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伺服驱动器电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395744发布日期:2019-04-13 00:48阅读:329来源:国知局
一种伺服驱动器电路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伺服驱动器,尤其涉及的是一种伺服驱动器电路。



背景技术:

在现有的伺服驱动器电路中,在一开始接上电源的瞬间,开关管(制动管)会因为干扰或者电路时序的问题,出现误动作,损坏伺服驱动器。

因此,现有技术还有待于改进和发展。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伺服驱动器电路,旨在解决现有的伺服驱动器在接上电源瞬间,开关管因为干扰或者电路时序问题出现误动作,损坏伺服驱动器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伺服驱动器电路,其中,包括:

用于连接伺服驱动器和自动化设备的动力接线端子;

用于将交流电能转换成直流电能和通过开关管实现储能的整流储能电路,所述整流储能电路包括用于控制开关管在伺服驱动器接上电源一段时间后再启动储能的开关管保护电路;

用于将直流电能转换成交流电能和对交流电实现采样的逆变采样电路;

用于控制逆变采样电路实现电压稳定输出的PWM前向通道;

所述动力接线端子与整流储能电路连接,整流储能电路与逆变采样电路连接,逆变采样电路与动力接线端子连接,PWM前向通道与逆变采样电路连接:整流储能电路将接入的交流电能转变成直流电能,并通过开关管对直流电能实现储能,开关管储能后将直流电能释放到逆变采样电路,逆变采样电路将直流电能转换成交流电能后通过动力接线端子输出至自动化设备,PWM前向通道控制逆变采样电路实现电压稳定输出,开关管保护电路控制开关管在伺服驱动器接上三相电流一段时间后再启动储能。

所述的伺服驱动器电路,其中,所述开关管保护电路包括3脚与开关管的1脚连接的第一三极管,第一三极管的2脚接地,第一三极管的1脚与第二三极管的3脚连接,第一三极管的1脚与第十六电阻的一端连接,第十六电阻的另一端与逆变采样电路连接,第十六电阻的另一端与第十七电阻的一端连接,第十七电阻的另一端与第一稳压二极管的负极连接,第一稳压二极管的正极与第十八电阻的一端连接,第十八电阻的另一端接地,第一稳压二极管的正极与第四电容一端连接,第四电容另一端接地,第二三极管的1脚与第一稳压二极管的正极连接,第二三极管的2脚接地。

所述的伺服驱动器电路,其中,所述整流储能电路包括用于将交流电能转换成直流电能的整流电路和对直流电能进行储能的储能电路,所述整流电路一端连接三相电流,整流电路另一端与储能电路一端连接,储能电路另一端与逆变采样电路连接,开关管保护电路与储能电路连接:整流电路将接入的三相电流转变成直流电能,储能电路通过开关管对直流电能实现储能,储能电路储能后将直流电能释放到逆变采样电路,开关管保护电路控制开关管在伺服驱动器接上三相电流一段时间后再启动储能。

所述的伺服驱动器电路,其中,所述整流电路包括整流桥、第一压敏电阻、第二压敏电阻和第三压敏电阻,整流桥的1脚和4脚分别与储能电路连接,整流桥的2脚与三相电流的T线连接,整流桥的3脚三相电流的S线连接,整流桥的5脚三相电流的R线连接,第一压敏电阻一端与R线连接,第一压敏电阻另一端与S线连接,第二压敏电阻一端与S线连接,第二压敏电阻另一端与T线连接,第三压敏电阻一端与R线连接,第三压敏电阻另一端与T线连接。

