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陪读机器人的充电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304302发布日期:2019-04-05 19:16阅读:212来源:国知局
一种陪读机器人的充电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充电系统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陪读机器人的充电系统,它是一种无线充电装置。



背景技术:

无线充电器是指不用传统的充电电源线连接到需要充电的终端设备上的充电器,采用了最新的无线充电技术,通过使用线圈之间产生的磁场,神奇的传输电能,电感耦合技术将会成为连接充电基站和设备的桥梁。

无线充电系统主要采用电磁感应原理,通过线圈进行能量耦合实现能量的传递。如图1所示,系统工作时输入端将交流市电经全桥整流电路变换成直流电,或用24V直流电端直接为系统供电。

经过电源管理模块后输出的直流电通过2M有源晶振逆变转换成高频交流电供给初级绕组。通过2个电感线圈耦合能量,次级线圈输出的电流经接受转换电路变化成直流电为电池充电。

变化的磁场会产生变化的电场,变化的电场会产生变化的磁场,其大小均与它们的变化率有关系,而正弦函数的变化率是另外一个正弦函数,所以电磁波能够传播出去,而感应电压的产生与磁通量的变化相关,所以线圈内部变化的磁场产生感应电压,从而完成充电过程。

手机无线充是比较新颖的充电方式,其原理其实很简单,就是将普通的变压器主次级分开来达到无线的目的。当然,无线充的工作频率比较高,甚至可以抛弃铁心直接线圈之间就可以达到能量传递的作用。

虽然,无线充电有如此多优点,但目前,陪读机器人均采用有线充电的方式,还没有采用无线充电方式充电,不能满足用户的要求。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针对目前陪读机器人采用有线充电方式充电,不能满足用户更好的体验的要求,提供一种陪读机器人的充电系统,它是一种无线充电系统。

本实用新型实现其技术目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陪读机器人的充电系统,包括将市电变换成设定直流电的AC/DC电路,将AC/DC电路输出的设定电压的直流电流逆变成调频振荡信号的线圈振荡电路,将线圈振荡电路产生的高频振荡信号发射出去的线圈;设置在陪读机器人内的接收高频振荡信号的感应接收电路,对感应接收电路输出的高频振荡信号进行整流的接收整流电路,将接收整流电路输出的DC电源为陪读机器人的蓄电池充电的充电电路。

本实用新型中,为陪读机器人提供一种无线充电系统,满足用户的要求。

进一步的,上述的陪读机器人的充电系统中:所述的线圈振荡电路包括开关管Q1、开关管Q2、开关管Q3和开关管Q4;电容C35、电容C38、电容C39和电容C41;MCU;

开关管Q2的漏极接DC电源,源极接开关管Q1的漏极,开关管Q1的源极接等压电位(F);开关管Q4的漏极接DC电源,源极接开关管Q3的漏极,开关管Q3的源极接等压电位(F);

所述的MCU产生PWM信号分别接开关管Q1、开关管Q2、开关管Q3和开关管Q4的栅极,控制开关管Q2和开关管Q3同时通断;控制开关管Q1和开关管Q4同时通断;且开关管Q2和开关管Q3和开关管Q1和开关管Q4不同时通;

开关管Q2的漏极与开关管Q1的源极的公共端接振荡线圈L的一端,开关管Q4的漏极与开关管Q3的源极的公共端接振荡线圈L的另一端;在开关管Q2的漏极与开关管Q1的源极的公共端与振荡线圈L之间串连有由电容C35、电容C38、电容C39和电容C41的并联电路。

进一步的,上述的陪读机器人的充电系统中:在陪读机器人内,还设置有对陪读机器人内进行检测的状态采集模块,所述的状态采集模块通过无线通信将检测到的状态参数发送到MCU,MCU根据陪读机器人内的状态按照约定设定PWM信号的脉宽。

以下将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较为详细的说明。

附图说明

图1为目前无线充电系统一般原理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中陪读机器人中的无线充电系统原理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中陪读机器人中的无线充电系统中线圈振荡电路原理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施例是一种陪读机器人的充电系统,它是一种无线充电系统,对陪读机器人中的蓄电池进行充电。

如图2所示,陪读机器人的无线充电系统,包括设置在机器人外的充电基站和设置在机器人体内的接收充电电路,充电基站将市电变换成1KHz的调频信号,通过线圈也就是振荡线圈L向周围发射,本实施例中,是向安装在机器人体内的接收电路发射,如图2所示,充电基站括将市电变换成设定直流电的AC/DC电路,这里AC/DC电路一般包括整流滤波电路,将220VAC转换成设定的直流电压,一般是5VDC、9VDC、12VDC等,根据需要选择整流滤波电路。将AC/DC电路输出的设定电压的直流电流逆变成调频振荡信号的线圈振荡电路,将线圈振荡电路产生的高频振荡信号发射出去的线圈;设置在陪读机器人内的接收高频振荡信号的感应接收电路,对感应接收电路输出的高频振荡信号进行整流的接收整流电路,将接收整流电路输出的DC电源为陪读机器人的蓄电池充电的充电电路。

如图3所示,是施例1中陪读机器人中的无线充电系统中线圈振荡电路原理图。线圈振荡电路包括开关管Q1、开关管Q2、开关管Q3和开关管Q4;电容C35、电容C38、电容C39和电容C41;MCU;其中MCU通过检测机器人体内的具体情况,加上通过振荡线圈L的电流信号,产生合适的PWM信号实现对无线充电。本实施例中,在陪读机器人体内具有检测其内部状态的状态采集器,对机器人体内的状态如温度、现在的电池剩余容量等,通过振荡线圈转发到无线充电基站的MCU,MCU根据这个信号产生合适的PWM信号,如检测到机器人体内温度很高、同时,电池剩余容量基本上还是比平常高,因此,控制线圈L不向外发射电磁波,以对充电完毕的机器人陪读产品进行保护。实事上,振荡线圈L在三分之一的时间在发送载波信号。

如图3所示,开关管Q2的漏极接DC电源,源极接开关管Q1的漏极,开关管Q1的源极接等压电位F;开关管Q4的漏极接DC电源,源极接开关管Q3的漏极,开关管Q3的源极接等压电位F。

MCU产生PWM信号分别接开关管Q1、开关管Q2、开关管Q3和开关管Q4的栅极,控制开关管Q2和开关管Q3同时通断;控制开关管Q1和开关管Q4同时通断;且开关管Q2和开关管Q3和开关管Q1和开关管Q4不同时通。

开关管Q2的漏极与开关管Q1的源极的公共端接振荡线圈L的一端,开关管Q4的漏极与开关管Q3的源极的公共端接振荡线圈L的另一端;在开关管Q2的漏极与开关管Q1的源极的公共端与振荡线圈L之间串连有由电容C35、电容C38、电容C39和电容C41的并联电路。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