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具有防火效果的低压开关柜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1698073发布日期:2022-10-01 06:36阅读:27来源:国知局
一种具有防火效果的低压开关柜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开关柜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具有防火效果的低压开关柜。


背景技术:

2.低压成套开关设备和控制设备俗称低压开关柜,亦称低压配电柜,它是指交、直流电压在1000v以下的成套电气装置。我国低压配电柜市场随着智能电网、基础设施的建设实施、制造业的投资以及新能源行业的发展,来一直保持快速增长的态势。随着低压开关柜的技术发展,对于开关柜的性能要求也越来越丰富。
3.现有的低压开关柜如公告号为cn107978978a的中国发明专利公开了一种防火式高低压开关柜,包括柜体,所述柜体的内腔靠近顶部位置设置有横板,所述横板的顶部两侧均固定安装有限位管,所述柜体的顶部两侧均开设有电线孔,所述电线孔的底部设置有电磁铁,所述电磁铁位于电线孔的底部,且电磁铁的中间位置设置有接电片,所述电磁铁位于限位管的顶部,且电磁铁的直径小于限位管的直径,所述横板的底部分别固定安装有石灰箱和水箱,所述石灰箱位于水箱的左侧,且石灰箱和水箱中间设置有孔,所述石灰箱和水箱的底部均开设有排泄孔,所述水箱上漂浮有充气袋,所述充气袋的底部通过细绳固定连接有挡板。该开关柜通过水箱储存水流帮助进行灭火防火,但是水流容易造成漏电,安全性不高。


技术实现要素:

4.为了克服上述开关柜灭火安全性低的缺陷,本技术提供一种具有防火效果的低压开关柜。
5.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具有防火效果的低压开关柜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6.一种具有防火效果的低压开关柜,包括开关柜柜体,所述开关柜柜体的开口内设有用于封闭开关柜柜体开口的气囊封闭组件,所述开关柜柜体外设有用于在开关柜柜体内充入灭火气体的电控充气组件;所述气囊封闭组件包括固定于所述开关柜柜体开口边缘上的封闭固定框、设置于所述封闭固定框边框内的气囊帘;所述电控充气组件与所述气囊帘连通,用于为气囊帘充气;所述开关柜柜体内设有烟雾传感器以及控制器,所述烟雾传感器与所述控制器电连接,所述控制器与所述电控充气组件电连接,用于在开关柜柜体内发生火灾时启动电控充气组件。
7.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当开关柜柜体内出现火苗时,烟雾传感器检测到燃烧烟雾并将信号发送至控制器,控制器发送启动信号至电控充气组件,从而使得电控充气组件往开关柜柜体内充入灭火气体,排除氧气,阻止燃烧扩散,同时,电控充气组件往气囊帘内充气,直至气囊帘充满气后,封闭了开关柜柜体,防止氧气进入开关柜,从而进一步起来阻止燃烧扩散的效果,采用隔绝氧气的灭火方式,相较于洒水灭火,对于开关柜设备而言,安全性更高。
8.进一步的,所述电控充气组件包括固定于所述开关柜柜体侧壁上的充气箱、固定
安装在所述充气箱上的抽气泵、固定连接于所述抽气泵进口上的三通电磁阀;所述三通电磁阀上连接有氮气进气管以及空气进气管;所述充气箱分别与所述气囊帘以及开关柜柜体内部连通。
9.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当抽气泵启动时,三通电磁阀连通氮气进气管,使得氮气依次通过抽气泵、充气箱进入开关柜柜体内,降低了开关柜柜体内的含氧量,从而起到高效灭火的效果,而当三通电磁阀切换线路时,空气进气管与充气箱连接,使得空气通过抽气泵、充气箱进入气囊帘内,从而使得气囊帘充气膨胀,从而使得开关柜在降低含氧量后封闭,实现灭火。
10.进一步的,所述充气箱内设有水平设置的分隔板,使得充气箱内分为由上至下依次分布的氮气腔和空气腔;所述分隔板上竖直穿设安装有分气管,所述分气管上端与所述抽气泵出口连接,所述分气管下端延伸至所述空气腔内,且所述分气管上安装有位于所述氮气腔内的第一电磁阀,所述第一电磁阀为三通阀;所述开关柜柜体靠近所述充气箱的侧壁上开设有安装口,所述充气箱靠近所述安装口的侧壁上固定连接有与所述氮气腔连通的第二电磁阀,所述第二电磁阀上连接有延伸至开关柜柜体内的灭气管;所述充气箱靠近安装口的侧壁上还安装有与充气箱内部连通的第三电磁阀,所述第三电磁阀与所述气囊帘之间连接有充气管。
11.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当抽气泵启动时,抽气泵通过三通电磁阀的切换抽送氮气或者空气进入分气管内,而当抽送氮气时,第一电磁阀开启,使得分气管内的氮气进入氮气腔内,反之,当抽送空气时,第一电磁阀切换,使得分气管内的空气进入空气腔内,实现对充气箱内氮气和空气的加压储存;而当第二电磁阀开启时,氮气腔内的加压氮气快速进入开关柜柜体内,降低开关柜柜体内的含氧量,而当第三电磁阀开启时,充气箱内的气体通过充气管进入气囊帘内,实现对开关柜柜体的封闭;采用预先加压的方式,灭火反应及时,灭火效果好。
