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免布线式太阳能光伏瓦片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611284发布日期:2019-01-15 22:18阅读:158来源:国知局
一种免布线式太阳能光伏瓦片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太阳能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免布线式太阳能光伏瓦片系统。



背景技术:

人类生存发展离不开对能源的需求,在发展的过程中,尤其是近二百多年来的工业化进程,直接导致了人类对化石能源的巨额消耗,并同时破坏了生态环境,造成全球变暖。

化石能源的有限性和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催生了对替代和可再生能源的需求,各种可再生能源当中,太阳能便是其中最重要、最丰富的基本能源。目前,太阳能的利用主要通过光—热、光—电、光—化学、光—生物质等几种转换方式实现,这几类开发利用的过程基本无污染,是已知的最清洁、最安全的能源。

太阳能的转化并使用的过程中,太阳能光伏组件的工作机制便是把太阳能转化为电能,一般来说,在光伏电站的建设当中,都需要考虑到太阳能光伏组件的承载重量的问题,因此,常规的太阳能光伏组件需要满足一定的机械性能。

近年来,光伏发电因其安装简便,使用过程中清洁无污染等特点,发展非常迅速,由于大型的光伏电站建设需要大量的土地,会占用农民的耕地,所以相比之下,这样可以将建筑的空间充分的利用,实现光伏发电自发自用并余电上网的效果。

但是,在屋顶铺设光伏电站的施工过程中,现有技术中的太阳能光伏组件的支架结构复杂,不仅施工难度大,而且也会大幅度增加屋顶的承重。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免布线式太阳能光伏瓦片系统,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太阳能光伏组件的支架结构复杂的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免布线式太阳能光伏瓦片系统,包括光伏组件、电池串和接线组件;

所述接线组件包括接线盒和接线盖;所述接线盒上设置有两两电连通的四个第一接线柱,所述接线盖上设置有相对应的相互独立的四个第二接线柱;

所述电池串设置在所述光伏组件上,所述电池串的正极接头和负极接头分别与所述接线盒的下端两个所述第一接线柱电连接;

所述第一接线柱连接有引线,所述引线延伸至所述光伏组件的侧壁。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免布线式太阳能光伏瓦片系统上的电池串的正极接头和负极接头是与接线盒上的任意两个第一接线柱连接,在对多个光伏组件进行连接时,可以通过接线盖与接线盒相互配合连接,使不同的第一接线柱与不同的第二接线柱连接,从而形成不同的连通通路,使连接在任意所述第一接线柱上的两个引线构成光伏组件的正负极,继而与其他光伏组件进行连接。

这种免布线式太阳能光伏瓦片系统的结构简单,在装配的过程中省时省力,也大大的降低了重量。

进一步的,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所述免布线式太阳能光伏瓦片系统还包括连接组件;

所述连接组件包括电极插头,所述光伏组件的侧壁设置有与所述引线电连接的插接槽;

相邻所述光伏组件之间的插接槽通过所述电极插头电连接。

进一步的,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所述电极插头的两端形状对称设置。

进一步的,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所述接线盒上的四个所述第一接线柱呈矩形排列设置;

四个所述第一接线柱相互独立。

进一步的,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所述接线盖上的四个所述第二接线柱呈矩形排列设置;

四个所述第二接线柱交叉连通或平行连通。

进一步的,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每个所述第一接线柱连接有两条所述引线;

两条所述引线分别延伸至所述光伏组件相邻的侧壁。

进一步的,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所述电池串设置在所述光伏组件的正面;

所述电池串的所述正极接头和所述负极接头穿过所述光伏组件并引出至所述光伏组件的背面。

进一步的,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所述电池串的所述正极接头和所述负极接头位于所述光伏组件的中部。

进一步的,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接线柱具有用于插接所述第二接线柱的中空内腔。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提供的免布线式太阳能光伏瓦片系统的电池串布置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提供的免布线式太阳能光伏瓦片系统的接线盒布置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提供的接线盒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提供的接线盖的第一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提供的接线盖的第二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提供的电极插头的装配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1-光伏组件;2-电池串;

3-接线盒;4-接线盖;

11-引线;12-电极插头;

21-正极接头;22-负极接头;

31-第一接线柱;41-第二接线柱。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提供的免布线式太阳能光伏瓦片系统的电池串布置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提供的免布线式太阳能光伏瓦片系统的接线盒布置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提供的接线盒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提供的接线盖的第一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提供的接线盖的第二结构示意图;如图1-5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免布线式太阳能光伏瓦片系统,包括光伏组件1、电池串2和接线组件;

