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使用性能稳定的定位电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214065发布日期:2020-12-08 13:55阅读:160来源:国知局
一种使用性能稳定的定位电路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工业相机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使用性能稳定的定位电路。



背景技术:

工业相机又俗称摄像机,相比于传统的民用相机(摄像机)而言,它具有高的图像稳定性、高传输能力和高抗干扰能力等,市面上工业相机大多是基于ccd(chargecoupleddevice)或cmos(complementarymetaloxidesemiconductor)芯片的相机。

现有工业相机多数采用电子定位技术,电子定位:电机驱使转轮转动时(转轮其余位置为黑色,转轮定位点对应位置为通孔),电路板通过三个红外传感器定位,当红外传感器发出的光到达转轮上的通孔位置的时候,通孔位置的会反射光,其余位置黑色为吸收光,给电路板的反馈信号发生改变,电路板控制步进电机停止转动,到达指定位置;现有的电子定位装置存在定位不精确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的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定位精确的使用性能稳定的定位电路。

(二)技术方案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主要技术方案包括:

一种使用性能稳定的定位电路,包括红外感应模块和主控制器,所述红外感应模块上设有第一输入端和第一输出端,所述主控制器上设有第二输入端和第二输出端,所述第一输入端与第二输出端相连接,所述第一输出端与第二输入端相连接,所述红外感应模块上设有第一测试点、第一电阻、第二电阻、第一电容、第一电源、第一mos管、第三电阻、第四电阻、第一磁珠、第二电容、第一传感器、第五电阻、第六电阻、第七电阻和第三电容;所述第一电阻和第一测试点的一端均与第一输入端相连接,所述第二电阻和第一mos管的一端均与第一电阻的另一端相连接,所述第二电阻和第一mos管的另一端均与第一电容的一端相连接,所述第一电容的另一端接地,所述第一电源分别与第一电容、第二电阻和第一mos管相连接,所述第三电阻、第四电阻和第一磁珠的一端均与第一mos管的另一端相连接,所述第一磁珠的另一端与第一电源相连接,所述第三电阻和第四电阻的另一端与第二电容的一端相连接,所述第二电容的另一端接地,所述第一传感器上的an引脚与第四电阻的另一端相连接,所述第五电阻和第六电阻的一端与第一电源相连接,且与第三电容的一端相连接,所述第五电阻和第六电阻的另一端与第七电阻的一端相连接,所述第三电容的另一端和第七电阻的另一端接地,所述第一传感器的co引脚与第六电阻的另一端相连接。

上述的使用性能稳定的定位电路中,所述第二输入端包括第十五引脚,所述第二输出端包括第十三引脚,所述第十五引脚与红外感应模块的第一输入端相连接,所述第十三引脚与红外感应模块的第一输出端相连接。

上述的使用性能稳定的定位电路中,所述主控制器采用stm32f103cbt6芯片。

上述的使用性能稳定的定位电路中,所述第一传感器采用红外传感器sfh9201型。

上述的使用性能稳定的定位电路中,所述第一mos管采用si2333型。

(三)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通过设置红外感应模块和主控制器,在红外感应模块上设置第一测试点、第一电阻、第二电阻、第一电容、第一电源、第一mos管、第三电阻、第四电阻、第一磁珠、第二电容、第一传感器、第五电阻、第六电阻、第七电阻和第三电容,有利于定位电路检测的稳定性和精确度。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使用性能稳定的定位电路的红外感应模块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使用性能稳定的定位电路的主控制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使用性能稳定的定位电路的电机控制芯片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使用性能稳定的定位电路的蜂鸣器电路模块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红外感应模块;

2:主控制器;

3:第一输入端;

4:第一输出端;

5:第二输入端;

6:第二输出端;

7:第一测试点;

8:第一电阻;

9:第二电阻;

10:第一电容;

11:第一电源;

12:第一mos管;

13:第三电阻;

14:第四电阻;

15:第一磁珠;

16:第二电容;

17:第一传感器;

18:第五电阻;

19:第六电阻;

20:第七电阻;

21:第三电容;

22:第十五引脚;

23:第十三引脚;

24:电机控制芯片;

25:蜂鸣器电路模块。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更好的解释本实用新型,以便于理解,下面结合附图,通过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详细描述。

本实用新型最关键的构思在于:通过设置红外感应模块和主控制器,在红外感应模块上设置,第一测试点、第一电阻、第二电阻、第一电容、第一电源、第一mos管、第三电阻、第四电阻、第一磁珠、第二电容、第一传感器、第五电阻、第六电阻、第七电阻和第三电容。

