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磁悬浮直线电机的引出线绝缘密封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722175发布日期:2019-09-20 22:10阅读:182来源:国知局
一种磁悬浮直线电机的引出线绝缘密封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磁悬浮直线电机领域,具体为一种磁悬浮直线电机的引出线绝缘密封结构。



背景技术:

通常电机的绕组线圈接头与电缆引出线之间都是通过铜铝转换接头进行压接,然后再根据电机的绝缘等级要求对电机绕组、绕组线圈接头以及压接的电缆引出线的表面涂覆浸渍漆和防护胶后烘烤,从而在表面形成绝缘密封保护层,完成其整体的绝缘密封保护。由于目前应用于磁悬浮列车的磁悬浮直线电机的绝缘等级需要满足C级要求,这就使得浸渍漆与防护胶的烘烤温度达到180℃,但是现有的电缆引出线的外部橡胶层能承受最高烘烤温度为120℃,故若磁悬浮直线电机的引出线绝缘结构采用传统电机上述传统结构,则电缆引出线往往会出现严重的老化现象(龟裂、变色、失去光泽和弹性变差等现象),无法满足绝缘密封要求,严重时影响整个电机的输出性能。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磁悬浮直线电机的引出线绝缘密封结构,其能解决磁悬浮直线电机采用传统绝缘密封方式进行绝缘密封处理结构后电缆引出线无法满足绝缘密封要求有问题。

其技术方案为,一种磁悬浮直线电机的引出线绝缘密封结构,其包括磁悬浮直线电机的绕组线圈接头和电缆引出线,其特征在于:所述绕组线圈接头外周设有绝缘防护层,具有绝缘防护层的所述绕组线圈接头与电缆引出线之间通过金属接线端子压接,并且具有绝缘防护层的所述绕组线圈接头与金属接线端子、金属接线端子与电缆引出线的接合处设有整体的密封包扎层。

进一步的,所述密封包扎层的外部设有热收缩管。

进一步的,所述密封包扎层包括玻璃纤维编织带,所述玻璃纤维编织带整体绕包绕组线圈接头与金属接线端子、金属接线端子与电缆引出线的接合处外周,所述玻璃纤维编织带表面满幅涂覆密封胶,使得密封胶能填充满玻璃纤维编织带与组线圈接头、金属接线端子以及电缆引出线之间的所有空隙。

进一步的,所述金属接线端子为铜铝接线端子。

采用本实用新型一种磁悬浮直线电机的引出线绝缘密封结构后,其只需要先将电机的绕组线圈接头与电机绕组一起进行整体的绝缘处理,从而在绕组线圈接头的外周形成绝缘防护层,再将外周具有绝缘防护层的绕组线圈接头与电缆引出线通过金属接线端子压接,因此绕组线圈接头与电机绕组在进行整体的绝缘处理过程中尤其是高温烘烤时不会对电缆引出线产生高温伤害;而外周具有绝缘防护层的绕组线圈接头、金属接线端子以及电缆引出线进行整体的绝缘绕包以及密封涂胶处理后能够在绕组线圈接头与电缆引出线的接合处形成整体的密封包扎层,从而确保接合处的绝缘密封性能;而在密封包扎层的外周套接的热收缩管,能够将接合处与外界进行进一步有效的隔离,更加保证接合处的绝缘密封性能,并使得绕组线圈接头与电缆引出线的接合段的外观更加整齐美观。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缘密封结构示意图。

图1中的各个附图标记:

1-绕组线圈接头,2-电缆引出线,3-金属接线端子,4-密封包扎层,5-热收缩管,6-绝缘防护层。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一种磁悬浮直线电机的引出线绝缘密封结构,见图1,其包括磁悬浮直线电机的绕组线圈接头1和电缆引出线2,绕组线圈接头1外周设有绝缘防护层6,具有绝缘防护层6的绕组线圈接头1与电缆引出线2之间通过铜铝接线端子3压接,具有绝缘防护层6的绕组线圈接头1与金属接线端子3、金属接线端子3与电缆引出线2的接合处设有整体的密封包扎层4;密封包扎层4的外部套设有热收缩管5。其中,金属接线端子优选铜铝接线端子。

密封包扎层包括玻璃纤维编织带,玻璃纤维编织带整体绕包具有绝缘防护层6的绕组线圈接头1与金属接线端子3、金属接线端子3与电缆引出线2的接合处外周,玻璃纤维编织带表面满幅涂覆密封胶,使得密封胶能填充满玻璃纤维编织带与绕组线圈接头、金属接线端子以及电缆引出线之间的所有空隙,从而对绕组线圈接头1、电缆引出线2与铜铝接线端子3的接合处实现有效可靠的绝缘与密封作用。

加工本实用新型的绝缘密封结构时,先对磁悬浮直线电机及其绕组线圈接头1进行整体的绝缘防护处理,从而在绕组线圈接头1的外周形成绝缘防护层6,然后将具有绝缘防护层6的绕组线圈接头1与电缆引出线2分别与金属接线端子3的两端压接,再在压接后的绕组线圈接头1与金属接线端子3的接合处外周、以及电缆引出线2与金属接线端子3的接合处外周进行整体的绝缘绕包作业,并在绝缘绕包处满幅涂覆密封胶,从而形成整体的密封包扎层4,最后再将热收缩管5接合于密封包扎层4的外周即可。其中,密封胶采用704密封胶。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进行了详细说明,但内容仅为本实用新型创造的较佳实施方案,不能被认为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创造的实施范围。凡依本实用新型创造申请范围所作的均等变化与改进等,均应仍归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专利涵盖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