包括以下有益效果:

该技术方案通过在第一输出端与第二输出端之间设置补偿模块,以便于在第二电压发生波动例如跌落时能够通过该补偿模块而将第一输出端与第二输出端导通,以通过第一输出端来对第二输出端进行电流补偿,从而实现第二电压的稳定。这样一来,本公开实施例所提供的供电电路可对第二输出端输出的第二电压进行及时的补偿,以此来保证该供电电路的稳定性,从而有效的避免因电源问题而造成的负载工作异常。

应当理解的是,以上的一般描述和后文的细节描述仅是示例性和解释性的,并不能限制本公开。

附图说明

此处的附图被并入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示出了符合本公开的实施例,并与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公开的原理。

图1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供电电路的模块示意图一;

图2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供电电路的模块示意图二;

图3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供电电路的模块示意图三;

图4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供电电路的模块示意图四;

图5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供电电路的模块示意图五;

图6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供电电路的电路结构图;

图7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供电电路的电子设备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这里将详细地对示例性实施例进行说明,其示例表示在附图中。下面的描述涉及附图时,除非另有表示,不同附图中的相同数字表示相同或相似的要素。以下示例性实施例中所描述的实施方式并不代表与本公开相一致的所有实施方式。相反,它们仅是与如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详述的、本公开的一些方面相一致的装置和方法的例子。

智能设备需要通过Wi-Fi接入服务器,这样才能利用移动终端来对智能设备的工作状态进行控制。但Wi-Fi芯片的接收瞬态电流和发射瞬态电流的差别非常大,其在处于信号发射状态时需要电源能够瞬间输出较大的电流,因此若电源无法支持瞬态大电流响应,就会造成Wi-Fi的工作异常。

由此可知,智能设备需要稳定的电源,以此保证在移动终端通过Wi-Fi关闭智能设备之后不会因为电源电压跌落而导致智能设备的重启,例如智能台灯通过手机关掉之后因为电源电压跌落而重启点亮。

基于此,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供电电路,其可用于为智能设备提供稳定的电源。图1示例性示出了该供电电路的模块示意图。根据图1可知,所述供电电路包括:

电源模块10,包括电压输出端VSS,所述电压输出端VSS用于输出预设电压;

输出模块20,包括第一输出端U1和第二输出端U2,所述第一输出端U1通过第一线圈K1与电压输出端VSS相连,以根据预设电压输出第一电压,所述第二输出端U2通过第二线圈K2与第一线圈K1产生电磁耦合,以根据预设电压、第一线圈K1和第二线圈K2输出第二电压;

补偿模块30,连接在第一输出端U1与第二输出端U2之间,用于在第二电压跌落时由第一输出端U1向第二输出端U2输送补偿电流。

其中,第一输出端U1可用于连接第一负载例如较大的负载,第二输出端U2可用于连接第二负载例如较小的负载。本公开实施例所提供的供电电路,通过在第一输出端U1与第二输出端U2之间设置补偿模块30,以便于在第二电压发生波动例如跌落时能够通过该补偿模块30而将第一输出端U1与第二输出端U2导通,以通过第一输出端U1来对第二输出端U2进行电流补偿,从而实现第二电压的稳定。这样一来,本公开实施例所提供的供电电路可对第二输出端U2输出的第二电压进行及时的补偿,以此来保证该供电电路的稳定性,从而有效的避免因电源问题而造成的负载工作异常。

可选的,参考图2所示,所述电源模块10还包括电压反馈端FB,所述供电电路还包括反馈模块40。所述反馈模块40可以连接在输出模块20的第一输出端U1与电源模块10的电压反馈端FB之间,以用于获取第一电压并在第一电压超出参考电压时将第一电压传输至电压反馈端FB。所述电压反馈端FB可用于获取第一电压,以使电源模块10能够根据第一电压调节预设电压的大小。这样一来,该反馈模块40便可起到监控第一电压的作用,如果第一电压发生较大的电压波动,反馈模块40便会将该电压波动反馈至电源模块10的电压反馈端FB,使得电源模块10能够及时的调整电压输出端VSS输出的预设电压,从而实现对第一电压的稳定。

