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转速同步电动机磁极引线固定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394019发布日期:2019-08-09 22:01阅读:577来源:国知局
高转速同步电动机磁极引线固定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高转速同步电动机磁极引线固定结构。



背景技术:

在公知的技术中,同步电动机转子磁极引线的固定一直是由导电螺杆、绝缘层、铜垫片、绝缘垫片、锁紧机构等组成。这样的结构通常有以下几方面的缺陷:1)导电螺杆旋入导电杆结构复杂不便于操作,不便于拆检维修;2)导电螺杆与导电杆连接部位承担导电螺杆及磁极引线的离心力,这种结构在强度上存在安全隐患;3)磁极引线与导电螺杆的接触通过铜垫片进行导电,容易接触不良,使得导电效果不佳。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结构简单、设计新颖合理,使用效果好的高转速同步电动机转子磁极引线固定结构,解决现有技术中拆检维修不便、存在安全隐患等难题,降低成本,提高原材料利用率。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是:一种高转速同步电动机转子磁极引线固定结构,导电螺杆(3)与设置在转轴(6)轴向通孔内的导电杆装配(7)通过锥螺纹(11)连接,导电螺杆(3)通过螺纹套(4)、绝缘套(5)固定在转轴(6)的径向孔内,转子磁极引线(1)通过锁紧螺母(2)固定在导电螺杆(3)上,锁紧螺母(2)与转子磁极引线(1)电连接。

所述的导电螺杆(3)包裹了绝缘层(8);导电螺杆(3)分别与导电杆装配(7)、转子磁极引线(1)电连接;导电螺杆(3)上带有:外六角(9)、普通螺纹(10)、锥螺纹(11)。

绝缘套(5)通过螺纹套(4)将绝缘套(5)压装在导电螺杆(3)上,螺纹套(4)与转轴(6)配装。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

电机转子在高速旋转过程中,转子上的零部件会产生很大的离心力,这就要求转子上零部件具有足够的强度;电机运行时转子励磁绕组需要供电,这就要求导电机构必须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同时转子导电部件需要与转轴具有可靠的绝缘性能。本实用新型通过螺纹套将导电螺杆压紧,承担转子磁极引线固定结构在电机运转过程中产生的离心力;通过导电螺杆上的锥螺纹与导电杆装配相连接,通过锁紧螺母将转子磁极引线压紧在导电螺杆上,各导电部件接触良好,使得转子磁极引线固定结构具有良好的导电性能;通过导电螺杆上包裹的绝缘层和绝缘套使得转子磁极引线固定结构与转轴具有了完善的绝缘系统;导电螺杆上外六角结构使得导电螺杆便于安装。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外六角(9)用于将导电螺杆(3)安装在导电杆装配(7)上,普通螺纹(10)用于固定锁紧螺母(2),锥螺纹(11)用于导电螺杆(3)与导电杆装配(7)的连接。绝缘套(5)通过螺纹套(4)将绝缘套(5)压装在导电螺杆(3)上,螺纹套(4)与转轴(6)配装。

本实用新型结构设计先进、合理,易于安装,绝缘材料将导电螺杆和转轴完全隔离开,可达到极佳的绝缘效果,消除了现有结构中因导电螺杆可能拧入导电杆装配的深度不足而引起的安全隐患,解决了仅依靠导电杆装配本身螺纹,不能承受较大离心力的问题,增加转子旋转部件的安全性,该结构安装操作简单,节省安装工时,节约材料,使用效果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导电螺杆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一种高转速同步电动机转子磁极引线固定结构,其特征是:导电螺杆3与设置在转轴6轴向通孔内的导电杆装配7通过锥螺纹11连接,导电螺杆3通过螺纹套4、绝缘套5固定在转轴6的径向孔内,转子磁极引线1通过锁紧螺母2固定在导电螺杆3上,锁紧螺母2与转子磁极引线1电连接。导电螺杆3包裹了绝缘层8;导电螺杆3分别与导电杆装配7、转子磁极引线1电连接;如图2所示,导电螺杆3上带有:外六角9、普通螺纹10、锥螺纹11。绝缘套5通过螺纹套4将绝缘套5压装在导电螺杆3上,螺纹套4与转轴6配装。

本实用新型实现了机械结合与电气连通,由于导电螺杆中段带有外六角结构,便于导电螺杆拧入导电杆装配中,而且导电螺杆与转子中的导电杆装配的把合螺纹为锥螺纹,所以拧紧时就保证了足够的拧入深度,解决了常规结构中可能发生的拧入深度不足,导电部位接触不良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通过螺纹套与转轴间的螺纹连接来承担导电螺杆及安装在其上的零部件的离心力,有效保护了导电螺杆与导电杆装配间的螺纹;导电螺杆外部的绝缘层与绝缘套共同构成了导电螺杆的绝缘结构,使之完全与转轴电气隔离,这样就保证了该结构的绝缘性能,解决了常规结构中可能发生绝缘系统故障的风险。

本实用新型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机械及电气上的安全隐患,螺杆拧入深度易控制,接触面导电性好,实现更好的绝缘效果的同时可承受更大的离心力,并保证了安装的简便性。该实用新型结构原材料利用率高、需要加工的零部件少,操作简单方便,有效降低了加工以及安装成本,并可确保安全运行,易于推广使用。

该实用新型并不仅仅局限于上文中所述的具体结构形式,本领域的工程技术人员还可以在据此实用新型,做出多种变化,但任何与本实用新型等同或者类似的变化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