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容笔充电盒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2572387发布日期:2022-12-17 09:05阅读:65来源:国知局
一种电容笔充电盒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数码产品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电容笔充电盒。


背景技术:

2.电容笔是利用导体材料制作的具有导电特性的装置,用于触控电容式屏幕完成人机交互操作,是智能终端设备的常用配件。电容笔内置有电池,需要通过充电来满足电容笔无线工作的需求。
3.为了满足电容笔充电和日常携带的需要,市场上出现了电容笔充电盒,一方面用于容置电容笔,起到方便携带并保护电容笔的作用;另一方面,充电盒可以对所容置的电容笔进行充电。
4.现有技术中,由于品牌或型号的差异,不同电容笔中充电接口的设置方式不同,导致特定的充电盒只能适配特定的电容笔,适配性较差。若用户更换了新的电容笔,必须对应地更换新的充电盒,造成了浪费。
5.因此,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问题还有待于改进。


技术实现要素:

6.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出一种电容笔充电盒,旨在解决电容笔充电盒通用性不高的问题。
7.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的电容笔充电盒,用于容置带有第一充电接口的电容笔;该电容笔充电盒包括第二充电接口,其中,该电容笔充电盒内容置有转接头,该转接头包括相互导通的第一子接口和第二子接口,该第一子接口用于与该第一充电接口连接,该第二子接口用于与该第二充电接口连接,以使该电容笔充电盒通过该转接头向该电容笔充电。
8.可选地,该第二充电接口包括用于充电的金属弹针,该第二子接口包括用于充电的金属触点;该金属触点与该金属弹针适配,当该第二子接口与该第二充电接口连接时,该金属弹针与该金属触点过盈接触。
9.可选地,该第二充电接口还包括第一凹槽,该金属弹针设置于该第一凹槽内;该第二子接口还包括凸台结构,该金属触点设于该凸台结构上;该凸台结构与该第一凹槽适配,当该第二子接口与该第二充电接口连接时,该凸台结构嵌入该第一凹槽。
10.可选地,该电容笔充电盒内设置有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其中,该第一腔体用于容置该电容笔,该第二充电接口设置于该第一腔体内;该第二腔体用于容置该转接头。
11.可选地,该电容笔内设置有磁吸结构;该第一腔体设置有第一磁铁,当该电容笔容置于该第一腔体时,该第一磁铁通过该磁吸结构吸附该电容笔。
12.可选地,该第一磁铁吸附该电容笔的磁力方向与该第二子接口插入该第二充电接口的方向相同。
13.可选地,该转接头包括金属部件,该第二腔体设置有第二磁铁;当该转接头容置于
该第二腔体时,该第二磁铁通过该金属部件吸附该转接头。
14.可选地,该电容笔具有无线充电功能;该电容笔充电盒设置有无线充电模块,该无线充电模块用于对容置于该电容笔充电盒内的该电容笔进行无线充电。
15.可选地,该电容笔具有无线充电单元;当该电容笔容置于该电容笔充电盒时,该无线充电模块至少部分区域与该无线充电单元正对。
16.可选地,该无线充电模块与该第二充电接口朝向同一方向。
17.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所提供的电容笔充电盒,用于容置带有第一充电接口的电容笔;该电容笔充电盒包括第二充电接口,其中,该电容笔充电盒内容置有转接头,该转接头包括相互导通的第一子接口和第二子接口,该第一子接口用于与该第一充电接口连接,该第二子接口用于与该第二充电接口连接,以使该电容笔充电盒通过该转接头向该电容笔充电。通过在电容笔充电盒内设置转接头对电容笔中的第一充电接口进行了转接,由此一来,提高了电容笔充电盒对不同电容笔的适配性。
附图说明
18.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19.图1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电容笔充电盒中容置转接头的示意图;
20.图2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电容笔充电盒的示意图;