12.进一步的,所述气囊帘由开关柜柜体内至外的方向上依次设有第一充气腔、分隔腔以及第二充气腔,所述第一充气腔与所述第二充气腔均与所述充气箱通过充气管连通。
13.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多层式设计的气囊帘,可以有效防止气囊帘被火焰损伤而漏气。
14.进一步的,所述第三电磁阀与所述充气管共设有两组,所述第一充气腔与所述氮气腔通过一组所述充气管连通,所述第二充气腔与所述空气腔通过另一组所述充气管连通。
15.通过上述技术方案,靠近开关柜柜体内的第一充气腔内充入氮气,如若开关柜柜体内的火焰损伤气囊帘内侧时,第一充气腔如若破损,会使得氮气泄露出,在保持开关柜柜体封闭的情况下,进一步降低开关柜柜体内的含氧量,加快灭火效果。
16.进一步的,所述封闭固定框的边框内开设有集气腔和用于容纳所述气囊帘的容纳槽;所述封闭固定框的边框内穿设有多根沿封闭固定框边框均匀分布的第一隔气微管,所述第一隔气微管一端设置于所述集气腔内并与连接氮气腔的充气管连接,另一端延伸至所述气囊帘内并与所述第一充气腔连通;所述封闭固定框的边框内穿设有多根沿封闭固定框边框均匀分布的第二隔气微管,所述第二隔气微管一端设置于所述集气腔内,另一端延伸至所述气囊帘内并与所述第二充气腔连通,且连接所述空气腔的充气管与集气腔连通。
17.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封闭固定框内气路的设计,使得封闭固定框内的气囊帘各处的充气膨胀速率均匀。
18.进一步的,所述封闭固定框的边框上穿设有气压管,所述气压管贯穿所述集气腔,且所述气压管一端与封闭固定框外部连通,另一端与所述分隔腔内部连通。
19.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在第二充气腔和第一充气腔内充入气体的过程中,分隔腔随之伸展,与此同时外界的空气随气压管进入分隔腔,从而便于气囊帘的顺利伸展。
20.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充气腔与所述第二充气腔之间穿设有气塞管,所述气塞管贯穿所述分隔腔,且所述气塞管两端分别位于所述第一充气腔和第二充气腔内;所述气塞管内固定有橡胶塞,所述橡胶塞上开设有十字孔。
21.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当第二充气腔内的气压增大到一定值后,第二充气腔内的少量空气逐渐通过气塞管内橡胶塞的十字孔进入第一充气腔,从而补充第一充气腔内的气体,防止第一充气腔内的气压不足而影响气囊帘整体的伸展。
22.综上所述,本技术包括以下至少一个有益技术效果:
23.(1)当开关柜柜体内出现火苗时,烟雾传感器检测到燃烧烟雾并将信号发送至控制器,控制器发送启动信号至电控充气组件,从而使得电控充气组件往开关柜柜体内充入灭火气体,排除氧气,阻止燃烧扩散,同时,电控充气组件往气囊帘内充气,直至气囊帘充满气后,封闭了开关柜柜体,防止氧气进入开关柜,从而进一步起来阻止燃烧扩散的效果,采用隔绝氧气的灭火方式,相较于洒水灭火,对于开关柜设备而言,安全性更高;
24.(2)当抽气泵启动时,抽气泵通过三通电磁阀的切换抽送氮气或者空气进入分气管内,而当抽送氮气时,第一电磁阀开启,使得分气管内的氮气进入氮气腔内,反之,当抽送空气时,第一电磁阀切换,使得分气管内的空气进入空气腔内,实现对充气箱内氮气和空气的加压储存;而当第二电磁阀开启时,氮气腔内的加压氮气快速进入开关柜柜体内,降低开关柜柜体内的含氧量,而当第三电磁阀开启时,充气箱内的气体通过充气管进入气囊帘内,实现对开关柜柜体的封闭;采用预先加压的方式,灭火反应及时,灭火效果好;
25.(3)封闭固定框内气路的设计,使得封闭固定框内的气囊帘各处的充气膨胀速率均匀。
附图说明
26.图1为具有防火效果的低压开关柜的结构示意图;
27.图2为封闭固定框的边框横断面示意图;
28.图3为烟雾报警器的安装位置示意图;
29.图4为电控充气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30.图5为图3中a处的放大示意图。
31.图中标号说明:
32.1、开关柜柜体;11、烟雾报警器;12、控制器;13、安装口;2、气囊封闭组件;21、封闭固定框;211、集气腔;212、容纳槽;22、气囊帘;221、第一充气腔;222、分隔腔;223、第二充气腔;224、第一隔气微管;225、第二隔气微管;226、气压管;227、气塞管;3、电控充气组件;31、充气箱;311、分隔板;312、氮气腔;313、空气腔;314、分气管;315、第一电磁阀;316、第二电磁阀;317、灭气管;318、第三电磁阀;319、充气管;32、抽气泵;33、三通电磁阀;331、氮气进
气管;332、空气进气管。
具体实施方式
