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架、马达以及风扇马达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071234发布日期:2019-07-03 03:48阅读:148来源:国知局
托架、马达以及风扇马达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保持马达的托架、马达以及风扇马达。



背景技术:

在日本公开公报平9-215250所记载的电动送风机中,利用主体托架和负载侧托架对驱动旋转轴的电动机机构部进行固定。电动机机构部收纳于有底筒状的主体托架。通过安装于负载侧托架的按压腿部沿轴向对电动机机构部的励磁组装体施力,从而将励磁组装体弹性地按压于主体托架的承接部而以夹持的方式进行固定。在该电动送风机中,负载侧托架借助螺钉而固定于主体托架。

但是,在日本公开公报平9-215250所记载的电动送风机中,通过螺纹固定将负载侧托架固定于主体托架,因此有可能导致部件数量变多并且作业工作量增加。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具有简单的结构并且通过简单的作业而在确保中心轴线的位置精度的同时进行固定。

本发明的例示的托架是内转子型马达的托架,其具有定子、基座部以及立起设置部。定子包含以沿上下方向延伸的中心轴线为中心的环状的铁芯背部和从所述铁芯背部的内周面向径向内侧延伸的多个齿。基座部与铁芯背部的轴向一侧的端面接触。立起设置部与基座部连接,向轴向另一侧延伸并且配置于铁芯背部的径向外侧。立起设置部具有向径向内侧突出并且至少一部分与所述铁芯背部的径向外表面接触的多个突出部。突出部具有对置面部和保持部。对置面部在径向内侧与铁芯背部的径向外表面在径向上对置。保持部从对置面部向径向内侧突出。

本发明的例示的马达具有转子和上述托架。转子具有与定子在径向上对置的磁铁和沿着中心轴线延伸的轴。

本发明的例示的风扇马达具有叶轮和上述马达。叶轮安装于轴,借助马达而旋转。

根据例示的本发明的托架、马达以及风扇马达,能够具有简单的结构并且通过简单的作业而在确保中心轴线的位置精度的同时向设备进行固定。

由以下的本发明优选实施方式的详细说明,参照附图,可以更清楚地理解本发明的上述及其他特征、要素、步骤、特点和优点。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施方式的马达的立体图。

图2是从图1所示的马达卸下了上板之后的状态的俯视图。

图3是用包含图1所示的马达的中心轴线在内的面进行切断而得到的剖视图。

图4是用与图1所示的马达的中心轴线垂直的面进行切断而得到的剖视图。

图5是转子的立体图。

图6是定子的立体图。

图7是本发明的托架的立体图。

图8是图7所示的托架的俯视图。

图9是图7所示的托架的第2立起设置部的放大立体图。

图10是保持部的放大立体图。

图11是本发明的风扇马达的一例的概略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例示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另外,在本说明书中,在马达a中,将与马达a的中心轴线c平行的方向称为“轴向”,将与马达a的中心轴线c垂直的方向称为“径向”,将沿着以马达a的中心轴线c为中心的圆弧的方向称为“周向”。此外,在本说明书中,在马达a中,以轴向作为上下方向,以图3中的上下为基准来定义“上下”。另外,“上”和“下”是为了易于说明而定义的方向,并不限定实际的马达a的设置状态。此外,也包含与重力作用的方向的上下不一致的情况。

以下,对本发明的例示的实施方式的马达进行说明。图1是本实施方式的马达的立体图。图2是从图1所示的马达卸下了上板之后的状态的俯视图。图3是用包含图1所示的马达的中心轴线在内的面进行切断而得到的剖视图。图4是用与图1所示的马达的中心轴线垂直的面进行切断而得到的剖视图。如图1~图4所示,马达a具有转子1、上板4、电路板5以及包含定子2的托架3。转子1可旋转地配置于托架3。在托架3的轴向下侧具有电路板5。从电路板5向定子2所具备的后述的线圈23提供电力,从而使转子1旋转。在马达a中,转子1在径向上配置于定子2的内侧。即,马达a是内转子型马达。以下,对马达a的各部分的细节进行说明。