21.图3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电容笔充电盒所容置的电容笔的示意图;
22.图4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电容笔充电盒所容置的电容笔插入转接头后的示意图;
23.图5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电容笔充电盒工作场景下的爆炸图;
24.图6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电容笔充电盒中转接头的一个角度的示意图;
25.图7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电容笔充电盒中转接头的另一个角度的示意图;
26.图8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电容笔充电盒的正视图;
27.图9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电容笔充电盒中容置电容笔后的剖视图;
28.图10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电容笔充电盒的爆炸图;
29.图11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电容笔充电盒中底盖部分的部分零件爆炸图。
30.附图标号说明:
[0031][0032][0033]
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0034]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0035]
需要说明,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
……
),则该方向性指示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0036]
另外,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则该“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0037]
电容笔是利用导体材料制作的具有导电特性的装置,用于触控电容式屏幕完成人机交互操作,是智能终端设备的常用配件。电容笔内置有电池,需要通过充电来满足电容笔无线工作的需求。
[0038]
为了满足电容笔充电和日常携带的需要,市场上出现了电容笔充电盒,一方面用于容置电容笔,起到方便携带并保护电容笔的作用;另一方面,充电盒可以对所容置的电容
笔进行充电。
[0039]
当前,由于品牌或型号的差异,不同电容笔中充电接口的设置方式不同,导致特定的充电盒只能适配特定的电容笔,适配性较差。例如图3所示,电容笔上设置有type-c阴接口,则相对地,充电盒内设置有与之适配的type-c阳接口。当该电容笔容置于该充电盒时,type-c阳接口插入type-c阴接口内实现充电。当用户更换不设置有type-c阴接口的新电容笔时,由于充电盒内的type-c阳接口无法再插入新电容笔中,导致该新电容笔无法容置于该充电盒。因此,若用户更换了新的电容笔,必须对应地更换新的充电盒,造成了浪费。
[0040]
因此,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电容笔充电盒,通过在电容笔充电盒内设置转接头的方式,解决当前电容笔充电盒通用性不高的问题。
[0041]
为便于理解,以下结合说明书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的具体实现方式进行详细说明。
[0042]
请参阅图1至图7,其中,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所提供的电容笔充电盒中容置转接头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所提供的电容笔充电盒的示意图;
[0043]
