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双玻光伏组件安装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593249发布日期:2020-01-03 10:40阅读:319来源:国知局
一种双玻光伏组件安装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光伏组件安装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双玻光伏组件安装结构。



背景技术:

双玻光伏组件指由两片玻璃和太阳能电池片组成复合层,电池片之间由导线串、并联汇集到引线端所形成的光伏电池组件。与普通光伏组件相比,除了无边框结构外,还具有耐磨损、抗腐蚀和透水率低等优点。

双玻光伏组件典型的安装方式是,利用设置在双玻光伏组件长边边缘的压块将其与支架固定。由于双玻光伏组件比较重,且机械抗弯能力差,利用压块完成安装后,双玻光伏组件因自重,中间会出现凹陷现象,不仅影响光伏光伏组件的外观,而且会影响其使用寿命。

为了克服压块安装存在的上述技术问题,现有技术中出现一种挂钩安装方式,利用结构胶预先在双玻光伏组件的背面(非边缘处)粘接多个连接件,利用连接件上的孔位与支架上的孔连接实现固定,该安装方式在孔位对准前,需要将双玻光伏组件预先放置在支架上,由于双玻光伏组件的玻璃背板的摩擦力小,为了防止双玻光伏组件从支架上滑落,需要安装人员在双玻光伏组件的下方扶助。安装时,需要将双玻光伏组件从预先放置位置移动至正确安装位置,而且需要将孔位先对准、再紧固,即对孔位的对准精度要求高,因此存在安装不便、不能一次完成安装和安装效率低等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双玻光伏组件安装结构。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双玻光伏组件安装结构,包括双玻光伏组件、连接机构和支架,连接机构粘接在双玻光伏组件的背面,支架与连接机构卡接;连接机构包括连接本体和固定夹,连接本体的一面与双玻光伏组件的背面粘接、另一面上设置固定夹;固定夹与连接本体相对的一面设置第一倒刺,支架上设置与第一倒刺卡接的第二倒刺。

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双玻光伏组件与支架安装前,将连接机构粘接在双玻光伏组件的背面,安装时,连接机构中的固定夹夹持在支架上,即固定夹的开口完全贴合支架并在支架上产生夹紧力,完成双玻光伏组件的固定安装。连接机构粘接在双玻光伏组件的背面,为双玻光伏组件提供支撑力,而非双玻光伏组件的长边边缘,因此,能够避免现有的压块安装存在的双玻光伏组件中间凹陷问题。而且,采用固定夹在支架上产生的夹紧力实现紧固,无需在支架和连接机构上开设安装孔,避免孔位对准而造成的安装不便和安装效率低等技术问题。再者,固定夹推入支架且第一倒刺越过支架上的第二倒刺,并与之卡合后,能够避免固定夹与推入方向相反方向的滑动,以提升连接机构与支架连接的稳定性。且第一倒刺能够刺破支架实现接地,不需要另外增设接地装置,简化结构的同时,提高了接地效率。

优选地,连接本体为几字形结构,包括底板、两个支撑板和两个粘接板,两个支撑板分别设置在底板的两侧;粘接板对应设置在支撑板的一端,且均向远离底板的方向延伸;两个粘接板均粘接于双玻光伏组件的背面,固定夹设置在底板上。

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由底板、两个支撑板和两个粘接板构成几字形的连接本体属于板筋结构,实现支撑双玻光伏组件的同时,具有重量轻和较好的抵抗变形的能力。通过两个粘接板将连接本体与双玻光伏组件粘接,粘接时,与粘接板连接的两个支撑板便于抓取连接本体,具有便于安装的优点。而且,粘接板实现粘接,具有节约粘接材料的优点。

优选地,底板、两个支撑板和两个粘接板构成一体式几字形连接本体。

优选地,固定夹的外侧面设置加强筋。

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固定夹的外侧面设置加强筋,能够在不加大固定夹厚度的和优化固定夹材质的情况下,从整体上增加固定夹的强度和刚度,最终优化通过固定夹实现的双玻光伏组件与支架的固定效果。

优选地,支架包括固定板,自固定板的一端向上折弯形成的加强板、自固定板的另一端向上折弯形成的过渡板,自过渡板向加强板的方向折弯形成的卡接板;第二倒刺设置在卡接板上。