本示例实施方式中,所述电源模块10可以包括一具有反馈调节功能的电源控制芯片,其可用于实现电压的转换与调节,例如将输入电压转换为所需的预设电压而进行输出,或者通过检测由预设电压生成的第一电压而对预设电压进行校正等。举例而言,所述电源模块10包括电压输出端VSS、电压反馈端FB、输入端SW和供电端VCC。其中,在输入端SW输入高电压后便会对供电端VCC进行充电,直至供电端VCC能为电源模块10提供工作电压,此时电源模块10可将输入的高电压转换为所需的预设电压并通过电压输出端VSS输出。在此基础上,该预设电压可经过输出模块20输出为第一电压而为第一输出端U1连接的第一负载供电,此时电压反馈端FB可以通过一反馈电路来检测第一电压的变化,而电源模块10便可以根据反馈的第一电压来调节输出的预设电压,从而保证第一电压能够稳定在第一预设范围内。

在此期间,若第一负载发生突变(例如需要瞬间较大电流)而导致第一输出端U1输出的第一电压跌落,则该电源模块10能够根据电压反馈端FB检测到的第一电压的变化来及时的调整预设电压,从而避免第一电压的跌落,以此来保证第一负载的正常工作。

本示例实施方式中,所述输出模块20可以包括一变压器,该变压器具有初级线圈即第一线圈K1和次级线圈即第二线圈K2,输出模块20的第一输出端U1可与第一线圈K1相连,以将接收自电源模块10的预设电压输出为第一电压并为第一负载供电,输出模块20的第二输出端U2可与第二线圈K2相连,以根据第二线圈K2和第一线圈K1之间的电磁耦合效应而产生第二电压并为第二负载供电。举例而言,所述输出模块20包括初级线圈和次级线圈,初级线圈与次级线圈的匝数比值需要根据第一负载和第二负载的电压需求来确定,例如第一负载需要的第一电压为36V,第二负载需要的第二电压为5V,则初级线圈与次级线圈的匝数比值即为36:5,此时初级线圈的匝数例如可以是144,次级线圈的匝数例如可以是20。第一输出端U1通过初级线圈与电源模块10的电压输出端VSS相连,则第一输出端U1输出的第一电压即为电压输出端VSS输出的预设电压例如36V;第二输出端U2通过次级线圈与初级线圈产生电磁耦合,则第二输出端U2输出的第二电压即为次级线圈与初级线圈的匝数比值与预设电压的乘积例如20/144×36=5V。

在此期间,若第二负载发生突变(例如负载突然加重)而导致第二输出端U2输出的第二电压跌落,由于电压跌落发生在次级线圈上,其需要通过电磁耦合效应将该电压跌落现象反馈到初级线圈上并体现于第一电压后才能被反馈电路识别,进而被电源模块10的电压反馈端FB检测到后再进行校正。如此一来,电源模块10从开始调整预设电压到第二电压恢复到正常值所消耗的时间就比较长,由此便会导致第二输出端U2连接的第二负载会因该第二电压的跌落而出现工作异常或者重启的情况。

基于此,本示例实施方式中的补偿模块30连接在第一输出端U1与第二输出端U2之间,可在第二电压跌落时由第一输出端U1向第二输出端U2输送补偿电流。具体而言,由于为第一负载供电的第一电压能在电源模块10的反馈校正机制下基本稳定在预设电压左右,因此不会出现明显的电压跌落现象,但为第二负载供电的第二电压会在第二负载需要瞬间的大电流时发生明显的电压跌落,此时补偿模块30便会通过第一输出端U1来对第二输出端U2进行电流补偿,使得第二输出端U2的第二电压能够还原到第二负载所需的预设电压,从而避免第二电压的跌落,以此来保证第二负载的正常工作。

