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双输出单本振微波变频电路及变频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059156发布日期:2019-03-08 17:50阅读:178来源:国知局
一种双输出单本振微波变频电路及变频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电子电路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双输出单本振微波变频电路及变频器。



背景技术:

随着微波电子技术的迅速发展,微波变频器在此行业中使用范围越来越广泛。

然而,现有的变频器由于双输出混频电路复杂,导致调试难度较大、性能不稳定,以及人工成本和材料成本较高的问题。

因此,现有的变频器存在着双输出混频电路复杂,导致调试难度较大和性能不稳定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双输出单本振微波变频电路及变频器,旨在解决现有的变频器存在着双输出混频电路复杂,导致调试难度较大和性能不稳定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双输出单本振微波变频电路,所述双输出单本振微波变频电路包括:

用于对水平极化信号进行信号放大处理的第一射频放大模块;

与所述第一射频放大模块相连接,用于对信号放大处理后的所述水平极化信号进行滤波的第一滤波模块;

与所述第一射频放大模块以及所述第一滤波模块相连接,用于产生全频带切换并为所述第一射频放大模块进行供电的第一切换供电模块;

与所述第一切换供电模块相连接,用于产生高频本振频率并与滤波后的所述水平极化信号的频率进行混频,输出第一中频信号给外部接收机的第一起振模块;

用于对垂直极化信号进行信号放大处理的第二射频放大模块;

与所述第二射频放大模块相连接,用于对信号放大处理后的所述垂直极化信号进行滤波的第二滤波模块;

与所述第二射频放大模块以及所述第二滤波模块相连接,用于产生全频带切换并为所述第二射频放大模块进行供电的第二切换供电模块;以及

与所述第二切换供电模块相连接,用于产生高频本振频率并与滤波后的所述垂直极化信号的频率进行混频,输出第二中频信号给所述外部接收机的第二起振模块。

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提供了双输出单本振微波变频器,包括水平极化信号源、垂直极化信号源以及外部接收机,所述双输出单本振微波变频器还包括如上述所述的双输出单本振微波变频电路。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双输出单本振微波变频电路及变频器,通过对水平极化信号进行信号放大、滤波后与本振电路进行混频,输出第一中频信号;以及对垂直极化信号进行信号放大、滤波后与本振电路进行混频后,输出第二中频信号。由此实现了双输出单本振微波的效果,该电路结构简单,具有对称性,因此调试难度小,性能稳定,解决了现有的变频器存在着双输出混频电路复杂,导致调试难度较大和性能不稳定的问题。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双输出单本振微波变频电路的模块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双输出单本振微波变频电路的示例电路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上述的一种双输出单本振微波变频电路及变频器,通过对水平极化信号进行信号放大、滤波后与本振电路进行混频,输出第一中频信号;以及对垂直极化信号进行信号放大、滤波后与本振电路进行混频后,输出第二中频信号。由此实现了双输出单本振微波的效果,该电路结构简单,具有对称性,因此调试难度小,性能稳定。

图1示出了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双输出单本振微波变频电路的模块结构,为了便于说明,仅示出了与本实施例相关的部分,详述如下:

上述一种双输出单本振微波变频电路,该双输出单本振微波变频电路包括第一射频放大模块101、第一滤波模块102、第一切换供电模块103、第一起振模块104、第二射频放大模块105、第二滤波模块106、第二切换供电模块107以及第二起振模块108。

第一射频放大模块101用于对水平极化信号源10输出的水平极化信号进行信号放大处理。

第一滤波模块102与第一射频放大模块101相连接,用于对信号放大处理后的所述水平极化信号进行滤波。

第一切换供电模块103与第一射频放大模块101以及第一滤波模块102相连接,用于产生全频带切换并为第一射频放大模块101进行供电。

第一起振模块104与第一切换供电模块103相连接,用于产生高频本振频率并与滤波后的所述水平极化信号的频率进行混频,输出第一中频信号给外部接收机30。

第二射频放大模块105用于对垂直极化信号源10输出的垂直极化信号进行信号放大处理。

第二滤波模块106与第二射频放大模块105相连接,用于对信号放大处理后的所述垂直极化信号进行滤波。

第二切换供电模块107与第二射频放大模块105以及第二滤波模块106相连接,用于产生全频带切换并为第二射频放大模块105进行供电。

第二起振模块108与第二切换供电模块107相连接,用于产生高频本振频率并与滤波后的所述垂直极化信号的频率进行混频,输出第二中频信号给所述外部接收机30。

作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上述的第一射频放大模块101、第一滤波模块102、第一切换供电模块103以及第一起振模块104形成第一回路,第二射频放大模块105、第二滤波模块106、第二切换供电模块107以及第二起振模块108形成第二回路,第一回路和第二回路构成对称结构,实现双输出单本振效果。