所述的伺服驱动器电路,其中,所述储能电路包括一端与整流桥的1脚连接的第一电阻,第一电阻另一端与第一电容一端连接,第一电容另一端接地,第一电阻另一端与第二电阻一端连接,第二电阻另一端与第三电阻一端连接,第三电阻另一端与第四电阻7一端连接,第四电阻另一端与第五电阻一端连接,第五电阻另一端与第二电容一端连接,第二电容另一端接地,第二电容一端与整流桥的4脚连接,第一电阻另一端与第六电阻一端连接,第六电阻另一端与第七电阻一端连接,第七电阻另一端与第三电阻另一端连接,第三电阻另一端与第八电阻一端连接,第八电阻另一端与第九电阻一端连接,第九电阻另一端与第五电阻另一端连接,第一电阻另一端与第一极性电容的正极连接,第一极性电容的负极与第二极性电容的正极连接,第二极性电容的负极接地,第一电阻另一端与第三极性电容的正极连接,第三极性电容的负极与第四极性电容的正极连接,第四极性电容的负极接地,第一极性电容的负极与第三极性电容的负极并联后与第八电阻一端连接,第十电阻一端与连接点JC连接,第十电阻另一端接地;接口插座的3脚和4脚并联后与第一电阻一端连接,接口插座的1脚和2脚并联后与第一二极管的正极连接,第一二极管的负极与第一电阻另一端连接,第一电阻一端与第十一电阻一端连接,第十一电阻另一端与第十二电阻一端连接,第十二电阻另一端与第一光电耦合器的其中一个输入端子连接,第一光电耦合器的另一个输入端子与开关管的2脚连接,接口插座的1脚和2脚并联后与开关管的2脚连接,第一光电耦合器的其中一个输出端子与T-BK点连接,第一光电耦合器的另一个输出端子接地,开关管的3脚接地,开关管的1脚与第十三电阻的一端连接,第十三电阻的另一端接地,第十三电阻的另一端与第十四电阻的一端连接,第十四电阻的另一端与第二光电耦合器的5脚连接,第二光电耦合器的6脚与逆变采样电路连接,第二光电耦合器的6脚与第三电容的一端连接,第三电容的另一端接地,第二光电耦合器的4脚接地,第二光电耦合器的1脚与逆变采样电路连接,第二光电耦合器的2脚和3脚并联后与第十五电阻的一端连接,第十五电阻的另一端与DB点连接,开关管的1脚与开关管保护电路连接。

所述的伺服驱动器电路,其中,所述整流储能电路还包括软启动电路,所述软启动电路包括第一继电器,第一继电器的1脚与第十九电阻的一端连接,第十九电阻的另一端与逆变采样电路连接,第一继电器的1脚与第二十电阻的一端连接,第二十电阻的另一端与逆变采样电路连接,第一继电器的1脚与第二十一电阻的一端连接,第二十一电阻的另一端与逆变采样电路连接,第一继电器的2脚接地,第一继电器的5脚和6脚并联后与第一电阻另一端连接,第一继电器的7脚和8脚并联后与第一电阻一端连接,第一继电器的3脚和4脚并联后与第十电阻一端连接。

所述的伺服驱动器电路,其中,所述逆变采样电路包括用于将直流电能转换成交流电能的逆变电路和对逆变电路中的交流电实现采样的电流采样电路,所述逆变电路与整流储能电路连接,电流采样电路与逆变电路连接,逆变电路与PWM前向通道连接,逆变电路与动力接线端子连接,电流采样电路与PWM前向通道连接。

所述的伺服驱动器电路,其中,所述逆变电路包括第一控制芯片,所述第一控制芯片的1脚、2脚、4脚、5脚、7脚、8脚、10脚、11脚、12脚、13脚和14脚分别与PWM前向通道连接,第一控制芯片的3脚、6脚和9脚分别与PWM前向通道连接,第一控制芯片的11脚与整流储能电路连接,第一控制芯片的P脚与整流储能电路连接,第一控制芯片的V脚与动力接线端子连接,第二十二电阻和第二十三电阻并联后的一端与第一控制芯片的U脚连接,第二十二电阻和第二十三电阻并联后的另一端与动力接线端子连接,第二十四电阻和第二十五电阻并联后的一端与第一控制芯片的W脚连接,第二十四电阻和第二十五电阻并联后的另一端与动力接线端子连接,第二十二电阻和第二十三电阻并联后的一端与电流采样电路连接,第二十二电阻和第二十三电阻并联后的另一端与电流采样电路连接,第二十四电阻和第二十五电阻并联后的一端与电流采样电路连接,第二十四电阻和第二十五电阻并联后的另一端与电流采样电路连接,第一控制芯片的N脚接地,第一控制芯片的N脚与第五电容的一端连接,第五电容的另一端与第一控制芯片的P脚连接。