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所提供的电容笔充电盒所容置的电容笔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所提供的电容笔充电盒所容置的电容笔插入转接头后的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所提供的电容笔充电盒工作场景下的爆炸图;图6为本技术实施例所提供的电容笔充电盒中转接头的一个角度的示意图;图7为本技术实施例所提供的电容笔充电盒中转接头另一个角度的示意图。
[0044]
如图3所示,本技术实施例所提供的电容笔充电盒100,用于容置带有第一充电接口210的电容笔200,如图1和图2所示,该电容笔充电盒100包括第二充电接口110,其中,电容笔充电盒100内容置有转接头300,如图6和图7所示,该转接头300包括相互导通的第一子接口310和第二子接口320,如图4所示,第一子接口310用于与第一充电接口210连接。第二子接口320用于与第二充电接口110连接,以使电容笔充电盒100通过转接头300向电容笔200充电。
[0045]
本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将转接头300插入电容笔200后,将电容笔200放入电容笔充电盒100内进行充电。通过转接头300对第一充电接口210进行了转接,由此一来,提高了电容笔充电盒100对不同电容笔200的适配性。可选地,该转接头300可拆卸地容置于电容笔充电盒100中,从而用户可以根据当前电容笔200的类型,决定是否使用该转接头300。使得电容笔充电盒100的通用性更强。
[0046]
需要说明的是,本技术实施例所提供的转接头300具有第一子接口310和第二子接口320,通过将第一子接口310与电容笔200中的第一充电接口210连接,将电容笔200的充电接口转接为第二子接口320。为便于理解,以下分别对第一子接口310和第二子接口320的具体实现方式进行详细说明。
[0047]
一、第一子接口310的具体实现方式。
[0048]
需要说明的是,设置在电容笔200上的第一充电接口210根据品牌和型号的不同,可以为阴接口或阳接口,为了与第一充电接口210适配,当第一充电接口210为阴接口时,该第一子接口310为阳接口。相反,当第一充电接口210为阳接口时,第一子充电接口为阴接口。可选地,本技术实施例所提供的电容笔充电盒100内还可以容置有两组转接头300,一组转接头300的第一子接口310为阴接口,另一组转接头300的第一子接口310为阳接口,以适
配更多类型的电容笔200。
[0049]
进一步地,上述每组转接头300还可以包括不同类型的接口,例如type-c接口、lighting接口或其他类型的接口,对此本技术实施例并不进行限定。例如,电容笔充电盒100中设置有两组转接头300,其中,第一组转接头300中,第一个转接头300的第一子接口310为type-c阴接口,第二个转接头300的第一子接口310为lighting阴接口。第二组转接头300中,第一个转接头300的第一子接口310为type-c阳接口,第二个转接头300的第一子接口310为lighting阳接口。由此一来,电容笔充电盒100中通过容置两组共4个转接头300,可以适配目前市面上大部分的充电接头,从而提高电容笔充电盒100的适配性。
[0050]
通过上述记载可知,本技术实施例对于电容笔充电盒100中容置的转接头300数量,以及,转接头300中第一子接口310的接口类型并不进行限定。本领域技术人员基于本技术的思路可以自主选择电容笔充电盒100内容置的转接头300数量和第一子接口310的类型。
[0051]
为便于说明,本技术实施例下文中以电容笔充电盒100内容置有一个转接头300为例进行说明,但是该举例并不构成对本技术实现例的限定。如图6所示,该一个转接头300的第一子接口310为type-c阳接口,如图3所示,待充电的电容笔200中的第一充电接口210为type-c阴接口,具体工作过程中,转接头300通过第一子接口310的type-c阳接口插入电容笔200中第一充电接口210的type-c阴接口中,从而实现转接头300与电容笔200的连接。二、第二子接口320的具体实现方式。
[0052]
请参阅图7至图9,图8为本技术实施例所提供的电容笔充电盒的正视图;图9为本技术实施例所提供的电容笔充电盒中容置电容笔后的剖视图。如图8所示所示,第二充电接口110包括用于充电的金属弹针111。如图7所示,第二子接口320包括用于充电的金属触点321。金属触点321与金属弹针111适配,如图9所示,当第二子接口320与第二充电接口110连接时,金属弹针111与金属触点321过盈接触。
[0053]