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由固定板、加强板、过渡板和卡接板形成近似g形支架,其中,固定板用于实现支架与光伏系统中的其他零部件连接,加强板能够增强支架整体的稳定性和强度。过渡板起到支撑作用,卡接板则卡装于固定夹内,利用固定夹对卡接板的夹紧力和第一倒刺与第二倒刺的卡接力,实现连接机构与支架的紧固。整体上具有结构简单、稳定性强优点。

优选地,第一倒刺的顶点至底板的垂直距离小于卡接板的厚度。

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第一倒刺的顶点至底板的垂直距离小于卡接板的厚度,在固定夹推入卡接板时,第一倒刺顶尖和底板之间的距离被卡接板扩大,以使固定夹推入卡接板内,推入后,由于第一倒刺的顶点至底板的垂直距离小于卡接板的厚度,固定夹在卡接板上产生一定的夹持力,进一步优化固定夹和支架的固定效果。

优选地,第一倒刺的顶点至底板的垂直距离较卡接板的厚度小0.2毫米至0.5毫米。

优选地,固定夹由底板的一部分开分离槽并弯折形成。

优选地,连接机构通过结构胶与双玻光伏组件的背面粘接。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双玻光伏组件安装结构,能够避免现有的压块安装存在的双玻光伏组件中间凹陷问题。而且,采用固定夹在支架上产生的夹紧力实现紧固,无需在支架和连接机构上开设安装孔,避免孔位对准而造成的安装不便和安装效率低等技术问题。固定夹和支架上分别设置能够卡接的第一倒刺和第二倒刺,提升固定夹和支架卡接稳定性的同时,实现固定即接地,以优化接地方式和提高接地效率。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提供的双玻光伏组件安装结构的主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提供的连接机构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2的主视示意图;

图4是图2的左视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提供的双玻光伏组件与连接机构连接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个实施例的支架的主视示意图;

图7是应用了双玻光伏组件连接结构的双玻光伏系统(示例)。

其中:1.双玻光伏组件,2.连接机构,20.连接本体,200.底板,201.支撑板,202.粘接板,203.分离槽,21.固定夹,22.第一倒刺,23.加强筋;3.支架,30.第二倒刺,31.固定板,32.加强板,33.过渡板,34.卡接板;4.结构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说明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

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他方式来实施,因此,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为了解决双玻光伏组件安装过程中存在的安装不便和安装效率低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安装方便且安装效率高的双玻光伏组件安装结构。

参见图1至图5,本实用新型涉及的双玻光伏组件安装结构的一个实施例,包括双玻光伏组件1、连接机构2和支架3,连接机构2粘接在双玻光伏组件1的背面,支架3与连接机构2卡接。连接机构2包括连接本体20和固定夹21,连接本体20的一面与双玻光伏组件1的背面粘接、另一面上设置固定夹21。固定夹21与连接本体20相对的一面设置第一倒刺22,支架3上设置与第一倒刺22卡接的第二倒刺30。

在本实施例中,能够通过连接机构2将双玻光伏组件1一次性卡接至支架3上,相对于现有技术中,通过连接机构和支架孔位对准后实现固定相比,具有安装方便和安装效率高的优点。连接机构2在与支架3卡接前,将其粘接至双玻光伏组件1的背面,具体粘接位置优选为,与双玻光伏组件1的长度方向一致,且与双玻光伏组件1的边缘具有合适的距离,合适的距离指的是将双玻光伏组件1通过连接机构2安装至支架3上后,双玻光伏组件1不会因自重而出现内凹。粘接至双玻光伏组件1上的连接机构2的数量优选为偶数个,其按照上述优选粘接位置均布在双玻光伏组件1的背面,以为双玻光伏组件1提供均衡的支撑力。