所述的伺服驱动器电路,其中,所述电流采样电路包括第一相采样电路和第二相采样电路,所述第一相采样电路包括第二控制芯片,第二控制芯片的1脚与第二十六电阻的一端连接,第二十六电阻的另一端与第二十七电阻的一端连接,第二十七电阻的另一端与逆变电路连接,第二控制芯片的脚与第二十八电阻的一端连接,第二十八电阻的另一端与逆变电路连接,第二控制芯片的3脚和4脚并联后与逆变电路连接,第二控制芯片的1脚与第六电容的一端连接,第六电容的另一端与逆变电路连接,第二控制芯片的1脚与第二极性电容的负极连接,第二极性电容的正极与逆变电路连接,第七电容的一端与逆变电路连接,第七电容的另一端与第二十八电阻的一端连接,第二控制芯片的8脚外接+5V电压,第二控制芯片的8脚与第八电容的一端连接,第八电容的另一端接地,第二控制芯片的5脚接地,第二控制芯片的7脚外接反馈端正极,第二控制芯片的6脚外接反馈端负极;所述第二相采样电路包括第三控制芯片,第三控制芯片的1脚与第二十九电阻的一端连接,第二十九电阻的另一端与第三十电阻的一端连接,第三十电阻的另一端与逆变电路连接,第三控制芯片的2脚与第三十一电阻的一端连接,第三十一电阻的另一端与逆变电路连接,第三控制芯片的脚和脚并联后与逆变电路连接,第三控制芯片的1脚与第九电容的一端连接,第九电容的另一端与逆变电路连接,第三控制芯片的1脚与第三极性电容的负极连接,第三极性电容的正极与逆变电路连接,第十电容的一端与逆变电路连接,第十电容的另一端与第三十一电阻的一端连接,第三控制芯片的8脚外接+5V电压,第三控制芯片的8脚与第十一电容的一端连接,第十一电容的另一端接地,第三控制芯片的5脚接地,第三控制芯片的7脚外接反馈端正极,第三控制芯片的6脚外接反馈端负极。

所述的伺服驱动器电路,其中,所述PWM前向通道包括第一前向通道电路、第二前向通道电路和第三前向通道电路,所述第一前向通道电路包括第三光电耦合器和第四光电耦合器,所述第三光电耦合器的1脚与第三十二电阻的一端连接,第三十二电阻的另一端外接控制信号输出端正极,第三光电耦合器的2脚和3脚并联后与第三十三电阻的一端连接,第三十三电阻的另一端外接控制信号输出端负极,第三光电耦合器的2脚和3脚并联后与第四光电耦合器的1脚连接,第四光电耦合器的2脚和3脚并联后与第三光电耦合器的1脚连接,第三光电耦合器的6脚与逆变电路连接,第三光电耦合器的6脚与第十二电容的一端连接,第十二电容的另一端与逆变电路连接,第三光电耦合器的5脚与逆变电路连接,第三光电耦合器的4脚与第十三电容的一端连接,第十三电容的另一端与逆变电路连接,第三光电耦合器的4脚与逆变电路连接,第四光电耦合器的6脚与逆变电路连接,第四光电耦合器的6脚与第十四电容的一端连接,第十四电容的另一端与逆变电路连接,第四光电耦合器的5脚与逆变电路连接,第四光电耦合器的4脚与第十五电容的一端连接,第十五电容的另一端与逆变电路连接,第四光电耦合器的4脚与逆变电路连接;所述第二前向通道电路包括第五光电耦合器和第六光电耦合器,所述第五光电耦合器的1脚与第三十四电阻的一端连接,第三十四电阻的另一端外接控制信号输出端正极,第五光电耦合器的2脚和3脚并联后与第三十五电阻的一端连接,第三十五电阻的另一端外接控制信号输出端负极,第五光电耦合器的2脚和3脚并联后与第六光电耦合器的1脚连接,第六光电耦合器的2脚和3脚并联后与第五光电耦合器的1脚连接,第五光电耦合器的6脚与逆变电路连接,第五光电耦合器的6脚与第十六电容的一端连接,第十六电容的另一端与逆变电路连接,第五光电耦合器的5脚与逆变电路连接,第五光电耦合器的4脚与第十七电容的一端连接,第十七电容的另一端与逆变电路连接,第五光电耦合器的4脚与逆变电路连接,第六光电耦合器的6脚与逆变电路连接,第六光电耦合器的6脚与第十八电容的一端连接,第十八电容的另一端与逆变电路连接,第六光电耦合器的5脚与逆变电路连接,第六光电耦合器的4脚与第十九电容的一端连接,第十九电容的另一端与逆变电路连接,第六光电耦合器的4脚与逆变电路连接;所述第三前向通道电路包括第七光电耦合器和第八光电耦合器,所述第七光电耦合器的1脚与第三十六电阻的一端连接,第三十六电阻的另一端外接控制信号输出端正极,第七光电耦合器的2脚和3脚并联后与第三十七电阻的一端连接,第三十七电阻的另一端外接控制信号输出端负极,第七光电耦合器的2脚和3脚并联后与第八光电耦合器的1脚连接,第八光电耦合器的2脚和3脚并联后与第七光电耦合器的1脚连接,第七光电耦合器的6脚与逆变电路连接,第七光电耦合器的6脚与第二十电容的一端连接,第二十电容的另一端与逆变电路连接,第七光电耦合器的5脚与逆变电路连接,第七光电耦合器的4脚与第二十一电容的一端连接,第二十一电容的另一端与逆变电路连接,第七光电耦合器的4脚与逆变电路连接,第八光电耦合器的6脚与逆变电路连接,第八光电耦合器的6脚与第二十二电容的一端连接,第二十二电容的另一端与逆变电路连接,第八光电耦合器的5脚与逆变电路连接,第八光电耦合器的4脚与第二十三电容的一端连接,第二十三电容的另一端与逆变电路连接,第八光电耦合器的4脚与逆变电路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通过提供一种伺服驱动器电路,在电路上增设保护电路,控制开关管在伺服驱动器接上电源一段时间后再启动储能,避免伺服驱动器内的电子元件误动作,损坏伺服驱动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中伺服驱动器电路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中动力接线端子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中整流储能电路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中逆变电路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中电流采用电路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中PWM前向通道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中报警电路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所述实施方式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方式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所述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或可以相互通讯;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下文的公开提供了许多不同的实施方式或例子用来实现本实用新型的不同结构。为了简化本实用新型的公开,下文中对特定例子的部件和设置进行描述。当然,它们仅仅为示例,并且目的不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此外,本实用新型可以在不同例子中重复参考数字和/或参考字母,这种重复是为了简化和清楚的目的,其本身不指示所讨论各种实施方式和/或设置之间的关系。此外,本实用新型提供了的各种特定的工艺和材料的例子,但是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意识到其他工艺的应用和/或其他材料的使用。