图5是转子的立体图。如图3~图5所示,转子1具有轴11、转子外壳12、模制部13以及转子磁铁14。轴11呈沿着中心轴线延伸的圆柱状。

转子外壳12呈有盖筒状,具有转子盖部121和转子筒部122。转子盖部121呈圆板状,从中心轴线c沿径向扩展。转子盖部121的中心与中心轴线c重叠。而且,转子筒部122是从转子盖部121的径向外缘沿着中心轴线c在轴向上延伸的筒体。而且,在转子盖部121的中央设置有贯通孔120。轴11将贯通孔120贯通(参照图3)。

模制部13是树脂的成型体。模制部13设置于转子筒部122与轴11之间。模制部13维持转子筒部122与轴11之间的间隔并且将轴11和转子外壳12固定在一起。

在转子磁铁14中,n极与s极沿着周向交替地配置。转子磁铁14呈圆筒状,固定于转子外壳12的转子筒部122的径向外侧。转子磁铁14是对混合有磁性体粉的树脂进行一体成型而得的圆筒体。而且,在使用磁性体粉而成型出的圆筒体上,沿着周向交替地磁化出n极和s极,从而制作出转子磁铁14。另外,转子磁铁14与转子筒部122的固定也可以是压入、粘接等。此外,可以在成型模制部13时利用模制部13与转子外壳12一同进行固定。此外,作为转子磁铁14,使用单个的环状的磁铁,但也可以将多个磁铁固定于转子筒部122的外表面。

转子1的轴11安装于被托架3保持的下侧轴承br1和被上板4保持的上侧轴承br2中。由此,轴11和具有轴11的转子1被支承为能够相对于托架3旋转。此外,转子1通过被支承为能够相对于托架3旋转从而被支承为也能够相对于定子2旋转。

图6是定子的立体图。图7是本发明的托架的立体图。图8是图7所示的托架的俯视图。图9是图7所示的托架的第2立起设置部的放大立体图。图10是保持部的放大立体图。另外,在图7~图9所示的托架3中,省略示出定子2。即,图7~图9所示的托架3表示压入定子2之前的状态。

托架3具有定子2、基座部30、第1立起设置部31、第2立起设置部32、臂部33以及下板34。托架3将转子1支承为能够旋转。此外,托架3用于马达a与供马达a安装的设备的固定。

定子2具有定子铁芯21、绝缘件22以及线圈23。定子铁芯21可以是将磁性板沿径向层叠而成的层叠体,例如,也可以是对粉状体进行烧结而形成为同一部件的成型体。定子铁芯21具有铁芯背部211和多个齿212。铁芯背部211呈环状。铁芯背部211的径向的外表面呈圆筒状。即,定子铁芯21具有以沿上下方向延伸的中心轴线c为中心的环状的铁芯背部211。

在铁芯背部211的径向外表面上具有沿轴向延伸的凹部213。即,凹部213配置于铁芯背部211,从铁芯背部211的径向外表面向径向内侧凹陷。凹部213是从铁芯背部211的轴向一侧到达至另一侧的凹槽。在铁芯背部211上具有两个凹部213。而且,两个凹部213配置于在周向上偏向一侧的位置。即,两个凹部213的周向的间隔在一侧和另一侧不同。

这样,当将后述的凸部36插入于凹部213内时,铁芯背部211相对于第1立起设置部31和第2立起设置部32始终被定位在相同的位置。另外,凹部213有时也设置三个以上。凹部213的配置位置优选为在使铁芯背部211绕中心轴线c旋转360度以下的旋转角度时不会重叠的位置。

多个齿212从铁芯背部211的径向内表面向径向内侧延伸。齿212的径向内侧与转子1的转子磁铁14隔着间隙而在径向上对置。而且,多个齿212在周向上等间隔地配置。另外,这里,定子铁芯21具有六个齿212。即,定子铁芯21是6槽定子铁芯。

绝缘件22至少覆盖齿212的外表面。绝缘件22是绝缘体。线圈23是将导线卷绕在被绝缘件22覆盖的齿212上而构成的。绝缘件22配置在线圈23与铁芯背部211之间。即,绝缘件22使线圈23与定子铁芯21绝缘。

