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阻容降压的负载连接电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545809发布日期:2018-09-28 20:49阅读:623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阻容降压的负载连接电路。



背景技术:

阻容降压式的负载连接电路比变压器降压更加经济,但是不能输出较大的电流,而且电阻上有损耗,没有和地隔离,使用不安全,只适合用于小型一体的充电器和控制电路等电流不大的场合。

现有阻容降压的负载都是采用并联方式,电源使用效率低,电路参见附图1或图2 所示,其中阻容降压电路为常规电路,包含第一电阻R1、第二电阻R2、第三电阻R3、电容CX1、整流桥D1、电容E1、稳压管ZD1、稳压管ZD2、电容E2、电容C1,各元件的连接关系参见附图1或图2所示,可分别产生VDD和VCC的输出电压;当上述阻容降压电路连接有三个负载——继电器K1、MCU和显示屏dispay,MCU的供电电源为VCC,继电器K1的供电电源为VDD,显示屏dispay的供电电源为VCC,这三个负载采用并联的方式进行连接,因此通过电容CX1的电流=继电器电流+mcu电流+显示屏 dispay的电流,此时第二电阻R2和第三电阻R3都会产生大量的热,特别是“继电器电流<(mcu电流+显示部分电流时)”时,电源使用效率更低。

为了克服上述技术问题,现有技术中还出现有一种阻容降压电路的负载串联的电路,其电路连接图参见图3所示,其包含第一电阻R1、第二电阻R2、第三电阻R3、电容CX1、整流桥D1、电容E1、电容C1、稳压管ZD1、稳压管ZD2、电容E2、电容 C2,各元件的连接关系参见附图3所示,可分别产生VDD和VCC的输出电压;该阻容降压电路连接有三个负载——继电器K1、MCU和显示屏dispay,MCU的供电电源为VCC,继电器K1的供电电源为VDD,显示屏dispay的供电电源为VCC,VCC和 VDD是串联的关系,VDD的负极(-VDD)刚好是VCC的正极(+VCC),即VDD的电势比VCC更高,属于负电压控制模式。这种电源使用效率更高,减少了图1和图2 中“第三电阻R3”的损耗,待机功耗也更低,但是有些MCU初始化时,输出为高电平,初始化时会造成K1误动作。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提供一种正压控制模式的阻容降压的负载连接电路。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阻容降压的负载连接电路,包括能输出VCC和VDD的阻容降压电路及与阻容降压电路连接的负载电路,负载电路包括使用VDD电源的继电器、使用VCC电源的MCU;其特征在于:

所述阻容降压电路包括第一电阻、第二电阻、第一电容、整流桥、第二电容、第三电容、第四电容、第五电容、第一稳压管和第二稳压管,整流桥的第1引脚连接阻容降压电路的“-VDD”电源输出端,整流桥的第2引脚与第一电容第一端连接,整流桥的第3引脚连接阻容降压电路的“+VCC”电源输出端,整流桥的第4引脚连接第二电阻的第一端,第一电容的第二端和市电零线连接,第一电阻的两端分别和第一电容的两端连接,第二电阻的第二端与市电火线连接,第一稳压管的负极连接阻容降压电路的“+VCC”电源输出端,第一稳压管的正极连接第二稳压管的负极,第一稳压管正极连接阻容降压电路的“+VDD”和“-VCC”电源输出端,第二稳压管的正极连接阻容降压电路的“-VDD”电源输出端,第二电容和第三电容的两端分别连接在第一稳压管的两端,第四电容的第一端和第五电容的第一端均与第一稳压管的正极或第二稳压管的负极连接,第四电容的第二端和第五电容的第二端均与第二稳压管的正极连接;

所述负载电路还包括第一三极管、第四电阻、第二二极管、第五电阻、第二三极管、第六电阻和第七电阻,其中阻容降压电路的“+VDD”电源输出端连接第一三极管Q1 的集电极,第一三极管的发射极连接继电器线圈的第二端,继电器线圈的第一端与阻容降压电路的“-VDD”电源输出端连接,第一三极管的基极连接第五电阻后与第二三极管的集电极相连,第二三极管的发射极连接到阻容降压电路的“+VCC”电源输出端,第二三极管的基极连接第六电阻后与MCU的IO引脚连接,第一三极管的基极还连接第四电阻后与继电器的第二端连接;第二二极管的负极与第一三极管的发射电极连接,第二二极管的正极与阻容降压电路的“-VDD”电源输出端连接;第七电阻的第一端接到阻容降压电路的“+VCC”电源输出端,第七电阻的第二端与第二三极管的基极连接; MCU的Vdd引脚与阻容降压电路的“+VCC”电源输出端连接,MCU的Vss引脚与阻容降压电路的“-VCC”电源输出端连接。

