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达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394016发布日期:2019-08-09 22:01阅读:162来源:国知局
马达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马达。



背景技术:

公知有马达线与基板连接的马达。例如,在日本公开公报特开2016-36243号公报中记载了马达线经由连接端子而与基板连接的马达。在该专利文献1的马达中,连接端子具有贯穿插入孔,马达线穿过贯穿插入孔而与连接端子连接。

在如上所述的马达中,连接端子通过焊接而被固定于基板。这里,作为焊接的方式,可以举出浸流(flow)方式和回流(reflow)方式。在浸流方式和回流方式中,浸流方式的焊接所需的工夫少。因此,在焊接连接端子时,通过选择浸流方式,与基板上其他需要焊接的部分一起进行焊接,能够提高马达的生产性。

但是,在通过浸流方式的焊接而将连接端子固定于基板的情况下,焊料有可能堵塞连接端子的贯穿插入孔而使马达线无法穿过。因此,在将连接端子向基板上焊接的情况下,不能使用浸流方式,需要使用回流方式。因此,存在容易增加向基板上焊接连接端子的工夫、降低马达的生产性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鉴于上述情况,本实用新型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马达,该马达具有能够减少将线圈线连接于电路板的工夫从而能够提高生产性的构造。

本实用新型的示例的实施方式是马达,该马达具有:转子,其具有沿中心轴线配置的轴;定子,其与所述转子在径向上隔着间隙对置,并且具有线圈;电路板,其配置于所述定子的轴向一侧;第1连接端子,其在轴向上延伸,固定于所述电路板;以及焊料部,其固定所述电路板和所述第1连接端子。所述电路板具有在轴向上贯通所述电路板的贯通孔。所述第1连接端子具有:固定部,其穿过所述贯通孔;扩径部,其外径比所述固定部大,在比所述电路板靠轴向另一侧的位置与所述固定部相连;以及线圈线连接部,其从所述扩径部向轴向另一侧延伸。在所述线圈线连接部上连接有从所述线圈向轴向一侧延伸的线圈线。所述扩径部的外径比所述贯通孔的内径大。所述扩径部与所述电路板的轴向另一侧的面接触。所述焊料部位于所述电路板的轴向一侧的面上。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所述马达还具有基板支承部,该基板支承部在轴向上配置于所述定子和所述电路板之间,并固定有所述电路板。所述基板支承部具有在轴向上贯通所述基板支承部的开口部。所述线圈线连接部经由所述开口部向比所述基板支承部靠轴向另一侧的位置突出。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所述定子具有安装有所述线圈的定子铁芯。所述定子铁芯具有:环状的铁芯背部,其在周向上延伸;以及沿周向配置的多个齿,它们从所述铁芯背部沿径向延伸。在沿轴向观察时,所述线圈线连接部配置于在周向上相邻的所述齿之间。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所述固定部经由所述贯通孔向比所述电路板靠轴向一侧的位置突出。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所述电路板具有多个所述贯通孔。在多个所述贯通孔的每一个中设置有所述第1连接端子。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所述马达还具有固定于所述线圈线的端部的第2连接端子。所述第2连接端子与所述第1连接端子连接。所述线圈线经由所述第2连接端子与所述线圈线连接部连接。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所述马达的所述第1连接端子和所述第2连接端子中的一个端子具有沿轴向凹陷的凹部。所述第1连接端子和所述第2连接端子中的另一个端子具有与所述凹部嵌合的凸部。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所述第1连接端子具有向轴向一侧凹陷的凹部。所述线圈线插入到所述凹部而固定。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所述线圈线缠绕于所述线圈线连接部而固定。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所述线圈线连接部具有夹持并固定所述线圈线的一对夹持部。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所述马达是外转子型的马达。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示例的实施方式,提供具有能够减少将线圈线连接于电路板的工夫从而能够提高生产性的构造的马达。

由以下的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方式的详细说明,参照附图,可以更清楚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及其他特征、要素、步骤、特点和优点。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马达的剖视图。

图2是从上侧观察本实施方式的马达的一部分的图。

图3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马达的一部分的剖视图。

图4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另一例的马达的一部分的剖视图。

图5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另一例的马达的一部分的剖视图。

图6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另一例的马达的一部分的剖视图。

图7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另一例的马达的一部分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各图中,Z轴方向是将正的一侧设为上侧、将负的一侧设为下侧的上下方向。在各图中适当示出的作为假想轴线的中心轴线J的轴向与Z轴方向、即上下方向平行。在以下的说明中,只要没有特别说明,则将与中心轴线J的轴向平行的方向简称为“轴向”,将以中心轴线J为中心的径向简称为“径向”,将以中心轴线J为中心的周向简称为“周向”。

