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水轮发电机井式机座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137096发布日期:2020-06-17 00:47阅读:209来源:国知局
一种水轮发电机井式机座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水轮发电机设备,尤其涉及一种水轮发电机井式机座结构。



背景技术:

定子机座是水轮发电机定子部分的主要结构部件,是用来固定定子铁心和支撑发电机主体结构的重要部件。定子机座的结构设计要求既能承受定子绕组短路时产生的切向力和半数磁极短路时产生的单边磁拉力,又要能承载发电机额定运行时的轴向总负荷,同时还要承受各种运行工况下的热膨胀力。

定子机座一般采用钢板焊接结构,传统的立式机组机座主要由壁、环、立筋等零件焊接而成。因机座需承受轴向荷重、定子自重及电磁扭矩和短路切向剪力,所以机座必须要有足够的刚度承受轴向力和切向力。

而传统立式机组机座的向心立筋在承受切向力时存在不足,必须依靠机座壁来承受切向力。从而在设计过程中为使机座有足够的切向力承受能力而加厚机座壁,这样就会使机组成本上升。传统的立式机组机座都采用整圆结构,所以机座壁还须弯型,将进一步提升成本和增加生产周期。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针对传统立式机组定子基座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种水轮发电机井式机座结构。

为了达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为:

本实用新型涉及的一种水轮发电机井式机座结构,包括铁心层和出线层,出线层焊接于铁心层上方,出线层上设有线夹垫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铁心层包括上下间隔布置的第一环板,以及若干组长筋板、出风口筋板组件和吊柱,长筋板、出风口筋板组件和吊柱的上下两端分别与上下侧的第一环板焊接,长筋板和出风口筋板组件按照圆周间隔布置,吊柱竖向设置于出风口筋板组件处;所述的出线层包括两块上下间隔布置的第二环板、若干主支撑和辅助支撑,主支撑和辅助支撑的上下端分别与上下侧的第二环板焊接,主支撑每间隔90°设置一道,辅助支撑按照圆周均匀布置于第二环板之间,所述的线夹垫板的两侧分别焊接于辅助支撑上。

所述的长筋板用于代替传统机座的机座壁,本实用新型不再设置基座壁。

优选地,所述的长筋板、出风口筋板组件和吊柱均设置四组。

优选地,所述的长筋板的布置方向与第一环板的直径平行,长筋板的两端分别与第一环板的外圈对齐,每块长筋板的外侧均焊接有若干块第一短筋板。

优选地,所述的出风口筋板组件由两块出风口筋板组成,两块出风口筋板相互垂直并呈“八”字形,两块出风口筋板外端的间距小于内端的间距。出风口筋板组件用于安装空冷器并起到导风的作用,同时还起到支撑的作用。

优选地,所述的主支撑采用盒形筋。盒形筋由三块筋板组成,三块筋板相互焊接组合形成三角形结构,有助于提高主支撑的轴向力和切向力的承受能力。

优选地,所述的辅助支撑包括若干第二短筋板和若干v形筋,出线层的左半部分采用第二短筋板作为辅助支撑,右半部分采用v形筋作为辅助支撑。

采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涉及的水轮发电机井式机座结构中,铁心层和出线层均不含任何弯形件;铁心层由若干组长筋板作为支撑,并且在长筋板的外侧焊接若干第一短筋板;出线层由主支撑和辅助支撑配合支撑,主支撑采用盒形筋,辅助支撑包括若干相互配合的第二短筋板和若干v形筋,使铁心层和出线层在承受切向力上有非常好的性能。

2、本实用新型铁心层的长立筋充当了机座壁,从而可以省去机座壁,节省了生产成本和生产时间。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涉及的水轮发电机井式机座的左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涉及的水轮发电机井式机座的右视图;

图3是铁心层的水平剖面图;

图4是出线层的水平剖面图。

标注说明:1-铁心层,11-第一环板,12-长筋板,13-出风口筋板组件,131-出风口筋板,14-吊柱,15-第一短筋板,2-出线层,21-线夹垫板,22-第二环板,23-主支撑,24-第二短筋板,25-v形筋。

具体实施方式

为进一步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内容,结合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但不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结合附图1和2所示,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水轮发电机井式机座结构包括铁心层1和出线层2,铁心层1设置两层且上下两层铁心层1通过焊接的方式连接,出线层2焊接于铁心层1上方,出线层上设有线夹垫板21,用于安装出口母线。

