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子连接装置及具有该端子连接装置的电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789096发布日期:2019-02-01 19:32阅读:133来源:国知局
端子连接装置及具有该端子连接装置的电机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端子连接装置及具有所述端子连接装置的电机。



背景技术:

电机在很多领域都有广泛应用。常用小型电机按照引线的连接方式可以分成有引线电机和无引线电机。

有引线电机上一般设置有这样的接口方式:联接线与电路板焊接,再将电路板焊接到对应的电机端子上,因此联接线与电机通过焊接固定。这样的有引线布置方式存在若干问题。一方面,带有联接线的小型电机在包装、运输上不方便。另一方面,联接线容易在联接部位发生扭曲,从而容易在该部位发生断裂,影响使用寿命,并且联接线的更换十分麻烦。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还存在无引线电机。存在的一种无引线电机连接方式,在这种连接方式中,电机的整机部分与一出线盒装配,在出线盒的远离电机的一端焊接一线路板,端子联接器再与线路板焊接。由于这种连接方式中端子联接器通过线路板转接,需要经过两道焊接工艺,容易出现线路板焊接工艺中常发生的短线、短路、虚焊等问题,且两道焊接工艺也增加了整机自动化装配的难度。此外,现有的端子联接器对端子的保持能力不够可靠,当端子受到特定方向的外力时,其常常在端子联接器内发生位移,导致联接器整体尺寸发生偏差。



技术实现要素:

本方案针对上文提到的问题和需求,提出一种新型的端子连接装置及具有该端子连接装置的电机,其由于采取了下文所提及的特征而克服了上文提及的技术问题,且能够带来其他更多的技术优势。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方面,提出一种端子连接装置,所述端子连接装置包括装置本体,所述装置本体形成有:

第一空间;

第二空间;

端子通道;

端子导向槽,与所述端子通道连通且呈角度;

其中,所述端子通道和端子导向槽将第一空间与第二空间连通,且其中,所述端子导向槽为所述装置本体的底壁上的凹部。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可选实施例,所述端子通道与端子导向槽呈直角或大致呈直角。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可选实施例,所述端子连接装置具有多个端子通道以及多个端子导向槽。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可选实施例,所述端子通道的面向第一空间的开口端设置有倒角(θ),所述倒角为10°至20°。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可选实施例,所述底壁上形成有凸台结构,端子导向槽形成在所述凸台结构上且从所述端子通道延伸到凸台结构的侧壁。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可选实施例,所述装置本体还形成有第三空间和接线柱通道,第三空间与第二空间通过所述接线柱通道而连通。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可选实施例,所述端子连接装置保持有端子,所述端子从第一空间沿端子通道和端子导向槽延伸到第二空间。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可选实施例,所述端子具有位于端子通道中的端子加粗部。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可选实施例,所述装置本体还形成有用于固定到电机的电机连接部分。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可选实施例,所述电机连接部分包括用于夹持电机壳体的一部分的机壳内侧止挡结构和机壳外侧止挡结构。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可选实施例,所述装置本体还形成有线圈骨架固定部,所述线圈骨架固定部为卡勾或卡合孔的形式。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可选实施例,所述端子连接装置还包括能够固定到所述装置本体以封闭第二空间的盖部。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可选实施例,所述盖部与所述装置本体分别设置有能够通过卡扣配合而固定在一起的配合结构。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可选实施例,所述盖部包括盖部突起,所述盖部突起用于至少部分地接合所述装置本体的凸台结构。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二方面,提出一种电机,包括: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方面的任一可行实施例的端子连接装置,所述端子连接装置保持有端子,且包括电机线圈,所述电机线圈包括连接到所述电机线圈的接线柱;其中,所述端子从第一空间沿端子通道和端子导向槽延伸到第二空间;其中,所述接线柱从第三空间沿接线柱通道延伸到第二空间;其中,所述端子和所述接线柱在第二空间内焊接在一起。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的可选实施例,在第三空间中,所述接线柱与装置本体在横向于接线柱的平面中间隔开不小于0.5mm的距离。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的可选实施例,所述端子与所述接线柱的焊接部分的长度(W)为2.5mm至3mm。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的可选实施例,所述端子通道和所述接线柱通道的位置布置成使得,所述端子与所述接线柱在焊接之前间隔开0.1mm至 0.2mm的距离。

