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臂佩戴或腿上捆扎的便携式手机充电装置及其使用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9122732发布日期:2019-11-13 01:49阅读:652来源:国知局
手臂佩戴或腿上捆扎的便携式手机充电装置及其使用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一种手臂佩戴或腿上捆扎的便携式手机充电装置及其使用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手机功能性能的不断提升,耗电量也随之不断增大。在电池能量密度未能取得重大突破前,人们在进行较长时间户外活动时总免不了要携带各式便携式充电装置。传统便携式充电装置由外壳、电路板、电芯、充电线组成;电路板与电芯连接安装于外壳内,充电线一端通过外壳上固定的接口与电路板连接,另一端连接手机上的充电口为手机充电。传统便携式充电装置体积虽然不大,但携带时仍需要放在口袋或包内,既占用空间,取用也不方便;轻装进行登山、跑步或其他户外运动时,便携式充电装置和手机往往无处放置;户外如需在充电过程中使用手机,则需要用手同时拿着便携式充电装置和手机,使用起来既不顺手,还极易失手造成手机跌落。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便携式充电装置的不足,提供一种可手臂佩戴或腿上捆扎的便携式手机充电装置,解决使用不便的技术问题。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手臂佩戴或腿上捆扎的便携式手机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手机壳与电池盒、所述手机壳内形成放置手机的空间,在手机壳上设置有用于连接手机充电口的充电部件,所述电池盒内具有电源,在所述电池盒上设置放电部件,所述放电部件与所述充电部件进行可拆卸连接,在所述电池盒上还设置用于手臂佩戴或腿上捆扎的拴紧部件;

所述充电部件包括:手机壳后盖、手机壳前盖、转轴、手机壳后盖和手机壳前盖顶端沿横向插入转轴,手机壳前盖绕转轴转动实现开合,手机壳前盖和手机壳后盖之间形成所述放置手机的空间;

所述手机壳前盖包覆手机的边缘,在所述手机壳前盖下端开有两个矩形的卡槽,两个卡槽中间开有一矩形豁口;

所述手机壳后盖背面沿纵向中心线向自上而下分别设置有上插环、卡盘和下插环。

进一步地,在所述手机壳后盖正面下方安装有自动复位滑销,在所述自动复位滑销上水平布置有两个卡销和一个充电头,自动复位滑销手动沿手机壳后盖纵向下滑,松手后自动复位。

进一步地,所述手机壳后盖背面沿纵向中心线向自上而下分别设置有上插环、卡盘和下插环,所述卡盘为一盘装结构,边缘装有可自动复位的卡盘销,卡盘销突出卡盘边缘,并可在外力作用下向卡盘圆心移动,外力去除后自动复位;插头位于卡盘中心位置,并与充电头连接;手机壳前盖与手机壳后盖闭合时,自动复位滑销的两个卡销分别插入手机壳前盖上的两个矩形卡槽实现对手机壳前盖的锁定,手动下滑自动复位滑销,卡销与卡槽脱离接触,打开手机壳前盖。

进一步地,所述放电部件包括:在电池盒外部正面沿纵向中心线自上而下分别设置有上插销、卡盘槽、下插销,右上侧安装有自动复位锁销;电池盒内部装有蓄电池,所述蓄电池与插座、电池充电口连接,所述插座位于卡盘槽中心,并绕卡盘槽中心轴旋转;所述的上插销、下插销为分别向右、向左的“l”形结构件。

进一步地,所述的自动复位锁销的销头一侧有斜面。

进一步地,所述卡盘槽为在电池盒上垂直于上表面挖出的圆形凹槽,凹槽深度略大于卡盘厚度,凹槽与电池盒上表面相交处的半径与卡盘半径相同,随凹槽向电池盒内延伸,凹槽半径逐步增大至与所述卡盘圆心到卡盘销外沿的半径相同。