如图1至图6(图1至图6中两个相同标号的接点为同一个接点,如附图2中的15V4与附图3中的第一控制芯片U1的11脚的15V4为同一个接点,附图3中的U0与附图4中的U0为同一个接点,附图3中的AOV与附图5中的AOV为同一个接点)所示,一种伺服驱动器电路,包括:

用于连接伺服驱动器和自动化设备的动力接线端子100;

用于将交流电能转换成直流电能和通过开关管实现储能的整流储能电路200,所述整流储能电路200包括用于控制开关管在伺服驱动器接上电源一段时间后再启动储能的开关管保护电路;

用于将直流电能转换成交流电能和对交流电实现采样的逆变采样电路300;

用于控制逆变采样电路300实现电压稳定输出的PWM前向通道400(PWM是指脉冲宽度调制;前向通道是指在一个系统中属于信号流前级的部分);

所述动力接线端子100与整流储能电路200连接,整流储能电路200与逆变采样电路300连接,逆变采样电路300与动力接线端子100连接,PWM前向通道400与逆变采样电路300连接:整流储能电路200将接入的交流电能转变成直流电能,并通过开关管对直流电能实现储能,开关管储能后将直流电能释放到逆变采样电路300,逆变采样电路300将直流电能转换成交流电能后通过动力接线端子100输出至自动化设备,PWM前向通道400控制逆变采样电路300实现电压稳定输出,开关管保护电路控制开关管在伺服驱动器接上三相电流一段时间后再启动储能。通过在整流储能电路200上增设开关管保护电路,控制开关管在伺服驱动器接上电源一段时间后再启动储能,避免伺服驱动器内的电子元件误动作,损坏伺服驱动器。

