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拼接固定式电力管道连接用弯管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270761发布日期:2019-04-02 23:49阅读:177来源:国知局
一种拼接固定式电力管道连接用弯管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电力弯管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拼接固定式电力管道连接用弯管。



背景技术:

电力管是采用PE进行热浸塑或环氧树脂进行内外涂覆的产品,具有优良的耐腐蚀性能,同时涂层本身还具有良好的电气绝缘性,不会产生电蚀,吸水率低,机械强度高,摩擦系数小,能够达到长期使用的目的,还能有效的防止植物根系及土壤环境应力的破坏等。

当电力管道的直管与弯管相连接时,大多采用直管与弯管通过螺母直接连接的方式,该连接方式使直管与弯管的接触面积较小,使两者的连接并不稳定,进而造成脱落的情况。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拼接固定式电力管道连接用弯管,旨在解决电力管道的直管与弯管相连接时,大多采用直管与弯管通过螺母直接连接的方式,该连接方式使直管与弯管的接触面积较小,使两者的连接并不稳定,进而造成脱落的情况问题。

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一种拼接固定式电力管道连接用弯管,包括弯管组件和直管组件,所述弯管组件包括弯管本体、卡环和内环,所述弯管本体与所述内环一体成型,所述卡环固定连接于所述内环,并套设于所述内环的外表面,所述内环与所述卡环之间开设有空腔,所述内环内部开设有所述第一管口,所述第一管口、内环、空腔和所述卡环从内到外依次排列,所述卡环的外表面开设有螺孔,且所述螺孔贯穿所述卡环,所述直管组件包括直管本体、第二管口、对接环和收容环,所述直管本体的内部开设有第二管口,所述对接环与所述直管本体一体成型,并位于所述直管本体的外表面,所述收容环固定连接于所述对接环,并位于所述对接环的上表面,所述收容环卡接于所述空腔,并与所述空腔相适配。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优选的,所述卡环、所述内环和所述收容环上均开设有所述螺孔,且所述内环和所述收容环上的所述螺孔均与所述卡环上的所述螺孔相对应。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优选的,所述螺孔的数量为多个,并呈圆形环绕于所述卡环、所述内环和所述收容环的外表面。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优选的,所述收容环收容于所述空腔的内部,且所述空腔的宽度和长度均与所述收容环相同。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优选的,所述第一管口和所述第二管口相互对应,且所述第一管口的孔径与所述第二管口的孔径相同。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优选的,所述卡环的数量为两个,分别位于所述弯管本体的两端。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拼接固定式电力管道连接用弯管,通过设置空腔、漏孔、收容环、卡环和内环,由于空腔开设于内环和卡环之间,当收容环卡在空腔的内部时,通过卡环和内环分别对收容环的内侧于外侧壁的接触,间接加大了直管本体与弯管本体连接处的接触面积,使两者能够会更加固定的进行连接,并且,再次通过螺动和外部螺栓对卡环、收容环和内环的贯穿固定,使三者之间能够稳定的进行衔接,进而使直管本体与弯管本体顺利的进行衔接,避免了传动的螺栓之间衔接的方法,使直管本体和弯管本体支架能够衔接的更加稳定。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分离对接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对接结构示意图;

图中:1-弯管组件、11-弯管本体、12-卡环、13-螺孔、14-内环、15-第一管口、16-空腔、2-直管组件、21-直管本体、22-第二管口、23-对接环、24-收容环。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长度”、“宽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请参阅图1-3,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拼接固定式电力管道连接用弯管,包括弯管组件1和直管组件2,弯管组件包括弯管本体11、卡环12和内环14,弯管本体11与内环14一体成型,卡环12固定连接于内环14,并套设于内环14的外表面,内环14与卡环12之间开设有空腔16,内环14内部开设有第一管口15,第一管口15、内环14、空腔16和卡环12从内到外依次排列,卡环12的外表面开设有螺孔13,且螺孔13贯穿卡环12,直管组件2包括直管本体21、第二管口22、对接环23和收容环24,直管本体21的内部开设有第二管口22,对接环23与直管本体21一体成型,并位于直管本体21的外表面,收容环24固定连接于对接环23,并位于对接环23的上表面,收容环24卡接于空腔16,并与空腔16相适配。

