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建筑施工架上的管线固定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411747发布日期:2019-04-16 22:41阅读:184来源:国知局
一种建筑施工架上的管线固定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施工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建筑施工架上的管线固定装置。



背景技术:

建筑施工是指工程建设实施阶段的生产活动,是各类建筑物的建造过程,也可以说是把设计图纸上的各种线条,在指定的地点,变成实物的过程。它包括基础工程施工、主体结构施工、屋面工程施工、装饰工程施工等。施工作业的场所称为“建筑施工现场”或叫“施工现场”,也叫工地。

建筑施工中常常会使用到一种施工架,工作人员站在施工架上进行作业,在作用过程中会使用到一些电动设备,这些电动设备的电线就会散落在施工架的侧面上,由于电线众多,常常会搅在一起,在工作人员对不同地方进行作业甩动电动设备的电线时,由于相互力的作用,单个电线会拉动其他电线一起移动,使其他电线连接的电动设备从施工架上坠落,一方面电动设备坠落,造成电动设备的损坏,存在电动设备保护力低的问题,另一方面电动设备坠落,可能会砸伤施工架下方的施工人员,存在安全系数低的问题,因此我们急需设计一种管线固定装置解决以上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基于以上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建筑施工架上的管线固定装置,解决了现有建筑施工架在工作过程中,在甩动电动设备的电线时,由于相互力的作用,造成其他电动设备坠落,一方面造成电动设备的损坏,存在电动设备保护力低的问题,另一方面可能会砸伤施工架下方的施工人员,存在安全系数低的问题。

一种建筑施工架上的管线固定装置,包括第一耳式蜗壳,第一耳式蜗壳的上方设有与其配合的对接成圆筒的第二耳式蜗壳,第一耳式蜗壳与第二耳式蜗壳的一侧铰接,第一耳式蜗壳与第二耳式蜗壳的另一端通过锁紧装置活动连接,第一耳式蜗壳与第二耳式蜗壳形成的圆形腔内设有用于固定管线的卡扣机构,第一耳式蜗壳的下方连接有用于与建筑施工架连接的固定机构。

在本实用新型中,首先通过锁紧装置使第一耳式蜗壳与第二耳式蜗壳分离,再将电动设备的电线放置于卡扣机构内,再通过第一耳式蜗壳与第二耳式蜗壳配合将卡扣机构内的电线固定,再通过第一耳式蜗壳下表面的固定机构,将该设备与建筑施工架连接。在此操作过程中,通过第一耳式蜗壳与第二耳式蜗壳形成的圆形腔内的卡扣机构,实现了建筑施工架侧面多个电线的固定,解决了现有建筑施工架侧面电线散乱,不易维护的特点,通过第一耳式蜗壳下表面固定机构的设计,使该装置与建筑施工架连接,便于保护电线。本实用新型的设计解决了现有建筑施工架在工作过程中,在甩动电动设备的电线时,由于相互力的作用,造成其他电动设备坠落,一方面造成电动设备的损坏,存在电动设备保护力低的问题,另一方面可能会砸伤施工架下方的施工人员,存在安全系数低的问题。

作为一种优选的方式,锁紧装置包括与第二耳式蜗壳一侧的耳式部铰接的螺杆,第一耳式蜗壳一侧的耳式部设有与螺杆活动连接的贯穿槽,螺杆上套设有用于锁紧第一耳式蜗壳与第二耳式蜗壳的第一锁紧螺母。

作为一种优选的方式,卡扣机构包括设置在圆形腔内对接成圆板的第一半圆形卡板、第二半圆形卡板,且第一半圆形卡板与第一耳式蜗壳活动连接,第二半圆形卡板与第二耳式蜗壳活动连接,第一半圆形卡板与第二半圆形卡板相对的表面设有多个第一半圆形卡槽,第二半圆形卡板与第一半圆形卡板相对的表面上设有多个与第一半圆形卡槽对接成圆形卡槽的第二半圆形卡槽,第一半圆形卡板、第二半圆形卡板上均设有多个用于放置电线的圆孔。

作为一种优选的方式,第二半圆形卡板上表面的中部与第二耳式蜗壳通过连接板连接,连接板上方通过穿过第二耳式蜗壳的螺栓组锁紧,第一半圆形卡板下表面的两侧与第一耳式蜗壳通过连接板连接,连接板下方通过穿过第一耳式蜗壳的螺栓组锁紧。

