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接线盒的接线套管以及接线盒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306310发布日期:2019-07-31 19:54阅读:397来源:国知局
一种用于接线盒的接线套管以及接线盒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零件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用于接线盒的接线套管以及接线盒。



背景技术:

在装修房子时,为了保持墙体的美观,接线盒以及与线路一般都是直接预埋在墙体内部。

为了保护线路,接线盒四个侧壁上均会开设通孔,接线盒于通孔处会安装引线管,多根线路从接线盒中接出穿过引线管再与墙体外壁上的插座连接。

然而,引线管安装在墙体内部势必需要墙体预留容纳引线管的通道,且引线管因需要同时引导多根线路,直径较大,导致墙体需要留出的通道较大,另外,一面墙体内一般会同时预埋较多的接线盒,综上,容易导致降低墙体的结构强度。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实际运用中接线盒上的引线管直径较大,影响墙体的结构强度这一问题,本实用新型目的之一在于提出一种用于接线盒的接线套管,通过在接线头上开设多个接线过孔,不同的线路分别穿过不同的接线过孔从引线管中引导出去,相应增大墙体于引线管两侧的厚度,增强墙体的结构强度,具体方案如下:

一种用于接线盒的接线套管,包括引线管以及与接线盒连接的接线头,所述接线头开设有接线空腔,所述接线头远离所述接线盒的一端开设有两个以上与所述接线空腔连通的接线过孔,所述接线过孔的圆心处于同一直线上,所述接线过孔连接有所述引线管。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接线过孔呈一字设在接线头上,使得引线管呈“一”字形排布在地板内部,且引线管的内径相较现有技术中的引线管的直径相应减小,当一个接线盒中同时存在多根线路时,线路经接线盒的通孔穿过接线头的接线空腔后,不同的线路分别穿过不同接线过孔从引线管中引导出去,不会混乱,由于线路与现有技术中由一根直径较大的引线管全部引出的方式不同,使得墙壁内部无需开设较大的空间安放引线管,从而增大墙壁于引线管两侧的厚度,相较的增强墙壁的结构强度,延长墙壁的使用寿命。

进一步的,所述接线头于所述接线过孔处安装有安装套筒,所述安装套筒内部开设有卡接槽,所述引线管外壁上设有与所述卡接槽卡紧的卡接块。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引线管与安装套筒卡接连接,实现引线管与接线头的可拆卸固定连接,便于安装或更换引线管。

进一步的,所述接线头包括接线块和遮盖平板,所述接线块开设有所述接线空腔,所述遮盖平板与所述接线块可拆卸固定连接且所述遮盖平板封闭所述接线空腔。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线路经过接线空腔从接线过孔中引出后,当有线路堆叠在接线空腔中时,安装人员通过拆下遮盖平板,从而在接线空腔处将线路理顺,操作方便。

进一步的,所述遮盖平板朝向所述接线块的侧面上安装有固定件,所述接线块上开设有与所述固定件适配的固定孔。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固定件插设于固定孔中,使得遮盖平板与接线块实现可拆卸固定连接,方便操作人员安装或拆卸遮盖平板。

进一步的,所述接线块朝向所述遮盖平板的面上安装有用于卡紧线路的卡定件,所述卡定件与所述接线过孔对应设置。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线路经过接线空腔中时,将线路分别卡紧于卡定件中,再从对应的引线管中引出,使得线路稳固处于接线头中,且接线头中的线路清晰整洁,避免造成线路的缠结。

进一步的,所述卡定件设置为具有弹性的U形卡定环,且所述U形卡定环的两开口端之间的距离沿所述U形卡定环的封闭端的方向逐渐增大。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线路挤入U形卡定环不会随意出来,使得线路稳定处于U形卡定环中,从而使得线路稳固处于接线头中。

进一步的,所述接线块朝向所述接线盒的面上设有与所述接线空腔连通的连接套筒,所述连接套筒与所述接线盒的通孔螺纹连接。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连接套筒与通孔螺纹连接,实现接线头与接线盒的可拆卸固定连接,方便在接线盒上安装接线头。

进一步的,所述连接套筒内间隔设置有隔板,所述隔板将所述连接套筒内的空间分设为多个供线路穿过的通道。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线路从不同的通道中分别穿过进入接线空腔中,避免线路在连接套筒中缠结,造成线路的损坏。

进一步的,每个所述引线管上设有用于区分不同类型线路的区分条。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使得不同的线路从不同的引线管中引出,安装人员通过区分条区分不同的线路,便于安装人员清晰分辨线路的种类。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出一种接线盒,通过在通孔处安装接线套管,减小接线盒整体的大小,相应增大墙体的结构强度,具体方案如下:

一种接线盒,包括开设在接线盒侧壁上的通孔以及与通孔螺纹连接的接线套管,所述接线套管包括引线管以及与接线盒连接的接线头,所述接线头开设有接线空腔,所述接线头远离所述接线盒的一端开设有两个以上与所述接线空腔连通的接线过孔,所述接线过孔的圆心处于同一直线上,所述接线过孔连接有所述引线管。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将安装有此接线套管的接线盒设置在墙体内部,墙体内部无需预留很大的空间,使得墙体于引线管两侧的厚度相较现有技术较大,提高墙体的结构强度,且不同的线路从不同的引线管中引出,再与墙体外壁上的插座或其他设备连接,避免线路在引线管中缠结,从而避免某一线路损坏发热时导致损坏另一线路的情况发生。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如下:

(1)通过在接线头上开设多个接线过孔以及安装对应的引线管,多根线路经接线盒的通孔穿过接线头的接线空腔后,分别穿过不同接线过孔从引线管中引导出去,使得墙壁内部无需开设较大的空间安放引线管,从而增大墙壁于引线管两侧的厚度,相较的增强墙壁的结构强度,延长墙壁的使用寿命;

(2)通过在接线块中安装U形卡定环,线路挤入U形卡定环不会随意出来,使得线路稳定处于U形卡定环中,从而使得线路稳固处于接线头中。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的整体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为展示隔板的整体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为展示固定件的整体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为展示U形卡定环的整体示意图。

附图标记:1、接线盒;11、通孔;12、螺纹头;2、接线头;21、接线空腔;22、接线过孔;23、接线块;231、固定孔;24、遮盖平板;241、固定件;3、引线管;31、区分条;32、卡接块;4、安装套筒;41、卡接槽;5、连接套筒;51、螺纹槽;6、隔板;7、通道;8、U形卡定环。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及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不仅限于此。

如图1所示,一种接线盒,在接线盒1的每个侧壁上开设有通孔11,接线盒1于通孔11处安装有接线套管,通过接线套管将接线盒1内的线路接出。

具体的,接线套管包括用于引导线路的接线头2以及引线管3,接线头2于接线盒1的通孔11处与接线盒1连接。如图2所示,接线头2开设有接线空腔21,接线头2远离接线盒1的一端开设有三个与接线空腔21连通的接线过孔22,接线过孔22的圆心处于同一直线上,即接线过孔22呈“一”字排开在接线头2上,接线过孔22相应连接有引线管3,多根线路从接线盒1中穿过通孔11进过接线空腔21后,再将多根线路分别于接线过孔22中从引线管3中引出,使得引线管3在达到引出多根线路的效果的前提下,直径可相应减小,使得在预埋接线盒1和引线管3时,墙壁内部无需开设较大的空间安放引线管3,从而增大墙壁于引线管3两侧的厚度,增强墙壁的结构强度。

每个引线管3上外壁上设有用于区分不同类型线路的区分条31,区分条31可具体设为罗马数字,安装人员引导不同类型线路时可记下线路对应设有区分条31的引线管3中,避免在安装过程中混淆线路。

如图2所示,具体的,接线头2包括接线块23和遮盖平板24,接线块23整体呈梯形块,遮盖平板24相应设为梯形板,接线块23上开设有接线空腔21,遮盖平板24朝向接线块23的侧面上安装有固定件241,固定件241具体为杆状,接线块23上开设有与固定件241适配的固定孔231,固定件241插设进固定孔231中,实现接线块23与遮盖平板24的可拆卸固定连接,方便安装,且遮盖平板24将接线空腔21遮盖,从而保护接线空腔21内的线路。

如图2所示,接线块23于一侧面开设有上述接线过孔22,接线块23于接线过孔22处朝外一体对应安装有三个安装套筒4,安装套筒4内部开设有卡接槽41,引线管3外壁上设有与卡接槽41卡紧的卡接块32,卡接块32卡紧于卡接槽41中实现引线管3与接线头2的可拆卸固定连接。

如图3所示,接线块23朝向接线盒1的面上一体设有与接线空腔21连通的连接套筒5,连接套筒5内壁设有螺纹槽51,接线盒1于通孔11处设有与连接套筒5适配的螺纹头12,连接套筒5与螺纹头12螺纹连接,实现接线头2与接线盒1的可拆卸连接。

如图2所示,连接套筒5内均匀间隔设置有两块隔板6,两块隔板6将连接套筒5内的空间分设为三个供线路穿过的通道7,线路从不同通道7进入接线空腔21内,再从对应的引线管3中引出。

如图4所示,接线块23内部朝向遮盖平板24的面上固定安装有用于卡紧线路的卡定件,卡定件与接线过孔22对应设置有三个,卡定件具体设置为具有弹性的U形卡定环8,U形卡定环8的两开口端之间的距离沿封闭端的方向逐渐增大,线路挤入U形卡定环8,使得线路稳固处于接线头2中。

本实施例中,接线盒1的四个侧壁均设有接线头2和接线套管,接线盒1上安装有此种接线套管后,三个引线管3的圆心连线与墙壁的厚度方向垂直,使得在墙体内安装此种接线盒1时无需开设较大的空间安放引线管3,在方便引出接线盒1中的线路的同时,又相较地增强墙壁厚度来提高墙体的结构强度。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仅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凡属于本实用新型思路下的技术方案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前提下的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