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预制外墙板可移动线盒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3163916发布日期:2023-02-04 01:10阅读:32来源:国知局
一种预制外墙板可移动线盒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线盒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预制外墙板可移动线盒。


背景技术:

2.装配式建筑是指建筑的部分结构或者建筑的部分维护结构在工厂预制生产完成,然后通过公路运输方式运送到施工现场,在现场由专业的安装工人配合安装所需的机械设备将预制构件根据先后顺序组装起来,使之成为建筑物。其中,预制外墙板作为一种预制构件已被普遍用于装配式建筑之中。
3.现有技术中,在制作预制外墙板时,通常需要在预制外墙板内预埋线盒以及线缆管路,以方便后期安装插座以及灯具开关。但是,这种预埋的线盒的位置相对固定,在后期家装过程中,通常会遇到需要对线盒的位置进行更改的情况,从而需要重新在预制外墙板上进行开孔,需要专业的设备及人员进行操作,且操作复杂,安装效率低。


技术实现要素:

4.本技术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布局巧妙,便于调整线盒的安装位置,且操作简单,安装效率高的预制外墙板可移动线盒。
5.为达到以上目的,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预制外墙板可移动线盒,包括线盒本体、外壳以及盖体;所述外壳预埋在预制外墙板内,所述外壳的前端为敞口结构,所述外壳的侧面贯穿设有用于穿过线缆管路的通孔;所述线盒本体可左右滑动地设置于所述外壳内部,所述盖体可拆卸地设置于所述外壳的前端,所述盖体上沿左右方向间隔设有至少两个可撕开的窗口,所述窗口的尺寸适配于所述线盒本体的尺寸。
6.优选的,所述通孔形成于所述外壳的左侧和/或右侧,所述外壳的内上侧和/或内下侧上对应所述窗口的位置向外冲压形成有凹槽。其优点是:在所述凹槽的作用下,所述外壳的外上侧和/或外下侧会形成凸出部分,则当所述外壳预埋在预制外墙板内时,从而会限制所述外壳从预制外墙板上脱落,即加强了所述外壳与预制外墙板之间的连接强度。
7.优选的,所述线盒本体的外上侧和/或外下侧对应有所述凹槽的位置凸出有凸起,所述凸起卡接于对应的所述凹槽内。其优点是:安装时通过上下挤压所述线盒本体的上下两侧,从而能够将所述凸起卡接到对应的所述凹槽内,即可实现所述线盒本体与所述外壳之间的安装;同理,通过上下挤压所述线盒本体的上下两侧,可以实现左右滑动所述线盒本体以及拆卸所述线盒本体。这种连接方式便于加工以及拆装。
8.优选的,所述线盒本体包括第一背板、第一上侧板、第一下侧板、第一左侧板以及第一右侧板,所述第一上侧板、所述第一下侧板、所述第一左侧板以及所述第一右侧板的后端均一体形成于所述第一背板;所述凸起形成于所述第一上侧板和/或所述第一下侧板的外侧壁,所述第一上侧板以及所述第一下侧板的前端均向内折弯形成有第一折边,所述第一折边上前后贯穿设有第一安装孔;所述第一左侧板和/或所述第一右侧板左右贯穿设有进线孔。其优点是:这种结构所述线盒本体可以通过冲压折弯形成,加工更加方便;在上下
挤压所述线盒本体的上下两侧时,所述第一上侧板以及所述第一下侧板便于发生形变,从而方便所述凸起与所述凹槽之间的卡接与分离;当开关或插座通过螺钉安装在第一安装孔内时,开关或插座又会限制所述第一上侧板以及所述第一下侧板发生形变,从而能够防止所述凸起脱离所述凹槽。
9.优选的,所述外壳包括第二背板、第二上侧板、第二下侧板、第二左侧板以及第二右侧板;所述第二上侧板、所述第二下侧板、所述第二左侧板以及所述第二右侧板的后端均一体形成于所述第二背板;所述通孔形成于所述第二左侧板和/或所述第二右侧板,所述凹槽形成于所述第二上侧板和/或所述第二下侧板。其优点是:这种结构的所述外壳可以通过冲压折弯形成,加工更加方便。
10.优选的,所述第二左侧板以及所述第二右侧板的上下两侧均向内折弯形成有抵接部,所述抵接部用于限制所述第二上侧板以及所述第二下侧板向内发生形变。其优点是:通过所述抵接部能够防止所述第二上侧板以及所述第二下侧板相内发生形变。
11.优选的,所述第二左侧板以及所述第二右侧板的前端均向内折弯有第二折边,所述第二折边上前后贯穿设有第二安装孔,所述盖体通过螺钉安装于所述第二安装孔。其优点是:通过螺钉将所述盖体安装固定在第二安装孔内时,即可实现所述盖体与所述外壳之间的可拆卸连接,且结构简单,便于加工以及拆装。