进一步地,所述拴紧部件包括:在电池盒的两侧各有一个所述绑带环,绑带穿过两个绑带环,绑带的一头固定有绑带扣;所述的绑带扣用于紧固绑带。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手臂佩戴或腿上捆扎的便携式手机充电装置的使用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通过拴紧部件将电池盒佩戴于手臂上或捆扎在腿上;

在手机壳内放置手机,将充电部件连接手机充电口;

将电池盒的放电部件与手机壳的充电部件进行连接,为手机充电;

在充电完毕后,将将电池盒的放电部件与手机壳的充电部件进行分离,使用手机。

进一步包括:

绑带穿过绑带扣拉紧,将电池盒佩戴于手臂上或捆扎在腿上;下滑自动复位滑销,将手机壳前盖打开,放入手机,松开自动复位滑销,使充电头插入手机上的充电口,关闭手机壳前盖,使卡销插入卡槽中,实现手机壳锁闭;

逆时针旋转手机壳,使手机壳挤压并划过自动复位锁销,至手机壳与电池盒外轮廓完全重合状态,上插销和下插销分别插入上插环和下插环,自动复位锁销处于复位状态,手机壳完全紧固在电池盒上,将手机壳按压在电池盒上,卡盘销嵌入卡盘槽内,插头与插座接通,在此状态下对手机进行充电和使用;

按下自动复位锁销,顺时钟转动手机壳使上插销、下插销分别与上插环、下插环脱离接触,沿手机壳上表面垂直向上轻拔手机壳,使卡盘销与卡盘槽脱离接触,脱离电池盒使用手机。

本发明实现了以下有益的技术效果:

结构简单,包括:手机壳与电池盒、所述手机壳内形成放置手机的空间,在手机壳上设置有用于连接手机充电口的充电部件,所述电池盒内具有电源,在所述电池盒上设置放电部件,所述放电部件与所述充电部件进行可拆卸连接,在所述电池盒上还设置用于手臂佩戴或腿上捆扎的拴紧部件。充电装置在手臂上佩戴或绑在腿上,解放双手,也避免了携带包裹等,使得出行更便捷;手机装入手机壳内,增强了防护性能;手机壳连同手机整体扣在电池盒上,依靠卡盘与卡盘槽紧密咬合,佩戴在手臂上,边行走、边充电的同时单手可操作手机;充电或取下手机只需按下手机壳或轻拔手机壳,避免了传统充电装置连接充电线等操作,更为方便;在卡盘与卡盘槽紧密咬合状态下,逆时针旋转手机壳,挤压并使手机壳通过自动复位锁销,上插销、下插销和上插环、下插环分别接触,实现手机壳与电池盒完全锁紧,解锁只需按下自动复位锁销,逆时针旋转手机壳并向上拔出,安全可靠。可满足手机便携充电需要,无需携带各种背包、挎包、提包存放充电装置和手机,无需将充电装置和手机放入口袋,也不用占用双手,并且手机充电和取用方便。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手臂佩戴或腿上捆扎的便携式手机充电装置分解状态立体视图;

图2是本发明的手臂佩戴或腿上捆扎的便携式手机充电装置解锁状态左上视立体图;

图3是本发明的手臂佩戴或腿上捆扎的便携式手机充电装置锁定状态左上视立体图;

图4是本发明的手臂佩戴或腿上捆扎的便携式手机充电装置手机壳后盖、绑带、绑带扣组装状态左上视立体图;

图5是本发明的手臂佩戴或腿上捆扎的便携式手机充电装置手机壳开盖状态左上视立体图;

图6是本发明的手臂佩戴或腿上捆扎的便携式手机充电装置手机壳后视立体图;

