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套装置以及加工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3239848发布日期:2023-02-17 21:19阅读:86来源:国知局
热套装置以及加工设备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属于马达制作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热套装置以及加工设备。


背景技术:

2.在马达的组装加工过程中,需要将定子压入机壳内,将定子压入机壳的方式有多种,热套是其中一种方式。采用热套的方式,通常是在组装前,先将机壳进行加热,再将加热后的机壳运输至压装机构的工装上,通过压装机构将加热后的机壳与定子进行压装形成机壳组件,但这种方式不仅效率低下,而且在运输过程中机壳容易冷却,影响压装效果。
3.通常地,为了提高效率以及保证压装效果,将机壳放置于压装机构的工装上,在压装机构的工装上直接对机壳进行加热,然后再通过压装机构进行压装。但这种方式中,在对机壳进行加热的同时会把热量传递给工装,使工装受热发生变形而影响工装对机壳的定位、压装等效果。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热套装置以及加工设备,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在压装机构的工装上直接对机壳进行加热,导致工装受热发生变形而影响工装对机壳的定位、压装等效果的技术问题。
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热套装置,包括:工作台;工装,设于所述工作台上,所述工装用于放置机壳;所述工装上设有依次连通的进液口、液流通道和出液口;发热件,设于所述工装,用于对所述工装上的机壳进行加热;压装机构,所述压装机构位于所述工装背离所述工作台的一侧,用于将定子压入所述机壳内。
6.进一步地,所述工作台上开设有在第一方向贯通的通孔,所述通孔用于所述进液口与冷却液储存箱的连接以及所述出液口与冷却液回收箱的连接,所述冷却液储存箱和所述冷却液回收箱位于所述工作台背离所述工装的一侧。
7.进一步地,所述热套装置还包括设于所述工作台的第一驱动件,所述发热件活动设于所述工装,所述第一驱动件与所述发热件连接,用于驱动所述发热件在第一方向上相对所述工装移动。
8.进一步地,所述液流通道靠近所述工装的外侧壁和所述工装背离所述工作台的端面。
9.进一步地,所述发热件为由具有中空结构的导电丝形成的螺旋结构,所述发热件活动套设于所述工装的外侧壁,所述发热件设有与所述中空结构连通的进液管和出液管。
10.进一步地,所述压装机构包括第二驱动件、压装件和第一夹持件,所述第二驱动件设于所述工作台,所述压装件和所述第一夹持件均与所述第二驱动件连接,所述第二驱动件用于驱动所述压装件和所述第一夹持件在第一方向上移动;所述第一夹持件用于夹持定子的内壁,所述压装件用于将所述定子压入所述机壳内;所述压装件包括具有中空区域的
环状压头,所述第一夹持件位于所述环状压头的中空区域内。
11.进一步地,所述热套装置还包括设于所述工作台的运送组件,所述运送组件位于所述机壳背离所述工作台的一侧,所述运送组件用于沿第二方向运送定子至与所述压装机构在第一方向上对应。
12.进一步地,所述运送组件包括传送件和安装板,所述传送件设于所述工作台且位于所述机壳背离所述工作台的一侧,所述安装板设于所述传送件上,所述定子置于所述安装板上,所述传送件用于带动所述安装板沿所述第二方向移动,进而带动所述定子移动至与所述压装机构在所述第一方向上对应。
13.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加工设备,包括下料组件以及如前述的热套装置,所述下料组件用于对经所述热套装置热套后的机壳组件进行下料。
14.进一步地,所述下料组件包括机械臂、第二夹持件和冷却件,所述第二夹持件用于夹持所述机壳组件,所述机械臂设于所述工作台,所述第二夹持件与所述机械臂连接,所述机械臂用于驱动所述第二夹持件运输所述机壳组件;所述冷却件设于所述第二夹持件,用于对所述机壳组件进行冷却。
15.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热套装置,与现有技术相比,将机壳放置于工装上,发热件设于工装上,通过发热件对工装上的机壳进行加热,再通过压装机构将定子压入工装上的机壳内,使得机壳的加热和压装都位于同一工装,不仅可以提高机壳的热套效率,还可以避免机壳冷却,保证压装效果;在工装上设置依次连通的进液口、液流通道和出液口,可以通过冷却液将发热件在加热过程中传递到工装上的热量带走,避免工装因受热变形而影响工装对机壳的定位和压装等效果。