下文中将结合附图对实施本实用新型的最优实施例进行更详尽的描述,以便能容易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特征和优点。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文中将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附图进行简单介绍。其中,附图仅仅用于展示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而非将本实用新型的全部实施例限制于此。

图1示意性地示出了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的端子连接装置,以及部分I 的局部放大图;

图2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的端子连接装置的剖视图;

图3示意性地示出了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的端子连接装置与电机安装在一起后的剖视图,以及部分II的局部放大图;

图4示出了在一示例性实施例中端子在端子通道以及端子导向槽中的示意图;

图5示出了将端子安装在端子连接装置中的方法的示意性步骤;

图6示出了不具有端子以及具有端子的端子连接装置的示例性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7示出了在一示例性实施例中接线柱与端子的相对布置关系;

图8示出了在另一示例性实施例中的接线柱与端子的相对布置关系;

图9示出了在一示例性实施例中接线柱与端子的相对布置关系;

图10示出了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的端子连接装置与电机安装在一起后的剖视图,所述端子连接装置具有盖部;

图11示出了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的端子连接装置与电机安装在一起后的剖视图,所述端子连接装置具有盖部;

图12示出了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的端子连接装置与电机安装在一起后的剖视图,其中所述端子连接装置的盖部被取下;

图13示出了具有盖部的端子连接装置与电机安装在一起后的剖视图,以及部分III的局部放大图;

图14示出了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的端子连接装置及其盖部的示意图;

图15示出了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的端子连接装置与电机线圈组件的示意图;

图16示出了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的端子连接装置与电机线圈组件安装在一起后的示意图,以及部分IV的局部放大图;

图17示出了将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的端子连接装置与电机进行安装的示意图;

图18示出了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的端子连接装置与电机安装在一起后的示意图;

图19示出了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的端子连接装置与电机安装在一起后的另一示意图;

图20示出了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的端子连接装置与电机安装在一起后的又一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得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文中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附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代表相同的部件。需要说明的是,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所描述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无需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除非另作定义,此处使用的技术术语或者科学术语应当为本实用新型所属领域内具有一般技能的人士所理解的通常意义。本实用新型说明书以及权利要求书中使用的“第一”、“第二”以及类似的词语并不表示任何顺序、数量或者重要性,而只是用来区分不同的组成部分。同样,“一个”或者“一”等类似词语也不必然表示数量限制。“包括”或者“包含”等类似的词语意指出现该词前面的元件或物件涵盖出现在该词后面列举的元件或者物件及其等同,而不排除其他元件或者物件。“连接”或者“相连”等类似的词语并非限定于物理的或者机械的连接,而是可以包括电性的连接,不管是直接的还是间接的。“上”、“下”、“左”、“右”等仅用于表示相对位置关系,当被描述对象的绝对位置改变后,则该相对位置关系也可能相应地改变。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端子连接装置,该端子连接装置可以通过卡接的方式固定到电机。该端子连接装置稳定地保持端子,所述端子的一端连接到电机的接线柱,另一端用于进行外部连接。通过本实用新型实现的接线方案可省略PCB板,从而避免了通过PCB板进行转接的方案所涉及的安装复杂等技术问题,且能够实现端子的优化布置和位置稳定。此外,其还具有下文将提及的其他技术优势。

图1示意性地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端子连接装置,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端子连接装置的剖视图。如图所示,端子连接装置100包括装置本体101,所述装置本体101形成有第一空间S1、第二空间 S2。其中,所述第一空间S1、第二空间S2可指代由装置本体形成的封闭或非封闭空间。优选地,第一空间S1是由装置本体形成的非封闭空间,在安装端子时,端子将从该第一空间插入端子连接装置。且优选地,第二空间 S2也是由装置本体形成的非封闭空间,端子和电机200的接线柱203将在所述第二空间S2内焊接在一起。

装置本体101还包括端子通道102和端子导向槽103,端子导向槽103 与所述端子通道102连通且呈角度,也就是说,端子导向槽103与所述端子通道102形成一非直线通道。端子导向槽103与所述端子通道102之间的角度可为0度至180度之间的任何角度。作为优选的实施例,例如图1所示的实施例,所述端子通道102与端子导向槽103大致呈直角。当端子最终安装于端子连接装置之后,端子从第一空间S1沿端子通道102和端子导向槽103 延伸到第二空间S2,大致呈L状。

