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气候防护式电机用冷却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918788发布日期:2018-11-13 22:49阅读:150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公开涉及冷却器的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气候防护式电机用冷却器。



背景技术:

电机用空-空冷却器是电机用冷却器中的一种,该冷却器主要是利用空气流动将电机运转时产生的热量转移到电机外部,降低电机内部温度,使电机能够长时间稳定运行。由于高功率电机运行时会产生大量的热量,若不及时进行冷却,电机极易出现运转过热,元器件烧毁等问题,所以电机用冷却器对保证电机稳定运行,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目前对高功率电机结构设计,多采用防护等级为IP54、冷却方式为IC611的结构,只注重防护等级,忽略冷却效果和效率。该结构设计采用轴带外风扇形式,外风扇把环境温度的空气引入冷却器的冷却管内,电机内部空气与冷却器冷却管外壁接触,通过冷却管壁实现热量交换,达到对电机内部的冷却效果。该结构设计装配复杂,当电机和冷却器出现故障时,需要消耗大量时间和人力进行拆卸和安装,维修困难,维修成本高。此外电机拖动外风扇需要消耗轴功率,占比设计容量大概1.5%,造成电能的浪费。

因此,如何研发一种气候防护式电机用冷却器,既能对电机进行有效的冷却,又能降低维修困难,减少能耗,成为人们亟待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气候防护式电机用冷却器,以至少解决以往冷却器存在的结构复杂、维修困难、能耗消耗大等问题。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具体为,一种气候防护式电机用冷却器,包括:底端敞口的箱体1、第一通风口2以及第二通风口3;

所述箱体1内部沿横向间隔设置有第一隔板11和第二隔板12,所述第一隔板11与所述箱体1的左侧壁板13之间构成第一通道14,所述第二隔板12与所述箱体1的右侧壁板15之间构成第二通道16,所述箱体1的前侧壁板17位于所述第一隔板11和第二隔板12之间设置有第一安装孔171,所述第一安装孔171上按装有第一通风网板1711,所述箱体1的后侧壁板位于所述第一隔板11和第二隔板12之间设置有第二安装孔181,所述第二安装孔181上安装有第二通风网板1811,所述箱体1内还设置有第三隔板19,所述第三隔板19一端位于所述第一安装孔171的上方,与所述箱体1的前侧壁板17固定连接,另一端位于所述第二安装孔181的下方,与所述箱体1的后侧壁板固定连接,所述第三隔板19的两侧侧边分别与所述第一隔板11的上缘和所述第二隔板12的上缘固定连接,且所述第三隔板19与所述箱体1的顶板之间形成的通道将所述第一通道14和所述第二通道16连通;

所述第一通风口2为一端敞口的盒体,所述第一通风口2的敞口端在所述箱体1的外侧与所述前侧壁板17固定连接,将所述第一通风网板1711包裹于内部,所述第一通风口2的左右两侧对称设置有通风通孔;

所述第二通风口3为一端敞口的盒体,所述第二通风口3的敞口端在所述箱体1的外侧与所述后侧壁板固定连接,将所述第二通风网板1811包裹于内部,所述第二通风口3的左右两侧对称设置有通风通孔。

优选,所述箱体1的底端敞口处安装有法兰板。

进一步优选,所述第一通风网板1711由层叠设置的筛板网和过滤网构成。

进一步优选,所述第一通风网板1711通过抽插的形式安装于所述第一安装孔171上。

进一步优选,所述第二通风网板1811通过抽插的形式安装于所述第二安装孔181上。

进一步优选,所述箱体1的敞口端设置有与所述后侧壁板下缘固定连接的第四隔板182,且所述第四隔板182箱所述箱体1的内侧倾斜,与所述后侧壁板呈45°夹角。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气候防护式电机用冷却器,在箱体的两侧分别设置有第一通风口和第二通风口,分别用作冷却器的进风和出风,在箱体内设置有第一隔板、第二隔板以及第三隔板将箱体内部空间分割成两部分,一部分空间形成进风风道,另一部分空间形成出风风道,将冷热风隔离,形成有效风路,通过箱体以及与两侧通风口的配合,使进风风路和出风风路均经过3次90度转弯后进入和引出电机,能有效防止雨水飞溅到电机内部并有效隔绝尘埃。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气候防护式电机用冷却器,通过结构设计,既能实现对风路的改变,达到电机冷却的目的,又能有效防止雨水飞溅到电机内部,安全性高,而且无任何附带的耗能设备,具有结构简单、紧凑,设计合理,噪声小,防护性能好等优点。