作为一种优选的方式,第一半圆形卡板、第二半圆形卡板均由塑料材料制成。

作为一种优选的方式,固定机构包括与第一耳式蜗壳下表面中部固定连接的固定座,固定座下表面的一侧设有固定卡盘,固定座内设有横向方向的凸形腔,凸形腔远离固定卡盘的一端穿过固定座的侧面,凸形腔的凸面部纵向穿过固定座的下表面,凸形腔的底部内设有转轴,且转轴与固定座通过两轴承转动连接,转轴的一端沿凸形腔穿出固定座,且穿出固定座的转轴上套设有第二锁紧螺母,固定卡盘相对一侧的固定座上设有与转轴通过T形滑杆滑动配合活动卡盘。

作为一种优选的方式,固定卡盘与活动卡盘相对的一侧均设为锯齿面。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本实用新型的设计解决了现有建筑施工架在工作过程中,在甩动电动设备的电线时,由于相互力的作用,造成其他电动设备坠落,一方面造成电动设备的损坏,存在电动设备保护力低的问题,另一方面可能会砸伤施工架下方的施工人员,存在安全系数低的问题。

(2)本实用新型通过锁紧装置包括与第二耳式蜗壳一侧的耳式部铰接的螺杆,第一耳式蜗壳一侧的耳式部设有与螺杆活动连接的贯穿槽,螺杆上套设有用于锁紧第一耳式蜗壳与第二耳式蜗壳的第一锁紧螺母。在调节过程中,通过第一锁紧螺母与螺杆的配合,实现第一耳式蜗壳与第二耳式蜗壳的连接与固定,此连接方式,操作简单、灵活性高。

(3)本实用新型通过卡扣机构包括设置在圆形腔内对接成圆板的第一半圆形卡板、第二半圆形卡板,且第一半圆形卡板与第一耳式蜗壳活动连接,第二半圆形卡板与第二耳式蜗壳活动连接,第一半圆形卡板与第二半圆形卡板相对的表面设有多个第一半圆形卡槽,第二半圆形卡板与第一半圆形卡板相对的表面上设有多个与第一半圆形卡槽对接成圆形卡槽的第二半圆形卡槽,第一半圆形卡板、第二半圆形卡板上均设有多个用于放置电线的圆孔。在安装过程中,通过调节锁紧装置,使第一耳式蜗壳与第二耳式蜗壳分离,并在第一半圆形卡板的第一半圆形卡槽内放置电线,再通过第二半圆形卡板上的第二半圆形卡槽卡住,即将电线放置在第一半圆形卡槽与第二半圆形卡槽对接的圆形槽内,使各个电线不易缠绕,解决了现有建筑施工架侧面电线杂乱的问题,通过第一半圆形卡板、第二半圆形卡板上均设有多个用于放置电线的圆孔,适用于放置一些细电线,使该卡扣机构实用性更强。

(4)本实用新型通过第二半圆形卡板上表面的中部与第二耳式蜗壳通过连接板连接,连接板上方通过穿过第二耳式蜗壳的螺栓组锁紧,第一半圆形卡板下表面的两侧与第一耳式蜗壳通过连接板连接,连接板下方通过穿过第一耳式蜗壳的螺栓组锁紧。通过第二半圆形卡板上表面的中部与第二耳式蜗壳通过连接板连接,连接板上方通过穿过第二耳式蜗壳的螺栓组锁紧,使第二耳式蜗壳与第二半圆形卡板的连接简单、可靠、便于拆卸,第一半圆形卡板下表面的两侧与第一耳式蜗壳通过连接板连接,连接板下方通过穿过第一耳式蜗壳的螺栓组锁紧,一方面使整体结构设计更合理,另一方面使第一耳式蜗壳与第一半圆形卡板的连接简单、可靠、便于拆卸。

(5)本实用新型通过第一半圆形卡板、第二半圆形卡板均由塑料材料制成。塑料材料具有重量轻、优良的化学稳定性、优异的电绝缘性能,将第一半圆形卡板、第二半圆形卡板采用塑料材料制成,一方面防止该处电线裸露时漏电引发安全事故,另一方面使整体设备相对较轻,便于使用。