基座部30呈周向的一部分被切掉的圆筒状。即,沿轴向观察时,基座部30呈c形状。基座部30的轴向的上表面具有第1面301和第2面302。第1面301和第2面302是与中心轴线垂直的面。在通过托架3来保持定子2时,第1面301与定子2的铁芯背部211的轴向下侧的端面接触。第1面301是与定子2抵接的抵接面。即,基座部30与铁芯背部211的轴向一侧的端面接触。第2面302配置在比第1面301靠轴向下侧的位置。即,基座部30具有与中心轴线c垂直的第1面301和与中心轴线c垂直并且位于比第1面301靠轴向一侧的位置的第2面302。在基座部30中,第1面301和第2面302沿周向交替地相邻配置。

如图7、图8所示,第1立起设置部31和第2立起设置部32配置于基座部30的径向外侧。第1立起设置部31和第2立起设置部32具有从基座部30向轴向上侧延伸的部分。即,立起设置部与基座部30连接并向轴向另一侧延伸。

第1立起设置部31和第2立起设置部32隔着基座部30的被切掉的部分而在周向上排列配置。换言之,第1立起设置部31与第2立起设置部32隔着中心轴线c而轴对称地配置。此外,第1立起设置部31和第2立起设置部32也可以关于包含中心轴线c在内的第1立起设置部31和第2立起设置部32的中央的假想面而面对称。即,立起设置部具有第1立起设置部31和第2立起设置部32,该第2立起设置部32在周向上与第1立起设置部31分开并且与第1立起设置部31隔着中心轴线c而对置配置。第1立起设置部31和第2立起设置部32具有隔着中心轴线c而对置的第1内表面311和第2内表面321。第1内表面311和第2内表面321是构成圆筒的内表面的一部分的曲面。另外,第1内表面311和第2内表面321的内径相等。

第1内表面311和第2内表面321配置在比基座部30在轴向上靠上侧的位置。即,第1内表面311和第2内表面321设置于基座部30的形成有第1面301和第2面302的一侧。

托架3具有从第1内表面311和第2内表面321向径向内侧突出的多个突出部35。另外,从第1内表面311突出有三个突出部35,从第2内表面321突出有三个突出部35。即,托架3具有六个突出部35。即,立起设置部31、32具有向径向内侧突出的多个突出部。即,第1立起设置部31和第2立起设置部32分别具有多个突出部35。

突出部35沿轴向延伸。突出部35的轴向下端部与基座部30连接。即,突出部35从基座部30的轴向另一侧的端面向轴向另一侧延伸。如图7、图9、图10所示,突出部35的轴向下侧的端部与第2面302连接。突出部35具有对置面部351和保持部352。对置面部351面向径向内侧。更详细说明的话,在第1立起设置部31和第2立起设置部32对定子2进行保持时,对置面部351与铁芯背部211的径向外表面在径向上对置。对置面部351是平面,这里,是在轴向上较长的长方形状。即,突出部35在径向内侧具有与铁芯背部211的径向外表面在径向上对置的对置面部351。另外,对置面部351也可以是曲面。作为曲面,例如,能够列举以中心轴线c为中心的圆筒的内表面形状的一部分,但不限于此。

保持部352从对置面部351的周向的中央部分向径向内侧突出。而且,保持部352沿轴向延伸。在第1立起设置部31和第2立起设置部32对定子2进行保持时,保持部352与铁芯背部211的径向外表面接触。即,保持部352从对置面部351向径向内侧突出。而且,多个突出部中的至少一部分与定子的径向外表面接触。保持部352的轴向下端部与基座部30的第2面302连接。此外,保持部352的轴向上端部比对置面部351的轴向上端部在轴向上接近基座部30。即,保持部352的轴向另一侧的端部位于比对置面部351的轴向另一侧的端部靠轴向一侧的位置。

对置面部351和保持部352都从第2面302沿轴向延伸。即,突出部35从第2面302向轴向另一侧延伸。而且,对置面部351比保持部352长。另外,保持部352从对置面部351的周向的中央部分向径向内侧突出,但只要从对置面部351的一部分向径向内侧突出即可,不限于周向中央部。但是,为了利用保持部352平衡性良好地保持定子2,优选从对置面部351的周向中央部分突出。

如图9、图10所示,保持部352的轴向上端部具有倾斜面353,该倾斜面353的轴向上侧比轴向下侧接近对置面部351。倾斜面353的轴向上端部与对置面部351相交。