图7是本发明的手臂佩戴或腿上捆扎的便携式手机充电装置手机壳左视立体图。

附图标记示意

1—手机壳11—手机壳后盖12—手机壳前盖121—卡槽122—凹槽

13—转轴141—上插环142—下插环15—卡盘151—卡盘销16—插头

17—自动复位滑销171—充电头172—卡销2—电池盒21—卡盘槽

22—插座23—自动复位锁销241—上插销242—下插销25—绑带环

26—电池充电口3—绑带4—绑带扣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进一步说。在此需要说明的是,对于实施方式的说明用于帮助理解本发明,但不构成对本发明的限定。此外,下面所描述的本发明实施方式中所涉及到的技术特征只要彼此间未构成冲突就可以相互结合。

本发明描述中,术语“上”、“下”、“左”、“右”、“前”、“后”、“正面”、“背面”、“左上”、“右上”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便于描述本发明而不是要求本发明必须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如图1所示,本发明的一种手臂佩戴或腿上捆扎的便携式手机充电装置,包括:手机壳1与电池盒2、所述手机壳1内形成放置手机的空间,在手机壳1上设置有用于连接手机充电口的充电部件,所述电池盒2内具有电源,在所述电池盒2上设置放电部件,所述放电部件与所述充电部件进行可拆卸连接,在所述电池盒2上还设置用于手臂佩戴或腿上捆扎的拴紧部件。

作为具体的实施例,所述的手机壳包括手机壳后盖、手机壳前盖、转轴、上插环、下插环、卡盘、插头、自动复位滑销;所述的手机壳前盖下端开有两个矩形的卡槽,两个卡槽中间开有一矩形豁口,手机壳后盖和手机壳前盖顶端沿横向插入转轴,手机壳前盖可绕转轴转动实现开合,手机壳前盖和手机壳后盖之间形成放置手机的空间;所述手机壳后盖背面沿纵向中心线向自上而下分别设置有上插环、卡盘和下插环;所述自动复位滑销安装在手机壳后盖正面下方,自动复位滑销上水平布置有两个卡销和一个充电头,自动复位滑销可手动沿手机壳后盖纵向下滑,松手后自动复位;所述卡盘为一盘装结构,边缘装有可自动复位的卡盘销,卡盘销突出卡盘边缘,并可在外力作用下向卡盘圆心移动,外力去除后自动复位;所述插头位于卡盘中心位置,并与充电头连接;手机壳前盖与手机壳后盖闭合时,自动复位滑销的两个卡销分别插入手机壳前盖上的两个矩形卡槽,实现对手机壳前盖的锁定,手动下滑自动复位滑销,卡销与卡槽脱离接触,手机壳前盖可以打开。

作为具体的实施例,所述电池盒外部正面沿纵向中心线自上而下分别设置有上插销、卡盘槽、下插销,右上侧安装有自动复位锁销;所述卡盘槽为在电池盒上垂直于上表面挖出的圆形凹槽,凹槽深度略大于卡盘厚度,凹槽与电池盒上表面相交处的半径与卡盘半径相同,随凹槽向电池盒内延伸,凹槽半径逐步增大至与卡盘圆心到卡盘销外沿的半径相同;所述的上插销、下插销为分别向右、向左的“l”形结构件;所述插座位于卡盘槽中心,并可绕卡盘槽中心轴旋转;电池盒内部装有蓄电池并与插座、电池充电口连接;电池盒的两侧各有一个绑带环,绑带穿过两个绑带环,绑带的一头固定有绑带扣;所述的绑带扣可用于紧固绑带,防止绑带从手臂或腿上松脱;所述的自动复位锁销的销头一侧有斜面,该斜面在横向外力作用下销头下沉,横向外力消失后,销头上弹复位。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参照图2至图7,所述充电部件包括:手机壳后盖11、手机壳前盖12、转轴13、手机壳后盖11和手机壳前盖12顶端沿横向插入转轴13,手机壳前盖12绕转轴13转动实现开合,手机壳前盖12和手机壳后盖11之间形成所述放置手机的空间。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手机壳前盖12包覆手机的边缘,在所述手机壳前盖12下端开有两个矩形的卡槽121,两个卡槽121中间开有一矩形豁口122。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手机壳后盖11背面沿纵向中心线向自上而下分别设置有上插环141、卡盘15和下插环142。