附图说明
16.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17.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热套装置的立体图;
18.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热套装置的主视图;
19.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热套装置中的工装的结构示意图;
20.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热套装置中的第一驱动件与发热件的结构示意图;
21.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热套装置中的压装件和第一夹持件的结构示意图;
22.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加工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23.其中,图中各附图标记:
24.1-工作台;2-工装;21-进液口;22-出液口;3-发热件;31-导电丝;311-进液管;312-出液管;4-第一驱动件;5-压装机构;51-第二驱动件;52-压装件;521-环状压头;53-第一夹持件;531-夹爪;6-运送组件;61-传送件;62-安装板;63-第一限位件;64-第二限位件;7-下料组件;71-机械臂;72-第二夹持件;73-冷却件;8-定子;9-机壳;10-第一方向;20-第
二方向。
具体实施方式
25.为了使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26.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间接在该另一个元件上。当一个元件被称为是“连接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间接连接至该另一个元件上。
27.需要理解的是,术语“长度”、“宽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28.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技术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29.请参阅图1、图2和图3,现对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热套装置进行说明,该热套装置包括:工作台1;工装2,设于工作台1上,工装2用于放置机壳9,机壳9的轴向上的底部置于工装2的上端面,工装2沿轴向的上端面的中心区域设有与机壳9底部的中心区域的凹槽配合的凸起,通过凸起与凹槽的配合实现对机壳9的定位;工装2上设有依次连通的进液口21、液流通道(图未示)和出液口22,这样更有利于工装2的上端面的散热,冷却液储存箱与进液口21连接,冷却液回收箱与出液口22连接,冷却液储存箱和冷却液回收箱可以是一体的,也可以分开,优选地,冷却液储存箱和冷却液回收箱是分开的,这样可以更有利于工装2的散热,冷却液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选择设置,优选地,冷却液为水;发热件3,设于工装2,用于对工装2上的机壳9加热;压装机构5,压装机构5位于工装2背离工作台1的一侧,用于将定子8压入加热后的机壳9内。
30.为方便说明,本文均以第一方向10为上下方向,工作台1在下侧,压装机构5在上侧进行说明。
31.本实施例提供的热套装置的工作原理如下:将机壳9放置于工装2的上端面,发热件3开始工作,对位于工装2上的机壳9进行加热,加热后机壳9的侧壁向外涨开,压装机构5将定子8压入机壳9内形成机壳组件,对压装好的机壳组件进行下料,然后再放置下一个机壳9,进行下一轮的加热和压装,如此循环往复;在发热件3开始工作时,冷却液储存箱的冷却液从进液口21进入液流通道后再从出液口22流入冷却液回收箱,通过冷却液将发热件3在加热过程中传递到工装2上的热量带走,避免工装2因受热变形而影响工装2对机壳9的定位和压装等效果。
