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四索且反拱索在光伏组件下方的光伏阵列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0012091发布日期:2022-05-11 17:51阅读:96来源:国知局
具有四索且反拱索在光伏组件下方的光伏阵列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光伏支架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具有四索且反拱索在光伏组件下方的光伏阵列。


背景技术:

2.在现有四索光伏阵列中光伏组件一般是由钢绞线制成的四索结构进行串联,光伏组件仅在四索结构的轴向具有较大的刚度,当光伏组件受到与上述轴向呈一定夹角的侧向力时,例如侧向风载荷,受限于四索结构大挠度的结构形态,结构很难保持稳定,承载能力减弱,抗风稳定性差。


技术实现要素:

3.基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具有四索且反拱索在光伏组件下方的光伏阵列,旨在解决现有四索光伏阵列中光伏组件对侧向力的抵御能力差的技术问题。
4.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5.具有四索且反拱索在光伏组件下方的光伏阵列,包括:
6.第一支撑组件,所述第一支撑组件的数量为多个且沿第一方向间隔设置;
7.多个四索组件,各所述四索组件沿第二方向间隔设置在各所述第一支撑组件上,所述四索组件上设有一排光伏组件,所述四索组件包括上悬索、下悬索、第一稳定索和第二稳定索,所述上悬索和所述下悬索均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并与位于同一排的各光伏组件连接,所述第二方向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
8.支架组件,包括四边形架和第一连杆,所述四边形架的数量与所述四索组件一致且设于光伏组件的下方,所述第一稳定索和所述第二稳定索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并沿所述第二方向间隔设于所述四边形架,所述四边形架与所述上悬索和所述下悬索连接,各所述四边形架沿所述第二方向分布,所述第一连杆连接于相邻所述四边形架之间;及
9.反拱索,所述反拱索设置于所述四索组件的下方,所述反拱索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并与所述四边形架连接,所述反拱索呈朝向所述光伏组件方向隆起的反拱结构,所述反拱索位于相邻所述第一支撑组件之间。
10.在所述光伏阵列的一些实施例中,位于同一所述四索组件下方的所述反拱索的数量为两个且沿所述第二方向间隔设置。
11.在所述光伏阵列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支撑组件上设有多个垂直杆,各所述反拱索的端部一一对应连接于各所述垂直杆的下端,与同一所述四索组件相对应的两个所述垂直杆的下端之间通过第二连杆连接。
12.在所述光伏阵列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光伏阵列还包括反拱拉杆,所述反拱拉杆与所述反拱索一一对应,所述反拱拉杆与所述垂直杆和所述第二连杆的交界处连接且位于远离所述反拱索一侧,以提供给所述垂直杆拉力。
13.在所述光伏阵列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支撑组件包括横梁和多个沿所述第二
方向间隔设置的立柱,所述横梁将各所述立柱连为一体,所述上悬索、所述下悬索、所述第一稳定索和所述第二稳定索均与所述横梁连接;
14.所述垂直杆设于所述横梁的下侧;
15.各所述立柱与各所述第二连杆一一对应连接。
16.在所述光伏阵列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光伏阵列还包括横梁拉杆,所述横梁拉杆设于位于所述光伏阵列外侧的所述横梁上并位于远离所述四索组件一侧,以提供给上述横梁拉力。
17.在所述光伏阵列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上悬索、所述下悬索、所述第一稳定索和所述第二稳定索分别设于所述四边形架的四个角部。
18.在所述光伏阵列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支架组件还包括第三连杆,所述第三连杆连接于相邻所述四边形架之间。
19.在所述光伏阵列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支架组件还包括第四连杆和第五连杆,所述第四连杆收容于所述四边形架所围空间内且两端分别与所述四边形架连接,所述第五连杆收容于所述四边形架所围空间内,所述第五连杆沿所述第二方向延伸,其两端分别与所述四边形架连接,位于同一所述四索组件下方的两个所述反拱索分别与所述第五连杆和所述四边形架的交界处连接。
20.在所述光伏阵列的一些实施例中,位于相邻所述第一支撑组件之间的所述支架组件的数量为四个、五个或六个,且各所述支架组件间隔设置。
