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无线充电模组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093708发布日期:2018-11-27 23:19阅读:500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无线充电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无线充电模组结构。



背景技术:

无线充电技术,又称为感应充电、非接触式充电,是源于无线电力输送技术产生的一种新型充电技术。无线充电技术利用近场感应,由无线充电器将能量传送至需充电设备。正常情况下,电容传输的能量是很小的,这与电极面积小有很大的关系。因此,为了满足给消费设备充电所需的功率水平(例如从5W至25w),需要增加电极尺寸和耦合的电压值,具体取决于实际的配置。为了实现耦合电极之间的无线收发、同时尽量减小对外的辐射量,需要进行正确地设计。

手机无线充电技术近年发展迅速,为得到较高的充电效率,减小或消除充电时电磁场对手机的影响,需要使用电磁屏蔽片进行屏蔽。

无线充电模组结构通常包括电磁屏蔽片和设于电磁屏蔽片上的充电线圈,电磁屏蔽片的作用就是隔绝电磁波,阻止金属等材料吸收发射端设备发出的电磁波并产生反方向的磁场。在手机无线充电接收端中,如果没有电磁屏蔽片,无线充电设备就无法完成近距离充电工作。以智能手机为例,由于手机的特殊的结构,在手机里必须安装一个电池,这个电池实际上就是无线传输技术发展的噩梦——当发射线圈发射出来的磁场经过电池时,电池里面的金属就会产生感应电流,通常我们把这个叫做“涡流”,这个涡流会产生一个跟发射线圈产生的磁场方向相反的磁场,抵消掉发射线圈形成的磁场,使得接收线圈接收到的感应电压下降;并且该涡流会转变成热量,使得手机电池非常热。因此,为了实现手机的无线传输,就必须在电力接受线圈和手机电池之间放置一个“隔金属”的装置,阻挡磁力线,避免磁力线到达电池内。

如图1和图3所示,无线充电模组结构包括电磁屏蔽片2和设于电磁屏蔽片上的充电线圈1,现有的无线充电模组结构磁力线6发散,电磁屏蔽片2的屏蔽和导磁效果不能得到有效发挥,致使充电功率、传输效率不能做到极致。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无线充电模组结构,该无线充电模组结构能够提高无线充电效率。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无线充电模组结构,包括电磁屏蔽片和环形充电线圈,所述电磁屏蔽片的表面设有容置槽,所述充电线圈位于所述容置槽中,所述充电线圈的厚度小于或等于所述容置槽的深度。

进一步的,电磁屏蔽片包括至少两个导磁片,至少两个的所述导磁片层叠设置形成所述电磁屏蔽片。

进一步的,所述导磁片的厚度大于或等于0.01mm。

进一步的,所述导磁片的厚度与充电线圈的厚度的差值范围为-0.2mm~0.2mm。

进一步的,所述电磁屏蔽片的材质包括软磁铁氧体、磁粉芯、坡莫合金和非晶纳米晶中的至少一种。

进一步的,所述容置槽呈回字形,回字形容置槽中央的孤岛位于所述充电线圈的中空区域。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电磁屏蔽片上设置容置槽,充电线圈设于容置槽内,使得充电线圈向侧边发出的磁力线得到偏转,达到收拢磁力线的目的,从而提高无线充电模组的充电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技术的无线充电模组结构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无线充电模组结构的示意图;

图3为现有技术的无线充电模组工作时的状态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无线充电模组工作时的状态图。

标号说明:

1、充电线圈;

2、电磁屏蔽片;

3、导磁片;

4、容置槽;

5、孤岛;

6、磁力线。

具体实施方式

为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内容、所实现目的及效果,以下结合实施方式并配合附图予以说明。

本实用新型最关键的构思在于:容置槽的壁面可以扭转充电线圈发出的磁力线,使磁力线聚集,增强充电线圈互感,提高充电线圈耦合度,进而提高充电效率。

请参照图2和图4,一种无线充电模组结构,包括电磁屏蔽片2和环形充电线圈1,所述电磁屏蔽片2的表面设有容置槽4,所述充电线圈1位于所述容置槽4中,所述充电线圈1的厚度小于或等于所述容置槽4的深度。