32.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热套装置,与现有技术相比,将机壳9放置于工装2上,发热件3设于工装2上,通过发热件3对工装2上的机壳9进行加热,再通过压装机构5将定子8压入工装2上的机壳9内,使得机壳9的加热和压装都位于同一工装2,不仅可以提高机壳9的热套效
率,还可以避免机壳9冷却,保证压装效果;在工装2上设置依次连通的进液口21、液流通道和出液口22,可以通过冷却液将发热件3在加热过程中传递到工装2上的热量带走,避免工装2因受热变形而影响工装2对机壳9的定位和压装等效果。
33.在一实施例中,工作台1上开设有在第一方向10贯通的通孔,第一方向10优选为机壳9的轴向,进液口21和出液口22设于工装2的下端面,通孔用于进液口21与冷却液储存箱的连接以及出液口22与冷却液回收箱的连接,冷却液储存箱的连接管可以穿过通孔与进液口21连接,冷却液回收箱的连接管可以穿过通孔与出液口22连接;冷却液储存箱和冷却液回收箱位于工作台1背离工装2的一侧,即,冷却液储存箱和冷却液回收箱均位于工作台1的下方,如此设置,可以减少冷却液储存箱和冷却液回收箱对工作台1上方空间的占用。
34.在一实施例中,热套装置还包括设于工作台1的第一驱动件4,发热件3活动设于工装2,第一驱动件4与发热件3连接,用于驱动发热件3在第一方向10上相对工装2移动至靠近机壳9,例如,围绕机壳9的外侧壁,以对机壳9进行加热。为方便对压装好的机壳组件进行下料,可以在下料前通过第一驱动件4驱动发热件3向下移动,避免发热件3对下料进行阻挡,发热件3具体向下移动的距离可以根据下料组件7需要与机壳组件在第一方向10上接触的高度来进行选择。
35.在一实施例中,液流通道靠近工装2的外侧壁和工装2背离工作台1的端面,即,液流通道靠近工装2的外侧壁和工装2的上端面,这样,可以更有利于工装2的散热。
36.在一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发热件3为由具有中空结构的导电丝31形成的螺旋结构,发热件3活动套设于工装2的外侧壁,发热件3设有与中空结构连通的进液管311和出液管312。导电丝31可以是高频加热线圈,高频加热线圈通电能产生高频磁场,使处于高频加热线圈中的机壳9受磁场感应而发热,由于高频加热线圈本身也存在电阻会有发热现象,因此需要对高频加热线圈进行冷却。将导电丝31设置为中空结构,且设有与中空结构连通的进液管311和出液管312,在导电丝31工作时,冷却液可以通过进液管311进入中空结构,然后再从出液管312流出,在冷却液的流动过程中,可以将导电丝31的部分热量带走,从而可以对导电丝31进行冷却,避免导电丝31过热而影响工作。
37.在一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压装机构5包括第二驱动件51、压装件52和第一夹持件53,第二驱动件51设于工作台1,压装件52和第一夹持件53均与第二驱动件51连接,第二驱动件51用于驱动压装件52和第一夹持件53在第一方向10上移动;第一夹持件53用于夹持定子8的内壁,压装件52用于将定子8压入机壳9内。具体地,如图2和图5所示,压装件52包括具有中空区域的环状压头521,第一夹持件53位于环状压头521的中空区域内。将定子8置于第一夹持件53的下方,第二驱动件51带动第一夹持件53和压装件52向下移动,第一夹持件53对定子8的内壁进行夹取,第一驱动件4继续带动第一夹持件53和压装件52向下移动,第一夹持件53带动定子8向下移动至与机壳9接触,第二驱动件51继续带动第一夹持件53和压装件52向下移动,第二驱动件51对第一夹持件53施加的压力大于第一夹持件53与定子8内壁的摩擦力时,第一夹持件53相对定子8向下移动,压装件52的环状压头521与定子8的端面接触,并对定子8的端面施加压力将定子8压入机壳9内形成机壳组件,第二驱动件51带动第一夹持件53和压装件52向上移动,第一夹持件53和压装件52远离机壳组件,将机壳组件下料后,再将下一个机壳9置于工装2,第一夹持件53继续夹持下一个定子8,继续下一轮的加热和压装,如此循环往复。
38.在一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第一夹持件53包括沿圆周方向均匀分布的多个夹爪531,多个夹爪531能够在径向上移动以夹持和松开定子8的内壁。夹爪531的数量至少为两个,具体可根据实际需要选择设置;每个夹爪531朝向定子8内壁的外侧壁为弧形,从而可以增大夹爪531与定子8内壁的接触面积。当需要对定子8进行夹持时,多个夹爪531在径向上朝背离定子8中心轴线的方向移动,将定子8的内壁顶紧,实现对定子8的夹取。夹爪531在径向上的移动可以通过气动方式或电动方式驱动,只要是能够实现夹爪531在径向上的移动即可,本领域技术人员可根据实际需要选择设置。