21.实施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将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22.上述方案的具有四索且反拱索在光伏组件下方的光伏阵列,除了具备极佳的光伏组件支撑效能之外,其还能够提升抵御侧向力的能力。具体而言,该光伏阵列包括多个沿第二方向间隔设置在各第一支撑组件上的四索组件。该四索组件上设有一排光伏组件,该四索组件包括与光伏组件连接的上悬索和下悬索,还包括第一稳定索和第二稳定索。进一步地,光伏阵列还包括支架组件和反拱索。其中,支架组件包括四边形架和第一连杆。四边形架设于光伏组件的下方,第一连杆连接于相邻四边形架之间。如此通过支架组件能够将各四索组件连接,提升了光伏阵列整体的稳定性。进一步地,反拱索设置于四索组件的下方,反拱索沿第一方向延伸并与四边形架连接,反拱索呈朝向光伏组件方向隆起的反拱结构,反拱索位于相邻第一支撑组件之间,如此通过反拱索的设置能够通过支架组件提供给四索组件下拉力,使得光伏阵列在受到侧向力时仍能保持良好的稳定性,进而提升对侧向力的抵御能力。
附图说明
23.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24.其中:
25.图1为一个实施例中具有四索且反拱索在光伏组件下方的光伏阵列的轴视图;
26.图2为图1中a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27.图3为图1所示光伏阵列的主视图;
28.图4为图1所示光伏阵列的侧视图;
29.图5为图1所示光伏阵列中支架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30.图6为另一个实施例中具有四索且反拱索在光伏组件下方的光伏阵列的主视图;
31.图7为再一个实施例中具有四索且反拱索在光伏组件下方的光伏阵列的主视图;
32.图8为图2中b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33.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34.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
35.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若出现术语“上”、“下”、“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实用新型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36.此外,若出现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37.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结合。
38.在现有四索光伏阵列中光伏组件一般是由钢绞线制成的四索结构进行串联,光伏组件仅在四索结构的轴向具有较大的刚度,当光伏组件受到与上述轴向呈一定夹角的侧向力时,例如侧向风载荷,受限于四索结构大挠度的结构形态,结构很难保持稳定,承载能力减弱,抗风稳定性差。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具有四索且反拱索在光伏组件下方的光伏阵列。
39.请一并结合图1至图3和图8,现对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具有四索且反拱索在光伏组件下方的光伏阵列进行说明。该光伏阵列包括第一支撑组件10、多个四索组件20、支架组件30及反拱索40。其中,第一支撑组件10的数量为多个且沿第一方向间隔设置。各四索组件20沿第二方向间隔设置在各第一支撑组件10上。四索组件20上设有一排光伏组件50。本实施例中,四索组件20的数量为三个,同样的光伏组件50的排数也为三个。如图2和图3所示,进一步地,四索组件20包括上悬索21、下悬索22、第一稳定索23和第二稳定索24。上悬索21和下悬索22均沿第一方向延伸并与位于同一排的各光伏组件50连接,即将位于同一排的各光伏组件50连为一体。第二方向垂直于第一方向。本实施例中,第一方向平行于图1中箭头x所指方向,第二方向平行于图1中箭头y所指方向。如图3至图5所示,进一步地,支架组件30包括四边形架31和第一连杆32。四边形架31的数量与四索组件20一致且设于光伏组件50的下方。第一稳定索23和第二稳定索24沿第一方向延伸并沿第二方向间隔设于四边形架31。四边形架31与上悬索21和下悬索22连接。各四边形架31沿第二方向分布,第一连杆32连接于
相邻四边形架31之间。反拱索40设置于四索组件20的下方。反拱索40沿第一方向延伸并与四边形架31连接。反拱索40呈朝向光伏组件50方向隆起的反拱结构,反拱索40位于相邻第一支撑组件10之间。
40.综上,实施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将具有如下有益效果:上述方案的具有四索且反拱索在光伏组件下方的光伏阵列,除了具备极佳的光伏组件50支撑效能之外,其还能够提升抵御侧向力的能力。具体而言,该光伏阵列包括多个沿第二方向间隔设置在各第一支撑组件10上的四索组件20。该四索组件20上设有一排光伏组件50,该四索组件20包括与光伏组件50连接的上悬索21和下悬索22,还包括第一稳定索23和第二稳定索24。进一步地,光伏阵列还包括支架组件30和反拱索40。其中,支架组件30包括四边形架31和第一连杆32。四边形架31设于光伏组件50的下方,第一连杆32连接于相邻四边形架31之间。如此通过支架组件30能够将各四索组件20连接,提升了光伏阵列整体的稳定性。进一步地,反拱索40设置于四索组件20的下方,反拱索40沿第一方向延伸并与四边形架31连接,反拱索40呈朝向光伏组件50方向隆起的反拱结构,反拱索40位于相邻第一支撑组件10之间,如此通过反拱索40的设置能够通过支架组件30提供给四索组件20下拉力,使得光伏阵列在受到侧向力时仍能保持良好的稳定性,进而提升对侧向力的抵御能力。