如图7、图8所示,从第1立起设置部31突出的三个突出部35分别在周向上等间隔地配置。同样地,从第2立起设置部32突出的三个突出部35也分别在周向上等间隔地配置。即,多个突出部35在第1立起设置部31和第2立起设置部32各配置有三个。第1立起设置部31和第2立起设置部32各自所具备的三个突出部35分别在周向上等间隔地排列。而且,第1立起设置部31所具备的三个突出部35与第2立起设置部32所具备的三个突出部35都隔着中心轴线c而轴对称地配置。另外,虽然这里是轴对称,但不限于轴对称,也可以关于第1立起设置部31和第2立起设置部32的中央的假想面而面对称。

也可以是,从第1立起设置部31突出的三个突出部35和从第2立起设置部32突出的三个突出部35分别在周向上等间隔地配置。即,托架3所具备的六个突出部35可以在周向上等间隔地配置。即,多个突出部35可以在周向上等间隔地配置。通过像这样配置突出部35,第1立起设置部31和第2立起设置部32能够平衡性良好地保持铁芯背部211。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从第1立起设置部31和第2立起设置部32分别突出有三个突出部35,但不限于此。突出部35对定子2的铁芯背部211的径向外表面进行保持。为了稳定地进行保持,在第1立起设置部31和第2立起设置部32各具有三个突出部35。此外,铁芯背部211是6槽铁芯背部,铁芯背部211的径向外表面的和槽部重叠的区域与突出部35对置。由此也可知,突出部35是六个。

具有从第1内表面311和第2内表面321沿径向突出的凸部36。即,凸部36配置于立起设置部31、32并向径向内侧突出。在第1内表面311和第2内表面321上各具有一个凸部36,从而托架3具有两个凸部36。而且,两个凸部36关于第1立起设置部31和第2立起设置部32的中央的假想面而面对称。另外,凸部36的个数与铁芯背部211的凹部213的数量相同。而且,凸部36的位置是凸部36插入于凹部213内时使铁芯背部211相对于突出部35准确地定位的位置。

以中心轴线c为中心并且将两个凸部36的径向内侧的端部连接起来的圆的内径小于以中心轴线c为中心并且将多个对置面部351和多个保持部352的径向内侧的端部连接起来的圆的内径。即,凸部36位于比对置面部351和保持部352靠径向内侧的位置。

凸部36嵌入在铁芯背部211的径向外表面上设置的凹部213内。由此,铁芯背部211不容易沿周向移动。即,通过凸部36嵌入凹部213内而使铁芯背部211相对于第1立起设置部31和第2立起设置部32在周向上定位。

下板34是金属制的。下板34在中央部具有向轴向下侧突出的下侧轴承保持部341。下侧轴承保持部341对下侧轴承br1进行保持。下侧轴承保持部341呈有底圆筒状。下侧轴承保持部341在底部的中央具有供轴11贯通的下侧轴贯通孔342。下侧轴承br1是球轴承,在外圈与内圈之间配置有滚珠。另外,也可以采用轴11不贯通下侧轴贯通孔342的结构。在该情况下,可以省略下侧轴贯通孔342。

外圈被固定于下侧轴承保持部341,从而下侧轴承br1被固定于下侧轴承保持部341。由此,下侧轴承br1的中心与中心轴线c重叠。此外,在下侧轴承br1的内圈中固定有轴11。由此,轴11被下侧轴承br1支承为能够旋转。另外,在轴11被下侧轴承br1支承为能够旋转时,轴11贯通下侧轴承保持部341的下侧轴贯通孔342。

下侧轴承br1的外圈与下侧轴承保持部341的固定能够列举压入,但不限于此。可以广泛采用焊接、粘接等能够使下侧轴承br1的中心与中心轴线c高精度重叠地进行固定的方法。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下侧轴承br1,采用球轴承,但不限于此。可以广泛采用能够将轴11支承为可旋转的构造的轴承。

臂部33与基座部30连接。如图6、图8等所示,臂部33与基座部30的轴向下侧的面、即与第1面301和第2面302为轴向相反侧的面连接。臂部33具有第1臂部331和第2臂部332。第1臂部331配置于与第1立起设置部31在径向上重叠的区域,从基座部30向径向内侧延伸。此外,第2臂部332配置于与第2立起设置部32在径向上重叠的区域,从基座部30向径向内侧延伸。

