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自供电厨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443395发布日期:2019-08-16 22:11阅读:218来源:国知局
一种自供电厨具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厨具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自供电厨具。



背景技术:

在自动食物料理机使用过程中,需要越来越多的附加功能,例如需要,通过称重传感器对主料,辅料等投入做出反馈以使料理过程中各种材料的精确,以保证整个料理制作过程和效果的最佳。然而在料理机的实际使用中,采样有线连接的模式,容易出现防水不良问题,线材老化问题,电气绝缘问题等影响安全性能的问题,同时带线的各种功能模块的精准度也受线材拖动影响。此外在厨房应用环境下,油烟较多,对外加电路的影响就更加严重。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上述部分技术缺陷,提供一种自供电厨具。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构造一种自供电厨具,包括工作线圈,靠近所述工作线圈设置的、用于接收所述工作线圈发射电磁波并转换为电能的无线接收线圈,与所述无线接收线圈连接的整流单元,与所述整流单元连接的稳压单元,与所述稳压单元连接的控制单元,以及与所述控制单元和所述稳压单元分别连接的工作电路。

优选地,还包括与所述整流单元与所述控制单元分别连接的储能单元。

优选地,所述储能单元包括电池或法拉电容。

优选地,所述整流单元包括整流桥DB1和场效应管Q1,所述整流桥DB1的交流输入端与所述无线接收线圈连接,所述整流桥DB1的直流正极输出端连接所述场效应管Q1的漏极、并经电容EC1与所述整流桥DB1的直流负极输出端连接,所述场效应管Q1的源极与所述稳压电路连接、并经电容EC2与所述整流桥DB1的直流负极输出端连接,所述场效应管Q1的栅极与所述控制单元连接。

优选地,所述稳压电路包括稳压芯片U1,所述稳压芯片U1的输入端连接所述场效应管Q1的源极、并经电容EC3接地,所述稳压芯片U1的输出端连接所述控制单元、并经电容EC4接地。

优选地,还包括与所述控制单元连接的指示灯单元和/或按键单元。

优选地,所述指示灯单元包括LED灯LED1、LED2、LED3和LED4,所述LED1、LED2、LED3和LED4的正极均与所述稳压电路连接,所述LED灯LED1的负极经电阻R1与所述控制单元连接,所述LED灯LED2的负极经电阻R2与所述控制单元连接,所述LED灯LED3的负极经电阻R3与所述控制单元连接,所述LED灯LED4的负极经电阻R4与所述控制单元连接;

所述按键单元包括按键SW1、SW2和SW3,所述按键SW1、SW2和SW3的第一端均与所述稳压电路连接,所述按键SW1的第二端与所述控制单元连接并经电阻R5接地,所述按键SW2的第二端与所述控制单元连接并经电阻R6接地,所述按键SW3的第二端与所述控制单元连接并经电阻R7接地。

优选地,所述工作电路包括用于连接上位机以使所述控制单元与所述上位机进行通信连接的射频通讯单元。

优选地,所述工作电路还包括与所述控制单元连接的称重传感器、温度传感器、位置传感器、流量传感器、水泵和电机中的一种或多种。

优选地,所述厨具包括炒菜机,所述工作线圈包括电磁加热线圈。

实施本实用新型的一种自供电厨具,具有以下有益效果:可以减少布线困扰,提高产品安全性能。

附图说明

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附图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种自供电厨具一实施例的逻辑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种自供电厨具另一实施例的逻辑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一种自供电厨具另一实施例的电路原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特征、目的和效果有更加清楚的理解,现对照附图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一种自供电厨具一实施例中,包括工作线圈10,靠近工作线圈10设置的、用于接收工作线圈10发射电磁波并转换为电能的无线接收线圈20,与无线接收线圈20连接的整流单元30,与整流单元30连接的稳压单元40,与稳压单元40连接的控制单元50,以及与控制单元50和稳压单元40分别连接的工作电路60。具体的,在正常的厨具工作中,工作线圈10用来给厨具加热,在靠近工作线圈10的位置设置无线接收线圈20,用来接收工作线圈10发射的电磁波并将其转化为电能,这里电能通常为交流电,同时通过整流单元30将该接收的交流电进行整流,以获取直流电,无线线圈接收到的是交流电能,经过整流变成直流,由于在无线接收过程,电压是强弱波动的,所以经过调压达到系统所需的电压,这里通过稳压单元40对该整流单元30的直流输出端的直流输出稳压以给后面的工作电路60供电,同时给其控制单元50进行供电,以通过控制单元50控制各工作电路60的正常工作。此外,这里控制单元50包括型号A94B114。