12.优选的,所述第二上侧板以及所述第二下侧板的前端均向外折弯形成有护边。其优点是:通过所述护边能够防止预制外墙板上的混凝土进入到所述外壳内部,否则,若不设置所述护边,则在滑动所述线盒本体时,所述线盒本体的上下两侧容易与预制外墙板上的混凝土接触,从而容易对所述线盒本体造成磨损。
13.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在制作预制外墙板时,将所述外壳水平预埋在预制外墙板内,待预制外墙板吊装就位后,再将所述线盒本体安装到所述外壳内部,并可以根据实际需求,左右滑动所述线盒本体的安装位置,从而能够水平调整所述线盒本体的实际位置,从而能够适应不同的安装尺寸,从而能够避免需要重新开孔,操作简单,安装效率高。同理,当所述外壳竖直预埋在预制外墙板内(即所述外壳的左右两端沿实际的上下方向布置)时,可以上下调整所述线盒本体的实际安装高度。另外,通过所述盖体能够遮盖所述外壳的前端口,并根据所述线盒本体的实际安装位置,选择打开对应的所述窗口,用于安装开关或插座。
附图说明
14.图1为本技术提供的一种预制外墙板可移动线盒的立体图。
15.图2为本技术提供的图1中线盒本体的放大图。
16.图3为本技术提供的图1中外壳的局部放大图。
17.图4为本技术提供的图1中外壳的安装示意图。
18.图中:1、线盒本体;11、第一背板;12、第一上侧板;121、凸起;122、第一折边;123、第一安装孔;13、第一下侧板;14、第一左侧板;141、进线孔;15、第一右侧板;2、外壳;21、第二背板;22、第二上侧板;221、凹槽;222、护边;23、第二下侧板;24、第二左侧板;241、通孔;242、抵接部;243、第二折边;244、第二安装孔;25、第二右侧板;3、盖体;31、窗口;100、预制外墙板。
具体实施方式
19.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做进一步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相冲突的前提下,以下描述的各实施例之间或各技术特征之间可以任意组合形成新的实施例。
20.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对于方位词,如有术语“中心”、“横向”、“纵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方位和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叙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方位构造和操作,不能理解为限制本技术的具体保护范围。
21.需要说明的是,本技术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
22.本技术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中的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他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系统、产品或设备不必限于清楚地列出的那些步骤或单元,而是可包括没有清楚地列出的或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它步骤或单元。
23.参照图1-4,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提供一种预制外墙板100可移动线盒,包括线盒本体1、外壳2以及盖体3;外壳2预埋在预制外墙板100内,外壳2的前端为敞口结构,外壳2的侧面贯穿设有用于穿过线缆管路的通孔241;线盒本体1可左右滑动地设置于外壳2内部,盖体3可拆卸地设置于外壳2的前端,盖体3上沿左右方向间隔设有至少两个可撕开的窗口31,窗口31的尺寸适配于线盒本体1的尺寸。
24.在制作预制外墙板100时,将外壳2水平预埋在预制外墙板100内(如图4所示),待预制外墙板100吊装就位后,再将线盒本体1安装到外壳2内部,并可以根据实际需求,左右滑动线盒本体1的安装位置,从而能够水平调整线盒本体1的实际位置,从而能够适应不同的安装尺寸,从而能够避免需要重新开孔,操作简单,安装效率高。同理,当外壳2竖直预埋在预制外墙板100内(即外壳2的左右两端沿实际的上下方向布置)时,可以上下调整线盒本体1的实际安装高度。另外,通过盖体3能够遮盖外壳2的前端口,并根据线盒本体1的实际安装位置,选择打开对应的窗口31,用于安装开关或插座。