在本实施方式中,下侧相当于轴向一侧,上侧相当于轴向另一侧。另外,上侧和下侧仅是用于说明各个部分的相对位置关系的名称,实际的配置关系等可以是这些名称所示出的配置关系等以外的配置关系等。

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马达10是外转子型的马达。马达10具备托架40、转子20、定子30、电路板50、第1连接端子60、焊料部80以及第2连接端子70。

托架40具有基板支承部41、定子保持部42、轴承部43以及盖部44。即,马达10具备基板支承部41、定子保持部42、轴承部43以及盖部44。在本实施方式中,基板支承部41、定子保持部42、轴承部43和盖部44是相互不同的部件。

基板支承部41呈板面与轴向垂直的板状。基板支承部41具有在轴向上贯通基板支承部41的中央孔部41a。虽然省略了图示,但在沿轴向观察时,中央孔部41a呈以中心轴线J为中心的圆形状。

如图2和图3所示,基板支承部41具有在轴向上贯通基板支承部41的开口部41b。开口部41b配置于中央孔部41a的径向外侧。如图2所示,沿周向设置有多个开口部41b。在本实施方式中,例如设置有3个开口部41b。在沿轴向观察时,3个开口部41b配置于在周向上相邻的后述的齿31b之间。在沿轴向观察时,开口部41b呈圆形状。

如图1所示,定子保持部42呈从基板支承部41向上侧延伸的筒状。定子保持部42呈以中心轴线J为中心、在轴向两侧开口的圆筒状。定子保持部42的下侧的端部与中央孔部41a嵌合而固定。

轴承部43呈在轴向延伸的筒状。轴承部43呈以中心轴线J为中心、在轴向两侧开口的圆筒状。轴承部43与定子保持部42的径向内侧嵌合而固定。轴承部43延伸到比定子保持部42靠上侧的位置。轴承部43的下侧的端部经由中央孔部41a向比基板支承部41靠下侧的位置突出。盖部44固定于轴承部43的下侧的端部。盖部44封闭轴承部43的下侧的开口。

转子20具有轴21、磁铁保持部22以及磁铁23。轴21沿中心轴线J配置。轴21呈以中心轴线J为中心在轴向上延伸的圆柱状。轴21嵌合于轴承部43的内部。在轴21的外周面与轴承部43的内周面之间设置有间隙。轴21被轴承部43支承为能够绕中心轴线J旋转。轴21的上侧的端部向比轴承部43靠上侧的位置突出。轴21的下侧的端部被盖部44从下侧支承。

磁铁保持部22固定于轴21的上侧的端部。磁铁保持部22具有基部22a和筒部22b。基部22a固定于轴21的上侧的端部的外周面,从轴21朝向径向外侧扩展。磁铁保持部22覆盖定子30的上侧。

筒部22b是从基部22a的径向外周缘部向下侧延伸的筒状。筒部22b呈以中心轴线J为中心的圆筒状。磁铁23固定于筒部22b的内周面。筒部22b和磁铁23在基板支承部41的上侧隔着间隙对置配置。

定子30配置于基板支承部41的上侧。定子30与转子20在径向上隔着间隙对置。定子30具有定子铁芯31和多个线圈32。定子铁芯31以隔着间隙对置的方式配置在磁铁23的径向内侧。定子铁芯31具有铁芯背部31a和多个齿31b。

如图2所示,铁芯背部31a呈在周向上延伸的环状。铁芯背部31a呈以中心轴线J为中心的圆环状。如图1所示,铁芯背部31a固定于定子保持部42的外周面。由此,定子30固定于托架40。如图2所示,多个齿31b从铁芯背部31a沿径向延伸,并沿周向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多个齿31b从铁芯背部31a向径向外侧延伸。多个齿31b沿周向在整周范围内等间隔地配置。

多个线圈32安装于定子铁芯31。更具体来讲,多个线圈32分别安装于多个齿31b。将线圈线卷绕在齿31b上而构成线圈32。虽然省略图示,但构成线圈32的线圈线的端部从线圈32向下侧延伸。将从线圈32向下侧延伸的线圈线称为线圈线33。