具体地,如图3所示,所述整流储能电路200包括用于将交流电能转换成直流电能的整流电路210、对直流电能进行储能的储能电路220和控制开关管在伺服驱动器接上电源一段时间后再启动储能的开关管保护电路230,所述整流电路210一端连接三相电流,整流电路210另一端与储能电路220一端连接,储能电路220另一端与逆变采样电路300连接,开关管保护电路230与储能电路220连接:整流电路210将接入的三相电流转变成直流电能,储能电路220通过开关管对直流电能实现储能,储能电路220储能后将直流电能释放到逆变采样电路300,开关管保护电路控制开关管在伺服驱动器接上三相电流一段时间后再启动储能。

进一步地,所述整流电路210包括整流桥B1、第一压敏电阻RD1、第二压敏电阻RD2和第三压敏电阻RD3,整流桥B1的1脚和4脚分别均与储能电路220连接,整流桥B1的2脚与三相电流的T线连接,整流桥B1的3脚三相电流的S线连接,整流桥B1的5脚三相电流的R线连接,第一压敏电阻RD1一端与R线连接,第一压敏电阻RD1另一端与S线连接,第二压敏电阻RD2一端与S线连接,第二压敏电阻RD2另一端与T线连接,第三压敏电阻RD3一端与R线连接,第三压敏电阻RD3另一端与T线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储能电路220包括一端与整流桥B1的1脚连接的第一电阻R2,第一电阻R2另一端与第一电容C4一端连接,第一电容C4另一端接地,第一电阻R2另一端与第二电阻R80一端连接,第二电阻R80另一端与第三电阻R81一端连接,第三电阻R81另一端与第四电阻R87一端连接,第四电阻R87另一端与第五电阻R86一端连接,第五电阻R86另一端与第二电容C5一端连接,第二电容C5另一端接地,第二电容C5一端与整流桥B1的4脚连接,第一电阻R2另一端与第六电阻R82一端连接,第六电阻R82另一端与第七电阻R83一端连接,第七电阻R83另一端与第三电阻R81另一端连接,第三电阻R81另一端与第八电阻R85一端连接,第八电阻R85另一端与第九电阻R84一端连接,第九电阻R84另一端与第五电阻R86另一端连接,第一电阻R2另一端与第一极性电容C6的正极连接,第一极性电容C6的负极与第二极性电容C8的正极连接,第二极性电容C8的负极接地,第一电阻R2另一端与第三极性电容C7的正极连接,第三极性电容C7的负极与第四极性电容C82的正极连接,第四极性电容C82的负极接地,第一极性电容C6的负极与第三极性电容C7的负极并联后与第八电阻R85一端连接,第十电阻R1一端与连接点JC连接,第十电阻R1另一端接地;接口插座J1的3脚和4脚并联后与第一电阻R2一端连接,接口插座J1的1脚和2脚并联后与第一二极管D1的正极连接,第一二极管D1的负极与第一电阻R2另一端连接,第一电阻R2一端与第十一电阻R73一端连接,第十一电阻R73另一端与第十二电阻R75一端连接,第十二电阻R75另一端与第一光电耦合器U19的其中一个输入端子连接,第一光电耦合器U19的另一个输入端子与开关管Q1的2脚连接,接口插座J1的1脚和2脚并联后与开关管Q1的2脚连接,第一光电耦合器U19的其中一个输出端子与T-BK点(所述T-BK点为制动时的能量泄放点)连接,第一光电耦合器U19的另一个输出端子接地,开关管Q1的3脚接地,开关管Q1的1脚与第十三电阻R74的一端连接,第十三电阻R74的另一端接地,第十三电阻R74的另一端与第十四电阻R6的一端连接,第十四电阻R6的另一端与第二光电耦合器U20的5脚连接,第二光电耦合器U20的6脚与逆变采样电路300连接,第二光电耦合器U20的6脚与第三电容C80的一端连接,第三电容C80的另一端接地,第二光电耦合器U20的4脚接地,第二光电耦合器U20的1脚与逆变采样电路300连接,第二光电耦合器U20的2脚和3脚并联后与第十五电阻R7的一端连接,第十五电阻R7的另一端与DB点(所述DB点为直接埋没点)连接,开关管Q1的1脚与开关管保护电路230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开关管保护电路230包括3脚与开关管Q1的1脚连接的第一三极管V2,第一三极管V2的2脚接地,第一三极管V2的1脚与第二三极管V1的3脚连接,第一三极管V2的1脚与第十六电阻R5的一端连接,第十六电阻R5的另一端与逆变采样电路300连接,第十六电阻R5的另一端与第十七电阻R3的一端连接,第十七电阻R3的另一端与第一稳压二极管Z1的负极连接,第一稳压二极管Z1的正极与第十八电阻R4的一端连接,第十八电阻R4的另一端接地,第一稳压二极管Z1的正极与第四电容C104一端连接,第四电容C104另一端接地,第二三极管V1的1脚与第一稳压二极管Z1的正极连接,第二三极管V1的2脚接地。

