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快速绝缘装置及其外层保护机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854926发布日期:2019-06-11 22:30阅读:96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表更换辅助装置的技术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快速绝缘装置及其外层保护机构。



背景技术:

为保证供电的可靠性,确保对客户的优质服务,电表需要定期更换。目前常采用带电接线的方法更换电表,先拆除旧电表再安装新电表。带电作业时,需要解开旧的接口、剪断导线、切除导线绝缘皮、拔出插在电表内的导线等操作,此时导体将会裸露在外,会有触电的危险。带电作业期间,无论是带电还是可能反供电的线路,剪断的线路需要进行绝缘处理,常用的做法是用绝缘胶带对裸露的导体进行包缠。然而,由于电表更换的工程量较大,用绝缘胶带包缠,不仅工作效率低下,也造成绝缘胶布等耗材的浪费。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快速绝缘装置及其外层保护机构,在进行带电操作时保护操作者的安全。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提供一种快速绝缘装置的外层保护机构,包括通过连接轴铰接设置的第一保护机构和第二保护机构,所述第一保护机构、第二保护机构至少部分交叉叠合形成用于放置内层夹持机构的空腔;所述第一保护机构、第二保护机构均为绝缘结构。

本实用新型的快速绝缘装置的外层保护机构,第一保护机构和第二保护机构铰接的设置使得第一保护机构和第二保护机构可以打开和闭合,便于带电操作在保护机构内进行,对裸露的导体进行全面的覆盖,保证操作者的人身安全。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保护机构包括顺次连接的第一手持部、第一连接部以及第一扇部,所述第一扇部与第一连接部之间形成有锐角夹角。通过操作第一手持部带动第一扇部转动,便于导体进入到内层夹持机构中。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手持部设有向远离连接轴一侧翘起的第一施力部。第一施力部向一侧翘起的设置符合杠杆原理,操作省力。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保护机构包括顺次连接的第二手持部、第二连接部以及第二扇部,所述第二手持部、第二连接部、第二扇部分别与第一手持部、第一连接部、第一扇部关于第一对称面对称设置,所述第一扇部与所述第二扇部同心设置。通过操作第二手持部带动第二扇部转动,便于导体进入到内层夹持机构中;第一扇部与第二扇部同心设置,两者的转动互不干扰。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扇部的直径大于所述第二扇部的直径,所述第一扇部的横截面内弧长不小于第二扇部横截面的外弧长。第一扇部罩设在第二扇部的外侧,双层绝缘保护,减小意外触电的可能性。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手持部设有向远离连接轴一侧翘起的第二施力部,所述第二施力部与第一施力部关于第二对称面对称设置。第二施力部向一侧翘起的设置符合杠杆原理,操作省力;向内挤压第一施力部和第二施力部,可打开第一保护机构和第二保护机构;可在连接轴上套设弹簧,以使得在第一施力部和第二施力部在弹力的作用下向外运动闭合。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对称面和第二对称面重合,均经过连接轴的中心线。结构紧凑,第一保护结构和第二保护结构稳定转动,有效避免两者之间的相互干扰。

进一步地,第一保护机构与第二保护机构的铰接处设有用于限制第一保护机构、第二保护机构相对位置的限位机构。控制第一保护机构、第二保护机构之间转动的相对位置,避免开口过大导致的结构松散,开口过小导致的导线无法进入的问题。

进一步地,所述限位机构包括设于第一保护机构的弧形槽以及设于第二保护机构的限位柱,所述弧形槽的圆心设于连接轴的中心线上,所述限位柱在弧形槽中滑动。限位柱在弧形槽中滑动起到定位和限位的作用,增强第一保护机构与第二保护机构相对运动的稳定性,防止开口过大或过小。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快速绝缘装置,包括如前所述的外层保护机构,还包括设于外层保护机构内侧的内层夹持机构。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本实用新型的快速绝缘装置的外层保护机构,将内层夹持机构罩设于外层保护机构的内侧,对裸露的导体进行全面地覆盖,减小意外触电的可能性,保证操作者的人身安全;