在一个实施例中,在所述手机壳后盖11正面下方安装有自动复位滑销17,在所述自动复位滑销17上水平布置有两个卡销172和一个充电头171,自动复位滑销17手动沿手机壳后盖11纵向下滑,松手后自动复位。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手机壳后盖11背面沿纵向中心线向自上而下分别设置有上插环141、卡盘15和下插环142,所述卡盘15为一盘装结构,边缘装有可自动复位的卡盘销151,卡盘销151突出卡盘15边缘,并可在外力作用下向卡盘15圆心移动,外力去除后自动复位;插头16位于卡盘15中心位置,并与充电头171连接;手机壳前盖12与手机壳后盖11闭合时,自动复位滑销17的两个卡销172分别插入手机壳前盖12上的两个矩形卡槽121,实现对手机壳前盖12的锁定,手动下滑自动复位滑销17,卡销172与卡槽121脱离接触,打开手机壳前盖12。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放电部件包括:在电池盒2外部正面沿纵向中心线自上而下分别设置有上插销241、卡盘槽21、下插销242,右上侧安装有自动复位锁销23;电池盒2内部装有蓄电池,所述蓄电池与插座22、电池充电口26连接;所述插座22位于卡盘槽21中心,并绕卡盘槽21中心轴旋转;所述的自动复位锁销23的销头一侧有斜面。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卡盘槽21为在电池盒2上垂直于上表面挖出的圆形凹槽,凹槽深度略大于卡盘15厚度,凹槽与电池盒2上表面相交处的半径与卡盘15半径相同,随凹槽向电池盒2内延伸,凹槽半径逐步增大至与所述卡盘15圆心到卡盘销151外沿的半径相同。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的上插销241、下插销242为分别向右、向左的“l”形结构件。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拴紧部件包括:在电池盒2的两侧各有一个所述绑带环25,绑带3穿过两个绑带环25,绑带3的一头固定有绑带扣4;所述的绑带扣4用于紧固绑带3。

作为具体的实施例,本发明的手臂佩戴或腿上捆扎的便携式手机充电装置,包括手机壳1、电池盒2、绑带3、绑带扣4。所述的手机壳1包括手机壳后盖11、手机壳前盖12、转轴13、上插环141、下插环142、卡盘15、插头16、自动复位滑销17;所述的手机壳前盖12下端开有两个矩形的卡槽121,两个卡槽121中间开有一矩形豁口122,手机壳后盖11和手机壳前盖12顶端沿横向插入转轴13,手机壳前盖12可绕转轴13转动实现开合,手机壳前盖12和手机壳后盖11之间形成放置手机的空间。

作为具体的实施例,所述的手机壳前盖12包覆手机的边缘,但并不影响手机触屏及按键的使用;所述手机壳后盖11背面沿纵向中心线向自上而下分别设置有上插环141、卡盘15和下插环142;所述自动复位滑销17安装在手机壳后盖11正面下方,自动复位滑销17上水平布置有两个卡销172和一个充电头171,自动复位滑销17可手动沿手机壳后盖11纵向下滑,松手后自动复位。

作为具体的实施例,所述卡盘15为一盘装结构,边缘装有可自动复位的卡盘销151,卡盘销151突出卡盘15边缘,并可在外力作用下向卡盘15圆心移动,外力去除后自动复位;所述插头16位于卡盘15中心位置,并与充电头171连接;手机壳前盖12与手机壳后盖11闭合时,自动复位滑销17的两个卡销172分别插入手机壳前盖12上的两个矩形卡槽121,实现对手机壳前盖12的锁定,手动下滑自动复位滑销17,卡销172与卡槽121脱离接触,手机壳前盖12可以打开。