所述接线组件包括接线盒3和接线盖4;所述接线盒3上设置有相互独立电连通的四个第一接线柱31,所述接线盖4上设置有相对应的两两电连通的四个第二接线柱41;

所述电池串2设置在所述光伏组件1上,所述电池串2的正极接头21和负极接头22分别与所述接线盒3的下端两个所述第一接线柱 31电连接;

所述第一接线柱31连接有引线11,所述引线11延伸至所述光伏组件1的侧壁。

在具体使用时,可以将所述光伏组件1上的电池串2的正极接头 21和负极接头22连接在所述接线盒3上的任意两个第一接线柱31 上,这样的话,通过连接有正极接头21和负极接头22的两个第一接线柱31就能够将电池串2的正极和负极引到该两个第一接线柱31 上。

其中,由于所述接线盒3上的四个第一接线柱31是两两电连通的,此时需要将正极接头21和负极接头22分别连接在不相电连接的两个第一接线柱31上,此时,连接的状态为正极接头21连接的第一接线柱31与另一个闲置的第一接线柱31连接,两个第一接线柱31 均为正极,负极接头22连接的第一接线柱31与剩下的一个闲置的第一接线柱31连接,两个第一接线柱31均为负极。

基于这种结构,由于所述接线盖4上的四个第二接线柱41也是两两电连通的,所以当四个第二接线柱41与四个第一接线柱31相对应连接时,即可以连通四个所述第一接线柱31上的任意两个引线11,使该两个引线11分别带有正、负极。

这样的话,在多个光伏组件1进行装配的时候,只需要通过调整不同的接线盖4与接线盒3进行扣合连接,即可以将正、负极的接线位置改变,这种免布线式太阳能光伏瓦片系统的结构简单,在装配的过程中省时省力,也大大的降低了重量。

图6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提供的电极插头的装配结构示意图,如图6所示,并同时参考图2,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所述免布线式太阳能光伏瓦片系统还包括连接组件;

所述连接组件包括电极插头12,所述光伏组件1的侧壁设置有与所述引线11电连接的插接槽;

相邻所述光伏组件1之间的插接槽通过所述电极插头12电连接。

其中,在多个光伏组件1之间进行连接的时候,可以采用电极插头12同时插接在相邻光伏组件1的侧壁的插接槽内来实现。

另外,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所述电极插头12的两端形状对称设置。

所以,由于电极插头12是对称设置的,这样就能够正反使用,方便了插接的操作。

参考图3,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所述接线盒3上的四个所述第一接线柱31呈矩形排列设置;

四个所述第一接线柱31相互独立。

以图3中为例,四个所述第一接线柱31平行连通,即可以使图 3中靠左上侧的两个第一接线柱31与电池串2的正极接头21和负极接头22分别电连接,另外两个第一接线柱31是处于闲置的状态,用来与接线盖4上的第二接线柱41配合连接。

四个所述第一接线柱31交叉连通,即可以使靠左上侧的两个第一接线柱31与电池串2的正极接头21和负极接头22分别电连接,另外两个第一接线柱31是处于闲置的状态,用来与接线盖4上的第二接线柱41配合连接。

参考图4和图5,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所述接线盖4上的四个所述第二接线柱41呈矩形排列设置;

四个所述第二接线柱41交叉连通或平行连通。

以图4中为例,四个所述第二接线柱41平行连通,这样的话,将接线盖4盖合在接线盒3上,并使四个第二接线柱41与四个第一接线柱31连接以后,便可以使其中两个第一接线柱31上的引线11 与电池串2的正极接头21和负极接头22连通,并分别带有正极和负极,进而将正极和负极引到光伏组件1的侧壁,用来与相邻的光伏组件1进行拼接使用。

参考图2,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每个所述第一接线柱31 连接有两条所述引线11;

两条所述引线11分别延伸至所述光伏组件1相邻的侧壁。

利用两条引线11,当装配好以后,即可以使光伏组件1的一个侧壁具有正极和负极的引线11,并同时使与该侧壁相邻的两个侧壁分别具有正极和负极的引线11,这样的话适合于在光伏组件1的横向和纵向同时拼接组合。

可选择的,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所述电池串2设置在所述光伏组件1的正面;

所述电池串2的所述正极接头21和所述负极接头22穿过所述光伏组件1并引出至所述光伏组件1的背面。

这样的话,就可以将电池串2与接线盒3分开,设置在光伏组件 1的相反两侧,避免互相干扰。

可选择的,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所述电池串2的所述正极接头21和所述负极接头22位于所述光伏组件1的中部。

进一步的,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接线柱31具有用于插接所述第二接线柱41的中空内腔。

利用插接的形式,可以提高连接的稳定性,并同时保证电路连通的稳定性。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