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屋面光伏支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148561发布日期:2020-03-24 15:59阅读:558来源:国知局
一种屋面光伏支架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太阳能光伏支架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屋面光伏支架。



背景技术:

随着全球的能源紧缺与环境污染的加剧,太阳能这一用之不尽取之不竭,无污染无能耗资源备受世界各地人们的青睐,其中屋顶分布式光伏发电是目前国家大力支持的新能源项目之一,其利用屋顶设置光伏板进行光能的二次利用,在屋顶光伏发电过程中需要用专用的支架来固定光伏板,支架主要有横梁和斜梁互相连接组成,支架的安装方式决定了屋顶光伏投资的成本以及使用寿命。

对于传统的光伏支架安装系统,需要有前立柱、后立柱、斜撑和混凝土基础,系统整体高度在2米以上,在风暴等恶劣天气光伏方阵很容易移位,另外混凝土基础选择提前预制方式且使用的量比较大增加了整个系统对屋面的压力,不仅对施工造成不便,在混凝土基础与屋面结合位置不平整、粘结度差,使整个仿阵倾斜误差增加及降低了系统的牢固性。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为了弥补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了一种屋面光伏支架。

本实用新型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实现的:一种屋面光伏支架,包括固定在屋面上的两个底座,所述两个底座上分别固定第一立柱和第二立柱,第一立柱和第二立柱的高度从前到后呈阶梯状,所述第一立柱和第二立柱上分别通过连接件固定斜梁,斜梁的前端通过连接件固定在屋面上,斜梁的尾端通过连接件固定背拉,所述背拉的尾端通过连接件固定在屋面上;所述底座上通过模具固定混凝土基础,上述底座、第一立柱、第二立柱、斜梁、背拉和混凝土基础共同构成一个支架单元,若干平行的支架单元通过横梁连接。

优选的,所述斜梁通过螺栓穿过连接件背面的孔ii分别与通过螺栓穿过连接件两侧孔i的第一立柱、第二立柱、背拉连接。

优选的,所述第一立柱、第二立柱分别通过底座背面的第二螺栓与底座连接。

优选的,所述底座通过对应设置的第一螺栓固定在屋面上。

优选的,所述斜梁的前端、背拉的尾端通过螺栓穿过连接件两侧的孔i与通过螺栓穿过连接件背面孔ii的屋面连接。

优选的,所述屋面上设置与支架单元相对应的檩条。

优选的,所述屋面上的檩条通过对应设置的第一螺栓与底座连接。

优选的,所述屋面上的檩条通过螺栓穿过连接件背面孔ii分别与通过螺栓穿过连接件两侧的孔i的斜梁的前端、背拉的尾端连接。

优选的,所述横梁之间的距离为750~900mm。

由于上述技术方案的运用,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下列优点: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光伏支架没有使用前立柱,规避了传统方阵高的弊端;通过在支架与底座设置的混凝土基础,无需预埋u型螺栓,不仅加大的了房屋与基础的粘结度,而且对于立柱与底座位置的防水起到很好的保护作用;混凝土基础相对传统的同规模的阵列用量相对较少,减轻了对屋面的压力;在方阵背部加有背拉,增加了方阵与屋面的结合点,大大提高了系统的稳定性;通过采用连接件将斜梁、立柱、背拉、檩条连接起来,结构简单、安装方便、使用寿命长、节约成本,具有良好的实用性。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底座和立柱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模具和第一立柱、底座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模具和第二立柱、底座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连接件结构示意图;

图6为斜梁和横梁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中,1、第一立柱,2、第二立柱,3、斜梁,4、背拉,5、底座,6、混凝土基础,7、横梁,8、檩条,9、连接件,10、模具,11、第一螺栓,12、第二螺栓,13、孔i,14、孔ii,15、支架单元。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如图1、图2所示,一种屋面光伏支架,包括包括固定在屋面上的两个底座,分别固定在底座5上且高度从前到后曾阶梯状的第一立柱1和第二立柱2,第一立柱1、第二立柱2分别通过底座5背面的第二螺栓12与底座5连接,本实用新型中没有使用前立柱,规避了传统方阵高的弊端。如图3、图4所示,底座5上通过模具10固定混凝土基础6,通过在支架与底座位置现场制作混凝土基础6,无需预埋u型螺栓,不仅加大的了房屋与基础的粘结度,而且对于立柱与底座位置的防水起到很好的保护作用,混凝土基础6相对传统的同规模的阵列用量相对较少,减轻了对屋面的压力。如图1、图5所示,所述第一立柱1和第二立柱2上分别通过连接件9固定斜梁3,斜梁3通过螺栓穿过连接件9背面的孔ii14分别与通过螺栓穿过连接件9两侧孔i13的第一立柱1、第二立柱2、背拉4连接。在方阵背部加有背拉4,增加了方阵与屋面的结合点,大大提高了系统的稳定性。上述底座5、第一立柱1、第二立柱2、斜梁3、背拉4和混凝土基础6共同构成一个支架单元15。

上述中的底座5通过对应设置的第一螺栓11固定在屋面上,斜梁3的前端、背拉4的尾端通过螺栓穿过连接件9两侧的孔i13与通过螺栓穿过连接件9背面孔ii14的屋面连接。

如图1、图2、图5所示,还可以在屋面上设置与支架单元15相对应的檩条8,底座5通过对应设置的第一螺栓11固定在屋面上的檩条8上,斜梁3前端通过连接件9固定在屋面檩条8上,斜梁3的尾端通过连接件9固定背拉4,背拉4的尾端固定在屋面檩条8上,此时,斜梁3的前端、背拉4的尾端通过螺栓穿过连接件9两侧的孔i13与通过螺栓穿过连接件9背面孔ii14的檩条8连接。

通过采用连接件9将斜梁3、第一立柱1、第二立柱2、背拉4连接起来,使支架单元15的结构更加简单、安装方便、节约成本,具有良好的实用性。如图6所示,若干平行的支架单元15之间通过平行设置的横梁7连接,横梁7之间的距离为750~900mm,本实用新型横梁7设置为4根。

本实用新型具体具体制作步骤如下:

步骤一,通过第一螺栓11将底座5固定在屋面檩条8或者直接固定在屋面上,做防水处理;

步骤二,将第一立柱1、第二立柱2分别垂直置于底座5内,做预固定处理;

步骤三,截取斜梁3预固定在第一立柱1、第二立柱2上面,测量斜梁3与水平线的角度,确定夹角后,固定第一立柱1、第二立柱2,撤掉斜梁3,本实用新型中采用水平仪测量角度;

步骤四,将底座5位置的屋面进行打磨清扫干净,固定好模具10,将搅拌均匀的混凝土浇灌在模具10内,现场制作混凝土基础6,待混凝土基础6成型牢固后撤掉模具10;

步骤五,用连接件9将斜梁3固定在第一立柱1、第二立柱2上,斜梁3前端用连接件9固定在屋面檩条8或者直接固定在屋面上;

步骤六,在斜梁3的尾端通过连接件9固定背拉4,背拉4的另一端固定在屋面檩条8或者直接固定在屋面上;

步骤七,按照在光伏电站的规模大小组装多个平行设置的支架单元15,在斜梁3上布置4根横梁7,支架单元15通过横梁7连接。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