即,臂部33与基座部30连接并向径向内侧延伸。第1臂部331与第2臂部332隔着中心轴线c而轴对称。另外,第1臂部331与第2臂部332也可以关于包含中心轴线c在内的第1立起设置部31和第2立起设置部32的中央的假想面而面对称。即,臂部33是以中心轴线c为中心的轴对称形或者是以包含中心轴线c并且包含第1立起设置部31和第2立起设置部32的中央的假想面在内的面为基准的面对称形。另外,如图8所示,在沿轴向观察时,臂部33具有位于突出部35的至少保持部352的径向内侧的部分。即,臂部33位于将保持部352与中心轴线c连结起来的线上。

这样,通过配置臂部33,像后述那样,即使在将铁芯背部211压入保持部352时从铁芯背部211对保持部352施加了径向外侧的力,也不容易产生变形。由此,能够抑制由于压入时的变形而导致压入力下降,能够对铁芯背部211进行保持。此外,通过抑制了变形而能够抑制压入时的铁芯背部211的位置偏移。即,能够使铁芯背部211相对于中心轴线c被保持在准确的位置。

臂部33的第1臂部331和第2臂部332对下板34进行保持。下板34通过一部分配置于臂部33的内部而被臂部33保持。

在托架3中,基座部30、第1立起设置部31、第2立起设置部32以及臂部33是树脂的一体成型体。而且,在托架3中,下板34通过嵌件模制成型而配置于臂部33的内部。由此,能够通过简单的作业而使下板34的下侧轴承保持部341的中心与中心轴线c高精度地重叠。另外,下板34的安装不限于嵌件模制,也可以通过粘接、焊接等而固定于臂部33。可以广泛采用能够将下侧轴承保持部341与中心轴线c的同轴度保持得较高地对下板34进行固定的固定方法。

在本实施方式的托架3中,具有隔着中心轴线c呈对称形状的第1臂部331和第2臂部332,但不限于此。只要是能够利用第1臂部331和第2臂部332来保持下板34的结构,则不限于对称形状。在本实施方式中,采用了具有第1臂部331和第2臂部332的结构,但不限于此,也可以采用与基座部30连接的圆板状。

另外,在托架3中,作为立起设置部,分为第1立起设置部31和第2立起设置部32,由此抑制了在进行树脂模制时形成熔接痕,抑制了立起设置部的刚性下降。此外,基座部30呈在周向上将周向上的会形成熔接痕的部分切掉后的形状。由此,抑制了在基座部30上形成的熔接痕,从而抑制了基座部30的刚性下降。而且,臂部33也同样地采用从与第1立起设置部31在径向上重叠的区域向径向内侧延伸以及从与第2立起设置部32在径向上重叠的区域向径向内侧延伸的形状,由此抑制了在臂部33上形成熔接痕。由此,能够抑制臂部33的刚性下降。

在托架3中,采用了使第1立起设置部31和第2立起设置部32隔着中心轴线c而对置配置的结构,但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是圆筒状的立起设置部。在使用圆筒状的立起设置部的情况下,能够列举突出部35在周向上等间隔地配置的方式。此外,在采用了圆筒状的立起设置部的情况下,有时由于树脂模制而导致形成有熔接痕。突出部35优选避开熔接痕而配置。

在托架3中,将定子2压入第1立起设置部31与第2立起设置部32之间。对托架3的组装过程进行说明。首先,将定子2从轴向上侧插入于第1立起设置部31与第2立起设置部32之间。此时,定子2的外周面与突出部35的对置面部351在径向上对置。利用对置面部351将定子2引导到托架3的径向的中央部。

接着,使定子2沿周向旋转,从而将形成在第1立起设置部31和第2立起设置部32上的凸部36插入到在铁芯背部211的径向外表面上形成的凹部213中。由此,定子2相对于第1立起设置部31和第2立起设置部32在周向上被定位。保持部352向径向内侧突出,至少一个保持部352的一部分与铁芯背部211的轴向下端部在径向上重叠。即,在至少一个突出部35中,保持部352与铁芯背部322的径向外表面接触。因此,当使定子2进一步向轴向下侧移动时,保持部352被铁芯背部211的轴向下表面向轴向下侧按压。至少一个保持部352的一部分例如是径向内侧的端部。