如图1所示,电路板50呈板面与轴向垂直的板状。电路板50配置于定子30的下侧。在本实施方式中,电路板50配置于基板支承部41的下侧。由此,基板支承部41在轴向上配置在定子30与电路板50之间。电路板50固定于基板支承部41。更具体而言,作为电路板50的上侧的面的上表面50b固定于基板支承部41的下表面。在作为电路板50的下侧的面的下表面50a上设置有配线图案和各元件。由设置于电路板50的下表面50a的配线图案和各元件例如构成了逆变电路。

如图3所示,电路板50具有在轴向上贯通电路板50的多个贯通孔51。多个贯通孔51沿周向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例如设置有3个贯通孔51。在沿轴向观察时,各贯通孔51配置在与各开口部41b重合的位置。虽然省略图示,但在沿轴向观察时,贯通孔51是与开口部41b同心的圆形状。贯通孔51的内径比开口部41b的内径小。

第1连接端子60固定于电路板50。在多个贯通孔51的每一个中设置有第1连接端子60。即,在本实施方式中,例如设置有3个第1连接端子60。如图2所示,在沿轴向观察时,各第1连接端子60配置在与各开口部41b重合的位置。第1连接端子60呈在轴向上延伸的柱状。如图2和图3所示,例如,第1连接端子60呈圆柱状。如图3所示,第1连接端子60具有固定部61、扩径部62以及线圈线连接部63。

固定部61是第1连接端子60的下侧的部分。固定部61穿过贯通孔51。固定部61的外径比贯通孔51的内径小。固定部61与贯通孔51的内周面分离配置。固定部61经由贯通孔51向比电路板50靠下侧的位置突出。

扩径部62在比电路板50靠上侧的位置与固定部61相连,外径比固定部61大。扩径部62与固定部61的上侧的端部相连。在第1连接端子60的径向上,扩径部62构成向外侧突出的凸缘状的部分。扩径部62呈板面与轴向垂直的圆板状。扩径部62的外径比贯通孔51的内径大。扩径部62与电路板50的上表面50b接触。更具体而言,扩径部62与上表面50b中的贯通孔51的周缘部接触。扩径部62封闭贯通孔51的上侧的开口。扩径部62配置于开口部41b的内侧。

线圈线连接部63是第1连接端子60的上侧的部分。线圈线连接部63从扩径部62向上侧延伸。线圈线连接部63的外径比扩径部62的外径小。线圈线连接部63的外径例如与固定部61的外径相同。线圈线连接部63经由开口部41b向比基板支承部41靠上侧的位置突出。如图2所示,在沿轴向观察时,线圈线连接部63配置于在周向上相邻的齿31b之间。

图3所示的焊料部80将电路板50和第1连接端子60固定。焊料部80位于电路板50的下表面50a。在本说明书中,“焊料部位于电路板的下表面”包括焊料部的至少一部分与电路板的下表面接触。

在本实施方式中,焊料部80具有从下表面50a向下侧鼓起的部分和位于贯通孔51的内部的部分。焊料部80与下表面50a、贯通孔51的内周面、固定部61的外周面和下端面以及扩径部62的下侧的面接触。在本实施方式中,焊料部80将固定部61和扩径部62固定于电路板50。固定部61埋入焊料部80中。焊料部80是由含铅或不含铅的合金构成的焊料,例如,由浸流方式的焊接制作而成。

根据本实施方式,由于第1连接端子60固定于电路板50,因此通过将线圈线33与第1连接端子60连接,而能够经由第1连接端子60将线圈线33与电路板50连接。因此,相比于将线圈线33直接与电路板50连接的情况,更容易将线圈线33与电路板50连接。由此,即使在线圈线33的线径较小的情况下,也能够容易地将线圈线33与电路板50连接。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由于第1连接端子60中的与线圈线33连接的线圈线连接部63从配置在比电路板50靠上侧的位置的扩径部62向上侧延伸,因此线圈线连接部63配置在比电路板50靠上侧的位置。另一方面,将第1连接端子60与电路板50固定起来的焊料部80位于电路板50的下表面50a。因此,能够隔着电路板50从轴向的相反侧分别进行将线圈线33连接于线圈线连接部63的作业和将第1连接端子60固定于电路板50的焊接的作业。

由此,即使通过对电路板50的下表面50a进行浸流方式的焊接来将第1连接端子60固定于电路板50,也能够抑制焊料附着在线圈线连接部63上。因此,能够抑制对线圈线33连接于线圈线连接部63的作业的阻碍。因此,能够以浸流方式进行将线圈线连接部63固定于电路板50时的焊接,并且能够容易地进行将线圈线33连接于线圈线连接部63的作业。综上所述,根据本实施方式,获得了具有能够减少将线圈线33连接于电路板50的工夫从而能够提高生产性的构造的马达10。