(6)本实用新型通过固定机构包括与第一耳式蜗壳下表面中部固定连接的固定座,固定座下表面的一侧设有固定卡盘,固定座内设有横向方向的凸形腔,凸形腔远离固定卡盘的一端穿过固定座的侧面,凸形腔的凸面部纵向穿过固定座的下表面,凸形腔的底部内设有转轴,且转轴与固定座通过两轴承转动连接,转轴的一端沿凸形腔穿出固定座,且穿出固定座的转轴上套设有第二锁紧螺母,固定卡盘相对一侧的固定座上设有与转轴通过T形滑杆滑动配合活动卡盘。通过固定卡盘与活动卡盘的配合设计,便于将该装置夹持在建筑施工架上,通过活动卡盘与转轴的配合设计,便于改变固定卡盘与活动卡盘的夹持尺寸,使该装置夹持在不同尺寸的建筑施工架上,增加了该装置的使用范围。

(7)本实用新型通过固定卡盘与活动卡盘相对的一侧均设为锯齿面。固定卡盘与活动卡盘上的锯齿面能增大与建筑施工架的摩擦力,使该装置与建筑施工架的连接更稳定。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2使图1的俯视图;

图中的标记为:1-活动卡盘、2-T形滑杆、3-第一半圆形卡板、4-转轴、5-第二锁紧螺母、6-螺杆、7-第一锁紧螺母、8-第一半圆形卡槽、9-第二半圆形卡槽、10-第二耳式蜗壳、11-连接板、12-螺栓组、13-圆孔、14-第二半圆形卡板、15-贯穿槽、16-第一耳式蜗壳、17-固定座、18-轴承、19-凸形腔、20-固定卡盘。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包括但不限于下列实施例。

实施例1:

一种建筑施工架上的管线固定装置,包括第一耳式蜗壳16,第一耳式蜗壳16的上方设有与其配合的对接成圆筒的第二耳式蜗壳10,第一耳式蜗壳16与第二耳式蜗壳10的一侧铰接,第一耳式蜗壳16与第二耳式蜗壳10的另一端通过锁紧装置活动连接,第一耳式蜗壳 16与第二耳式蜗壳10形成的圆形腔内设有用于固定管线的卡扣机构,第一耳式蜗壳16的下方连接有用于与建筑施工架连接的固定机构。

在本实用新型中,首先通过锁紧装置使第一耳式蜗壳16与第二耳式蜗壳10分离,再将电动设备的电线放置于卡扣机构内,再通过第一耳式蜗壳16与第二耳式蜗壳10配合将卡扣机构内的电线固定,再通过第一耳式蜗壳16下表面的固定机构,将该设备与建筑施工架连接。在此操作过程中,通过第一耳式蜗壳16与第二耳式蜗壳10形成的圆形腔内的卡扣机构,实现了建筑施工架侧面多个电线的固定,解决了现有建筑施工架侧面电线散乱,不易维护的特点,通过第一耳式蜗壳16下表面固定机构的设计,使该装置与建筑施工架连接,便于保护电线。本实用新型的设计解决了现有建筑施工架在工作过程中,在甩动电动设备的电线时,由于相互力的作用,造成其他电动设备坠落,一方面造成电动设备的损坏,存在电动设备保护力低的问题,另一方面可能会砸伤施工架下方的施工人员,存在安全系数低的问题。

实施例2:

一种建筑施工架上的管线固定装置,包括第一耳式蜗壳16,第一耳式蜗壳16的上方设有与其配合的对接成圆筒的第二耳式蜗壳10,第一耳式蜗壳16与第二耳式蜗壳10的一侧铰接,第一耳式蜗壳16与第二耳式蜗壳10的另一端通过锁紧装置活动连接,第一耳式蜗壳 16与第二耳式蜗壳10形成的圆形腔内设有用于固定管线的卡扣机构,第一耳式蜗壳16的下方连接有用于与建筑施工架连接的固定机构。

锁紧装置包括与第二耳式蜗壳10一侧的耳式部铰接的螺杆6,第一耳式蜗壳16一侧的耳式部设有与螺杆6活动连接的贯穿槽15,螺杆6上套设有用于锁紧第一耳式蜗壳16与第二耳式蜗壳10的第一锁紧螺母7。在调节过程中,通过第一锁紧螺母7与螺杆6的配合,实现第一耳式蜗壳16与第二耳式蜗壳10的连接与固定,此连接方式,操作简单、灵活性高。