通过将定子2进一步向轴向下侧按压,保持部352被削薄并且(或者)在径向上被压缩而发生变形。即,定子2被压入多个保持部352。由此,保持部352与定子铁芯21的径向外表面的接触压力增强,定子铁芯21被牢固地固定在第1立起设置部31与第2立起设置部32之间。即,立起设置部配置于铁芯背部211的径向外侧。由此,定子2在相对于中心轴线c确保了较高的同轴度的同时被牢固地固定。

在本实施方式中,对置面部351与铁芯背部211的外表面不接触。但是,不限于此。根据对置面部351、保持部352以及铁芯背部211的尺寸精度(误差),对置面部351与铁芯背部211的径向外表面有时也会接触。

在马达a中,铁芯背部211的径向外表面与对置面部351是通过插入或者轻压入而组装起来的。即,对置面部351所内接的圆的内径是相对于铁芯背部211的径向外表面的外径进行过渡配合的尺寸。即,在多个突出部35中的至少一个突出部35中,有时对置面部351与铁芯背部211的径向外表面接触。设铁芯背部211的径向外表面的外径为d1、设对置面部351所内接的圆的内径为d2的话,则下述关系式成立。

0.999×d1<d2<1.004×d1

通过这样构成,无论铁芯背部211的径向外表面与对置面部351接触还是不接触,接触部的压力都被抑制得较低。

在托架3中,铁芯背部211被压入保持部352。即,保持部352的径向内侧所内接的圆的内径是相对于铁芯背部211的径向外表面的外径进行过盈配合的尺寸。即,将多个保持部352的轴向一侧的端部的径向内侧连结起来的圆的直径小于铁芯背部211的外径。这样,能够将铁芯背部211压入保持部352。由于铁芯背部211被压入多个保持部352,因此,设保持部352的径向内侧所内接的圆的内径为d3的话,则下述关系式成立。

0.993×d1<d3<0.996×d1

综合以上内容,当托架3被组装起来时,铁芯背部211的径向外表面与对置面部351在径向上对置。沿轴向观察时,定子2被对置面部351向托架3的中心引导。然后,将铁芯背部211的径向外表面压入保持部352。

当压入定子2时,保持部352沿轴向被按压。由此,保持部352发生变形,如被压溃或被削薄等。然后,通过铁芯背部211的轴向下表面与基座部30的第1面301抵接,定子2的压入结束。由此,定子2被固定于托架3并且相对于基座部30在轴向上准确地被定位。即,铁芯背部211的轴向一侧的端面与第1面301接触。由于保持部352向径向内侧突出,因此即使保持部352和铁芯背部211的形状存在偏差,也能够将定子2简单地压入。

在铁芯背部211的径向外表面与对置面部351接触的情况下,在压入时,保持部352由于铁芯背部211而发生变形,因此可靠地压入。

如图2所示,在将定子2压入第1立起设置部31和第2立起设置部32时,铁芯背部211向径向外侧按压保持部352。此时,铁芯背部211从保持部352受到朝向周向内侧的力。即,由保持部352朝向径向内侧对铁芯背部211施加力。该力是压入时的固定力。由于压入部分是保持部352,因此能够通过变更保持部352的周向的大小以及从对置面部351向径向内侧延伸的长度来调整压入时的固定力。

而且,在压入定子2时,将凸部36插入于凹部213内,从而定子2相对于铁芯背部211、第1立起设置部31和第2立起设置部32在周向上被定位。即,通过将凸部36插入于凹部213内来进行铁芯背部211与立起设置部31、32的定位。此时,突出部35的保持部352接触于沿周向相邻的各齿212与铁芯背部211在径向上重叠的区域彼此之间的区域。即,保持部352与铁芯背部211的槽部分的径向外表面接触。即,突出部35与铁芯背部211中的将相邻的齿212连接起来的部分在径向上重叠。由此,铁芯背部211在槽部分之间受到力,有时铁芯背部211会发生变形。即使铁芯背部211发生变形,也不容易由于压入而导致齿212的径向内表面向径向内侧移位。