进一步的,如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自供电厨具还包括与整流单元30与控制单元50分别连接的储能单元70。具体的,通过在整流单元30后设置储能单元70,可以通过整流单元30的直流输出对储能单元70进行充电,可以在工作线圈10工作时,而内部工作电路60不需要工作时,通过工作的工作线圈10使无线接收线圈20和整流单元30工作,整流单元30有直流电输出,对储能单元70进行充电,当需要工作电路60工作时,在工作线圈10不工作时,也可以通过储能单元70的供电使控制单元50和工作电路60正常工作。

进一步的,储能单元70包括电池或法拉电容。具体的,这里的储能单元70可以采用充电电池,也可以采用法拉电容。

进一步的,如图3所示,整流单元30包括整流桥DB1和场效应管Q1,整流桥DB1的交流输入端与无线接收线圈20连接,整流桥DB1的直流正极输出端连接场效应管Q1的漏极、并经电容EC1与整流桥DB1的直流负极输出端连接,场效应管Q1的源极与稳压电路连接、并经电容EC2与整流桥DB1的直流负极输出端连接,场效应管Q1的栅极与控制单元50连接。具体的,无线接收线圈20L2连接整流桥DB1的交流输入端,整流桥DB1的直流输出端连接电解电容EC1,并且通过场效应管Q1控制在调压过程,整个整流单元30的输出电压,例如通过控制场效应管Q1开通的占空比,得到VPP=VPP_IN*(Q1栅极导通的占空比)。其中Q1栅极导通的占空比可以通过控制单元50控制。此外,这里电容EC2也为电解电容。

进一步的,稳压电路包括稳压芯片U1,稳压芯片U1的输入端连接场效应管Q1的源极、并经电容EC3接地,稳压芯片U1的输出端连接控制单元50、并经电容EC4接地。具体的,这里稳压芯片U1采用的型号为78L05L,其输入输出端均通过电解电容与地连接进行滤波。

进一步的,如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自供电厨具还包括与控制单元50连接的指示灯单元81和/或按键单元82。具体的,这里的指示灯单元81用来指示其内部工作电路60的工作状态,按键单元82用来触发器内部工作电路60的不同工作模式。

进一步的,指示灯单元81包括LED灯LED1、LED2、LED3和LED4,LED1、LED2、LED3和LED4的正极均与稳压电路连接,LED灯LED1的负极经电阻R1与控制单元50连接,LED灯LED2的负极经电阻R2与控制单元50连接,LED灯LED3的负极经电阻R3与控制单元50连接,LED灯LED4的负极经电阻R4与控制单元50连接;具体的,这里通过LED1亮表示储能系统电量充足,LED2亮表示储能系统电量不足,LED1、LED2灭表示储能系统没电,LED3表示电源利用状态例如是使用储能系统供电还是使用无线接收线圈20供电,LED4表示通信状态例如接受信号,发送信号或者没有通信。可以理解,这里的LED灯的数量和状态根据需要进行设置,而不局限于上述实施例中的说明。

进一步的,按键单元82包括按键SW1、SW2和SW3,按键SW1、SW2和SW3的第一端均与稳压电路连接,按键SW1的第二端与控制单元50连接并经电阻R5接地,按键SW2的第二端与控制单元50连接并经电阻R6接地,按键SW3的第二端与控制单元50连接并经电阻R7接地。具体的,按键SW1用来触发控制单元50切换进行供电模式切换使能采用无线接收线圈20直流供电还是通过储能单元70供电,按键SW2用来触发系统自检,这里的自检包括检测电压,无线线圈接收的参数,工作电路60的的工作状态等,按键SW3用来触发控制单元50控制整个系统复位。当然,这里的按键数量和功能不局限于上述说明,这里按键数量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设置,其功能顺序也可以根据需要设置。

进一步的,工作电路60包括用于连接上位机以使控制单元50与上位机进行通信连接的射频通讯单元62。具体的,这里可以通过设置射频通讯单元62实现控制单元50月上位机的通讯,这里射频通讯单元62包括但是不局限于无线通信单元,蓝牙通信单元、红外通信单元。例如采用CMT2119A全频段单发无线发射芯片。

进一步的,工作电路60还包括与控制单元50连接的称重传感器、温度传感器、位置传感器、流量传感器、水泵和电机中的一种或多种。具体的,这里工作电路60可以包括称重传感器61、温度传感器、位置传感器、流量传感器、水泵和电机中的一种或多种,这里可以理解,工作电路60为辅助用工作电路,其功耗较小或其工作时间较短,其区别于厨具内部主工作电路即需要大功率供电、长时间工作的电路。例如称重传感器61采用LC1110单点式称重传感器

进一步的,厨具包括炒菜机,工作线圈10包括电磁加热线圈。这里的厨具可以包括炒菜机,工作线圈10为电磁加热线圈,当然还有很多包含工作线圈10的厨具例如电磁炉等。

可以理解的,以上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可以对上述技术特点进行自由组合,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凡跟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范围所做的等同变换与修饰,均应属于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涵盖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