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智能机房配电箱柜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8824655发布日期:2022-02-09 11:41阅读:85来源:国知局
一种智能机房配电箱柜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属于配电箱柜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智能机房配电箱柜。


背景技术:

2.目前,智能机房供配电系统是智能机房安全运行动力保证,智能机房往往采用智能机房专用配电箱柜来规范智能机房供配电系统,保证智能机房供配电系统的安全、合理,配电箱柜内部设置有多种组合成系统的电路元件,这些电路元件与智能机房内部设置的多种设备设通过线路电性连接,即线路与电路元件连接的一端会穿过配电箱柜的壳体之后与电路元件电性连接,因此线路的表面会与配电箱柜壳体相对应的一部分会直接与配电箱柜接触。
3.但是,如图1所示,配电箱柜本体的顶部开设有长方形的出线口,由于线路的表面穿过配电箱壳体的一部分会直接与出线口的侧壁接触,则在移动配电箱柜以及维修配电箱柜时,线路或者配电箱柜本体会出现晃动的动作,由于出线口处未设置防护部件,导致线路与出线口的侧壁产生硬性摩擦的情况,严重时可能会导致线路表面破损。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智能机房配电箱柜,避免线路表面与出线口产生硬性摩擦导致的线路表面受损的情况出现。
5.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一种智能机房配电箱柜,包括顶部开设有出线口的配电箱柜本体,出线口内有线路,配电箱柜本体的顶部设置有防护框,防护框包括一体成型的内框、连接板和外框,外框间隔且平行设置在内框外侧且二者的横截面均为长方形,连接板呈“口”字型且其内外两侧分设置在内框的顶部和外框的顶部,配电箱体的顶部垂直且一体设置有连接框,连接框的内侧壁与出线口的侧壁平齐,连接框的上部插入外框和内框之间,内框和外框之间设置有若干根均匀分布的弹簧,每根弹簧的两端分别与外框的内侧壁和连接框的外侧壁固定连接,线路分别穿出连接框和内框且与内框内侧壁固定连接。
6.配电箱柜本体顶部的开口处一体设置有连接框,连接框的外侧壁上固定设置有弹簧,相当于连接框高于配电箱柜表面设置,然后将防护框安装在连接框上,实现连接框与配电箱柜本体的配合,由于防护框是通过互相间隔的内框和外框以及连接内框和外框的连接板组合形成,因此在将防护框与连接框配合时,将弹簧的另一端与外框的内壁进行固定,再将连接框周边的弹簧进行压缩将连接框连同弹簧一起插入到内框和外框之间,实现防护框和连接框的配合,将线路连接配电箱柜本体与其他设备时,线路依次穿过连接框和内框并将线路固定在内框内表面,即可实现连接配电箱柜本体与其他设备;若是配电箱柜本体或者线路本身出现上下或者左右晃动时,由于线路是与内框固定的且内框与外框是一体成型的,因此线路的晃动会带动防护框整体同时晃动,由于连接框通过弹簧与防护框配合,因此防护框的整体晃动会变成弹簧在防护框和连接框内的压缩,而不是线路直接在出线口内晃
动,因此线路表面不会直接与出线口表面产生摩擦,避免导致的线路表面受损的情况出现。
7.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内框和外框的高度相同,外框的底部与配电箱柜本体的表面之间间隔设置,能使得防护框可以在配电箱柜本体上方上下移动,避免直接与配电箱柜本体表面直接接触造成的磨损,连接框的顶部与连接板的底面之间间隔设置,在防护框上下移动时能避免与连接板表面直接接触造成的磨损,连接框的内侧壁与内框的外侧壁之间间隔设置,在防护框左右晃动时,能避免与连接框表面直接接触造成的磨损。
8.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内框底部的内侧倒角设置,内框顶部的内侧倒角设置,内框内侧直接涂覆固定设置有硅胶层,线路的表面与硅胶层接触设置,使得线路与内框表面接触时能受到防护,避免线路表面的磨损。
9.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内框表面开设有若干均匀分布的通孔,每根线路位于相邻的两个通孔之间,相邻的通孔之间设置有扎带,扎带与线路表面接触设置,通过扎带穿过相邻的两个通孔,将位于相邻的两个通孔之间的线路进行固定,实现了线路固定在内框上的目的。
10.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连接板的顶部设置有若干均匀分布的卡扣,线路穿过卡扣内部且与卡扣固定连接,通过卡扣的设置进一步实现了线路与内框之间的固定,避免线路在内框内侧晃动造成线路表面的损伤。
11.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卡扣包括一体成型的第一扣体和第二扣体,第一扣体可拆卸设置在连接板的顶部,第二扣体的横截面为环状,第二扣体与出线口相对的一侧开设有开口,开口的宽度小于第二扣体的直径,线路位于第二扣体内,通过第一扣体和第二扣体的设置,实现了线路与内框的固定。
12.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第一扣体呈“l”字型且包括一体成型的横向段和竖向段,横向段可拆卸设置在连接板的表面,竖向段与内筒的内表面平齐,第二扣体位于竖向段的上部,第一扣体的设置,实现了连接板与第二扣体之间的配合。
13.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横向段和连接板上均开设有螺纹孔,螺纹孔内螺纹连接有螺栓,在需要将线路拆卸时,可以将扎带剪断,将横向段与连接板上的螺栓取下,即可实现卡扣即线路的拆卸。
14.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后,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5.1、若是配电箱柜本体或者线路本身出现上下或者左右晃动时,由于线路是与内框固定的且内框与外框是一体成型的,因此线路的晃动会带动防护框整体同时晃动,由于连接框通过弹簧与防护框配合,因此防护框的整体晃动会变成弹簧在防护框和连接框内的压缩,而不是线路直接在出线口内晃动,因此线路表面不会直接与出线口表面产生摩擦,避免导致的线路表面受损的情况出现;