(2)本实用新型的快速绝缘装置,将裸露的导体夹入内层夹持机构中即可实现绝缘,松开裸露的导体即可完成绝缘,提高工作效率,可重复利用,且能够避免绝缘胶布等耗材的浪费。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快速绝缘装置的外层保护机构的完全闭合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快速绝缘装置的外层保护机构的部分打开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快速绝缘装置的外层保护机构的完全打开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快速绝缘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中:1-第一保护机构;11-第一手持部;12-第一连接部;13-第一扇部;14-第一施力部;2-第二保护机构;21-第二手持部;22-第二连接部;23-第二扇部;24-第二施力部;3-空腔;4-限位机构;41-弧形槽;42-限位柱;5-内层夹持机构;6-连接轴。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其中,附图仅用于示例性说明,表示的仅是示意图,而非实物图,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的限制;为了更好地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附图某些部件会有省略、放大或缩小,并不代表实际产品的尺寸;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附图中某些公知结构及其说明可能省略是可以理解的。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附图中相同或相似的标号对应相同或相似的部件;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若有术语“上”、“下”、“左”、“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附图中描述位置关系的用语仅用于示例性说明,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的限制,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的具体含义。

实施例一

如图1至图3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的快速绝缘装置的保护外层机构的结构示意图,包括通过连接轴6铰接设置的第一保护机构1和第二保护机构2,第一保护机构1、第二保护机构2至少部分交叉叠合形成用于放置内层夹持机构5的空腔3;第一保护机构1、第二保护机构2均为绝缘结构。

本实施例在实施时,第一保护机构1和第二保护机构2可以打开和闭合,带电操作在保护机构内部进行,对裸露的导体进行全面的覆盖,保证操作者的人身安全。

如图1至3所示,第一保护机构1包括顺次连接的第一手持部11、第一连接部12以及第一扇部13,第一扇部13与第一连接部12之间形成有锐角夹角,通过操作第一手持部11带动第一扇部13转动,便于导体进入到内层夹持机构5中。其中,第一手持部11设有向远离连接轴6一侧翘起的第一施力部14,符合杠杆原理的设计,操作省力。

如图1至3所示,第二保护机构2包括顺次连接的第二手持部21、第二连接部22以及第二扇部23,第二手持部21、第二连接部22、第二扇部23分别与第一手持部11、第一连接部12、第一扇部13关于第一对称面对称设置,通过操作第二手持部21带动第二扇部23转动,便于导体进入到内层夹持机构5中,第一扇部13与第二扇部23同心设置,两者之间的转动互不干扰;第二手持部21设有向远离连接轴6一侧翘起的第二施力部24,第二施力部24与第一施力部14关于第二对称面对称设置,符合杠杆原理,操作省力。本实施例实施时,向内挤压第一施力部14和第二施力部24,打开第一保护机构1和第二保护机构2;可在连接轴6上套设弹簧,以使得在第一施力部14和第二施力部24在弹力的作用下向外运动闭合。

其中,第一扇部13的直径大于第二扇部23的直径,第一扇部13的横截面内弧长不小于第二扇部23横截面的外弧长。第一扇部13罩设在第二扇部23的外侧,双层绝缘保护,减小意外触电的可能性,增加操作的安全性。第一对称面和第二对称面重合,均经过连接轴6的中心线,结构紧凑,第一保护结构和第二保护结构稳定转动,有效避免两者之间的相互干扰。

另外,第一保护机构1与第二保护机构2的铰接处设有用于限制第一保护机构1、第二保护机构2相对位置的限位机构4,控制第一保护机构1、第二保护机构2之间转动的相对位置,避免开口过大导致的结构松散,开口过小导致的导线无法进入的问题。具体地,限位机构4包括设于第一保护机构1的弧形槽41以及设于第二保护机构2的限位柱42,弧形槽41的圆心设于连接轴6的中心线上,限位柱42在弧形槽41中滑动,限位柱42在弧形槽41中滑动起到定位和限位的作用,增强第一保护机构1与第二保护机构2相对运动的稳定性,防止开口过大或过小。

实施例二

如图4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的快速绝缘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包括如实施例一的外层保护机构,还包括设于外层保护机构内侧的内层夹持机构5。本实施例在实施时,将裸露的导体夹入位于第一保护机构1和第二保护机构2内侧的内层夹持机构5,对裸露的导体进行全面的覆盖,保证操作者的人身安全。

显然,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所作的举例,而并非是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