本实施例中,当电容笔200与转接头300连接之后,电容笔充电盒100通过金属弹针111向金属触点321充电,从而实现向电容笔200的电量传输。这样做的好处在于:1、金属弹针111与金属触点321过盈接触,具有较强的连接紧密性,有利于充电期间的电量传输。2、金属弹针111所占用的空间较小,当电容笔充电盒100内容置的电容笔200不需要通过转接头300进行充电时,金属弹针111不会挤占该电容笔200的位置。
[0054]
需要说明的是,在充电过程中,金属弹针111需要准确地对准金属触点321才能形成电量传输。而电容笔200容置于电容笔充电盒100中,可能会随着用户的携带而发生晃动。这可能会导致金属弹针111与金属触点321之间发生接触不良。因此,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本技术实施例进一步采取以下技术方案。
[0055]
请参阅图5和图7至图9,如图8所示,第二充电接口110还包括第一凹槽112,金属弹针111设置于第一凹槽112内;如图7所示,第二子接口320还包括凸台结构322,金属触点321设于凸台结构322上;凸台结构322与第一凹槽112适配,如图5和图9所示,当第二子接口320与第二充电接口110连接时,凸台结构322嵌入第一凹槽112。
[0056]
本实施例中,当用户将第二子接口320插入第二充电接口110时,凸台结构322嵌入第一凹槽112中,从而起到固定作用,防止电容笔200相对电容笔充电盒100发生晃动,同时,由于金属弹针111设置于第一凹槽112内,金属触点321设置于凸台结构322上,确保金属弹
针111和金属触点321之间紧密连接,不会发生接触不良的情况。进一步地,由于金属弹针111设置于第一凹槽112中,当用户使用的电容笔200不需要使用转接头300时,电容笔200的笔杆不会触碰到位于第一凹槽112内的金属弹针111,一方面保护了金属弹针111不被损坏;另一方面金属弹针111也不会挤占电容笔200的空间。由此一来,无论电容笔200是否需要连接转接头300,都能容置于该电容笔充电盒100中。提升了电容笔充电盒100的通用性。
[0057]
上述对转接头300中第一子接口310和第二子接口320的具体实现方式进行了详细说明。具体工作过程中,该转接头300容置于电容笔充电盒100内,以便用户在有需要时随时取出使用。为便于理解,以下对电容笔充电盒100内部结构的具体实现方式进行详细说明。需要说明的是,本技术实施例的下述实施例只是一种举例,本领域技术人员还可以基于本技术的发明思路将电容笔充电盒100的结构设置为其他方式,对此本技术实施例并不进行限定。
[0058]
请参阅图1、图2和图9,如图1、图2和图9所示,电容笔充电盒100内设置有第一腔体120和第二腔体130,其中,第一腔体120用于容置电容笔200,第二充电接口110设置于第一腔体120内;第二腔体130用于容置转接头300。
[0059]
本实施例中,第一腔体120用于容置电容笔200并对电容笔200进行充电,第二腔体130用于容置转接头300。具体工作过程中,用户可在需要时将转接头300从第二腔体130中取出后,将转接头300安装到电容笔200上,之后将安装有转接头300的电容笔200置入第一腔体120中进行充电。通过这种方式将转接头300容置于电容笔充电盒100中,使得转接头300更加便携,不会因转接头300体积太小而发生丢失。
[0060]
可选地,该第一腔体120与第二腔体130可以是两个互相独立的腔体,也可以是同一腔体的两个不同部分,对此本技术实施例并不进行限定。为便于理解,以下提供一种第一腔体120和第二腔体130的具体实现方式,但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方案的限定。
[0061]
请参阅图1、图2和图8,如图1、2和8所示,电容笔充电盒100包括底盖101和上盖102,该上盖102与底盖101的一端铰接,以使得上盖102可围绕底盖101转动,从而实现电容笔充电盒100的开启和盖合。其中,底盖101和上盖102上分别设置有子槽以围成第一腔体120和第二腔体130。
[0062]
本实施例中,第一腔体120和第二腔体130分别由上盖102和底盖101合围而成,由此一来,方便电容笔200和转接头300的收纳与取出,也更利于保护电容笔200和转接头300不在搬运中受损。
[0063]
可选地,如图8所示,该第二腔体130包括容置槽130a和避让部130b。避让部130b开设于容置槽130a的至少一侧;其中,容置槽130a与转接头300的形状适配,容置槽130a用于容置转接头300;避让部130b用于避让用户的手指,以使用户通过避让部130b将转接头300从容置槽130a中取出。
[0064]