请参照图1至图4所示,一种使用性能稳定的定位电路,

包括红外感应模块和主控制器,所述红外感应模块上设有第一输入端和第一输出端,所述主控制器上设有第二输入端和第二输出端,所述第一输入端与第二输出端相连接,所述第一输出端与第二输入端相连接,所述红外感应模块上设有第一测试点、第一电阻、第二电阻、第一电容、第一电源、第一mos管、第三电阻、第四电阻、第一磁珠、第二电容、第一传感器、第五电阻、第六电阻、第七电阻和第三电容;所述第一电阻和第一测试点的一端均与第一输入端相连接,所述第二电阻和第一mos管的一端均与第一电阻的另一端相连接,所述第二电阻和第一mos管的另一端均与第一电容的一端相连接,所述第一电容的另一端接地,所述第一电源分别与第一电容、第二电阻和第一mos管相连接,所述第三电阻、第四电阻和第一磁珠的一端均与第一mos管的另一端相连接,所述第一磁珠的另一端与第一电源相连接,所述第三电阻和第四电阻的另一端与第二电容的一端相连接,所述第二电容的另一端接地,所述第一传感器上的an引脚与第四电阻的另一端相连接,所述第五电阻和第六电阻的一端与第一电源相连接,且与第三电容的一端相连接,所述第五电阻和第六电阻的另一端与第七电阻的一端相连接,所述第三电容的另一端和第七电阻的另一端接地,所述第一传感器的co引脚与第六电阻的另一端相连接。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使用性能稳定的定位电路的工作原理:红外感应模块中的第一传感器经过相机的转轮背面的通孔时,接收反射回来的光强度不一样,第一传感器将把信号发送给主控制器,主控制器将把光信号转变为电信号,电信号传到主控制器的第十三引脚和第十五引脚上,开始读取adc值的大小,根据adc(数模转换)值的大小确定位置。

从上述描述可知,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通过设置红外感应模块和主控制器,在红外感应模块上设置第一测试点、第一电阻、第二电阻、第一电容、第一电源、第一mos管、第三电阻、第四电阻、第一磁珠、第二电容、第一传感器、第五电阻、第六电阻、第七电阻和第三电容,有利于定位电路检测的稳定性和精确度。

进一步的,包括红外感应模块和主控制器,所述红外感应模块上设有第一输入端和第一输出端,所述主控制器上设有第二输入端和第二输出端,所述第一输入端与第二输出端相连接,所述第一输出端与第二输入端相连接,所述红外感应模块上设有第一测试点、第一电阻、第二电阻、第一电容、第一电源、第一mos管、第三电阻、第四电阻、第一磁珠、第二电容、第一传感器、第五电阻、第六电阻、第七电阻和第三电容;所述第一电阻和第一测试点的一端均与第一输入端相连接,所述第二电阻和第一mos管的一端均与第一电阻的另一端相连接,所述第二电阻和第一mos管的另一端均与第一电容的一端相连接,所述第一电容的另一端接地,所述第一电源分别与第一电容、第二电阻和第一mos管相连接,所述第三电阻、第四电阻和第一磁珠的一端均与第一mos管的另一端相连接,所述第一磁珠的另一端与第一电源相连接,所述第三电阻和第四电阻的另一端与第二电容的一端相连接,所述第二电容的另一端接地,所述第一传感器上的an引脚与第四电阻的另一端相连接,所述第五电阻和第六电阻的一端与第一电源相连接,且与第三电容的一端相连接,所述第五电阻和第六电阻的另一端与第七电阻的一端相连接,所述第三电容的另一端和第七电阻的另一端接地,所述第一传感器的co引脚与第六电阻的另一端相连接。

从上述描述可知,通过在第二输入端包括第十五引脚,所述第二输出端包括第十三引脚,所述第十五引脚与红外感应模块的第一输入端相连接,所述第十三引脚与红外感应模块的第一输出端相连接,有利于将红外感应器模块接收到的信号发送给主控制器,提高数据传输的效率。

进一步的,所述主控制器采用stm32f103cbt6芯片。

从上述描述可知,通过主控制器采用stm32f103cbt6芯片,有利于提高电路装置的控制精度。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传感器采用红外传感器sfh9201型。

从上述描述可知,通过第一传感器采用红外传感器sfh9201型,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定位精度。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mos管采用si2333型。

从上述描述可知,通过第一mos管采用si2333型,有利于提高开关的使用性。

请参照图1至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为:

一种使用性能稳定的定位电路,包括红外感应模块1和主控制器2,所述红外感应模块1上设有第一输入端3和第一输出端4,所述主控制器2上设有第二输入端5和第二输出端6,所述第一输入端3与第二输出端6相连接,所述第一输出端4与第二输入端5相连接,所述红外感应模块1上设有第一测试点7、第一电阻8、第二电阻9、第一电容10、第一电源11、第一mos管12、第三电阻13、第四电阻14、第一磁珠15、第二电容16、第一传感器17、第五电阻18、第六电阻19、第七电阻20和第三电容21;所述第一电阻8和第一测试点7的一端均与第一输入端3相连接,所述第二电阻9和第一mos管12的一端均与第一电阻8的另一端相连接,所述第二电阻9和第一mos管12的另一端均与第一电容10的一端相连接,所述第一电容10的另一端接地,所述第一电源11分别与第一电容10、第二电阻9和第一mos管12相连接,所述第三电阻13、第四电阻14和第一磁珠15的一端均与第一mos管12的另一端相连接,所述第一磁珠15的另一端与第一电源11相连接,所述第三电阻13和第四电阻14的另一端与第二电容16的一端相连接,所述第二电容16的另一端接地,所述第一传感器17上的an引脚与第四电阻14的另一端相连接,所述第五电阻18和第六电阻19的一端与第一电源11相连接,且与第三电容21的一端相连接,所述第五电阻18和第六电阻19的另一端与第七电阻20的一端相连接,所述第三电容21的另一端和第七电阻20的另一端接地,所述第一传感器17的co引脚与第六电阻19的另一端相连接。

所述第二输入端5包括第十五引脚22,所述第二输出端6包括第十三引脚23,所述第十五引脚22与红外感应模块1的第一输入端3相连接,所述第十三引脚23与红外感应模块1的第一输出端4相连接,所述主控制器2采用stm32f103cbt6芯片,所述第一传感器17采用红外传感器sfh9201型,所述第一mos管12采用si2333型。

第一传感器17采用红外传感器sfh9201型,能够把光的强度转变为电信号的变化,所以,当第一传感器17经过转轮背面的通孔时,接收反射回来的光强度不一样,此时发送信号给主控制器2,主控制器2进行下一步动作。

第一传感器17的co引脚与附图1对应的标号的sen1_vin相连接,当第一传感器17经过通孔的时,主控制器2读取adc值,根据adc的值确定位置,完成检测;第一传感器17的an引脚与附图1中对应标号的vcc_sen1相连接,第一mos管12采用s12333型mos管,第一mos管12当做开关使用,当第一传感器17的co引脚检测的时候,an引脚发送信号,根据不同位置反馈回来的信息确定当前是否达到了需要的位置,如果是需要的位置,则控制电机停止转动,如果不是则继续转动。

当需要定位多个方向时,可设置多个红外感应模块1进行检测,附图1中的tp8可以理解为testpoint(测试点),测试点的作用是用来检测元器件是否正确,电路是否有短路或开路,方便调试,第一磁珠15可以用于抑制电源线和信号线上的高频噪声和尖峰干扰,附图中的a3v3是电源,gnd为接地,r元件为电阻,c元件为电容,主控制器2在接收到第一传感器17发送的信号后,通过代码控制步进电机不在转动,让其停止,到达指定位置。

假设当第一传感器17接收外部反射光变化的时候,信号由光信号转变为电信号,电信号传到主控制器2的第十三引脚23和第十五引脚22,读取adc值的大小,根据adc值大小确定位置。

所述的使用性能稳定的定位电路,还可设有电机控制芯片24,主控制器2还与电机控制芯片24如附图3所示相连接,当选择需要的位置时,主控制器2的第十引脚与电机控制芯片24的第十九引脚相连接,电机控制芯片24上第十九引脚是脉冲输入端,根据脉冲的大小决定电机能走多少步,然后步进电机与电机控制芯片24的out1a、out2a、out1b和out2b(即电机控制芯片24的第四引脚、第十一引脚、第十八引脚和第二十五引脚)相连接,电机进行转动。

电机控制芯片24的第三引脚与主控制器2的第四十五引脚相连接,可控制电机的转向,ms1和ms2是步进电机步进方向的控制端,当两个引脚的数值分别为00、01、10、11时,分别控制步进电机的步距为1、2、1/8、1/16。

所述的使用性能稳定的定位电路,还可设有蜂鸣器电路模块25,蜂鸣器电路模块25的电路结构如附图4所示,蜂鸣器设定了三种状态,当蜂鸣器长鸣(开3s关1s)时,相机dc供电电压异常;当蜂鸣器短鸣(开1s关1s)时,相机内部温度过高,对于内部电子器件而言,已经超过最高建议的运行温度40℃;当蜂鸣器一长一短重复(开1s关1s,开3s关1s循环)时,滤光片出现问题并且停止运行,相机仍可运作,但是滤光轮不在转动,此时滤光轮可能在任何位置,相机电源必须关掉,并且重启滤光片轮,主控制器2的第二十九引脚与外部电路相连,控制蜂鸣器的状态。

附图中标号解释56k/0603/1%,56k是电阻阻值的大小,0603是电阻封装名称,1%是电阻的精度误差。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使用性能稳定的定位电路,通过设置红外感应模块和主控制器,在红外感应模块上设置第一测试点、第一电阻、第二电阻、第一电容、第一电源、第一mos管、第三电阻、第四电阻、第一磁珠、第二电容、第一传感器、第五电阻、第六电阻、第七电阻和第三电容,有利于定位电路检测的稳定性和精确度。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同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