在基座部30中,第2面302位于比第1面301靠轴向下侧的位置。即,在基座部30的轴向上表面上,第2面302所处的部分相对于第1面301所处的部分向轴向下侧凹陷。而且,在压入定子2时,当铁芯背部211的轴向下表面与第1面301抵接时,能够在第2面302与铁芯背部211之间产生间隙(参照图3)。当定子2被压入时,保持部352中的被削薄或被压缩等发生变形的部分向轴向下侧移动。然后,变形的保持部352向第2面302与铁芯背部211之间的间隙移动。

由此,能够抑制由于变形的保持部352被夹在铁芯背部211与基座部30之间而引起的应力集中。此外,能够使铁芯背部211的轴向下侧的面与第1面301接触,因此铁芯背部211的中心不容易相对于中心轴线c倾斜。即,能够提高定子2相对于基座部30的位置精度。

在托架3的轴向上侧安装有上板4。上板4是金属制的。上板4具有支承板部41、上侧轴承保持部42以及支承腿部43。支承板部41、上侧轴承保持部42以及支承腿部43是一体成型体。但是,不限于此,也可以是将形成为分体部件的各部分组装而形成的组装体。

支承板部41呈沿中心轴线c的径向扩展的板状。如图1、2所示,沿轴向观察时,支承板部41呈长方形状。上侧轴承保持部42配置于支承板部41的径向中央部分。上侧轴承保持部42对上侧轴承br2进行保持。上侧轴承保持部42呈朝向轴向上侧突出的有底圆筒状。上侧轴承保持部42在底部的中央具有供轴11贯通的上侧轴贯通孔421。

上侧轴承br2是球轴承,在外圈与内圈之间配置有滚珠。而且,外圈被固定于上侧轴承保持部42,从而上侧轴承br2被固定于上侧轴承保持部42。由此,上侧轴承br2的中心与中心轴线c重叠。此外,在上侧轴承br2的内圈中固定有轴11。由此,轴11被上侧轴承br2支承为能够旋转。另外,在轴11被上侧轴承br2支承为能够旋转时,轴11贯通上侧轴承保持部42的上侧轴贯通孔421。

支承腿部43与支承板部41的径向外缘连接。支承腿部43具有支柱部431和固定部432。支柱部431从支承板部41的径向的两端向轴向下侧延伸。支柱部431隔着中心轴线c而对置配置。固定部432呈从支柱部431的轴向下端部向径向外侧扩展的平板状。支柱部431具有接地片部433。接地片部433是通过在支柱部431上形成切痕并向径向内侧弯折而形成的。

电路板5配置于托架3的轴向下侧。电路板5被从托架3向轴向下侧突出的支承部支承。电路板5具有与多个线圈23电连接的驱动电路(未图示)。驱动电路在适当的时机向多个线圈23提供电流。

接下来,对组装起来的马达a进行说明。在马达a中,在托架3的第1立起设置部31和第2立起设置部32的轴向上表面上固定有上板4。借助螺钉bt将上板4的支承腿部43的固定部432固定于第1立起设置部31和第2立起设置部32。此时,接地片部433与铁芯背部211接触。另外,在上板4的固定部432中的固定于第2立起设置部32的一侧的固定部432处,接地布线gl与螺钉bt紧固在一起。由此,上板4接地。此外,与上板4的接地片部433接触的铁芯背部211也接地。

在托架3的下板34的下侧轴承保持部341中固定有下侧轴承br1。在上板4的上侧轴承保持部42中固定有上侧轴承br2。而且,通过将上板4固定于第1立起设置部31和第2立起设置部32,下侧轴承br1和上侧轴承br2保持着较高的同轴度而被固定。即,下侧轴承br1和上侧轴承br2配置为中心与中心轴线c重叠。

而且,在下侧轴承br1的内圈和上侧轴承br2的内圈中固定有转子1的轴11。由此,轴11的中心与中心轴线c重叠。此外,此时,转子1的转子磁铁14的径向外表面与齿212的径向内表面在径向上隔着间隙而对置。

在将定子2固定于第1立起设置部31和第2立起设置部32时,铁芯背部211的槽部分的径向外表面向被保持部352向径向内侧按压。由此,齿212不容易向内侧被按压,从而齿212的径向内表面不容易向径向内侧移位。因此,转子1的转子磁铁14的径向外表面与六个齿212各自的径向内表面之间的径向的间隙均匀或者大致均匀。即,定子2与转子1之间的径向的间隙不容易在周向上变得不均匀,能够抑制马达a的旋转的偏差。