附图说明

此处的附图被并入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示出了符合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并与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的原理。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气候防护式电机用冷却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气候防护式电机用冷却器使用时的风路流向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这里将详细地对示例性实施例进行说明,其示例表示在附图中。下面的描述涉及附图时,除非另有表示,不同附图中的相同数字表示相同或相似的要素。以下示例性实施例中所描述的实施方式并不代表与本实用新型相一致的所有实施方式。相反,它们仅是与如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详述的、本实用新型的一些方面相一致的装置的例子。

参见图1为一种气候防护式电机用冷却器,该冷却器属于空-空冷却器,该冷却器主要由底端敞口的箱体1、第一通风口2以及第二通风口3构成,其中,箱体1内部沿横向间隔设置有第一隔板11和第二隔板12,第一隔板11与箱体1的左侧壁板13之间构成第一通道14,第二隔板12与箱体1的右侧壁板15之间构成第二通道16,箱体1的前侧壁板17位于第一隔板11和第二隔板12之间设置有第一安装孔171,第一安装孔171上按装有第一通风网板1711,箱体1的后侧壁板位于第一隔板11和第二隔板12之间设置有第二安装孔181,第二安装孔181上安装有第二通风网板1811,箱体1内还设置有第三隔板19,第三隔板19一端位于第一安装孔171的上方,与箱体1的前侧壁板17固定连接,另一端位于第二安装孔181的下方,与箱体1的后侧壁板固定连接,第三隔板19的两侧侧边分别与所述第一隔板11的上缘和第二隔板12的上缘固定连接,且第三隔板19与箱体1的顶板之间形成的通道将第一通道14和第二通道16连通;

第一通风口2为一端敞口的盒体,第一通风口2的敞口端在箱体1的外侧与前侧壁板17固定连接,将第一通风网板1711包裹于内部,第一通风口2的左右两侧对称设置有通风通孔;

第二通风口3为一端敞口的盒体,第二通风口3的敞口端在箱体1的外侧与后侧壁板固定连接,将第二通风网板1811包裹于内部,第二通风口3的左右两侧对称设置有通风通孔。

上述冷却器使用时,安装在气候防护式电机的顶部,既能对气候防护式电机本体内部进行冷却散热,又能防止外部粉尘进入电机内部,具体的风路流向可参见图2,外部冷却风从第一通风口进入,转向90°后由第一通风网板进入箱体内,通过第三隔板的阻挡,冷却风再次转向90°进入由第三隔板与箱体顶板之间形成的空间内,最后进入箱体内的冷却风再次转向90°后由第一通道和第二通道进入电机内部进行电机本体内部的冷却散热,而由电机出风腔排出的热风进入箱体内通过第三隔板的阻挡,风路转向90°由第二通风网板进入第二通风口,在第二通风口内通过第二通风口中与箱体后侧壁板平行的罩板阻挡,风路在第二通风口内再次发生90°转向,最后再次转向90°后从第二通风口的通风通孔排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冷却器通风口以及箱体内各个隔板的设计,将经由冷却器进、出电机的风路均进行了3次的90°转向,整个风路为曲路结构,既能有效防止雨水飞溅到电机内部,又能有效降低噪声,而且该冷却器将冷热风进行有效的隔离,可显著提高冷却效果。

为了方便该冷却器与电机之间的安装,作为技术方案的改进,在箱体1的底端敞口处安装有法兰板。

为了有效隔绝尘埃进入冷却器的箱体内以及电机本体内,作为技术方案的改进,将第一通风网板1711设计为由层叠设置的筛板网和过滤网构成。

为了方便对通风网板的拆卸和清洗,作为技术方案的改进,将第一通风网板1711通过抽插的形式安装于第一安装孔171上,同样,将第二通风网板1811也通过抽插的形式安装于第二安装孔181上。

作为技术方案的改进,在箱体1的敞口端设置有与后侧壁板下缘固定连接的第四隔板182,且第四隔板182箱所述箱体1的内侧倾斜,与后侧壁板呈45°夹角。

本领域技术人员在考虑说明书及实践这里公开的实用新型后,将容易想到本实用新型的其它实施方案。本申请旨在涵盖本实用新型的任何变型、用途或者适应性变化,这些变型、用途或者适应性变化遵循本实用新型的一般性原理并包括本实用新型未公开的本技术领域中的公知常识或惯用技术手段。说明书和实施例仅被视为示例性的,本实用新型的真正范围和精神由权利要求指出。

应当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上面已经描述并在附图中示出的精确结构,并且可以在不脱离其范围进行各种修改和改变。本实用新型的范围仅由所附的权利要求来限制。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