41.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2和图8所示,位于同一四索组件20下方的反拱索40的数量为两个且沿第二方向间隔设置。如此通过设置两个沿第二方向间隔设置的反拱索40,在保证对四索组件20提供下拉力的同时还能够保证四索组件20受力平衡,避免因设置反拱索40而导致四索组件20翻转。
42.在一个实施例中,请继续参阅图2和图8,第一支撑组件10上设有多个垂直杆60,各反拱索40的端部一一对应连接于各垂直杆60的下端。如此通过垂直杆60提供给反拱索40下拉力,同时与四边形架31配合保持反拱索40的反拱结构。通过改变垂直杆60的下端与四边形架31之间的垂直距离,以改变反拱索40的隆起程度。进一步地,反拱索40可通过改变施加的预应力调整其预拱度,以改变四索组件20受到的下拉力大小,进一步提升光伏阵列在受到侧向力时的稳定性。进一步地,与同一四索组件20相对应的两个垂直杆60的下端之间通过第二连杆70连接。如此通过第二连杆70的设置能够提升互相连接的两个垂直杆60的刚度,避免垂直杆60受到反拱索40的拉力而变形,进而避免反拱索40的预应力衰减,提升光伏阵列的稳定性。
43.在一个实施例中,请继续参阅图2,光伏阵列还包括反拱拉杆80,反拱拉杆80与反拱索40一一对应,反拱拉杆80与垂直杆60和第二连杆70的交界处连接且位于远离反拱索40一侧,以提供给垂直杆60拉力。如此通过反拱拉杆80的设置,能够进一步避免垂直杆60提供给反拱索40的预应力逐渐衰减,同时提升了垂直杆60的刚性,避免其受到反拱索40的拉力而变形,进一步提升光伏阵列的稳定性。
44.在一个实施例中,请一并结合图2至图4和图8,第一支撑组件10包括横梁11和多个沿第二方向间隔设置的立柱12,横梁11将各立柱12连为一体,上悬索21、下悬索22、第一稳定索23和第二稳定索24均与横梁11连接,使得上悬索21、下悬索22、第一稳定索23和第二稳定索24的预应力可通过横梁11提供。进一步地,如图2所示,垂直杆60设于横梁11的下侧。具体地,垂直杆60设置于相邻立柱12之间,以提升横梁11的受力均匀性。进一步地,各立柱12与各第二连杆70一一对应连接。进一步地,请一并结合图2和图3,光伏阵列还包括横梁拉杆
13。横梁拉杆13设于位于光伏阵列外侧的横梁11上并位于远离四索组件20一侧,以提供给上述横梁11拉力,进而保证横梁11提供给四索组件20的预应力的稳定性。
45.在一个实施例中,请一并结合图4、图5和图8,上悬索21、下悬索22、第一稳定索23和第二稳定索24分别设于四边形架31的四个角部。具体地,四边形架31的两个上角中的一者(相对高的角)与上悬索21连接,四边形架31的两个上角中的另一者(相对低的角)与下悬索22连接。如此使得光伏组件50能够倾斜设置以面向太阳,充分获取光能,以提升自身的光电转换效能。进一步地,四边形架31的两个下角分别与第一稳定索23和第二稳定索24连接。支架组件30还包括第三连杆33,第三连杆33连接于相邻四边形架31之间,以进一步提升支架组件30的刚性,进而提升四索组件20间的连接稳定性。
46.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5和图8所示,支架组件30还包括第四连杆34和第五连杆35。第四连杆34收容于四边形架31所围空间内且两端分别与四边形架31连接,以提升四边形架31的刚度。进一步地,第五连杆35收容于四边形架31所围空间内,第五连杆35沿第二方向延伸,其两端分别与四边形架31连接,位于同一四索组件20下方的两个反拱索40分别与第五连杆35和四边形架31的交界处连接,如此提升了反拱索40与四边形架31之间的连接稳定性。
47.如图3所示,位于相邻第一支撑组件10之间的支架组件30的数量为四个,且各支架组件30间隔设置。四边形架31的两个上角中的一者(相对高的角)与上悬索21连接,四边形架31的两个上角中的另一者(相对低的角)与下悬索22连接。如此使得光伏组件50能够倾斜设置以面向太阳,充分获取光能,以提升自身的光电转换效能。
48.如图6所示,位于相邻第一支撑组件10之间的支架组件30的数量为五个,且各支架组件30间隔设置。四边形架31的两个上角中的一者(相对高的角)与上悬索21连接,四边形架31的两个上角中的另一者(相对低的角)与下悬索22连接。如此使得光伏组件50能够倾斜设置以面向太阳,充分获取光能,以提升自身的光电转换效能。
49.如图7所示,位于相邻第一支撑组件10之间的支架组件30的数量为六个,且各支架组件30间隔设置。四边形架31的两个上角中的一者(相对高的角)与上悬索21连接,四边形架31的两个上角中的另一者(相对低的角)与下悬索22连接。如此使得光伏组件50能够倾斜设置以面向太阳,充分获取光能,以提升自身的光电转换效能。
50.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51.以上所揭露的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而已,当然不能以此来限定本实用新型之权利范围,因此依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所作的等同变化,仍属本实用新型所涵盖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