其中,第一射频放大模块101和第二射频放大模块105具有低衰减高放大的效果,第一滤波模块102和第二射频放大模块106具有低成本高隔离滤波的效果。

图2示出了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双输出单本振微波变频电路的示例电路,为了便于说明,仅示出了与本实施例相关的部分,详述如下:

作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上述第一射频放大模块101包括:第一电阻R1、第二电阻R2、第三电阻R3、第四电阻R4、第十七电阻R17、第十九电阻R19、第二十电阻R20、第二十三电阻R23、第二十九电阻R29、第一电容C1、第二电容C2、第三电容C3、第六电容C6、第七电容C7、第八电容C8、第九电容C9、第二十二电容C22、第二十五电容C25、第二十八电容C28、第二十九电容C29、第三十电容C30、第四十四电容C44、第四十五电容C45、第一开关管Q1、第二开关管Q2、第五开关管Q5以及第六开关管Q6。

第一电阻R1的第一端与第一开关管Q1的受控端接入水平极化信号I/P H,第一电阻R1的第二端接第一电容C1的第一端,第一开关管Q1的输入端、第三电容C3的第一端、第六电容C6的第一端、第七电容C7的第一端以及第二电阻R2的第一端共接,第六电容C6的第二端、第七电容C7的第二端、第三电阻R3的第一端以及第二开关管Q2的受控端共接,第二电阻R2的第二端接第二电容C2的第一端,第一电容C1的第二端和第二电容C2以及第三电容C3的第二端接地,第三电阻R3的第二端接第八电容C8的第一端,第二开关管Q2的输入端、第四电阻R4的第一端、第十七电阻R17的第一端、第十七电阻R17的第二端以及第二十八电容C28的第一端共接,第四电阻R4的第二端接第九电容C9的第一端,第二开关管Q2的输出端与第九电容C9的第二端接地,第二十八电容C28的第二端与第十九电阻R19的第一端以及第五开关管Q5的受控端共接,第五开关管Q5的输入端接第二十电阻R20的第一端,第二十电阻R20的第二端接第三十电容C30的第一端,第五开关管Q5的输出端与第三十电容C30的第二端接地,第十九电阻R19的第二端接第二十九电容C29的第一端,第二十九电容C29的第二端接地,第二十二电容C22的第一端接第二十五电容C25的第一端,第二十二电容C22的第二端接地,第二十五电容C25的第二端与第二十九电阻R29的第一端以及第六开关管Q6的受控端共接,第二十九电阻R29的第二端接第四十五电容C45的第一端,第四十五电容C45的第二端接地,第六开关管Q6的输入端接第二十三电阻R23的第一端,第二十三电阻R23的第二端接第四十四电容C44的第一端,第六开关管Q6的输出端与第四十四电容C44的第二端接地。

作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上述第一滤波模块102包括:第三十三电容C33、第三十四电容C34、第三十五电容C35、第三十六电容C36、第三十七电容C37、第三十八电容C38以及第二十四电阻R24。

第三十三电容C33的第一端与第三十四电容C34的第一端以及第三十七电容C37的第一端共接,第三十五电容C35的第一端与第三十六电容C36的第一端以及第三十七电容C37的第二端共接,第三十三电容C33的第二端、第三十四电容C34的第二端、第三十五电容C35的第二端、第三十六电容C36的第二端、第三十八电容C38的第一端以及第二十四电阻R24的第一端共接,第二十四电阻R24的第二端接地。

作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上述第一切换供电模块103包括:第一电源管理芯片U2、第二十五电阻R25、第二十六电阻R26、第二十七电阻R27、第四十二电容C42、第四十三电容C43以及第四十六电容C46。