另外,由于扩径部62与电路板50的上表面50b接触,因此扩径部62被电路板50从下侧支承。由此,在将线圈线33从电路板50的上侧与线圈线连接部63进行连接时,即使对线圈线连接部63施加朝向下侧的力,也能够抑制线圈线连接部63从贯通孔51脱落。因此,能够稳定地进行将线圈线33连接于线圈线连接部63的作业。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固定部61穿过贯通孔51,将第1连接端子60固定于电路板50的焊料部80位于电路板50的下表面50a。因此,通过使焊料从电路板50的下侧附着在贯通孔51和电路板50的下表面50a中的贯通孔51的周缘部,而能够将第1连接端子60焊接于电路板50。由此,在电路板50的下表面50a,能够缩小为了固定第1连接端子60而设置焊料部80的区域,从而能够增大设置配线图案和各元件的区域。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由于线圈线连接部63经由开口部41b向比基板支承部41靠上侧的位置突出,因此在将线圈线33与线圈线连接部63连接时,能够抑制线圈线33与基板支承部41接触。因此,能够抑制线圈线33与电路板50的连接不良。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由于线圈线连接部63配置于在周向上相邻的齿31b之间,因此在组装转子20前的状态下,能够从定子30的上侧视觉确认线圈线连接部63。由此,容易将线圈线33连接于线圈线连接部63。而且,能够抑制线圈线33位于齿31b的径向外侧。因此,能够抑制线圈线33与转子20接触。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由于固定部61经由贯通孔51向下侧突出,因此在进行浸流方式的焊接时,容易将固定部61焊接于电路板50。因此,能够容易且稳定地将第1连接端子60固定于电路板50。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在多个贯通孔51的每一个中设置有第1连接端子60。因此,容易将多个线圈线33与电路板50连接。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与各第1连接端子60连接的线圈线33中流动不同相位的电流。由此,能够经由电路板50和第1连接端子60向定子30提供三相交流电流。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马达10是外转子型的马达。因此,在将线圈线33与第1连接端子60连接时,能够从定子30的径向外侧进行作业。因此,能够进一步减少将线圈线33连接于电路板50的工夫。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扩径部62封闭贯通孔51的上侧的开口。因此,在对电路板50的下表面50a进行浸流方式的焊接时,能够抑制焊料经由贯通孔51而移动到电路板50的上表面50b。由此,能够进一步抑制焊料附着在线圈线连接部63上,从而能够更容易地进行将线圈线33连接于线圈线连接部63的作业。

第2连接端子70固定于线圈线33的端部。第2连接端子70是金属制的。没有特别限定第2连接端子70相对于线圈线33的固定方法。第2连接端子70例如通过压接端子与线圈线33连接。第2连接端子70在轴向上延伸。

第2连接端子70具有沿轴向凹陷的凹部71。凹部71从第2连接端子70的下侧的面向上侧凹陷。线圈线连接部63嵌合到凹部71而固定。由此,第2连接端子70与第1连接端子60连接,从线圈32向下侧延伸的线圈线33经由第2连接端子70与线圈线连接部63电连接。没有特别限定将第2连接端子70与线圈线连接部63固定起来的方法。既可以将线圈线连接部63压入固定于凹部71,也可以通过粘合剂固定线圈线连接部63的外周面与凹部71的内周面。在本实施方式中,线圈线连接部63相当于与凹部71嵌合的凸部。

这样,通过利用第2连接端子70,能够使与线圈线连接部63连接的部分的刚性大于线圈线33。因此,能够更容易地进行将线圈线33与第1连接端子60连接的作业。因此,能够进一步减少将线圈线33与电路板50连接的工夫,从而能够进一步提高马达10的生产性。特别是,根据本实施方式,通过使线圈线连接部63嵌合于凹部71,而能够容易地将线圈线33与第1连接端子60连接起来。因此,能够进一步减少将线圈线33与电路板50连接的工夫,从而能够进一步提高马达10的生产性。