连接机构2包括连接本体20、固定夹21和第一倒刺22,连接本体20的一面可以通过结构胶4按照上述优选粘接位置粘接至双玻光伏组件1的背面,连接本体20的另一面上设置固定夹21。固定夹21可以一体设置于连接本体20的另一面,也可以是相对于连接本体20独立,且通过粘接、焊接等现有紧固方式与连接本体20紧固连接。固定夹21的开口方向优选为与双玻光伏组件1安装后的倾斜方向一致。一个连接本体20上设置的固定夹21的数量和设置位置不做具体限定,根据双玻光伏组件1自重选择,即当待安装的双玻光伏组件1较重时,一个连接本体20上可以均布数量较多的固定夹21,并设置与固定夹21数量相适配的支架3,以为双玻光伏组件1提供足够且均衡的支撑力。当待安装的双玻光伏组件1较轻时,一个连接本体20上可以均布数量较少的固定夹21。第一倒刺22设置在固定夹21与连接本体20相对的一面,第一倒刺22具有倾斜角度,倾斜方向与安装后双玻光伏组件1的倾斜方向相反,设置在支架3上且与第一倒刺22卡接的第二倒刺30也具有倾斜角度,其倾斜方向与第一倒刺22的倾斜方向相反。第一倒刺22和第二倒刺30的倾斜方向,使固定夹21向支架3推入时,第一倒刺22和第二倒刺30“背对背”,第二倒刺30对于第一倒刺22具有导向作用,以便于固定夹21推入支架3,而当第一倒刺22越过第二倒刺30时,由于第一倒刺22和第二倒刺30的倾斜方向相反,使第一倒刺22能够与第二倒刺30卡接,以实现固定夹21相对于支架3具有相对固定的位置。

第一倒刺22能够刺破支架3实现接地,不需要另外增设接地装置,简化结构的同时,提高了接地效率。

双玻光伏组件1可以是单个组件,也可以是由多个双玻光伏组件1构成的阵列式双玻光伏组件。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进一步地,连接本体20为几字形结构,包括底板200、两个支撑板201和两个粘接板202,固定夹21设置在靠近支架3的底板200的一面;两个支撑板201分别设置在底板200的两侧;一个粘接板202对应设置在一个支撑板201的一端,且均向远离底板200的方向延伸;两个粘接板202均粘接于双玻光伏组件1的背面。

在本实施例中,由底板200、两个支撑板201和两个粘接板202构成几字形的连接本体20属于板筋结构,实现支撑双玻光伏组件1的同时,具有重量轻和较好的抵抗变形的能力。通过两个粘接板202将连接本体20与双玻光伏组件1粘接,粘接时,与粘接板202连接的两个支撑板201便于抓取连接本体20,具有便于安装的优点。而且,粘接板202实现粘接,具有节约粘接材料的优点。

连接本体20采用具有一定刚度和强度的金属或非金属材料制成。

作为本实施例的一种优选方案,两支撑板201与底板200均垂直紧固连接。

作为本实施例的一种可选方案,两支撑板201均向底板200的外侧倾斜或向底板200的内侧倾斜,以形成喇叭状或收口状结构。两支撑板201向外侧或内侧倾斜的角度可以相等或不相等。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进一步地,底板200、两个支撑板201和两个粘接板202采用冲压等现有成形方式构成一体式几字形连接本体20。一体式几字形连接本体20具有易于成形、结构稳定等优点。当然,底板200、两个支撑板201和两个粘接板202也可以是相互独立的板状结构,通过焊接或粘接等现有紧固方式实现紧固连接。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进一步地,固定夹21的外侧面设置加强筋23,加强筋23的形状拟合固定夹21外侧面的形状,以实现对整个固定夹21的加强。采用加强筋23实现固定夹21的加强,不需要加大固定夹21自身的厚度、不需要特殊选材。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进一步地,支架3是由板折弯形成的近似g形结构,包括固定板31,自固定板31的一端向上折弯形成的加强板32、自固定板31的另一端向上折弯形成的过渡板33,自过渡板33向加强板32的方向折弯形成的卡接板34;第二倒刺30设置在与底板200相对的卡接板34的一面。

使用时,通过固定板31将支架3整体紧固至地面或光伏系统中的其他构件上,过渡板33确保通过连接机构2安装的双玻光伏组件1与地面或者其他构件具有一定的距离,以避免对双玻光伏组件1的损坏。加强板32用于提高支架3整体的强度和刚度。卡接板34是与固定夹21卡接的部分,卡接板34向便于固定夹21推入的方向延伸。