本示例实施方式中,如图3所示,所述补偿模块30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补偿单元300,该一个或多个补偿单元300连接在第一输出端U1与第二输出端U2之间,以便于在第二电压跌落时可将第一输出端U1与第二输出端U2相连通,使得第一输出端U1能够通过各个补偿单元300来对第二输出端U2输送补偿电流,从而保证第二电压的稳定以及第二负载的正常工作。其中,若补偿模块30中包括多个补偿单元300,则该多个补偿单元300应以并联的方式连接在第一输出端U1与第二输出端U2之间,以此保证不同补偿单元300之间互不影响。基于该并联的连接方式,则各个补偿单元300的电路结构可以相同或者不同,只要是能在第二电压发生跌落时通过将第一输出端U1与第二输出端U2连通而进行补偿的电路结构即可,其它不作具体限定。

图4示例性示出了一种补偿单元300的电路结构图。所述补偿单元300可以包括串联的第一电阻R10和第二电阻R20,以及开关晶体管例如P型MOS(Metal-Oxide-Semiconductor Field-Effect Transistor,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或者P型TFT(Thin Film Transistor,薄膜场效应晶体管)。其中,以MOS管作为开关晶体管为例,第一电阻R10的一端可以连接至第一输出端U1、另一端可以连接至位于第一电阻R10与第二电阻R20之间的节点P,第二电阻R20的一端可以连接至第二输出端U2、另一端可以连接至位于第一电阻R10与第二电阻R20之间的节点P,而MOS管的控制端即栅极可以连接至该节点P、第一端即源极可以连接至第一输出端U1、第二端即漏极可以连接至第二输出端U2。需要说明的是:MOS管的源极与漏极具有对称性,因此二者的位置可以互换。

这样一来,补偿单元300中开关晶体管的导通与关闭便会受到节点P的控制,在第一电压R1和第二电压R2一定的情况下,节点P的电压则与第一输出端U1的第一电压和第二输出端U2的第二电压有关。如果第二电压发生跌落,导致第一输出端U1与第二输出端U2之间的电压差变大,则节点P的电压就会升高,使得开关晶体管导通,进而将第一输出端U1与第二输出端U2相连通,这样便可使第一输出端U1对第二输出端U2输送补偿电流,从而弥补第二电压的跌落并使其稳定在第二预设范围内,以此来保证第二负载的正常工作。在此基础上,一旦第二电压恢复至正常范围,第一输出端U1与第二输出端U2之间的电压差也会随之恢复至变化之前的值,此时节点P的电压又会降低,则开关晶体管便会关闭,使得第一输出端U1和第二输出端U2恢复到正常的工作状态,以便于为第一负载和第二负载分别提供正常的工作电压。

需要说明的是:所述补偿单元300的实现方式不限于图4中的电路结构,其例如还可以在MOS管的源极一端和/或漏极一端串联电阻,或者将MOS管替换为TFT管等,只要是在第二电压发生跌落时通过将第一输出端U1与第二输出端U2连通而实现补偿的方案,均在本公开的保护范围之内。

本示例实施方式中,考虑到第二负载的工作稳定性,还可使第一线圈K1与第二线圈K2的匝数比值小于预设值,该预设值为第一输出端连接的第一负载与第二输出端连接的第二负载的理论工作电压比值。举例而言,当第一负载对应的工作电压为36V、第二负载对应的工作电压为5V时,第一线圈K1与第二线圈K2的匝数比值理论上应当设定为36:5,但考虑到第二电压一旦发生跌落就会导致第二负载的工作异常,而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本实施例可以适当降低第一线圈K1与第二线圈K2的匝数比值,例如可将第一线圈K1与第二线圈K2的匝数比值设定为36:8。这样一来,如果第一电压输出为36V,则第二电压便可输出为8V,因此即使第二电压发生跌落也不容易造成第二负载的工作异常,从而可在一定程度上保证第二负载的稳定工作。

