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压电路与双电源供电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3777018发布日期:2023-04-18 23:23阅读:78来源:国知局
降压电路与双电源供电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技术涉及光伏发电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降压电路与双电源供电系统。


背景技术:

1、控制器是在发电系统中,对发电系统中各个设备进行控制的一种设备。通常,控制器的供电电源由电池电源提供,基于电池电源自身内置保护电路的特点,在深度放电后保护板会断开输出,也就断开了电池电源侧的供电,导致控制器处于关机状态。因而,通常会要求控制器满足电池电源和发电电源同时供电的需求,发电电源的电压范围宽泛,可以高至几百伏,因而对控制器的供电范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常用的降压芯片主要降压范围在100v以内,超过100v的降压芯片很少且价格高昂或满足不了过低的输入电压下限。


技术实现思路

1、有鉴于此,本技术实施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降压电路与双电源供电系统。能够在增加降压范围的同时,减小芯片的体积,节约成本。

2、第一方面,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降压电路,包括:第一二极管、恒流源单元、稳压单元及第一三极管;所述第一二极管的输入端与外部电源连接,所述第一二极管的输出端连接所述恒流源单元的输入端和所述第一三极管的集电极;所述恒流源单元的输出端连接所述稳压单元的输入端和所述第一三极管的基极;所述第一三极管的发射极与外部输出连接;所述稳压单元的输出端接地;其中,所述恒流源单元包括第二三极管和第三三极管,所述第二三极管的集电极与发射极的导通电压与所述第三三极管的集电极与发射极的导通电压相互钳制。

3、在上述实现过程中,通过在恒流源单元设置第二三极管和第三三极管,且第二三极管的集电极与发射极的导通电压与第三三极管的集电极与发射极的导通电压相互钳制,可以使得该第二三极管的基极和发射极之间的电压以及第三三极管的基极和发射极之间的电压均保持在一个稳定值,进而使得无论外部电源输入的电压过高或过低时,该恒流源单元仍然能够输出一个稳定的电流,以作为第一二极管的偏置电流,提高了外部电源供电电压的上限和下限,增加了供电电源的供电范围。又由于该恒流源单元是由两个三极管实现的输出恒定电流,因而减小了电路板体积小,且降低了成本。

4、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恒流源单元还包括第一电阻和第二电阻;所述第一二极管的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一电阻的输入端、所述第二三极管的集电极和所述第一三极管的集电极;所述第二三极管的基极连接所述第一电阻的输出端和所述第三三极管的集电极;所述第二三极管的发射极连接所述第三三极管的基极和所述第二电阻的输入端;所述第三三极管的发射极和所述第二电阻的输出端连接所述稳压单元的输入端和所述第一三极管的基极;其中,所述恒流源单元用于为所述第一三极管提供偏置电流,所述第一三极管用于外部输出提供电压。

5、在上述实现过程中,通过设置第二三极管、第三三极管、第一电阻和第二电阻共同组成上述恒流源单元,该第二三极管和第三三极管能够保证该恒流源单元输出的电流一定,该第一电阻和第二电阻能够保证第二三极管和第三三极管处于安全、稳定的状态下,在减小了电路板体积小,且降低了成本的同时,还提高了降压电路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6、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稳压单元包括:第一电容和稳压二极管;所述第一电容的输入端和所述稳压二极管的输入端连接所述恒流源单元的输出端和所述第一三极管的基极;所述第一电容的输出端和所述稳压二极管的输出端连接并接地。

7、在上述实现过程中,通过在该降压电路中设置第一电容和稳压二极管,该稳压二极管能够在外部电源输入的电压过高时,分担一部分输入到第一三极管的电压,以防止电压过大伤害第一三极管。另外再通过设置第一电容,能够该稳压单元中的电流进行滤波,以使得该稳压单元的电压更加平稳,提高了该稳压单元的稳定性,进一步地,在保证了第一三极管的安全性的同时,提高了该降压电路的稳定性。

8、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外部电源包括光伏电源,所述外部输出包括光伏控制器。

9、在上述实现过程中,通过将光伏电源接入该光伏控制器,并通过在该光伏电源和光伏控制器之间设置降压电路,能够将光伏电源输出的高电压降低为光伏控制器能够使用的电压范围,以供该光伏控制器使用。通过将光伏电源发输出电源经处理后又输入到光伏控制器中使用,减少了对外部电源的需求,防止了外部电源对该光伏控制器的影响,在减少了光伏控制器的用电成本的同时,还减少了外部因素对光伏控制器的影响,提高了该光伏控制器的稳定性。