从上述描述可知,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电磁屏蔽片上设置容置槽,充电线圈设于容置槽内,使得充电线圈向侧边发出的磁力线得到偏转,达到收拢磁力线的目的,从而提高无线充电模组的充电效率。

进一步的,电磁屏蔽片2包括至少两个导磁片3,至少两个的所述导磁片3层叠设置形成所述电磁屏蔽片2。

进一步的,所述导磁片3的厚度大于或等于0.01mm。

进一步的,所述导磁片3的厚度与充电线圈1的厚度的差值范围为-0.2mm~0.2mm。

进一步的,所述电磁屏蔽片2的材质包括软磁铁氧体、磁粉芯、坡莫合金和非晶纳米晶中的至少一种。

由上述描述可知,电磁屏蔽片可以是由一种材料磁性制成的,也可以是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磁性材料制成的。软磁铁氧体包括但不限于Mn-Zn铁氧体、Ni-Zn铁氧体及Mg-Zn铁氧体。

进一步的,所述容置槽4呈回字形,回字形容置槽4中央的孤岛5位于所述充电线圈1的中空区域。

实施例一

请参照图2和图4,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为:如图2所示,一种无线充电模组结构,包括电磁屏蔽片2和环形充电线圈1,所述电磁屏蔽片2的表面设有容置槽4,所述充电线圈1位于所述容置槽4中,所述充电线圈1的厚度小于或等于所述容置槽4的深度。

如图4所示,容置槽4的壁面可以扭转充电线圈1发出的磁力线6,使磁力线6聚集,增强充电线圈1互感,提高充电线圈1的耦合度,进而提高充电效率。

电磁屏蔽片2包括至少两个导磁片3,至少两个的所述导磁片3层叠设置形成所述电磁屏蔽片2。

所述导磁片3的厚度大于或等于0.01mm,所述导磁片3的厚度与充电线圈1的厚度的差值范围为-0.2mm~0.2mm,容置槽4的深度既可能大于单个导磁片3的厚度,也可能小于单个导磁片3的厚度,还可能等于单个导磁片3的厚度。

优选的,所述容置槽4呈回字形,回字形容置槽4中央的孤岛5位于所述充电线圈1的中空区域。

所述电磁屏蔽片2的材质包括软磁铁氧体、磁粉芯、坡莫合金和非晶纳米晶中的至少一种。

请参照图3和图4,现以本实施例的无线充电模组与传统的无线充电模组(如图1所示结构)进行性能测试并对比,本实施例的无线充电模组与传统的无线充电模组电性能对比结果如表1所示。

表1本实施例无线充电模组与传统的无线充电模组电性能测试结果对比表

测试时,无线充电模组均采用纳米晶软磁材料制成,具体的,纳米晶牌号为:1k107,成分为Fe72Cu1Nb2Mo1V1Si15.5B7Co0.2P0.3(原子比)。

从表1中数据可以看出:传统的无线充电模组在有3层导磁片3的情况下,Ls为8.44uH、Rs为375mΩ、Q值为17.8;本实施例的无线充电模组在充电线圈下方有3层导磁片的情况下,Ls为8.51uH、Rs为374mΩ、Q值为18.1。因此,在无线充电模组具有相同的厚度的情况下,本实施例的无线充电模组电感更高,Q值更大。

本实施例的无线充电模组与传统的无线充电模组充电效率对比结果如表2所示。

表2本实施例无线充电模组与传统的无线充电模组充电效率测试结果对比表

从表2中数据可以看出:传统的无线充电模组在有3层导磁片的情况下,充电效率为79.83%;本实施例的无线充电模组在充电线圈下方有3层导磁片的情况下,充电效率为82.57%。其充电效率比传统无线充电模组的充电效率高出2.74%,而且本实施例的无线充电模组在充电线圈1下方只有2层导磁片的情况下,充电效率为80.67%,这还是比传统的无线充电模组(充电线圈下方有3层导磁片的情况下)的充电效率高出0.84个百分点。因此,本实用新型的无线充电模组结构与传统的无线充电模组结构相比,具有充电效率高的优势,且在相同充电效率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的无线充电模组厚度更薄。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无线充电模组结构,电磁屏蔽片上设置容置槽,充电线圈设于容置槽内,使得充电线圈向侧边发出的磁力线得到偏转,达到收拢磁力线的目的,从而提高无线充电模组的充电效率。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同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