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充电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545386发布日期:2018-09-28 20:43阅读:276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手机配件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涉及一种手机充电器。



背景技术:

随着通讯技术的进步,手机已成为人们主要的通讯工具,现在手机充电主要是通过数据线将手机充电器与手机进行连接,手机充电器插入排插对手机进行充电。

但是,现在很多办公室、公共场所和家庭内的墙壁插座,很多插座底下并没有设置桌椅,在手机充电的时候需要搬个凳子放置手机,或者将手机直接放于地下,直接放在地下容易被人不小心踩到,而搬凳子过来又比较麻烦,由于现有的手机都不重,如果手机充电器能直接支撑手机,那么充电时就很方便。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手机充电器,可支撑放置手机。

本实用新型公开的手机充电器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手机充电器,包括主体、主挡块和限位块,所述主体顶部开设有凹槽,所述主挡块设于凹槽内,所述主挡块中部开设有充电孔,所述主挡块充电孔侧边各开设有一个限位槽,所述限位块设于限位槽。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主挡块底部的两侧各设有第一弹簧和第二弹簧,所述第一弹簧和第二弹簧一端固定于主体凹槽内另一端固定于主挡块。

作为优选方案,还包括第一侧挡块和第二侧挡块,所述主挡块两外侧各开设有一个圆槽,所述主挡块两外侧圆槽内分别设有设置有第三弹簧和第四弹簧,所述第一侧挡块通过第三弹簧与主挡块连接,所述第二侧挡块通过第四弹簧与主挡块连接。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主体开设有充电斜槽。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主挡块在主体充电斜槽对应位置设有斜块,所述斜块形状与充电斜槽相匹配。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主挡块顶部设有提手部。

本实用新型公开的手机充电器的有益效果是:将主体插入墙壁的插座中,将主挡块拉出,推动限位块,让限位块挡在主体上表面,防止主挡块下落,将手机充电端朝下,放置在主体上表面,通过主挡块挡住手机,手机另一端靠在墙壁上,使手机、主体和墙壁呈三角形,手机数据线穿过主挡块的充电孔将手机和主体连接进行充电,充电完成后,将限位块推入主挡块限位槽内,将主挡块推入凹槽内即可,本公开的手机充电器使用方便,可直接支撑手机进行充电。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手机充电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手机充电器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和说明书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阐述和说明:请参考图1和图2,一种手机充电器,包括主体11、主挡块15和限位块13,所述主体11顶部开设有凹槽18,所述主挡块15设于凹槽18内,所述主挡块15中部开设有充电孔,所述主挡块15充电孔侧边各开设有一个限位槽,所述限位块13设于限位槽,所述主挡块15底部的两侧各设有第一弹簧20和第二弹簧21,所述第一弹簧20和第二弹簧20一端固定于主体11凹槽18内另一端固定于主挡块15,充电时将主挡块15拉出,通过推出限位块13挡在主体11上表面,主挡块15可挡住手机,使手机与主体11、墙壁形成一个稳定的三角结构,充电完成后,将限位块13推入限位槽,通过第一弹簧20和第二弹簧21的拉力将主挡块15拉入凹槽18内。

还包括第一侧挡块16和第二侧挡块17,所述主挡块15两外侧各开设有一个圆槽,所述主挡块15两外侧圆槽内分别设有设置有第三弹簧22和第四弹簧23,所述第一侧挡块16通过第三弹簧22与主挡块15连接,所述第二侧挡块17通过第四弹簧23与主挡块15连接,在充电时拉出第一侧挡块16和第二侧挡块17挡住手机的两侧边,使手机充电时放置更为牢固。

所述主体11开设有充电斜槽12,所述主挡块15在主体11充电斜槽12对应位置设有斜块14,所述斜块14形状与充电斜槽15相匹配,因手机斜放时手机充电口也呈倾斜状态,数据线通过充电斜槽15与手机充电口连接更为方便,同时在不充电时斜块14可刚好覆盖住充电斜槽15,保证主体11的完整性。

所述主挡块15顶部设有提手部19,方便主挡块15的拉出。

上述方案中,将主体11插入墙壁的插座中,通过提手部19将主挡块15拉出,推动限位块13,让限位块13挡在主体11上表面,防止主挡块15下落,将手机充电端朝下,放置在主体11上表面,通过主挡块15挡住手机,手机另一端靠在墙壁上,使手机、主体11和墙壁呈三角形,手机数据线穿过主挡块15的充电孔将手机和主体11连接进行充电,同时拉出第一侧挡块16和第二侧挡块17挡住手机两侧边,充电完成后,将限位块13推入主挡块15限位槽内,第一侧挡块16和第二侧挡块17通过第三弹簧22和第四弹簧23拉回主挡块15两侧,主挡块15通过第一弹簧20和第二弹簧21拉回主体11凹槽18内,本公开的手机充电器使用方便,可直接支撑手机进行充电,解决了手机充电时的放置问题。

最后应当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了详细地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实质和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