33.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34.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上”、“下”、“内”、“外”、“顶/底端”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35.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设置有”、“套设/接”、“连接”等,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
36.以下结合附图1-5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37.本技术实施例公开一种具有防火效果的低压开关柜,请参阅图1,包括开关柜柜体1,开关柜柜体1的开口内设有用于封闭开关柜柜体1开口的气囊封闭组件2,开关柜柜体1外设有用于在开关柜柜体1内充入灭火气体的电控充气组件3。
38.参照图2,气囊封闭组件2包括固定于开关柜柜体1开口边缘上的封闭固定框21、设置于封闭固定框21边框内的气囊帘22。电控充气组件3与气囊帘22连通,用于为气囊帘22充气。结合图3所示,开关柜柜体1内设有烟雾传感器以及控制器12,烟雾传感器与控制器12电连接,控制器12与电控充气组件3电连接,用于在开关柜柜体1内发生火灾时启动电控充气组件3。
39.参照图4,电控充气组件3包括固定于开关柜柜体1侧壁上的充气箱31、固定安装在充气箱31上的抽气泵32、固定连接于抽气泵32进口上的三通电磁阀33。三通电磁阀33上连接有氮气进气管331以及空气进气管332。充气箱31分别与气囊帘22以及开关柜柜体1内部连通。充气箱31内设有水平设置的分隔板311,使得充气箱31内分为由上至下依次分布的氮气腔312和空气腔313。分隔板311上竖直穿设安装有分气管314,分气管314上端与抽气泵32出口连接,分气管314下端延伸至空气腔313内,且分气管314上安装有位于氮气腔312内的第一电磁阀315,第一电磁阀315为三通阀。结合图3、图5所示,开关柜柜体1靠近充气箱31的侧壁上开设有安装口13,充气箱31靠近安装口13的侧壁上固定连接有与氮气腔312连通的第二电磁阀316,第二电磁阀316上连接有延伸至开关柜柜体1内的灭气管317。结合图2所示,充气箱31靠近安装口13的侧壁上还安装有与充气箱31内部连通的第三电磁阀318,第三电磁阀318与气囊帘22之间连接有充气管319。抽气泵32、三通电磁阀33、第一电磁阀315、第二电磁阀316以及第三电磁阀318均与控制器12电连接。
40.参照图2,气囊帘22由开关柜柜体1内至外的方向上依次设有第一充气腔221、分隔
腔222以及第二充气腔223,且气囊帘22外表面涂覆设置有防火层,第一充气腔221与第二充气腔223均与充气箱31通过充气管319连通。结合图3所示,第三电磁阀318与充气管319共设有两组,第一充气腔221与氮气腔312通过一组充气管319连通,第二充气腔223与空气腔313通过另一组充气管319连通。封闭固定框21的边框内开设有集气腔211和用于容纳气囊帘22的容纳槽212。封闭固定框21的边框内穿设有多根沿封闭固定框21边框均匀分布的第一隔气微管224,第一隔气微管224一端设置于集气腔211内并与连接氮气腔312的充气管319连接,另一端延伸至气囊帘22内并与第一充气腔221连通;封闭固定框21的边框内穿设有多根沿封闭固定框21边框均匀分布的第二隔气微管225,第二隔气微管225一端设置于集气腔211内,另一端延伸至气囊帘22内并与第二充气腔223连通,且连接空气腔313的充气管319与集气腔211连通。封闭固定框21的边框上穿设有气压管226,气压管226贯穿集气腔211,且气压管226一端与封闭固定框21外部连通,另一端与分隔腔222内部连通。第一充气腔221与第二充气腔223之间穿设有气塞管227,气塞管227贯穿分隔腔222,且气塞管227两端分别位于第一充气腔221和第二充气腔223内。气塞管227内固定有橡胶塞,橡胶塞上开设有十字孔。
41.本技术实施例一种具有防火效果的低压开关柜的实施原理为:在未发生火灾时,操作人员启动抽气泵32并切换电磁三通和第一电磁阀315,使得氮气腔312和空气腔313内均充满气;而当开关柜柜体1内出现火苗时,烟雾传感器检测到燃烧烟雾并将信号发送至控制器12,控制器12发送启动信号至第二电磁阀316和第三电磁阀318,从而使得充气箱31氮气腔312内的高压氮气充入开关柜柜体1内,排除氧气,阻止燃烧扩散,同时,充气箱31空气腔313内的高压空气充入第二充气腔223,氮气腔312内的一部分氮气充入第一充气腔221,直至第二充气腔223内充满气后,气囊帘22伸展,封闭了开关柜柜体1,防止氧气进入开关柜,从而进一步起来阻止燃烧扩散的效果,采用隔绝氧气的灭火方式,相较于洒水灭火,对于开关柜设备而言,安全性更高。
42.以上均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技术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