第二十六电阻R26的第一端接第一电源管理芯片U2的第十五引脚,第二十五电阻R25的第一端接第一电源管理芯片U2的第十六引脚,第二十五电阻R25的第二端与第二十六电阻R26的第二端接地,第四十二电容C42的第一端接第一电源管理芯片U2的第十四引脚,第四十二电容C42的第二端与第二十七电阻R27的第一端接第一电源管理芯片U2的第十三引脚,第二十七电阻R27的第二端接第四十三电容C43的第一端,第四十三电容C43的第二端接地,第四十六电容C46的第一端接第一电源管理芯片U2的第九引脚,第四十六电容C46的第二端接地。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电源管理芯片U2采用型号为ZXNB4200的电源管理芯片,当然,电源管理芯片的型号不作限定,只要能达到与第一电源管理芯片U2的功能作用亦可。

作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上述第一起振模块104包括:第一起振芯片U1、第二十一电阻R21、第二十二电阻R22、第三十一电容C31、第三十二电容C32、第三十九电容C39、第四十电容C40以及第四十一电容C41。

第三十九电容C39的第一端与第四十一电容C41的第一端接第一起振芯片U1的第八引脚,第三十九电容C39的第二端与第四十电容C40的第一端以及第二十二电阻R22的第一端接第一起振芯片U1的第九引脚,第四十一电容C41的第二端接第二十二电阻R22的第二端,第四十电容C40的第二端接地,第三十一电容C31的第一端接第一起振芯片U1的第十四引脚,第三十一电容C31的第二端接第二十一电阻R21的第一端,第二十一电阻R21的第二端接外部接收机30,第三十二电容C32的第一端接第一起振芯片U1的第十六引脚,第三十二电容C32的第二端接地。

作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上述第二射频放大模块105包括:第五电阻R5、第八电阻R8、第九电阻R9、第十电阻R10、第十一电阻R11、第十二电阻R12、第十四电阻R14、第十六电阻R16、第二十八电阻R28、第三十电阻R30、第三十一电阻R31、第三开关管Q3、第四开关管Q4、第七开关管Q7、第八开关管Q8、第十电容C10、第十一电容C11、第十三电容C13、第十七电容C17、第十八电容C18、第十九电容C19、第二十电容C20、第二十一电容C21、第二十三电容C23、第二十四电容C24、第二十六电容C26、第二十七电容C27、第四十七电容C47以及第五十四电容C54。

第八电阻R8的第一端接第十一电容C11的第一端,第十一电容C11的第二端接地,第八电阻R8的第二端与第三开关管Q3的受控端接入垂直极化信号I/P V,第三开关管Q3的输入端、第十八电容C18的第一端、第十九电容C19的第一端以及第九电阻R9的第一端共接,第九电阻R9的第二端接第十三电容C13的第一端,第三开关管Q3的输出端与第十三电容C13的第二端接地,第十八电容C18的第二端、第十九电容C19的第二端、第十电阻R10的第一端以及第四开关管Q4的受控端共接,第四开关管Q4的输入端、第十一电阻R11的第一端、第十六电阻R16的第一端、第十六电阻R16的第二端、第十四电阻R14的第一端、第十四电阻R14的第二端以及第二十四电容C24的第一端共接,第十一电阻R11的第二端接第二十电容C20的第一端,第四开关管Q4的输出端与第十七电容C17的第二端以及第二十电容C20的第二端接地,第二十四电容C24的第二端、第二十三电容C23的第一端、第十二电阻R12的第一端以及第八开关管Q8的受控端共接,第十二电阻R12的第二端接第二十一电容C21的第一端,第二十三电容C23的第二端与第二十一电容C21的第二端接地,第八开关管Q8的输入端接第三十一电阻R31的第一端,第八开关管Q8的输出端接地,第二十八电阻R28的第一端接第一射频放大模块101,第二十八电阻R28的第二端接第二十七电容C27的第一端,第二十七电容C27的第二端、第七开关管Q7的受控端、第五电阻R5的第一端以及第二十六电容C26的第一端共接,第七开关管Q7的输入端接第三十电阻R30的第一端,第三十电阻R30的第二端接第四十七电容C47的第一端,第二十六电容C26的第二端与第四十七电容C47的第二端接地,第七开关管Q7的输出端与第五十四电容C54的第一端接地,第五十四电容C54接第三十一电阻R31的第二端。

作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上述第二滤波模块106包括:第四十八电容C48、第四十九电容C49、第五十电容C50、第五十一电容C51、第五十二电容C52、第五十五电容C55以及第三十二电阻R32。

第五十二电容C52的第一端与第四十八电容C48的第一端以及第四十九电容C49的第一端共接,第五十二电容C52的第二端与第五十电容C50的第一端以及第五十一电容C51的第一端共接,第四十八电容C48的第二端、第四十九电容C49的第二端、第五十电容C50的第二端、第五十一电容C51的第二端、第五十五电容C55的第一端以及第三十二电阻R32的第一端共接,第三十二电阻R32的第二端接地。

