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电柜的除尘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870759发布日期:2018-11-07 21:21阅读:631来源:国知局
配电柜的除尘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配电柜内除尘技术领域,是一种配电柜的除尘装置。



背景技术:

配电柜用于放置电压电器的箱子,统称为动力配电中心。它们集中安装在企业的变电站,把电能分配给不同地点的下级配电设备。由于配电柜由于需要使用在各种不同的环境中,而有些环境中的烟尘具有导电性,进入电柜内部容易使电柜内的电路短路,造成配电柜损坏。目前对于上述情况,通常在配电柜外部设置密闭式或防爆型的电气设施,用于阻止粉尘进入配电柜,但是单从外部防护,无法完全确保配电柜中无粉尘。粉尘会影响其正常工作,因而需要进行除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配电柜的除尘装置,以达到对变压器的检测与防护的目的。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通过以下措施来实现的:一种配电柜的除尘装置,包括柜体、抽风机、驱动电机,在柜体内设置有将柜体内腔分割成上腔室和下腔室的隔板,柜体的外侧分别平行固定有第一侧腔和第二侧腔,所述第一侧腔和第二侧腔的内部均安装有鼓风扇且第一侧腔和第二侧腔均与上腔室相连通,所述抽风机设置在下腔室内,在柜体的一侧固定安装有除尘箱,下腔室的上部设有与除尘箱内部相连通的出风管,在除尘箱内套装有过滤网,过滤网的下方设有固定在除尘箱内的过滤袋,过滤袋一侧设有一端与过滤袋内部连通的进风管,进风管的另一端与下腔室相连接,所述抽风机与驱动电机电连接。

下面是对上述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或/和改进:

优选的,柜体上设置有烟尘探测器,所述烟尘探测器与抽风机电连接。

优选的,所述柜体的内侧靠近第一侧腔和第二侧腔的位置均粘贴有吸尘棉。

优选的,所述柜体的内侧靠近第一侧腔和第二侧腔的位置设置有通风孔。

优选的,所述除尘箱的底部设有与过滤袋内部连通的清尘口,且清尘口设有封闭盖。

本实用新型结构合理而紧凑,使用方便,其通过将柜体分隔成两个腔室,在下腔室设置抽风机,从而方便将粉尘等吸入配电柜的底端进行除去,不影响配电柜的正常运行,可持续进行除尘 操作,简单便捷。通过在配电柜的两侧设置第一侧腔和第二侧腔,在其内部分别设置鼓风扇,鼓风扇可进行配电柜内角落的除尘操作,避免底端单方向除尘留下死角,增强了除尘效果。本实用新型对柜体进行循环去尘,无需工具,操作方便,且灰尘大多储存在过滤袋内,通过下方清尘口,即可清除灰尘;通过旋动检修盖的螺钉即可将检修盖和过滤网拆卸下来,进而能够在长时间使用后,对滤网清洗。

附图说明

附图1为本实用新型最佳实施例的局部剖视结构示意图。

附图中的编号分别为:1、柜体;2、抽风机;3、上腔室;4、下腔室;5、隔板;6、第一侧腔;7、第二侧腔;8、鼓风扇;9、除尘箱;10、出风管;11、过滤网;12、过滤袋;13、进风管;14、烟尘探测器;15、吸尘棉;16、通风孔。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不受下述实施例的限制,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与实际情况来确定具体的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及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

如附图1所示,该配电柜的除尘装置包括柜体1、抽风机2、驱动电机,在柜体1内设置有将柜体1内腔分割成上腔室3和下腔室4的隔板5,柜体1的外侧分别平行固定有第一侧腔6和第二侧腔7,所述第一侧腔6和第二侧腔7的内部均安装有鼓风扇8且第一侧腔6和第二侧腔7均与上腔室3相连通,所述抽风机2设置在下腔室4内,在柜体1的一侧固定安装有除尘箱9,下腔室4的上部设有与除尘箱9内部相连通的出风管10,在除尘箱9内套装有过滤网11,过滤网11的下方设有固定在除尘箱9内的过滤袋12,过滤袋12一侧设有一端与过滤袋12内部连通的进风管13,进风管13的另一端与下腔室4相连接,所述抽风机2与驱动电机电连接。

本实用新型结构合理而紧凑,使用方便,其通过将柜体分隔成两个腔室,在下腔室4设置抽风机2,从而方便将粉尘等吸入配电柜的底端进行除去,不影响配电柜的正常运行,可持续进行除尘操作,简单便捷。通过在配电柜的两侧设置第一侧腔6和第二侧腔7,在其内部分别设置鼓风扇8,鼓风扇8可进行配电柜内角落的除尘操作,避免底端单方向除尘留下死角,增强了除尘效果。

可根据实际需要,对上述配电柜的除尘装置作进一步优化或/和改进:

作为另外一个实施例,如附图1所示,柜体上设置有烟尘探测器14,所述烟尘探测器14与抽风机2电连接。当柜体1内外的烟尘含量达到危险值时,烟尘探测器14控制抽风机2开始工作。

作为另外一个实施例,如附图1所示,所述柜体1的内侧靠近第一侧腔6和第二侧腔7的位置均粘贴有吸尘棉15。

作为另外一个实施例,如附图1所示,所述柜体1的内侧靠近第一侧腔6和第二侧腔7的位置设置有通风孔16。

作为另外一个实施例,根据需要,所述除尘箱9的底部设有与过滤袋12内部连通的清尘口,且清尘口设有封闭盖。

以上技术特征构成了本实用新型的最佳实施例,其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和最佳实施效果,可根据实际需要增减非必要的技术特征,来满足不同情况的需求。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