本实施例中,通过设置容置槽130a,以使得转接头300能够设置于电容笔充电盒100中更深的位置。同时,为了便于用户将转接头300从容置槽130a中取出,容置槽130a的至少一侧还设置有避让部130b,以便用户通过避让部130b将转接头300从容置槽130a中取出。
[0065]
需要说明的是,基于上述实施例,电容笔200和转接头300分别容置于第一腔体120和第二腔体130中,在上盖102打开时,容置于第一腔体120中的电容笔200,以及,容置于第二腔体130中的转接头300可能会发生掉落。同时,在上盖102处于盖合状态时,电容笔200和
转接头300也可能会在第一腔体120和第二腔体130内发生晃动,在用户携带电容笔充电盒100的过程中,晃动所产生的震动会损坏电容笔200和转接头300。
[0066]
因此,为了克服上述问题,本技术实施例进一步提供一种在电容笔充电盒100内设置磁吸部件的方案,以磁吸固定容置于第一腔体120和第二腔体130内的电容笔200和转接头300。为便于理解,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的具体实现方式进行详细说明。
[0067]
请参阅图9至图11,其中,图10为本技术实施例所提供的电容笔充电盒的爆炸图;图11为本技术实施例所提供的电容笔充电盒中底盖部分的部分零件爆炸图。如图9至11所示,电容笔200内设置有磁吸结构220;第一腔体120设置有第一磁铁121,优选地,该第一磁铁121设置于第一腔体120的槽底,当电容笔200容置于第一腔体120时,第一磁铁121通过磁吸结构220吸附电容笔200。
[0068]
本实施例中,设置在第一腔体120内的第一磁铁121用于吸附带有磁吸结构的电容笔200,当该电容笔200容置于第一腔体120时,第一磁铁121通过磁吸将电容笔200固定于第一腔体120内,从而防止电容笔200相对第一腔体120发生晃动。
[0069]
可选地,如图9至图11所示,第一磁铁121吸附电容笔200的磁力方向与第二子接口320插入第二充电接口110的方向相同。
[0070]
本实施例中,由于磁吸方向与充电接口的插入方向相同,由此一来,磁吸力除了可以固定电容笔200以外,该磁吸力还可以强化第二子接口320插入第二充电接口110的插入力,使得金属触点321与金属弹针111之间的接触更加充分,保障充电质量。
[0071]
可选地,转接头300包括金属部件,利用这一特性,同样可以在第二腔体130中设置磁铁。例如图9至图11所示,第二腔体130设置有第二磁铁131;可选地,第二磁铁131设置于容置槽130a的槽底。当转接头300容置于第二腔体130时,第二磁铁131通过金属部件吸附转接头300。
[0072]
本实施例中,通过在第二腔体130中设置第二磁铁131,使得转接头300可以被第二腔体130吸附,一方面防止转接头300相对第二腔体130发生晃动。另一方面,当电容笔充电盒100处于开启状态时,磁吸力可以防止转接头300从第二腔体130中脱出掉落。
[0073]
可选地,上盖102与底盖101上分别设置有第三磁铁102a和第四磁铁101a,由此一来,当上盖102与底盖101盖合时,第三磁铁102a和第四磁铁101a能够互相吸附,从而对盖合状态起到锁定的作用。
[0074]
上述对转接头300,以及,电容笔充电盒100中与转接头300相关的工作方式做了详细介绍。需要说明的是,当前还有一类电容笔200,其本身并不通过充电接口进行充电,而是通过无线充电的方式进行,对此,为了适配这种电容笔200,本技术实施例进一步提供如下方案,以进一步提升电容笔充电盒100的通用性。为便于理解,以下结合说明书附图进行详细说明。
[0075]
请参阅图9至图11,如图9至图11所示,电容笔充电盒100设置有无线充电模块140,无线充电模块140用于对容置于电容笔充电盒100内的电容笔200进行无线充电。
[0076]
本实施例中,电容笔充电盒100内设置有用于进行无线充电的无线充电模块140,可选地,该无线充电模块140设置于第一腔体120内。由此一来,对于具有无线充电功能的电容笔200,电容笔充电盒100也能够对其进行充电,从而提升了其通用性。
[0077]
需要说明的是,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根据实际工作需要确定无线充电模块140的
具体实现方式,因此对于无线充电模块140的具体结构,本技术实施例不再限定。
[0078]
可选地,如图9所示,电容笔200的无线充电功能是通过其无线充电单元230实现的,为了保证无线充电的顺利进行,当电容笔200容置于电容笔充电盒100时,无线充电模块140至少部分区域与无线充电单元230正对。
[0079]