可选的,参考图5可知,所述供电电路还可以包括一稳压输出模块50,该稳压输出模块50可与输出模块20的第二输出端U2相连,以用于将第二电压转换为第三电压并输出至第二负载,该第三电压即为第二负载的工作电压。其中,稳压输出模块50具有输入接口和输出接口,输入接口可与第二输出端U2相连,以便于接收第二电压,输出接口可与第二负载相连,以便于向第二负载输出第三电压。基于此可知,第二输出端U2实际上是通过稳压输出模块50而与第二负载进行连接的。由于不同负载的工作电压范围有所不同,如果负载的工作电压范围较大,则电压的轻微变化不会导致负载的工作异常,但如果负载的工作电压范围较小,则电压的轻微变化很容易造成负载的工作异常,因此本实施例通过在第二输出端U2的后端连接稳压输出模块50,使得第二负载通过该稳压输出模块50来与第二输出端U2相连,这样便可保证输出至第二负载的电压的稳定性。具体而言,只需第二输出端U2输出的第二电压较大,即使第二电压发生跌落,但只要大于第二负载的工作电压,该线性模块50均可将第二电压转换为第二负载的工作电压即第三电压,从而保证第二负载的正常工作。

基于上述的供电电路可知,该供电电路可以通过第一输出端U1和第二输出端U2而对第一负载和第二负载分别提供稳定的电源,以保证第一负载和第二负载的正常工作。其中,第一负载可以为较大的负载例如LED(Light Emitting Diode,发光二极管)驱动电路,第二负载可以为较小的负载例如Wi-Fi模块。当第一电压发生跌落时,反馈模块40可将电压波动情况反馈至电源模块10的电压反馈端FB,使得电源模块10能够及时的根据电压反馈端FB检测到的第一电压来调节预设电压的大小,以使第一电压稳定在第一预设范围内。当第二电压发生跌落时,补偿模块30可以通过第一输出端U1向第二输出端U2输送补偿电流,以使第二电压能够稳定在第二预设范围内。

需要说明的是:本示例实施方式所提供的供电电路可以同时为第一负载和多个第二负载进行供电,只需在输出模块20中设置多个第二输出端U2即可,且每个第二输出端U2与第一输出端U1之间均可以设置上述的补偿模块40,从而能够为各个第二输出端U2输出的第二电压均进行补偿。

下面结合图6示出的电路结构图来对本示例实施方式所提供的供电电路进行详细的说明。其中,图6示出的供电电路可用于为作为第一负载的LED驱动电路和作为第二负载的Wi-Fi模块提供稳定的工作电压。

参考图6所示,电源模块10的前端电路可用于将220V的交流电转换为310V的直流电。具体而言,220V的交流电从交流输入端AC的零线ACN和火线ACL输入之后便会通过并联的压敏电阻MOV1和高压电容C1,然后经过整流桥BR1即芯片MB6S而转换为310V的直流电,该310V的直流电经过由电感线圈L1、电容C2和电容C3组成的Π型滤波器的滤波后输入至电源模块10。

参考图6所示,电源模块10可用于将310V的直流电转换为36V的直流电并输出至输出模块20。其中,电源模块10采用U1芯片(型号HT7A6322),该芯片具有8个引脚,引脚1和2为芯片的电压输出端VSS,引脚3为芯片的电压反馈端FB,引脚4为芯片的供电端VCC,引脚5至8为芯片的输入端SW。具体而言,当310V的直流电输入U1芯片后,该芯片内部位于输入端SW和电压输出端VSS之间的MOS管导通,此时电压输出端VSS输出的高压直流电就会对电容C6充电,使得电容C6的电压上升,当其上升到一定程度时,作为反馈模块40的稳压二极管ZD2和三极管Q3变化导通,使得供电端VCC被施加正向电压,此时位于U1芯片内部的逻辑电路由于供电端VCC的供电而开始工作。由于U1芯片的电压反馈端FB通过稳压二极管ZD3与供电端VCC相连,因此当供电端VCC的电压超过稳压二极管ZD3的稳压值后便会使稳压二极管ZD3导通,此时电压反馈端FB被施加正向电压,若电压反馈端FB的电压超出参考电压,则芯片内部的比较器就会将电压反馈端FB的电压与0.23V进行比较,以产生MOS管的控制信号。当电压输出端VSS的电压升高时,电压反馈端FB上的电压就会升高,此时MOS管关闭,使得自电压输出端VSS输出的预设电压下降,当电压输出端VSS输出的预设电压下降到一定程度后,电压反馈端FB的电压也会同步下降,此时MOS管导通,使得电压输出端VSS输出的预设电压上升,如此便可将第一电压稳定在第一预设范围内。