即,在本发明的马达a中,能够在确保第1立起设置部31和第2立起设置部32与定子2的同轴度的同时进行固定。而且,转子1与托架3以较高的同轴度被安装在一起。由此,能够将转子1与定子2的同轴度维持得较高。

而且,通过使转子1的转子磁铁14的径向外表面与定子2的齿212的径向内表面之间的径向的间隙在周向上均匀,线圈23与转子磁铁14之间的基于磁力的吸引力和排斥力不容易产生偏差。由此,能够使转子1稳定地旋转。

在托架3中,采用了通过将铁芯背部211压入保持部352来保持定子2的结构,因此能够通过简单的作业来牢固地保持定子2。此外,通过嵌件模制而将金属制的下板34与臂部33一体地形成。因此,能够使被下侧轴承保持部341保持的下侧轴承br1相对于中心轴线c高精度地定位。而且,本发明的马达a采用了将上板4固定于托架3的立起设置部31、32的结构。由于上板4是金属制的,因此能够使被上板4的上侧轴承保持部42保持的上侧轴承br2相对于中心轴线c高精度地定位。而且,通过轴11被下侧轴承br1和上侧轴承br2保持为能够旋转,能够使转子1相对于中心轴线c高精度地定位。由此,使转子1和定子2相对地高精度地定位,因此能够使转子1顺畅地旋转。通过使用托架3,能够通过简单的作业来制造旋转精度高的马达a。

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风扇马达f进行说明。图11是本发明的风扇马达的一例的概略图。如图11所示,风扇马达f具有马达a、叶轮6以及马达壳体7。

如图11所示,在风扇马达f中,马达a被收纳于马达壳体7的内部。而且,马达壳体7具有主体部71和盖部72。主体部71是沿轴向延伸的筒体。而且,主体部71的轴向上端具有沿径向延伸的顶板部711。而且,顶板部711在中央具有中央贯通孔712。此外,主体部71在内部具有向径向内侧延伸的肋710。马达a收纳于马达壳体7的主体部71的内部,第1立起设置部31和第2立起设置部32被固定于肋710。另外,第1立起设置部31和第2立起设置部32是使用螺钉sc进行固定的,但不限于此。盖部72将主体部71的轴向下端的开口封闭。另外,盖部72是嵌入于主体部71而进行固定的,但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是,在主体部71的内表面上设置内螺纹,在盖部72的外表面上设置外螺纹,从而通过拧入来进行固定。盖部72将主体部71的开口封闭的方法可以广泛采用能够抑制水、灰尘、垃圾等异物混入的方法。

在将马达a固定于马达壳体7时,轴11贯通中央贯通孔712,前端部分露出到马达壳体7的外部。在轴11的前端的露出到马达壳体7的外部的部分固定有叶轮6。另外,中央贯通孔712具有密封构造以抑制异物混入内部。作为密封构造,例如,可以广泛采用迷宫结构等、不会妨碍轴11旋转并且能够抑制异物混入的结构。

叶轮6具有叶轮杯61和多个叶片62。叶轮杯61呈圆柱状。在叶轮杯61的内部具有沿轴向延伸的圆筒状的轴毂(未图示)。将轴11插入于轴毂的内部而进行固定。由此,叶轮6被固定于轴11。即,叶轮6能够与轴11一同绕着中心轴线c旋转。多个叶片62分别向周向倾斜。多个叶片62从叶轮杯61的径向外表面向径向外侧延伸。多个叶片62在周向上等间隔地排列。

在风扇马达f中,通过马达a旋转,叶轮6绕着中心轴线c旋转,从而产生轴向的气流。即,风扇马达f是轴流风扇。以上所说明的本实施方式的风扇马达f是轴流风扇,但不限于此。也可以是沿轴向吸入空气并沿径向排出空气的离心风扇,也可以是沿轴向和径向排出空气的斜流风扇。

在本实施方式中,以将马达a收纳于马达壳体7的结构为例进行了说明,但不限于此。例如,在浸水、混入异物的可能性较低的情况下,也可以将第1立起设置部31和第2立起设置部32直接固定于作为冷却对象的设备的框架等构造体。

以上,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只要在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则实施方式能够进行各种变形。

本发明的马达例如能够用作送风装置的风扇马达。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