39.在此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中所涉及的“径向”和“轴向”均是指机壳9的径向和轴向,由于机壳9的中心轴线与定子8的中心轴线重合,机壳9的径向和轴向也就是定子8的径向和轴向。
40.在一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热套装置还包括设于工作台1的运送组件6,运送组件6位于机壳9背离工作台1的一侧,即,运送组件6位于机壳9的上端,运送组件6用于沿第二方向20运送定子8至与压装机构5在第一方向10上对应,具体地,运送组件6用于沿第二方向20运送定子8至与第一夹持件53在第一方向10上对应,第二方向20与第一方向10不平行,优选地,第二方向20垂直于第一方向10。具体地,在第二方向20上,运送组件6包括靠近工装2的第一端和远离工装2的第二端,将定子8放置于运送组件6的第二端,运送组件6将定子8沿第二方向20运输至与第一夹持件53在第一方向10上的位置对应,即,定子8位于第一夹持件53的正下方,第二驱动件51带动第一夹持件53和压装件52向下移动,第一夹持件53夹取定子8,第二驱动件51继续驱动第一夹持件53和压装件52向下移动,直到压装件52将定子8压入机壳9内形成机壳组件。
41.进一步地,如图1所示,运送组件6包括传送件61和安装板62,传送件61设于工作台1且位于机壳9背离工作台1的一侧,安装板62设于传送件61上,定子8置于安装板62上,传送件61用于带动安装板62沿第二方向20移动,进而带动定子8移动至与第一夹持件53在第一方向10上对应。具体地,运送组件6驱动安装板62沿第一方向10移动至靠近运送组件6的第二端,将定子8放置于安装板62上,运送组件6将定子8反向移动至定子8位于第一夹持件53的正下方,第二驱动件51驱动第一夹持件53和压装件52向下移动,第一夹持件53夹取定子8,运送组件6带动安装板62在第二方向20上移动远离运送组件6的第一端,避免安装板62阻挡压装件52和第一夹持件53在第一方向10上的运动,第二驱动件51驱动压装件52将定子8压入机壳9内,运送组件6带动安装板62移动至运送组件6的第二端继续放入下一个定子8,进行下一轮的加热和压装。
42.在一实施例中,传送组件还包括设于工作台1的第一限位件63和第二限位件64,第一限位件63和第二限位件64沿第二方向20设置,第一限位件63和第二限位件64用于限制安装板62在第二方向20上的位移。具体地,第一限位件63和第二限位件64分别位于工作台1上并靠近运送组件6的第一端和第二端,当安装板62在运送组件6的作用下朝向运送组件6的第一端移动至极限位置时,第一限位件63能够在第二方向20上抵接于安装板62的第一个侧壁,安装板62停止继续移动,当安装板62在运送组件6的作用下朝向运送组件6的第二端移动至极限位置时,第二限位件64能够在第二方向20上抵接于安装板62与第一个侧壁相对的第二个侧壁,安装板62停止继续移动。
43.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加工设备,如图6所示,该加工设备包括下料组件7以及
如前述的热套装置,下料组件7用于对经热套装置热套后的机壳组件进行下料。由于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加工设备具有前述任一实施例提供的热套装置,因此,具有上述任一实施例提供的热套装置的全部有益效果,在此就不一一赘述。
44.在一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下料组件7包括机械臂71、第二夹持件72和冷却件73,第二夹持件72用于夹持机壳组件,机械臂71设于工作台1,第二夹持件72与机械臂71连接,机械臂71用于驱动第二夹持件72运输机壳组件;冷却件73设于第二夹持件72,用于对机壳组件进行冷却。具体地,热套装置将定子8压入加热后的机壳9后形成机壳组件,机械臂71带动第二夹持件72移动至机壳组件的正上方,第二夹持件72夹取机壳组件,机械臂71带动第二夹持件72移动,将机壳组件下料;经热套装置加工后形成的机壳组件还具有一定的热量,在第二夹持件72对机壳组件的夹持过程中,位于第二夹持件72上的冷却件73可以对机壳组件进行冷却,具体地,冷却件73可以为设于第二夹持件72上的吹气管,吹气管吹出的气体可以加速机壳组件周围的空气流动,从而可以快速地将机壳组件的热量带走,实现对机壳组件的冷却。
45.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