25.参照图1以及图3,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通孔241形成于外壳2的左侧和/或右侧,外壳2的内上侧和/或内下侧上对应窗口31的位置向外冲压形成有凹槽221。在凹槽221的作用下,外壳2的外上侧和/或外下侧会形成凸出部分,则当外壳2预埋在预制外墙板100内时,从而会限制外壳2从预制外墙板100上脱落,即加强了外壳2与预制外墙板100之间的连接强度。
26.参照图2,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线盒本体1的外上侧和/或外下侧对应有凹槽221的位置凸出有凸起121,凸起121卡接于对应的凹槽221内。安装时通过上下挤压线盒本体1的上下两侧,从而能够将凸起121卡接到对应的凹槽221内,即可实现线盒本体1与外壳2之间的安装;同理,通过上下挤压线盒本体1的上下两侧,可以实现左右滑动线盒本体1以及拆卸线盒本体1。这种连接方式便于加工以及拆装。
27.参照图2,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线盒本体1包括第一背板11、第一上侧板12、第一下侧板13、第一左侧板14以及第一右侧板15,第一上侧板12、第一下侧板13、第一左侧板14以及第一右侧板15的后端均一体形成于第一背板11;凸起121形成于第一上侧板12和/
或第一下侧板13的外侧壁,第一上侧板12以及第一下侧板13的前端均向内折弯形成有第一折边122,第一折边122上前后贯穿设有第一安装孔123;第一左侧板14和/或第一右侧板15左右贯穿设有进线孔141。这种结构线盒本体1可以通过冲压折弯形成,加工更加方便;在上下挤压线盒本体1的上下两侧时,第一上侧板12以及第一下侧板13便于发生形变,从而方便凸起121与凹槽221之间的卡接与分离;当开关或插座通过螺钉安装在第一安装孔123内时,开关或插座又会限制第一上侧板12以及第一下侧板13发生形变,从而能够防止凸起121脱离凹槽221。
28.参照图1,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外壳2包括第二背板21、第二上侧板22、第二下侧板23、第二左侧板24以及第二右侧板25;第二上侧板22、第二下侧板23、第二左侧板24以及第二右侧板25的后端均一体形成于第二背板21;通孔241形成于第二左侧板24和/或第二右侧板25,凹槽221形成于第二上侧板22和/或第二下侧板23。这种结构的外壳2可以通过冲压折弯形成,加工更加方便。
29.参照图3,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左侧板24以及第二右侧板25的上下两侧均向内折弯形成有抵接部242,抵接部242用于限制第二上侧板22以及第二下侧板23向内发生形变。通过抵接部242能够防止第二上侧板22以及第二下侧板23相内发生形变。
30.参照图1以及图3,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左侧板24以及第二右侧板25的前端均向内折弯有第二折边243,第二折边243上前后贯穿设有第二安装孔244,盖体3通过螺钉安装于第二安装孔244。通过螺钉将盖体3安装固定在第二安装孔244内时,即可实现盖体3与外壳2之间的可拆卸连接,且结构简单,便于加工以及拆装。
31.参照图1以及图3,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二上侧板22以及第二下侧板23的前端均向外折弯形成有护边222。通过护边222能够防止预制外墙板100上的混凝土进入到外壳2内部,否则,若不设置护边222,则在滑动线盒本体1时,线盒本体1的上下两侧容易与预制外墙板100上的混凝土接触,从而容易对线盒本体1造成磨损。
32.以上描述了本技术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和本技术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技术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本技术的原理,在不脱离本技术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技术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技术的范围内。本技术要求的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同物界定。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