参考图6所示,输出模块20包括变压器T1,以及用于输出第一电压即36V电压的第一输出端U1和用于输出第二电压即5V电压的第二输出端U2,第一输出端U1通过变压器T1的初级线圈连接至U1芯片的电压输出端VSS即引脚1和2,第二输出端U2连接至变压器T1的次级线圈,该次级线圈与初级线圈能够产生电磁耦合作用而将36V的第一电压转换为5V的第二电压。具体而言,第一输出端U1连接第一负载即LED驱动电路而为其提供36V的第一电压,第二输出端U2通过二极管D1连接作为稳压输出模块50的U2芯片(型号AZ1117CH-3.3),以将5V的第二电压输入至该芯片,并经过该芯片的稳压处理后输出为3.3V的第三电压,第二负载即Wi-Fi模块则与该3.3V的输出接口相连。

参考图6所示,补偿模块30包括串联的第一电阻R10和第二电阻R20、以及MOS管,第一电阻R10连接在第一输出端U1与MOS管的栅极之间,第二电阻R20连接在第二输出端U2与MOS管的栅极之间,MOS管的源极和漏极分别与第一输出端U1和第二输出端U2相连接。具体而言,当第二电压发生跌落时,第一输出端U1与第二输出端U2之间的电压差变大,MOS管的栅极电压就会升高,则MOS管导通并将第一输出端U1与第二输出端U2相连通,此时第一输出端U1便会向第二输出端U2输送补偿电流,以便于将第二电压稳定在第二预设范围内。一旦第二电压恢复至正常范围,第一输出端U1与第二输出端U2之间的电压差也会恢复至变化之前的值,则MOS管关闭并使第一输出端U1和第二输出端U2恢复到先前的状态。

参考图6所示,所述供电电路中的SCR1、D4、R2、ZD4和ZD5可构成过压保护电路。当电压输出端VSS输出的预设电压超过40V时,ZD4和ZD5便会导通,此时SCR1上的控制引脚G上会施加正向电压,使得SCR1也导通,则该电压输出端VSS就会直接通过D4和SCR1接地,因此第一输出端U1输出的第一电压降为0,从而可对第一负载起到保护作用。此外,所述供电电路中并联的C14和C7具有滤波储能作用,用于确保U2芯片的输入电压保持稳定。

基于上述的电路结构,应当理解的是:图6仅示意性的示出了供电电路的一种实现方式,其仅用于对供电电路的工作原理进行示例性说明,并不作为对本公开技术方案的限制。

图7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包括该供电电路的电子设备的框图,该电子设备适用于终端设备。例如,电子设备即装置700可以是移动电话,游戏控制台,电脑、平板设备,个人数字助理等。

装置700可以包括以下一个或多个组件:处理组件701,存储器702,电源组件703,多媒体组件704,音频组件705,输入/输出(I/O)接口706,传感器组件707,以及通信组件708。

处理组件701通常控制装置700的整体操作,诸如与显示,电话呼叫,数据通信,相机操作和记录操作相关联的操作。处理组件701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处理器720来执行指令,以完成上述的方法的全部或部分步骤。此外,处理组件701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模块,便于处理组件701和其他组件之间的交互。例如,处理组件701可以包括多媒体模块,以方便多媒体组件704和处理组件701之间的交互。

存储器702被配置为存储各种类型的数据以支持在装置700的操作。这些数据的示例包括用于在装置700上操作的任何应用程序或方法的指令,联系人数据,电话簿数据,消息,图片,视频等。存储器702可以由任何类型的易失性或非易失性存储设备或者它们的组合实现,如静态随机存取存储器(SRAM),电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EPROM),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PROM),可编程只读存储器(PROM),只读存储器(ROM),磁存储器,快闪存储器,磁盘或光盘。

电源组件703为装置700的各种组件提供电力,包括上述实施例中所述的供电电路。电源组件703可以包括电源管理系统,一个或多个电源,及其他与为装置700生成、管理和分配电力相关联的组件。