作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上述第二切换供电模块107包括:第二电源管理芯片U4、第三十三电阻R33、第三十四电阻R34、第三十五电阻R35、第四十三电容C43、第五十七电容C57以及第六十一电容C61。

第三十四电阻R34的第一端接第二电源管理芯片U4的第十五引脚,第三十三电阻R33的第一端接第二电源管理芯片U4的第十六引脚,第三十三电阻R33的第二端与第三十四电阻R34的第二端接地,第六十一电容C61的第一端接第二电源管理芯片U4的第九引脚,第六十一电容C61的第二端接地,第五十七电容C57的第一端以及第二电源管理芯片U4的第十四引脚接地,第五十七电容C57的第二端与第三十五电阻R35的第一端接第二电源管理芯片U4的第十三引脚,第三十五电阻R35的第二端接第四十三电容C43的第一端,第四十三电容C43的第二端接地。

在本实施例中,第二电源管理芯片U4采用型号为ZXNB4200的电源管理芯片,当然,电源管理芯片的型号不作限定,只要能达到与第二电源管理芯片U4的功能作用亦可。

作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上述第二起振模块108包括:第二起振芯片U3、第三十六电阻R36、第三十七电阻R37、第五十三电容C53、第五十六电容C56、第五十八电容C58、第五十九电容C59、第六十电容C60。

第五十八电容C58的第一端与第五十九电容C59的第一端接第二起振芯片U3的第八引脚,第五十九电容C59的第二端与第五十六电容C56的第一端以及第三十六电阻R36的第一端接第二起振芯片U3的第九引脚,第五十八电容C58的第二端接第三十六电阻R36的第二端,第五十六电容C56的第二端接地,第六十电容C60的第一端接第二起振芯片U3的第十四引脚,第六十电容C60的第二端接第三十七电阻R37的第一端,第三十七电阻R37的第二端接外部接收机30,第五十三电容C53的第一端接第二起振芯片U3的第十六引脚,第五十三电容C53的第二端接地。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双输出单本振微波变频器,包括水平极化信号源、垂直极化信号源以及外部接收机,该双输出单本振微波变频器还包括如上述所述的双输出单本振微波变频电路。具体地,水平极化信号源用于输出水平极化信号,垂直极化信号源用于输出垂直极化信号。

以下结合图1和图2对上述的一种双输出单本振微波变频电路及变频器的工作原理进行说明:

水平极化信号I/P H经第一开关管Q1、第二开关管Q2进行信号放大后,再经第五开关管Q5、第六开关管Q6进行信号放大,流经镜像抑制带通滤波电路滤波,将RF信号滤波成产品所工作需要的频率范围(11.7GHZ~12.2GHZ),此时由25M晶体管与第一起振芯片U1振出产品所需要的本振频率LO10.75GHZ。进一步地将射频信号频率和本振频率混频后产生出微弱的第一中频信号,最后将第一中频信号传输至外部接收机;

同时,垂直极化信号I/P V经第三开关管Q3、第四开关管Q4进行信号放大后,再经第七开关管Q7、第八开关管Q8进行信号放大,流经镜像抑制带通滤波电路滤波,将RF信号滤波成产品所工作需要的频率范围(11.7GHZ~12.2GHZ),此时由25M晶体管与第二起振芯片U3振出产品所需要的本振频率LO 10.75GHZ。进一步地将射频信号频率和本振频率混频后产生出微弱的第二中频信号,最后将第二中频信号传输至外部接收机;

上述第一中频信号和第二中频信号的频率为:

11.7GHZ-10.75GHZ=0.95GHZ

12.2GHZ-10.75GHZ=1.45GHZ

该双输出单本振微波变频电路及变频器,可有效改善节约PCB空间,从而确保产品稳定,提升产品质量以及提升抗干扰能力。

综上,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双输出单本振微波变频电路及变频器,通过对水平极化信号进行信号放大、滤波后与本振电路进行混频,输出第一中频信号;以及对垂直极化信号进行信号放大、滤波后与本振电路进行混频后,输出第二中频信号。由此实现了双输出单本振微波的效果,该电路结构简单,具有对称性,因此调试难度小,性能稳定,解决了现有的变频器存在着双输出混频电路复杂,导致调试难度较大和性能不稳定的问题。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