16.2、通过扎带穿过相邻的两个通孔,将位于相邻的两个通孔之间的线路进行固定,实现了线路固定在内框上的目的;
17.3、通过卡扣的设置进一步实现了线路与内框之间的固定,避免线路在内框内侧晃动造成线路表面的损伤。
附图说明
18.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
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19.图1为本实用新型背景技术的结构示意图
20.图2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21.图3为图2中防护框处的爆炸图;
22.图4为图3中b部分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23.图5为图2中a-a的界面示意图;
24.图6为图防护框的结构示意图;
25.图7为防护框上安装卡扣的结构示意图;
26.图8为图7中c部分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27.图9为图8中横向段与连接板连接结构示意图。
28.图中,1-配电箱柜本体;2-线路;3-防护框;11-出线口;12-连接框;31-内框;32-连接板;33-外框;34-卡扣;121-弹簧;311-硅胶层;312-通孔;313-扎带;321-螺纹孔;341-第一扣体;342-第二扣体;343-螺栓;3411-横向段;3412-竖向段。
具体实施方式
29.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30.如图2~图9所示,一种智能机房配电箱柜,包括顶部开设有出线口11的配电箱柜本体1,出线口11内有线路2,配电箱柜本体1的顶部设置有防护框3,防护框3包括一体成型的内框31、连接板32和外框33,外框33间隔且平行设置在内框31外侧且二者的横截面均为长方形,连接板32呈“口”字型且其内外两侧分设置在内框31的顶部和外框33的顶部,配电箱体的顶部垂直且一体设置有连接框12,连接框12的内侧壁与出线口11的侧壁平齐,连接框12的上部插入外框33和内框31之间,内框31和外框33之间设置有若干根均匀分布的弹簧121,每根弹簧121的两端分别与外框33的内侧壁和连接框12的外侧壁固定连接,线路2分别穿出连接框12和内框31且与内框31内侧壁固定连接。
31.配电箱柜本体1顶部的开口处一体设置有连接框12,连接框12的外侧壁上固定设置有弹簧121,相当于连接框12高于配电箱柜表面设置,然后将防护框3安装在连接框12上,实现连接框12与配电箱柜本体1的配合,由于防护框3是通过互相间隔的内框31和外框33以及连接内框31和外框33的连接板32组合形成,因此在将防护框3与连接框12配合时,将弹簧121的另一端与外框33的内壁进行固定,再将连接框12周边的弹簧121进行压缩将连接框12连同弹簧121一起插入到内框31和外框33之间,实现防护框3和连接框12的配合,将线路2连接配电箱柜本体1与其他设备时,线路2依次穿过连接框12和内框31并将线路2固定在内框31内表面,即可实现连接配电箱柜本体1与其他设备;若是配电箱柜本体1或者线路2本身出现上下或者左右晃动时,由于线路2是与内框31固定的且内框31与外框33是一体成型的,因此线路2的晃动会带动防护框3整体同时晃动,由于连接框12通过弹簧121与防护框3配合,
因此防护框3的整体晃动会变成弹簧121在防护框3和连接框12内的压缩,而不是线路2直接在出线口11内晃动,因此线路2表面不会直接与出线口11表面产生摩擦,避免导致的线路2表面受损的情况出现。
32.内框31和外框33的高度相同,外框33的底部与配电箱柜本体1的表面之间间隔设置,能使得防护框3可以在配电箱柜本体1上方上下移动,避免直接与配电箱柜本体1表面直接接触造成的磨损,连接框12的顶部与连接板32的底面之间间隔设置,在防护框3上下移动时能避免与连接板32表面直接接触造成的磨损,连接框12的内侧壁与内框31的外侧壁之间间隔设置,在防护框3左右晃动时,能避免与连接框12表面直接接触造成的磨损。内框31底部的内侧倒角设置,内框31顶部的内侧倒角设置,内框31内侧直接涂覆固定设置有硅胶层311,线路2的表面与硅胶层311接触设置,使得线路2与内框31表面接触时能受到防护,避免线路2表面的磨损。
33.内框31表面开设有若干均匀分布的通孔312,每根线路2位于相邻的两个通孔312之间,相邻的通孔312之间设置有扎带313,扎带313与线路2表面接触设置,通过扎带313穿过相邻的两个通孔312,将位于相邻的两个通孔312之间的线路2进行固定,实现了线路2固定在内框31上的目的。
34.连接板32的顶部设置有若干均匀分布的卡扣34,线路2穿过卡扣34内部且与卡扣34固定连接,通过卡扣34的设置进一步实现了线路2与内框31之间的固定,避免线路2在内框31内侧晃动造成线路2表面的损伤。卡扣34包括一体成型的第一扣体341和第二扣体342,第一扣体341可拆卸设置在连接板32的顶部,第二扣体342的横截面为环状,第二扣体342与出线口11相对的一侧开设有开口,开口的宽度小于第二扣体342的直径,线路2位于第二扣体342内,通过第一扣体341和第二扣体342的设置,实现了线路2与内框31的固定。第一扣体341呈“l”字型且包括一体成型的横向段3411和竖向段3412,横向段3411可拆卸设置在连接板32的表面,竖向段3412与内筒的内表面平齐,第二扣体342位于竖向段3412的上部,第一扣体341的设置,实现了连接板32与第二扣体342之间的配合。横向段3411和连接板32上均开设有螺纹孔321,螺纹孔321内螺纹连接有螺栓343,在需要将线路2拆卸时,可以将扎带313剪断,将横向段3411与连接板32上的螺栓343取下,即可实现卡扣34即线路2的拆卸。
35.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规定和限定,需要说明的是,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机械连接或电连接,也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的具体含义。
36.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