为了保护整流储能电路200,所述整流储能电路200还包括软启动电路240,所述软启动电路240可以实现平滑启动,降低启动电流,避免启动过流跳闸。

进一步地,所述软启动电路240包括第一继电器U21,第一继电器U21的1脚与第十九电阻R8的一端连接,第十九电阻R8的另一端与逆变采样电路300连接,第一继电器U21的1脚与第二十电阻R9的一端连接,第二十电阻R9的另一端与逆变采样电路300连接,第一继电器U21的1脚与第二十一电阻R10的一端连接,第二十一电阻R10的另一端与逆变采样电路300连接,第一继电器U21的2脚接地,第一继电器U21的5脚和6脚并联后与第一电阻R2另一端连接,第一继电器U21的7脚和8脚并联后与第一电阻R2一端连接,第一继电器U21的3脚和4脚并联后与第十电阻R1一端连接。

具体地,如图4和图5所示,所述逆变采样电路300包括用于将直流电能转换成交流电能的逆变电路和对逆变电路中的交流电实现采样的电流采样电路,所述逆变电路与整流储能电路200连接,电流采样电路与逆变电路连接,逆变电路与PWM前向通道400连接,逆变电路与动力接线端子100连接,电流采样电路与PWM前向通道400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逆变电路包括第一控制芯片U1,所述第一控制芯片U1的1脚、2脚、4脚、5脚、7脚、8脚、10脚、11脚、12脚、13脚和14脚分别与PWM前向通道400连接,第一控制芯片U1的3脚、6脚和9脚分别与PWM前向通道400连接,第一控制芯片U1的11脚与整流储能电路200连接,第一控制芯片U1的P脚与第一电阻R2另一端连接,第一控制芯片U1的V脚与动力接线端子100连接,第二十二电阻R34和第二十三电阻R35并联后的一端与第一控制芯片U1的U脚连接,第二十二电阻R34和第二十三电阻R35并联后的另一端与动力接线端子100连接,第二十四电阻R37和第二十五电阻R36并联后的一端与第一控制芯片U1的W脚连接,第二十四电阻R37和第二十五电阻R36并联后的另一端与动力接线端子100连接,第二十二电阻R34和第二十三电阻R35并联后的一端与电流采样电路连接,第二十二电阻R34和第二十三电阻R35并联后的另一端与电流采样电路连接,第二十四电阻R37和第二十五电阻R36并联后的一端与电流采样电路连接,第二十四电阻R37和第二十五电阻R36并联后的另一端与电流采样电路连接,第一控制芯片U1的N脚接地,第一控制芯片U1的N脚与第五电容C45的一端连接,第五电容C45的另一端与第一控制芯片U1的P脚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电流采样电路包括第一相采样电路和第二相采样电路(因为交流电的三相电流相加等于零,所以只要对其中两相进行采样,第三相可以通过计算得出。本实施例中,对三相电流中的U相和W相进行采样,V相通过计算得出),所述第一相采样电路包括第二控制芯片U2,第二控制芯片U2的1脚与第二十六电阻R41的一端连接,第二十六电阻R41的另一端与第二十七电阻R40的一端连接,第二十七电阻R40的另一端与第一控制芯片U1的3脚连接,第二控制芯片U2的2脚与第二十八电阻R44的一端连接,第二十八电阻R44的另一端与第二十二电阻R34和第二十三电阻R35并联后的另一端连接,第二控制芯片U2的3脚和4脚并联后与第二十二电阻R34和第二十三电阻R35并联后的一端连接,第二控制芯片U2的1脚与第六电容C49的一端连接,第六电容C49的另一端与第二十二电阻R34和第二十三电阻R35并联后的一端连接,第二控制芯片U2的1脚与第二极性电容Z3的负极连接,第二极性电容Z3的正极与第二十二电阻R34和第二十三电阻R35并联后的一端连接,第七电容C51的一端与第二十二电阻R34和第二十三电阻R35并联后的一端连接,第七电容C51的另一端与第二十八电阻R44的一端连接,第二控制芯片U2的8脚外接+5V电压,第二控制芯片U2的8脚与第八电容C53的一端连接,第八电容C53的另一端接地,第二控制芯片U2的5脚接地,第二控制芯片U2的7脚外接反馈端正极,第二控制芯片U2的6脚外接反馈端负极;所述第二相采样电路包括第三控制芯片U3,第三控制芯片U3的1脚与第二十九电阻R43的一端连接,第二十九电阻R43的另一端与第三十电阻R42的一端连接,第三十电阻R42的另一端与第一控制芯片U1的9脚连接,第三控制芯片U3的2脚与第三十一电阻R45的一端连接,第三十一电阻R45的另一端与第二十四电阻R37和第二十五电阻R36并联后的另一端连接,第三控制芯片U3的3脚和4脚并联后与第二十四电阻R37和第二十五电阻R36并联后的一端连接,第三控制芯片U3的1脚与第九电容C50的一端连接,第九电容C50的另一端与第二十四电阻R37和第二十五电阻R36并联后的一端连接,第三控制芯片U3的1脚与第三极性电容Z4的负极连接,第三极性电容Z4的正极与第二十四电阻R37和第二十五电阻R36并联后的一端连接,第十电容C52的一端与第二十四电阻R37和第二十五电阻R36并联后的一端连接,第十电容C52的另一端与第三十一电阻R45的一端连接,第三控制芯片U3的8脚外接+5V电压,第三控制芯片U3的8脚与第十一电容C54的一端连接,第十一电容C54的另一端接地,第三控制芯片U3的5脚接地,第三控制芯片U3的7脚外接反馈端正极,第三控制芯片U3的6脚外接反馈端负极。