作为具体的实施例,所述电池盒2外部正面沿纵向中心线自上而下分别设置有上插销241、卡盘槽21、下插销242,右上侧安装有自动复位锁销23;所述卡盘槽21为在电池盒2上垂直于上表面挖出的圆形凹槽,凹槽深度略大于卡盘15厚度,凹槽与电池盒2上表面相交处的半径与卡盘15半径相同,随凹槽向电池盒2内延伸,凹槽半径逐步增大至与卡盘15圆心到卡盘销151外沿的半径相同。

作为具体的实施例,所述的上插销241、下插销242为分别向右、向左的“l”形结构件;所述插座22位于卡盘槽21中心,并可绕卡盘槽21中心轴旋转;电池盒2内部装有蓄电池并与插座22、电池充电口26连接。

作为具体的实施例,电池盒2的两侧各有一个绑带环25,绑带3穿过两个绑带环25,绑带3的一头固定有绑带扣4;所述的绑带扣4可用于紧固绑带3,防止绑带3从手臂或腿上松脱;所述的自动复位锁销23的销头一侧有斜面,该斜面在横向外力作用下销头下沉,横向外力消失后,销头上弹复位。

使用时,绑带3穿过绑带扣4拉紧,将电池盒2佩戴于手臂上或捆扎在腿上;下滑自动复位滑销17,将手机壳前盖12打开,放入手机,松开自动复位滑销17,使充电头171插入手机上的充电口,关闭手机壳前盖12,使卡销172插入卡槽121中,实现手机壳1锁闭;按图2所示,将手机壳1按压在电池盒2上,使卡盘销151嵌入卡盘槽21内,插头16与插座22接通,充电盒2向手机供电,可在此状态下对手机进行充电和使用;在进行剧烈运动时,为避免手机壳1脱落,可在图2所示状态下逆时针旋转手机壳1,使手机壳1挤压并划过自动复位锁销23,至图3所示手机壳1与电池盒2外轮廓完全重合状态,上插销241和下插销242分别插入上插环141和下插环142,自动复位锁销23处于复位状态,手机壳1完全紧固在电池盒2上;要脱离电池盒2使用手机时,先按下自动复位锁销23,顺时钟转动手机壳1至图2所示位置,沿手机壳1上表面垂直向上轻拔手机壳1,即可使卡盘销151与卡盘槽21脱离接触。

本发明实现了以下有益的技术效果:

结构简单,包括:手机壳与电池盒、所述手机壳内形成放置手机的空间,在手机壳上设置有用于连接手机充电口的充电部件,所述电池盒内具有电源,在所述电池盒上设置放电部件,所述放电部件与所述充电部件进行可拆卸连接,在所述电池盒上还设置用于手臂佩戴或腿上捆扎的拴紧部件。充电装置在手臂上佩戴或绑在腿上,解放双手,也避免了携带包裹等,使得出行更便捷;手机装入手机壳内,增强了防护性能;手机壳连同手机整体扣在电池盒上,依靠卡盘与卡盘槽紧密咬合,佩戴在手臂上,边行走、边充电的同时单手可操作手机;充电或取下手机只需按下手机壳或轻拔手机壳,避免了传统充电装置连接充电线等操作,更为方便;在卡盘与卡盘槽紧密咬合状态下,逆时针旋转手机壳,挤压并使手机壳通过自动复位锁销,上插销、下插销和上插环、下插环分别接触,实现手机壳与电池盒完全锁紧,解锁只需按下自动复位锁销,逆时针旋转手机壳并向上拔出,安全可靠。可满足手机便携充电需要,无需携带各种背包、挎包、提包存放充电装置和手机,无需将充电装置和手机放入口袋,也不用占用双手,并且手机充电和取用方便。

以上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作出详细说明,但本发明不局限于所描述的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对这些实施方式进行结构外形修改、设备增减、修改、替换、重新组合等仍落入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