第一空间S1与第二空间S2通过所述端子通道102和端子导向槽103而连通。如图3所示,当端子安装于端子连接装置之后,第一空间S1容纳端子110的一部分,第二空间S2容纳端子110的另一部分,端子110的这两个部分可大体垂直于彼此。

作为优选的实施例,装置本体101可以是一体式主体,其可以通过模制形成。

根据本实用新型,所述端子导向槽103为所述装置本体101的底壁106 上的凹部。也就是说,端子导向槽103向底壁106的内部凹入。

通过端子导向槽的上述凹入设计,能够使得安装后的端子凹入在装置本体的底壁中,不从底壁突出。这样,端子导向槽形成对端子的保护结构,避免端子受到其他部件的干涉。同时,端子导向槽的侧壁还能够避免端子在端子通道中的转动,从而保证端子的布置方向。对于具有多个端子的实施例,多个端子的方向一致性能够得到保障。

作为优选实施例,底壁106上形成有凸台结构105,所述端子导向槽103 形成于所述凸台结构105上。例如如图1所示,底壁106具有从其凸起的凸台结构105。端子导向槽103在该凸台结构105上从所述端子通道102延伸到凸台结构105的侧壁107。通过凸台结构的存在,从端子导向槽103延伸出的端子部分可与装置本体具有一定距离,以便于为端子和接线柱的后续焊接提供空间。

所述端子导向槽103从所述装置本体101的底壁106凹入的尺寸可以根据端子的尺寸进行选择,以使得安装后的端子位于凹入的端子导向槽中,不高于底壁106,即不从底壁106突出。

装置本体101可具有多个所述端子通道102以及多个端子导向槽103。其中端子通道和端子导向槽的数量可以一一对应,也可以不一致。例如,可以使得一个较宽的端子导向槽对应于不止一个端子通道,只要端子导向槽从所述装置本体101的底壁106凹入即可。

根据一可能的实施例,所述端子与所述端子导向槽103的底部接触。

根据优选实施例,所述端子具有位于端子通道102中的端子加粗部113。如图4所示,端子加粗部113的宽度E大于端子其余部分的宽度F。所述端子加粗部113可通过对端子的特定部位进行冲压、使得该部位变形而形成。端子至少通过所述端子加粗部113与端子通道102形成过盈配合。所述端子加粗部113的存在能够进一步加强端子110与端子通道102之间的配合强度,避免端子110由于受到沿端子通道102的力而相对于端子通道102位移。

根据优选实施例,如图4所示,端子通道102的面向第一空间S1的开口端设置有倒角θ,所述倒角可为10°至20°。所述倒角的设置能够便于端子插入所述端子通道102。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方案,装置本体101还形成第三空间S3,第三空间 S3与第二空间S2通过所述接线柱通道108而连通,如图1所示。当端子连接装置100安装于电机时,电机的接线柱部分地位于第三空间S3中,且通过接线柱通道108进入第二空间S2,在该第二空间S2内,所述端子和所述接线柱焊接在一起。

优选地,所述接线柱通道108在面向第三空间S3的开口端设置有倒角,从而形成扩张的开口形状,以便于将接线柱203插入所述接线柱通道108。

所述第三空间S3可为由装置本体形成的封闭或非封闭空间。优选地,第三空间S3是由装置本体形成的非封闭空间,在安装时,电机的接线柱将从该第三空间插入端子连接装置。

通过第一空间、第二空间、第三空间、端子通道102以及端子导向槽的设置,本实用新型的端子连接装置结构简单,且仅需要端子和接线柱的一次焊接,而相比于具有出线盒和/或线路板的已有方案而言省略了电阻焊、氩弧焊、线路板焊接等自动化实现较为困难的工艺,更有益于实现整机自动化装配,实现了人工成本的降低和生产效率的提高。

图3示意性地示出了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的端子连接装置与电机安装在一起后的剖视图,以及部分II的局部放大图。对于图3所示的实施例,在第三空间S3中,所述接线柱203与装置本体101在横向于接线柱的平面中间隔开不小于0.5mm的距离U。所述端子110与所述接线柱203的焊接部分的长度W为2.5mm至3mm。此外,在该实施例中,所述端子通道102和所述接线柱通道108的位置布置成使得,所述端子110与所述接线柱203间隔开 0.1mm至0.2mm的距离V。