作为改进,所述负载电路还可以包括显示屏,该显示屏的Vdd引脚与阻容降压电路的“+VCC”电源输出端连接,该显示屏的Vss引脚与阻容降压电路的“-VCC”电源输出端连接。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阻容降压电路的“+VDD”和“-VCC”电源输出端由同一处引出,电路的VCC电势比VDD高,并且因此本实用新型更有于利于IO口初始化为高电平的MCU的电路设计。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技术例一中阻容降压的负载连接电路的电路原理图;

图2为现有技术例二中阻容降压的负载连接电路的电路原理图;

图3为现有技术例三中阻容降压的负载负压控制连接电路的电路原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中阻容降压的负载正压控制连接电路的电路原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中阻容降压的负载正压控制连接电路的电路原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实施例一:

如图4所示的阻容降压的负载连接电路,包括阻容降压电路及与阻容降压电路连接的负载电路,所述阻容降压电路包括第一电阻R1、第二电阻R2、第一电容CX1、整流桥D1、第二电容E1、第三电容C1、第四电容E2、第五电容C2、第一稳压管ZD1、第二稳压管ZD2、其中整流桥D1的第1引脚连接阻容降压电路的“-VDD”电源输出端,整流桥D1的第2引脚与第一电容CX1第一端连接,整流桥D1的第3引脚连接阻容降压电路的“+VCC”电源输出端,整流桥D1的第4引脚连接第二电阻R2的第一端,第一电容CX1的第二端和市电零线连接,第一电阻R1的两端分别和第一电容CX1的两端连接,第二电阻R2的第二端与市电火线连接,第一稳压管ZD1的负极连接阻容降压电路的“+VCC”电源输出端,第一稳压管ZD1的正极连接第二稳压管ZD2的负极,第一稳压管ZD1连接引出阻容降压电路的“+VDD”和“-VCC”电源输出端,第二稳压管ZD2的正极连接阻容降压电路的“-VDD”电源输出端,第二电容E1和第三电容C1 的两端分别连接在第一稳压管ZD1的两端,第四电容E2和第五电容C2的两端分别连接在第二稳压管ZD2的两端;前述负载电路包括使用VDD电源的继电器K1、使用VCC 电源的MCU、第一三极管Q1、第四电阻R4、第二二极管D2、第五电阻R5、第二三极管Q2、第六电阻R6和第七电阻R7,其中阻容降压电路的“+VDD”电源输出端连接第一三极管Q1的集电极,第一三极管Q1的发射极连接继电器K1线圈的第二端,继电器K1线圈的第一端与阻容降压电路的“-VDD”电源输出端连接,第一三极管Q1的基极连接第五电阻R5后与第二三极管Q2的集电极相连,第二三极管Q2的发射极连接到阻容降压电路的“+VCC”电源输出端,第二三极管Q2的基极连接第六电阻R6后与 MCU的IO引脚连接,第一三极管Q1的基极还连接第四电阻R4后与继电器K1的第二端连接;第二二极管D2的负极与第一三极管Q1的发射电极连接,第二二极管D2的正极与阻容降压电路的“-VDD”电源输出端连接;第七电阻R7的第一端接到阻容降压电路的“+VCC”电源输出端,第七电阻R7的第二端与第二三极管Q2的基极连接;MCU 的Vdd引脚与阻容降压电路的“+VCC”电源输出端连接,MCU的Vss引脚与阻容降压电路的“-VCC”电源输出端连接。

所述负载电路还可以包括显示屏,该显示屏的Vdd引脚与阻容降压电路的“+VCC”电源输出端连接,该显示屏的Vss引脚与阻容降压电路的“-VCC”电源输出端连接。

本实施例中,将现有阻容降压电路的VCC电源和VDD电源串联起来,将VDD的正极(+VDD)和VCC的负极(-VCC)连接起来得到电压(VCC+VDD)的电源输出,电路的VCC电势比VDD高;因此本实施例更有于利于IO口初始化为高电平的MCU 的电路设计。

实施例二:

与实施例一不同的是,第四电容E2和第五电容C2的两端连接在阻容降压电路的“+VCC”和“-VDD”电源输出端之间,也连接在第一稳压管ZD1的负极和第二稳压管ZD2的正极之间,参见图5所示。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