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也能够采用其他结构。马达也可以像图4所示的马达110那样,是不设置第2连接端子的结构。如图4所示,在马达110中,第1连接端子160具有向下侧凹陷的凹部163a。凹部163a从线圈线连接部163的上侧的端部向下侧凹陷。线圈线33插入到凹部163a而被固定。根据该结构,由于无需设置第2连接端子,因此能够减少马达110的部件数量。没有特别限定将线圈线33与线圈线连接部163固定的方法。线圈线33例如通过焊料而固定于线圈线连接部163。在该情况下,能够采用在使熔融的焊料附着在线圈线33的前端部的状态下,将线圈线33的前端部插入到凹部163a而固定的方法。

马达也可以像图5所示的马达210那样,是第2连接端子270具有与凹部263a嵌合的凸部272的结构。如图5所示,在马达210中,第2连接端子270具有连接部271和凸部272。连接部271是供线圈线33连接的部分。凸部272呈从连接部271向下侧延伸的柱状。凸部272与第1连接端子260的凹部263a嵌合而固定。由此,经由第2连接端子270能够将线圈线33与线圈线连接部263连接起来。

像在图3所示的马达10和图5所示的马达210中所示出的那样,马达能够采用第1连接端子和第2连接端子中的一个端子具有沿轴向凹陷的凹部、第1连接端子和第2连接端子中的另一个端子具有与凹部嵌合的凸部的结构。凸部的形状既可以呈棱柱状,也可以呈圆柱状。即,例如,图3所示的马达10的作为凸部的线圈线连接部63也可以呈四棱柱状,并且图5所示的马达10的凸部272也可以呈四棱柱状状。沿凹部的轴向观察的形状可以与沿轴向观察凸部的形状相同。

马达也可以像图6所示的马达310那样,是不设置第2连接端子而将线圈线33缠绕于线圈线连接部63而固定的结构。在该情况下,线圈线33中的缠绕在线圈线连接部63上的部分例如通过焊料与线圈线连接部63固定。根据该结构,由于无需设置第2连接端子,因此能够减少马达310的部件数量。另外,通过将线圈线33缠绕于线圈线连接部63,而能够将线圈线33更牢固地与线圈线连接部63固定。

马达也可以像图7所示的马达410那样,是不设置第2连接端子而利用一对夹持部463a、463b夹持线圈线33的结构。如图7所示,在马达410中,第1连接端子460的线圈线连接部463具有一对夹持部463a、463b。一对夹持部463a、463b从扩径部62向上侧延伸。一对夹持部463a、463b在与轴向垂直的方向上对置配置。一对夹持部463a、463b的上侧的端部朝向另一夹持部突出。一对夹持部463a、463b的上侧的端部能够以彼此远离的朝向进行弹性变形。一对夹持部463a、463b夹持并固定线圈线33。

根据该结构,通过一对夹持部463a、463b,能够将线圈线33容易且牢固地固定于线圈线连接部463。具体而言,操作者使一对夹持部463a、463b的上侧的端部以彼此远离的朝向进行弹性变形而打开,将线圈线33插入到一对夹持部463a、463b之间。然后,操作者通过使一对夹持部463a、463b的上侧的端部进行复原变形,而能够使线圈线33被一对夹持部463a、463b夹持。也可以是在被一对夹持部463a、463b夹持时,使熔化的焊料附着在线圈线33中的被夹持的部分的状态。在该情况下,通过焊料也能够将线圈线33与一对夹持部463a、463b固定,能够更牢固地将线圈线33与线圈线连接部463固定。

第1连接端子只要具有固定部、扩径部和线圈线连接部即可,没有特别限定。第1连接端子可以为棱柱状。也可以是在沿轴向观察时,固定部、扩径部和线圈线连接部中的至少2个形状互不相同。例如,也可以是在沿轴向观察时固定部和线圈线连接部呈多边形状,在沿轴向观察时扩径部呈圆形状。也可以是固定部的外径和线圈线连接部的外径互不相同。固定部也可以不向贯通孔的下侧突出。也可以是线圈线连接部的上侧的端部与基板支承部的上侧的面在轴向上处在相同位置,或处在比基板支承部的上侧的面靠下侧的位置。

第2连接端子只要能够将线圈线与线圈线连接部电连接即可,没有特别限定。例如,第2连接端子也可以是树脂等绝缘体。在该情况下,能够采用通过使第2连接端子与线圈线连接部连接而使第2连接端子所保持的线圈线与线圈线连接部接触从而使线圈线与线圈线连接部电连接的结构。焊料部只要能够在电路板的下侧的面上固定第1连接端子即可,没有特别限定。焊料部也可以不设置在贯通孔的内部。

没有特别限定上述的实施方式的马达的用途。另外,在上述的各结构相互不矛盾的范围内,能够进行适当组合。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