图5展示了将端子安装在端子连接装置中的方法的示意性步骤。首先,提供初始状态的直端子,并将其对准第一空间。其次,将初始状态的端子插入端子连接装置的端子通道,使得端子加粗部位于端子通道中,例如为与端子通道的中间位置。最后,将端子进行弯折,使得端子弯折到端子导向槽中。优选地,端子的被弯折部分长于端子导向槽,以用于焊接到电机的接线柱。图6示出了在端子被安装之前的端子连接装置的示意图,以及端子被安装后的端子连接装置的示意图。

图7和图8分别展示了接线柱与端子的可能的相对布置关系。在图7的实施例中,端子导向槽103和接线柱通道108基本对准,使得分别从端子导向槽103和接线柱通道108延伸出的端子110和接线柱203大致位于同一高度上。对于该方案,端子110和接线柱203在横向方向上重叠,图9示出了其另一角度的视图。在图8的实施例中,端子导向槽103和接线柱通道108 不彼此对准,而是端子导向槽103的高度略高,端子110被向上弯折,接线柱203被向下弯折,且二者倾斜地焊接在一起。

根据优选实施例,所述装置本体101还可形成有用于固定到电机200的电机连接部分。如图2以及17和图18所示,电机连接部分包括用于夹持电机壳体201的一部分的机壳内侧止挡结构111和机壳外侧止挡结构112,所述机壳内侧止挡结构111位于电机壳体201的内侧,所述机壳外侧止挡结构 112位于电机壳体201的外侧。通过机壳内侧止挡结构111和机壳外侧止挡结构112,端子连接装置在远离电机壳体方向上的运动被限制。

根据优选实施例,端子连接装置100还可包括线圈骨架固定部109,所述线圈骨架固定部可用于与电机的线圈骨架进行固定。可选地,线圈骨架固定部为形成在装置本体101中的卡勾或卡合孔。在如图15和图16所示的实施例中,线圈骨架固定部为形成在装置本体101中卡合孔,电机的线圈骨架的卡勾204卡合在所述卡合孔中。

如图15、16、17所示,在将端子连接装置与电机进行装配时,首先将电机线圈202与端子连接装置通过电机线圈202的固定部(可具体化为卡勾 204)和端子连接装置的线圈骨架固定部109(可具体化为卡合孔)卡接在一起。随后,如图17所示,对准电机线圈202和电机壳体201,并沿装配方向将安装有端子连接装置的电机线圈202安装到电机壳体内,安装后,端子连接装置的机壳内侧止挡结构111和机壳外侧止挡结构112将分别从电机壳体的内侧和外侧夹持电机壳体的一部分。图18、19、20分别以不同角度示出了端子连接装置与电机安装在一起后的示意图。

根据优选实施例,端子连接装置100还可包括能够固定到所述装置本体101以封闭第二空间S2的盖部120。盖部的存在能够将焊接部分完全遮盖,以避免温度变化产生的水汽凝结于焊接部分,并避免该焊接部分受到其他部件的干涉。

图10-14示出了具有盖部120的端子连接装置。优选地,如图12所示,所述盖部120与所述装置本体101分别设置有能够通过卡扣配合而固定在一起的配合结构122、114,其中盖部120的配合结构122可为形成在盖部侧壁中的开口,装置本体101的配合结构114可为从装置本体延伸的延伸部。通过配合结构122、114,可以实现盖部与装置本体的方便的拆装。

优选地,如图13和14所示,所述盖部还包括盖部突起121,所述盖部突起121用于至少部分地接合所述装置本体101的凸台结构105。所述盖部突起121的数量可为一个或多个。盖部突起121与装置本体的凸台结构105 相互配合,对端子的弯折部分形成进一步的封闭和保护结构。当端子受到朝向盖部的力时,盖部突起121还能够对端子进行支撑。

上文中参照优选的实施例详细描述了本实用新型所提出的水泵的示范性实施方式,然而本领域技术人员可理解的是,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理念的前提下,可以对上述具体实施例做出多种变型和改型,且可以对本实用新型提出的各种技术特征、结构进行多种组合,而不超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确定。

附图标记列表

100 端子连接装置

101 装置本体

102 端子通道

103 端子导向槽

105 凸台结构

106 底壁

107 侧壁

108 接线柱通道

109 线圈骨架固定部

110 端子

111 机壳内侧止挡结构

112 机壳外侧止挡结构

113 端子加粗部

114 配合结构

120 盖部

121 盖部突起

122 配合结构

200 电机

201 电机壳体

202 电机线圈

203 接线柱

204 卡勾

S1 第一空间

S2 第二空间

S3 第三空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