多媒体组件704包括在所述装置700和用户之间的提供一个输出接口的屏幕。在一些实施例中,屏幕可以包括液晶显示器(LCD)和触摸面板(TP)。如果屏幕包括触摸面板,屏幕可以被实现为触摸屏,以接收来自用户的输入信号。触摸面板包括一个或多个触摸传感器以感测触摸、滑动和触摸面板上的手势。所述触摸传感器可以不仅感测触摸或滑动动作的边界,而且还检测与所述触摸或滑动操作相关的持续时间和压力。在一些实施例中,多媒体组件704包括一个前置摄像头和/或后置摄像头。当装置700处于操作模式,如拍摄模式或视频模式时,前置摄像头和/或后置摄像头可以接收外部的多媒体数据。每个前置摄像头和后置摄像头可以是一个固定的光学透镜系统或具有焦距和光学变焦能力。

音频组件705被配置为输出和/或输入音频信号。例如,音频组件705包括一个麦克风(MIC),当装置700处于操作模式,如呼叫模式、记录模式和语音识别模式时,麦克风被配置为接收外部音频信号。所接收的音频信号可以被进一步存储在存储器702或经由通信组件708发送。在一些实施例中,音频组件705还包括一个扬声器,用于输出音频信号。

I/O接口706为处理组件701和外围接口模块之间提供接口,上述外围接口模块可以是键盘,点击轮,按钮等。这些按钮可包括但不限于:主页按钮、音量按钮、启动按钮和锁定按钮。

传感器组件707包括一个或多个传感器,用于为装置700提供各个方面的状态评估。例如,传感器组件707可以检测到装置700的打开/关闭状态,组件的相对定位,例如所述组件为装置700的显示器和小键盘,传感器组件707还可以检测装置700或装置700一个组件的位置改变,用户与装置700接触的存在或不存在,装置700方位或加速/减速和装置700的温度变化。传感器组件707可以包括接近传感器,被配置用来在没有任何的物理接触时检测附近物体的存在。传感器组件707还可以包括光传感器,如CMOS或CCD图像传感器,用于在成像应用中使用。在一些实施例中,该传感器组件707还可以包括加速度传感器,陀螺仪传感器,磁传感器,压力传感器或温度传感器。

通信组件708被配置为便于装置700和其他设备之间有线或无线方式的通信。装置700可以接入基于通信标准的无线网络,如WiFi,2G或3G,或它们的组合。在一个示例性实施例中,通信组件708经由广播信道接收来自外部广播管理系统的广播信号或广播相关信息。在一个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通信组件708还包括近场通信(NFC)模块,以促进短程通信。例如,在NFC模块可基于射频识别(RFID)技术,红外数据协会(IrDA)技术,超宽带(UWB)技术,蓝牙(BT)技术和其他技术来实现。

在示例性实施例中,装置700可以被一个或多个应用专用集成电路(ASIC)、数字信号处理器(DSP)、数字信号处理设备(DSPD)、可编程逻辑器件(PLD)、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PGA)、控制器、微控制器、微处理器或其他电子元件实现,用于执行上述方法。

在示例性实施例中,还提供了一种包括指令的非临时性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例如包括指令的存储器702,上述指令可由装置700的处理器720执行以完成上述方法。例如,所述非临时性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可以是ROM、随机存取存储器(RAM)、CD-ROM、磁带、软盘和光数据存储设备等。

本领域技术人员在考虑说明书及实践这里公开的公开后,将容易想到本公开的其它实施方案。本申请旨在涵盖本公开的任何变型、用途或者适应性变化,这些变型、用途或者适应性变化遵循本公开的一般性原理并包括本公开未公开的本技术领域中的公知常识或惯用技术手段。说明书和实施例仅被视为示例性的,本公开的真正范围和精神由权利要求指出。

应当理解的是,本公开并不局限于上面已经描述并在附图中示出的精确结构,并且可以在不脱离其范围进行各种修改和改变。本公开的范围仅由所附的权利要求来限制。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