在本实施方式中,卡环12、收容环24和内环14上均开设有螺孔13,且卡环12、收容环24和内环14上的螺孔13均相互对应,通过螺孔13的设置,并在外部螺栓的作用下使卡环12、收容环24和内环14能够稳定的进行衔接,在使用的过程中,需要将收容环24上的螺孔对准卡环12和内环14上螺孔,进而使外部螺栓能够成功穿过卡环12、收容环24和内环14,进而使螺栓能够顺利的将卡环12、收容环24和内环14进行衔接。

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空腔16可以对收容环24进行收纳,进而加大了直管本体21与弯管本体11连接处的接触面积,在使用的过程中,使用者将对接环23抬起,并将收容环24对准空腔16,由于收容环24与空腔16的相适配,当使用者施力时,使收容环24能够卡入空腔16中,随着力的不断施加,收容环24不断的没入空腔16内部,直到收容环24完全没入空腔16内部即可,由于空腔16开设于卡环12和内环14之间,通过卡环12和内环14可以对收容环24进行接触,并对其进行挤压,加大了直管本体21与弯管本体11之间的接触面积,使直管本体21和弯管本体11能够衔接的更加稳定,随后取外部螺栓,将螺旋螺进螺孔13中,由于卡环12、收容环24和内环14上均开设有螺孔13,通过螺栓可以将三者进行衔接,将直管本体21与弯管本体11进行固定,进而使两者进行衔接。

进一步的,卡环12、内环14和收容环24上均开设有螺孔13,且内环14和收容环24上的螺孔13均与卡环12上的螺孔13相对应;螺孔13的数量为多个,并呈圆形环绕于卡环12、内环14和收容环24的外表面。

在本实施方式中,上均开设有螺孔13,且卡环12、收容环24和内环14上的螺孔13均相互对应,通过螺孔13的设置,并在外部螺栓的作用下使卡环12、收容环24和内环14能够稳定的进行衔接,在使用的过程中,需要将收容环24上的螺孔对准卡环12和内环14上螺孔,进而使外部螺栓能够成功穿过卡环12、收容环24和内环14,进而使螺栓能够顺利的将卡环12、收容环24和内环14进行衔接。

进一步的,收容环24收容于空腔16的内部,且空腔16的宽度和长度均与收容环24相同。

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空腔16的宽度和长度均与收容环24相同,鸡儿收容环24与空腔16的相适配,当使用者施力时,使收容环24能够卡入空腔16中,随着力的不断施加,收容环24不断的没入空腔16内部,直到收容环24完全没入空腔16内部即可。

进一步的,第一管口15和第二管口22相互对应,且第一管口15的孔径与第二管口22的孔径相同。

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第一管口15和第二管口22的对接可以使电线能够成功穿过直管本体21和弯管本体11,进而使直管本体21和弯管本体11能够成功的进行衔接使用。

进一步的,卡环12的数量为两个,分别位于弯管本体11的两端。

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两个卡环12可以对弯管本体11的两端进行衔接,进而使弯管本体11的两端能够成功的与两个直管本体21相连接,进而使直管本体21能够顺利的进行使用。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及使用流程:本实用新型安装好过后,使用者将对接环23抬起,并将收容环24对准空腔16,由于收容环24与空腔16的相适配,当使用者施力时,使收容环24能够卡入空腔16中,随着力的不断施加,收容环24不断的没入空腔16内部,直到收容环24完全没入空腔16内部即可,由于空腔16开设于卡环12和内环14之间,通过卡环12和内环14可以对收容环24进行接触,并对其进行挤压,加大了直管本体21与弯管本体11之间的接触面积,使直管本体21和弯管本体11能够衔接的更加稳定,随后取外部螺栓,将螺旋螺进螺孔13中,由于卡环12、收容环24和内环14上均开设有螺孔13,通过螺栓可以将三者进行衔接,将直管本体21与弯管本体11进行固定,进而使两者进行衔接。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