具体地,如图6所示,所述PWM前向通道400包括第一前向通道电路、第二前向通道电路和第三前向通道电路,所述第一前向通道电路包括第三光电耦合器U4和第四光电耦合器U5,所述第三光电耦合器U4的1脚与第三十二电阻R11的一端连接,第三十二电阻R11的另一端外接控制信号输出端正极,第三光电耦合器U4的2脚和3脚并联后与第三十三电阻R12的一端连接,第三十三电阻R12的另一端外接控制信号输出端负极,第三光电耦合器U4的2脚和3脚并联后与第四光电耦合器U5的1脚连接,第四光电耦合器U5的2脚和3脚并联后与第三光电耦合器U4的1脚连接,第三光电耦合器U4的6脚与第一控制芯片U1的3脚连接,第三光电耦合器U4的6脚与第十二电容C9的一端连接,第十二电容C9的另一端与第一控制芯片U1的1脚连接,第三光电耦合器U4的5脚与第一控制芯片U1的2脚连接,第三光电耦合器U4的4脚与第十三电容C15的一端连接,第十三电容C15的另一端与第一控制芯片U1的2脚连接,第三光电耦合器U4的4脚与第一控制芯片U1的1脚连接,第四光电耦合器U5的6脚与第一控制芯片U1的11脚连接,第四光电耦合器U5的6脚与第十四电容C10的一端连接,第十四电容C10的另一端与第一控制芯片U1的10脚连接,第四光电耦合器U5的5脚与第一控制芯片U1的12脚连接,第四光电耦合器U5的4脚与第十五电容C16的一端连接,第十五电容C16的另一端与第一控制芯片U1的12脚连接,第四光电耦合器U5的4脚与第一控制芯片U1的10脚连接;所述第二前向通道电路包括第五光电耦合器U6和第六光电耦合器U7,所述第五光电耦合器U6的1脚与第三十四电阻R13的一端连接,第三十四电阻R13的另一端外接控制信号输出端正极,第五光电耦合器U6的2脚和3脚并联后与第三十五电阻R14的一端连接,第三十五电阻R14的另一端外接控制信号输出端负极,第五光电耦合器U6的2脚和3脚并联后与第六光电耦合器U7的1脚连接,第六光电耦合器U7的2脚和3脚并联后与第五光电耦合器U6的1脚连接,第五光电耦合器U6的6脚与第一控制芯片U1的6脚连接,第五光电耦合器U6的6脚与第十六电容C11的一端连接,第十六电容C11的另一端与第一控制芯片U1的4脚连接,第五光电耦合器U6的5脚与第一控制芯片U1的5脚连接,第五光电耦合器U6的4脚与第十七电容C17的一端连接,第十七电容C17的另一端与第一控制芯片U1的5脚连接,第五光电耦合器U6的4脚与第一控制芯片U1的4脚连接,第六光电耦合器U7的6脚与第一控制芯片U1的11脚连接,第六光电耦合器U7的6脚与第十八电容C12的一端连接,第十八电容C12的另一端与第一控制芯片U1的10脚连接,第六光电耦合器U7的5脚与第一控制芯片U1的13脚连接,第六光电耦合器U7的4脚与第十九电容C18的一端连接,第十九电容C18的另一端与第一控制芯片U1的13脚连接,第六光电耦合器U7的4脚与第一控制芯片U1的10脚连接;所述第三前向通道电路包括第七光电耦合器U8和第八光电耦合器U9,所述第七光电耦合器U8的1脚与第三十六电阻R15的一端连接,第三十六电阻R15的另一端外接控制信号输出端正极,第七光电耦合器U8的2脚和3脚并联后与第三十七电阻R16的一端连接,第三十七电阻R16的另一端外接控制信号输出端负极,第七光电耦合器U8的2脚和3脚并联后与第八光电耦合器U9的1脚连接,第八光电耦合器U9的2脚和3脚并联后与第七光电耦合器U8的1脚连接,第七光电耦合器U8的6脚与第一控制芯片U1的9脚连接,第七光电耦合器U8的6脚与第二十电容C13的一端连接,第二十电容C13的另一端与第一控制芯片U1的7脚连接,第七光电耦合器U8的5脚与第一控制芯片U1的8脚连接,第七光电耦合器U8的4脚与第二十一电容C19的一端连接,第二十一电容C19的另一端与第一控制芯片U1的8脚连接,第七光电耦合器U8的4脚与第一控制芯片U1的7脚连接,第八光电耦合器U9的6脚与第一控制芯片U1的11脚连接,第八光电耦合器U9的6脚与第二十二电容C14的一端连接,第二十二电容C14的另一端与第一控制芯片U1的10脚连接,第八光电耦合器U9的5脚与第一控制芯片U1的14脚连接,第八光电耦合器U9的4脚与第二十三电容C20的一端连接,第二十三电容C20的另一端与第一控制芯片U1的14脚连接,第八光电耦合器U9的4脚与第一控制芯片U1的10脚连接。