作为一种优选的方式,卡扣机构包括设置在圆形腔内对接成圆板的第一半圆形卡板3、第二半圆形卡板14,且第一半圆形卡板3与第一耳式蜗壳16活动连接,第二半圆形卡板14 与第二耳式蜗壳10活动连接,第一半圆形卡板3与第二半圆形卡板14相对的表面设有多个第一半圆形卡槽8,第二半圆形卡板14与第一半圆形卡板3相对的表面上设有多个与第一半圆形卡槽8对接成圆形卡槽的第二半圆形卡槽9,第一半圆形卡板3、第二半圆形卡板14 上均设有多个用于放置电线的圆孔13。在安装过程中,通过调节锁紧装置,使第一耳式蜗壳16与第二耳式蜗壳10分离,并在第一半圆形卡板3的第一半圆形卡槽8内放置电线,再通过第二半圆形卡板14上的第二半圆形卡槽9卡住,即将电线放置在第一半圆形卡槽8与第二半圆形卡槽9对接的圆形槽内,使各个电线不易缠绕,解决了现有建筑施工架侧面电线杂乱的问题,通过第一半圆形卡板3、第二半圆形卡板14上均设有多个用于放置电线的圆孔13,适用于放置一些细电线,使该卡扣机构实用性更强。

作为一种优选的方式,第二半圆形卡板14上表面的中部与第二耳式蜗壳10通过连接板 11连接,连接板11上方通过穿过第二耳式蜗壳10的螺栓组12锁紧,第一半圆形卡板3下表面的两侧与第一耳式蜗壳16通过连接板11连接,连接板11下方通过穿过第一耳式蜗壳 16的螺栓组12锁紧。通过第二半圆形卡板14上表面的中部与第二耳式蜗壳10通过连接板 11连接,连接板11上方通过穿过第二耳式蜗壳10的螺栓组12锁紧,使第二耳式蜗壳10 与第二半圆形卡板14的连接简单、可靠、便于拆卸,第一半圆形卡板3下表面的两侧与第一耳式蜗壳16通过连接板11连接,连接板11下方通过穿过第一耳式蜗壳16的螺栓组12 锁紧,一方面使整体结构设计更合理,另一方面使第一耳式蜗壳16与第一半圆形卡板3的连接简单、可靠、便于拆卸。

作为一种优选的方式,第一半圆形卡板3、第二半圆形卡板14均由塑料材料制成。塑料材料具有重量轻、优良的化学稳定性、优异的电绝缘性能,将第一半圆形卡板3、第二半圆形卡板14采用塑料材料制成,一方面防止该处电线裸露时漏电引发安全事故,另一方面使整体设备相对较轻,便于使用。

本实施例的其他部分与实施例1相同,这里就不再赘述。

实施例3:

一种建筑施工架上的管线固定装置,包括第一耳式蜗壳16,第一耳式蜗壳16的上方设有与其配合的对接成圆筒的第二耳式蜗壳10,第一耳式蜗壳16与第二耳式蜗壳10的一侧铰接,第一耳式蜗壳16与第二耳式蜗壳10的另一端通过锁紧装置活动连接,第一耳式蜗壳 16与第二耳式蜗壳10形成的圆形腔内设有用于固定管线的卡扣机构,第一耳式蜗壳16的下方连接有用于与建筑施工架连接的固定机构。

固定机构包括与第一耳式蜗壳16下表面中部固定连接的固定座17,固定座17下表面的一侧设有固定卡盘20,固定座17内设有横向方向的凸形腔19,凸形腔19远离固定卡盘 20的一端穿过固定座17的侧面,凸形腔19的凸面部纵向穿过固定座17的下表面,凸形腔 19的底部内设有转轴4,且转轴4与固定座17通过两轴承18转动连接,转轴4的一端沿凸形腔19穿出固定座17,且穿出固定座17的转轴4上套设有第二锁紧螺母5,固定卡盘20 相对一侧的固定座17上设有与转轴4通过T形滑杆2滑动配合活动卡盘1。通过固定卡盘 20与活动卡盘1的配合设计,便于将该装置夹持在建筑施工架上,通过活动卡盘1与转轴 4的配合设计,便于改变固定卡盘20与活动卡盘1的夹持尺寸,使该装置夹持在不同尺寸的建筑施工架上,增加了该装置的使用范围。

作为一种优选的方式,固定卡盘与活动卡盘相对的一侧均设为锯齿面。固定卡盘与活动卡盘上的锯齿面能增大与建筑施工架的摩擦力,使该装置与建筑施工架的连接更稳定。

本实施例的其他部分与实施例1相同,这里就不再赘述。

如上即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上述实施例以及实施例中的具体参数仅是为了清楚表述本实用新型的验证过程,并非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仍然以其权利要求书为准,凡是运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同结构变化,同理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