本实施例中,当电容笔200容置于电容笔充电盒100内时,无线充电模块140至少部分区域与无线充电单元230正对,从而实现无线充电的操作。可选地,本技术实施例所提供的电容笔充电盒100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实现无线充电模块140至少部分区域与无线充电单元230的正对。例如,该无线充电模块140设置于第一腔体120所覆盖的整个区域,由此一来,无论无线充电单元230设置于电容笔200中的哪个区域,无线充电单元230均可以与无线充电模块140正对。或者,无线充电模块140的至少一侧设置有第一磁铁121,电容笔200上的无线充电单元230附近也设置有磁吸结构,当电容笔200容置于电容笔充电盒100时,磁吸结构与第一磁铁121互相吸引,确保无线充电单元230与无线充电模块140正对。
[0080]
可选地,如图10和图11所示,无线充电模块140与第二充电接口110朝向同一方向。
[0081]
本实施例中,无线充电模块140与第二充电接口110朝向同一方向,例如,无线充电模块140和第二充电接口110分别设置于第一腔体120的底面,由此一来,当所容置的电容笔200同时具有充电接口和无线充电功能时,电容笔充电盒100可以通过无线充电模块140和第二充电接口110同时向电容笔200充电,进一步提升了充电的效率。
[0082]
本实施例中,由于所提供的电容笔充电盒100同时具有无线充电模块140和转接头300,由此一来,当电容笔200的接口与电容笔充电盒100的接口适配时,电容笔200可以直接在电容笔充电盒100内充电。当电容笔200的接口与电容笔充电盒100的接口不适配时,电容笔200可以通过转接头300与电容笔充电盒100直接充电。当电容笔200具有无线充电功能时,电容笔200可以在电容笔充电盒100内无线充电。从而使得本技术实施例所提供的电容笔充电盒100具有较高的通用性,能够适配不同类型电容笔200。
[0083]
本实施例中,由于所提供的电容笔充电盒同时具有无线充电模块和转接头,由此一来,当电容笔的接口与电容笔充电盒的接口适配时,电容笔可以直接在电容笔充电盒内充电。当电容笔的接口与电容笔充电盒的接口不适配时,电容笔可以通过转接头与电容笔充电盒直接充电。当电容笔具有无线充电功能时,电容笔可以在电容笔充电盒内无线充电。从而使得本技术实施例所提供的电容笔充电盒具有较高的通用性,能够适配不同类型电容笔。
[0084]
可选地,如图10所示,本技术实施例中所提供的电容笔充电盒100的底盖101由第一子壳1011和第二子壳1012围成,上盖102也是类似地由两个子壳围成。其中,第一子壳1011的上表面形成了第一腔体120和第二腔体130的结构。同时,第一子壳1011上还形成有一些安装结构,以下进行详细说明。
[0085]
请参阅图10和图11,如图10和图11所示,第一子壳1011的上表面形成前述第一凹槽112,第一凹槽112的槽底开设有通孔1121,金属弹针111设置于电路板10上,该电路板10设置于第一子壳1011和第二子壳1012之间,以使得金属弹针111穿过通孔1121凸露于第一凹槽112的槽底。
[0086]
可选地,如图9和图10所示,该电路板10与电池20连接,以使得电池20所存储的电量可以通过电路板10传递给金属弹针111从而向电容笔200充电。
[0087]
可选地,如图11所示,第一子壳1011的下表面分别形成有第一安装槽1011a、第二安装槽1011b、第三安装槽1011c和第四安装槽1011d。其中,第一安装槽1011a和第二安装槽1011b形成与第一腔体120的底部,第一安装槽1011a用于安装第一磁铁121,第二安装槽1011b由于安装无线充电模块140。第三安装槽1011c形成于第二腔体130的底部,该第三安装槽1011c用于安装第二磁铁131。第四安装槽1011d形成于第一子壳1011的端部,该第四安装槽1011d用于安装第二磁铁131第四磁铁101a。相对地,上盖102中也形成有用于安装第三磁铁102a的相应安装槽,本技术实施例不再赘述。
[0088]
综上所述,本技术实施例所提供的电容笔充电盒,用于容置带有第一充电接口的电容笔;电容笔充电盒包括第二充电接口,其中,电容笔充电盒内容置有转接头,转接头包括相互导通的第一子接口和第二子接口,第一子接口用于与第一充电接口连接,第二子接口用于与第二充电接口连接,以使电容笔充电盒通过转接头向电容笔充电。通过在电容笔充电盒内设置转接头对电容笔中的第一充电接口进行了转接,由此一来,提高了电容笔充电盒对不同电容笔的适配性。
[0089]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发明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