10、第二方面,本技术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双电源供电系统,包括:电池电源、直流变换电路以及权利要求1-4任意一项所述的降压电路;所述直流变换电路的输入端连接所述电池电源的输出端和所述降压电路的输出端;所述直流变换电路的输出端与外部设备连接,以为所述外部设备供电。

11、在上述实现过程中,通过在直流变换电路的输入端分别连接电池电源和降压电路,使得该直流变换电路接入双电源,进而能够为外部设备进行双电源供电。这种双电源供电模式能够保证该外部设备一种电源不能进行供电时,另一种电源能够及时的为该电源供电,进而保证了外部设备供电的稳定,提高了该供电系统的稳定性。

12、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系统还包括:第二二极管和第三二极管;所述第二二极管的输入端与所述第一三极管的发射极连接,所述第二二极管的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三二极管的输出端和所述直流变换电路的输入端;所述第三二极管的输入端与所述电池电源的输出端连接。

13、在上述实现过程中,通过分别在电池电源和直流变换电路之间以及降压电路和直流变换电路之间设置第三二极管和第二二极管,该第二二极管和第三二极管均有反向截止的作用,以使得电池电源和直流变换电路输出端输出电压较高的一端与该直流变换电路连接,保证了一方供电电源断开时,另一方供电电源能够及时为该直流变换电路供电,提高了供电系统的稳定性。

14、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降压电路的输出端的电压低于所述电池电源的电压。

15、在上述实现过程中,通过设置该降压电路的输出端的电压低于该电池电源的电压,在该电池电源有电时,优先通过该电池电源为该直流变换电路供电,在该电池电源没电时,及时切换为降压电路的输出端为该直流变换电路供电,降低降压电路的损耗,提高能量了利用率,延长了供电系统待机时长。

16、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直流变换电路还包括:buck芯片、第三电阻、第四电阻和第二电容;所述buck芯片的输入引脚连接所述电池电源的输出端和所述降压电路的输出端;所述buck芯片的输出引脚与所述外部设备连接;所述第三电阻的输入端和所述第二电容的输入端连接所述电池电源的输出端和所述降压电路的输出端;所述第三电阻的输出端和所述第四电阻的输入端连接所述buck芯片的启动引脚;所述第二电容的输出端、所述第四电阻的输出端连接所述buck芯片的接地引脚并接地。

17、在上述实现过程中,通过在buck芯片的启动引脚接入第三电阻、第四电阻,该第三电阻和第四电阻进行分压,能够控制该buck芯片的工作电压,以增加该buck芯片的工作电压的上限和下限,避免了蓄电池侧电压的深度放电,增加了该buck芯片的工作电压范围的同时,提高了蓄电池侧的安全性。

18、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直流变换电路还包括:第三电容、电感和第四电容。其中,第三电容的输入端与buck芯片的mos管供电引脚连接;第四电阻的输出端连接第四电容的输入端和第二电容的输出端;第三电容的输出端与电感的输入端连接buck芯片的输出引脚,外部设备连接电感的输出端和第四电容的输出端。这里的第四电容为输出电容,该第四电容起到稳压作用。

19、在上述实现过程中,通过在该buck芯片的mos管供电引脚和buck芯片的输出引脚之间设置第三电容,该第三电容形成该buck芯片的自举电容,利用电容的电压两端电压不能突变的性质,能够保证该buck芯片内部的高边mos在任何情况下都能打开,增加了该buck芯片的应用场景。

20、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直流变换电路还包括:第五电阻和第六电阻;所述第五电阻的输入端与所述电感的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五电阻的输出端连接所述第六电阻的输入端和所述buck芯片的反馈引脚;所述第六电阻的输出端与所述第四电容的输入端连接。

21、在上述实现过程中,通过在buck芯片的反馈引脚接入反馈信号,能够将该buck芯片输出端的电压及时反馈到该buck芯片,以便于该buck芯片根据该反馈信号对输入电压进行调整,保证该buck芯片输出的电压为以稳定值,提高了该供电系统供电稳定性。

22、为使本技术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实施例,并配合所附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