进一步地,如图7所示,所述PWM前向通道400还包括报警电路,所述报警电路包括第九光电耦合器U10,所述第九光电耦合器U10的其中一个输入端子接地,第九光电耦合器U10的其中一个输入端子与第二十四电容C77的一端连接,第二十四电容C77的另一端与第三十二电阻R17的一端连接,第三十二电阻R17的另一端与第一控制芯片U1的15脚连接,第九光电耦合器U10的另一个输入端子与第三十二电阻R17的一端连接,第九光电耦合器U10的其中一个输出端子外接控制端,第九光电耦合器U10的另一个输出端子接地:当检测到电路中的电流超过设定值时,报警电路对PWM前向通道400进行保护,避免损坏PWM前向通道400。

具体地,如图2所示,所述动力接线端子100的1脚与三相电流的R相连接,动力接线端子100的2脚与三相电流的S相连接,动力接线端子100的3脚与三相电流的T相连接,动力接线端子100的4脚接地,动力接线端子100的5脚与第一电阻R2一端连接,动力接线端子100的6脚与第一二极管D1的正极连接,动力接线端子100的7脚与第二十二电阻R34和第二十三电阻R35并联后的另一端连接,动力接线端子100的8脚与第一控制芯片U1的V脚连接,动力接线端子100的9脚与第二十四电阻R37和第二十五电阻R36并联后的另一端连接,动力接线端子100的10脚接地。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方式”、“某些实施方式”、“示意性实施方式”、“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所述实施方式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方式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方式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方式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应当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的应用不限于上述的举例,对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可以根据上述说明加以改进或变换,所有这些改进和变换都应属于本实用新型所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