作为本实施例的一种可选方案,固定板31、加强板32、过渡板33和卡接板34可以是相互独立的平板状结构,采用焊接、粘接、螺栓或螺钉等紧固方式紧固形成g形支架3。

当然,支架3的形状也不仅限于g形,还可以是近似c形。

支架3采用具有一定强度和刚度的金属或非金属材料支撑。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进一步地,第一倒刺22的顶点至底板200的垂直距离小于卡接板34的厚度。在固定夹21推入卡接板34时,由于卡接板34的厚度大于第一倒刺22的顶点至底板200的垂直距离,因此,固定夹21的开口被扩大,以便于固定夹21推入卡接板34,当固定夹21上的第一倒刺22越过支架3上的第二倒刺30后,固定夹21的开口在其自身的弹性作用下缩小,以在卡接板34上形成夹持力,同时,第一倒刺22和第二倒刺30之间的相互卡接,进一步地优化了固定夹21和支架3之间的位置固定。

作为本实施例的一个优选方案,第一倒刺22的顶点至底板200的垂直距离较卡接板34的厚度小0.2毫米至0.5毫米。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进一步地,具体参见图2,固定夹21由底板200的一部分开分离槽203并折弯形成。具体地,沿底板200的长度方向、宽度方向切割形成u形的裂缝,沿u形的裂缝将底板200的一部分向远离底板200的方向弯折,此时,在底板200上形成分离槽203,分离槽203对应的底板200的一部分折弯形成固定夹21。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进一步地,具体参见图5,连接机构2通过结构胶4与双玻光伏组件1的背面粘接。

在本实施例中,双玻光伏组件1与支架3安装前,在连接机构2的两粘接板202上涂覆结构胶4,并将两粘接板202粘接在双玻光伏组件1的背面,用力按压连接机构2,使结构胶4从两粘接板202溢出,代表两粘接板202和双玻光伏组件1之间已经填充结构胶4。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连接机构2为不锈钢或65mn弹簧钢中的一种。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双玻光伏组件安装结构的具体实施例,如图1至图7所示:

包括双玻光伏组件1,通过结构胶4粘接在双玻光伏组件1背面的四个相同的连接机构2(具体参见图7),以及与四个连接机构2分别卡接的支架3。

其中,双玻光伏组件1为单个组件。

连接机构2包括连接本体20、与连接本体20一体设置的固定夹21,以及一体设置在固定夹21上的第一倒刺22。其中,连接本体20是钢板折弯形成的一体式几字形结构,包括一个底板200、与底板200垂直的两个的支撑板201以及由支撑板201一端向远离底板200方向且与底板200平行的粘接板202。结构胶4涂覆在粘接板202上,实现连接机构2与双玻光伏组件1的粘接。固定夹21设置在底板200的外侧面,且开口方向与双玻光伏组件1安装后的倾斜方向一致。第一倒刺22设置在固定夹21与底板200相对的一面,且第一倒刺22向远离固定夹21开口方向倾斜。固定夹21的外侧面设置与其形状拟合的加强筋23。

具体参见图6,支架3是钢板折弯形成的一体式近似g字形结构,包括固定板31,固定板31的一端向上折弯形成加强板32、固定板31的另一端向上折弯过渡板33,过渡板33向加强板32的方向折弯形成卡接板34。第二倒刺30设置在与底板200相对的卡接板34的一面。第二倒刺30向与第一倒刺22相反的方向倾斜。

下面将详细阐述本实施例的具体使用方法:

双玻光伏组件1与支架3安装前,在连接机构2的两粘接板202上涂覆结构胶4,并将两粘接板202粘接在双玻光伏组件1的背面,用力按压连接机构2,使结构胶4从两粘接板202溢出,代表两粘接板202和双玻光伏组件1之间已经填充结构胶4。一个双玻光伏组件1的背面通过上述方式粘接4个连接机构2。

双玻光伏组件1与支架3安装时,将每一个固定夹21的开口对准支架3的卡接板34,受双玻光伏组件1的自重和安装人员的推力将固定夹21推入卡接板34,当第一倒刺22越过并与第二倒刺30的卡合时,固定夹21的开口与卡接板34完全贴合并对卡接板34产生一定的夹紧力,实现双玻光伏组件1的固定安装。同时,第一倒刺22刺破卡接板34,以实现漏电接地。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