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多股绞合加强芯绞线用耐张线夹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625683发布日期:2019-01-16 00:27阅读:218来源:国知局
一种多股绞合加强芯绞线用耐张线夹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架空输电线路中的多股绞合加强芯绞线用耐张线夹。



背景技术:

为解决现有远程大容量电力输送采用的电线电缆一般以钢芯铝绞线为导线,耗能大,载流量小,由此造成的停电、断电故障时有发生等问题,采用有机复合材料代替金属材料制作导线的芯材,开发出了新型复合材料合成芯导线。该种导线具有耐高温、大容量、低能耗、寿命长等特点。由于该种导线具有很高的优越性,已在旧线路改造及新建线路中得到了很好的应用。由于超高压、特高压线路的推广运用,大截面导线得到更大的需求,大直径单根复合材料芯导线的弯曲性能不好的局限性开始显露,为施工安装带来了很多不便,为此,人们研发出了多股绞合加强芯来替换单根大直径加强芯,可解决上述问题。但是这种多股绞合加强芯的连接、固定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实用新型目的: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的问题,提供一种多股绞合加强芯绞线专用耐张线夹,该种耐张线夹结构可靠,维护方便,由于压接区域采用了延展性好的材质,且各接触部分均加有金刚砂,使应力均布在加强芯上,可提高加强芯的安全系数和绞线的使用寿命。

技术方案:为了实现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本实用新型采取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多股绞合加强芯绞线用耐张线夹,它包括加强芯衬管、钢锚、外铝管、填充层、引流线夹;

加强芯衬管套在加强芯的端部,加强芯衬管压接在钢锚端部的内孔内,外铝管套在钢锚与未剥离导体导线外周并压紧,未剥离导体导线中的加强芯与内孔内的加强芯连接为一体,所述的填充层位于钢锚与外铝管之间;填充层位于未剥离导体导线与外铝管之间;

所述的外铝管上的引流板通过螺栓与引流线夹连接,以实现跳线的连接。

作为优选方案,以上所述的多股绞合加强芯绞线用耐张线夹,加强芯衬管为独立的7根加强芯铝管或者为带有七个内孔的加强芯衬管;加强芯衬管内部设有金刚砂。加强芯衬管材质为铝合金、铜合金或其他具有良好延展性及强度的材质,

作为优选方案,以上所述的多股绞合加强芯绞线用耐张线夹,钢锚的内孔表面设有金刚砂。

作为优选方案,以上所述的多股绞合加强芯绞线用耐张线夹,填充层为铝合金预绞丝或铝衬管。

外铝管上焊有引流板,引流板平面与导线与跳线所在共同平面垂直,形成“锄头式”或“枪把式”。引流板通过螺栓连接引流线夹的一端,引流线夹另一端压接跳线。

作为优选方案,以上所述的多股绞合加强芯绞线用耐张线夹,所述的加强芯衬管和钢锚压接配合部分导线加强芯的压缩比控制在7%~8%。

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多股绞合加强芯绞线用耐张线夹有以下优点:

(1)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多股绞合加强芯绞线用耐张线夹,通过压接的连接方式连接,安装操作简便。

(2)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多股绞合加强芯绞线用耐张线夹,使7根加强芯均能与钢锚有效连接,使得应力传递均匀,提高导线的运行安全性。

附图说明

图1为加强芯衬管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另一种加强芯衬管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钢锚及钢锚压接区变形前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多股绞合加强芯绞线用耐张线夹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多股绞合加强芯绞线用耐张线夹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进一步阐明本实用新型,应理解这些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而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在阅读了本实用新型之后,本领域技术人员对本实用新型的各种等价形式的修改均落于本申请所附权利要求所限定的范围。

如图1至5所示,一种多股绞合加强芯绞线用耐张线夹,包括加强芯衬管1、钢锚2、外铝管3、填充层4和引流线夹5。其中:加强芯衬管1分别套在7根独立加强芯的端部,然后将套有加强芯衬管1的多股绞合加强芯放入钢锚2端部的内孔中,并将该部分压接;然后将外铝管3套在钢锚2与未剥离导体导线6 之间的连接处并压接,以连通钢锚2与绞线的外层导体。在钢锚2与外铝管3 之间,未剥离导体导线6与外铝管3之间设有填充层4,填充层4为铝合金预绞丝或铝衬管。外铝管3上的引流板3-1通过螺栓与引流线夹5连接,以实现跳线的连接。

以上所述的多股绞合加强芯绞线用耐张线夹,加强芯衬管1为独立的7根加强芯铝管或者为带有七个内孔的加强芯衬管;加强芯衬管1内部设有金刚砂。钢锚2的内孔表面设有金刚砂。

其中,加强芯衬管和钢锚对加强芯的压缩比控制在7%~8%。

其中压缩比=(压接前总面积-压接后总面积)/压接后总面积;

其中:

压接前总面积为:加强芯衬管面积+7根加强芯截面积+钢锚压接区圆环截面积;

压接后面积为:压模截面积,压模截面积为:钢锚压接区外径的内六边形截面积×0.993。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