结合附图1~3所示,所述的铁心层1包括上下间隔布置的第一环板11,以及若干组长筋板12、出风口筋板组件13和吊柱14,长筋板12、出风口筋板组件13和吊柱14的上下两端分别与上下侧的第一环板11焊接,本实施例中,长筋板12、出风口筋板组件13和吊柱14均设置四组,长筋板12每90度设置一组,出风口筋板组件13每90度设置一组,吊柱14每90度设置一组,长筋板12和出风口筋板组件13按照圆周间隔布置,长筋板12的布置方向与第一环板11的某条直径平行,长筋板的两端分别与第一环板11的外圈对齐,每块长筋板12的外侧均焊接有若干块第一短筋板15,第一短筋板15与长筋板12配合,用于承受铁心层1的竖向力和切向力,同时长筋板12代替传统基座的座壁,本实施例不再安装座壁。每组出风口筋板组件13均由两块出风口筋板131组成,两块出风口筋板131相互垂直并呈“八”字形,两块出风口筋板131外端的间距小于内端的间距,出风口筋板组件13用于安装空冷器并起到导风的作用,同时还起到辅助支撑的作用铁心层1的作用。吊柱14竖向设置于出风口筋板组件13处,起吊基座时使用。

结合附图1、2和4所示,所述的出线层2包括两块上下间隔布置的第二环板22、若干主支撑23和辅助支撑,主支撑23和辅助支撑的上下端分别与上下侧的第二环板22焊接。主支撑23每间隔90°设置一道,其采用盒形筋,盒形筋由三块筋板组成,三块筋板相互焊接组合形成三角形结构,主支撑23用于承受出线层2的竖向力和切向力,该结构具有较高的轴向承受能力和切向承受能力。出线层2以前后两组主支撑23的连线为分界线,分为左右两半,辅助支撑按照圆周均匀布置于第二环板22之间,辅助支撑包括若干第二短筋板24和若干v形筋25,出线层2的左半部分采用第二短筋板24作为辅助支撑,右半部分采用v形筋25作为辅助支撑,辅助支撑用于进一步提升出线层2的轴向承受能力和切向承受能力。根据实际情况,线夹垫板21可以设置于出线层2周向的任何位置,线夹垫板21焊接于辅助支撑上。

以上结合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说明,但所述内容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不能被认为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的实施范围。凡依本实用新型申请范围所作的均等变化与改进等,均应仍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专利涵盖范围之内。



技术特征:

1.一种水轮发电机井式机座结构,包括铁心层和出线层,出线层焊接于铁心层上方,出线层上设有线夹垫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铁心层包括上下间隔布置的第一环板,以及若干组长筋板、出风口筋板组件和吊柱,长筋板、出风口筋板组件和吊柱的上下两端分别与上下侧的第一环板焊接,长筋板和出风口筋板组件按照圆周间隔布置,吊柱竖向设置于出风口筋板组件处;所述的出线层包括两块上下间隔布置的第二环板、若干主支撑和辅助支撑,主支撑和辅助支撑的上下端分别与上下侧的第二环板焊接,主支撑每间隔90°设置一道,辅助支撑按照圆周均匀布置于第二环板之间,所述的线夹垫板的两侧分别焊接于辅助支撑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轮发电机井式机座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长筋板、出风口筋板组件和吊柱均设置四组。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水轮发电机井式机座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长筋板的布置方向与第一环板的直径平行,长筋板的两端分别与第一环板的外圈对齐,每块长筋板的外侧均焊接有若干块第一短筋板。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水轮发电机井式机座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出风口筋板组件由两块出风口筋板组成,两块出风口筋板相互垂直并呈“八”字形,两块出风口筋板外端的间距小于内端的间距。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轮发电机井式机座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主支撑采用盒形筋。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轮发电机井式机座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辅助支撑包括若干第二短筋板和若干v形筋,出线层的左半部分采用第二短筋板作为辅助支撑,右半部分采用v形筋作为辅助支撑。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水轮发电机井式机座结构,包括铁心层和出线层,出线层焊接于铁心层上方,出线层上设有线夹垫板,其特征在于:所述铁心层包括上下间隔布置的第一环板,以及若干组长筋板、出风口筋板组件和吊柱,长筋板、出风口筋板组件和吊柱的上下两端分别与上下侧的第一环板焊接,长筋板和出风口筋板组件按照圆周间隔布置,吊柱竖向设置于出风口筋板组件处;所述出线层包括两块上下间隔布置的第二环板、若干主支撑和辅助支撑,主支撑和辅助支撑的上下端分别与上下侧的第二环板焊接,主支撑每间隔90°设置一道,辅助支撑按照圆周均匀布置于第二环板之间。本实用新型涉及具有更强的轴向承受能力和切向承受能力,结构简单,安装方便。

技术研发人员:施利民;裘迪林;吴全平;李群;姜小龙;王向阳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杭州杭发发电设备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19.10.31
技术公布日:2020.06.16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