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小型柜用触头盒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392647发布日期:2019-04-13 00:35阅读:179来源:国知局
一种小型柜用触头盒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移开式电气柜用触头盒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小型柜用触头盒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的发展,供配电领域配电房的面积越来越小,小型化手车式开关柜得电越来越多的应用,传统的开关柜如KYN28型开关柜,体积较大,其三相的分支铜排在一个平面上平行排列,传统开关柜相间距离较大,铜排从触头盒出来不需要绝缘介质,小型化开关柜将传统开关柜的相间距缩小,因此在没有绝缘介质的情况下,三相铜排之间的距离不能达到安全距离要求,因此设计一种小型柜用触头盒装置是非常必要的。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小型柜用触头盒装置,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小型柜用触头盒装置,包括绝缘盒、静触头和转接铜排,绝缘盒的右侧端是敞口结构,绝缘盒的敞口端两侧设置有竖立绝缘体,静触头和转接铜排通过螺丝共同固定在绝缘盒内部。

作为本实用新型更进一步的技术方案,转接铜排下端与静触头连接,转接铜排的上端伸出绝缘盒的出口且悬伸在外部。

作为本实用新型更进一步的技术方案,转接铜排的两端平面是相互垂直的关系。

作为本实用新型更进一步的技术方案,绝缘盒的外侧面左侧套设有法兰。

作为本实用新型更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法兰的左侧端均匀的设有若干螺纹孔。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采用带有竖立绝缘体的绝缘盒,将静触头与具有两端平面相互垂直的转接铜排安装在绝缘盒,形成一个组件装置,在小型开关柜中,与转接铜排安装时,需要通过螺栓螺母固定,螺栓的长度缩短了两相之间的绝缘距离,竖立绝缘体的设立将每相所用螺栓螺母包裹在竖立绝缘体的内部,形成绝缘间隔,每相与转接铜排安装时宽度面相互平行,因此大大增加三相铜排之间的绝缘距离,为开关柜小型化的实现建造了基础。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小型柜用触头盒装置的剖视图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小型柜用触头盒装置的左视图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小型柜用触头盒装置的俯视图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小型柜用触头盒装置的立体图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绝缘盒,1-1-竖立绝缘体,2-静触头,3-转接铜排。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等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通过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对本专利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详细地说明。

实施例1

请参阅图1~4,一种小型柜用触头盒装置,包括绝缘盒1、静触头2和转接铜排3,绝缘盒1的外侧面左侧套设有法兰,所述法兰的左侧端均匀的设有若干螺纹孔,绝缘盒1的右侧端是敞口结构,绝缘盒1的敞口端两侧设置有竖立绝缘体1-1,静触头2和转接铜排3通过螺丝共同固定在绝缘盒1内部。

实施例2

本实施例是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的进一步阐述,所述转接铜排3下端与静触头2连接,转接铜排3的上端伸出绝缘盒1的出口且悬伸在外部,转接铜排3的两端平面是相互垂直的关系。

本实用新型的创新点在于,采用带有竖立绝缘体1-1的绝缘盒1,将静触头2与具有两端平面相互垂直的转接铜排3安装在绝缘盒1,形成一个组件装置,在小型开关柜中,与转接铜排3安装时,需要通过螺栓螺母固定,螺栓的长度缩短了两相之间的绝缘距离,竖立绝缘体1-1的设立将每相所用螺栓螺母包裹在竖立绝缘体1-1的内部,形成绝缘间隔,每相与转接铜排安装时宽度面相互平行,因此大大增加三相铜排之间的绝缘距离,为开关柜小型化的实现建造了基础。

上面对本专利的较佳实施方式作了详细说明,但是本专利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在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所具备的知识范围内,还可以在不脱离本专利宗旨的前提下作出各种变化。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