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吸无线双向充电移动电源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3659436发布日期:2023-03-29 10:32阅读:117来源:国知局
磁吸无线双向充电移动电源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移动电源技术领域,具体为磁吸无线双向充电移动电源。


背景技术:

2.移动电源又被称为充电宝,可以给手机、平板电脑等数码设备随时随地充电,而无线双向充电移动电源,是指通过线圈,无线发射电能给受电设备供电,同时设备可以对移动电源进行充电使用;
3.现有技术,公开号为cn215452594u公开了一种具有双向充电功能的快充无线移动电源利用温度传感器与移动电源控制系统进行连接,在移动电源工作时,温度传感器实时感应移动电源内部温度,并将温度信号传递到移动电源控制系统,当移动电源内部的热量较高时,移动电源控制系统能够启动防爆外壳后方设置的散热扇,利用散热扇与防爆外壳两侧的进风口配合对移动电源内部进行散热,虽然该移动电源可以进行一定的散热的处理,但是,还有其他的功能需要改进,现在人们对手机的依赖是十分的巨大,哪怕在进行充电时也想要玩着手机,比如看看电池等一些低能耗的应用,但是在进行无线充电时,不方便进行很好的角度调节,同时在对角度调节后,手机可能发生滑落的现象,进而造成手机的损失,所以需要对该移动电源进行改进。
4.因此我们便提出了磁吸无线双向充电移动电源能够很好的解决以上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磁吸无线双向充电移动电源,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提出的目前市场上的移动电源不方便进行很好的角度调节,同时在对角度调节后,手机可能发生滑落的现象,进而造成手机的损失,所以需要对该移动电源进行改进的问题。
6.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磁吸无线双向充电移动电源,包括无线双向充电移动电源本体、容纳板以及夹持板;
7.其中,所述无线双向充电移动电源本体的左侧顶部位置转动连接有容纳板,且所述容纳板的顶部位置设置有四组可移动的夹持板,进而实现对手机的两侧进行夹持处理;
8.还包括:
9.所述无线双向充电移动电源本体的内部位置固定设置有固定电机,且所述固定电机的输出端固定连接有螺纹杆,所述螺纹杆的外侧螺纹连接有套杆,所述套杆的外侧伸出无线双向充电移动电源本体的顶端内部,所述套杆的顶部位置转动连接有支撑杆,所述支撑杆的另一端位置轴承连接在容纳板的右侧底部位置。
10.优选的,所述螺纹杆的两端位置均轴承连接在无线双向充电移动电源本体的内壁,所述容纳板通过支撑杆与无线双向充电移动电源本体的左端顶部位置构成转动结构,进而方便螺纹杆在无线双向充电移动电源本体的内壁进行稳定的转动。
11.优选的,所述套杆的外壁与滑槽的内壁相贴合,所述支撑杆的顶部位置为开口设置,以便于对手机进行无线充电,进而方便套杆在滑槽的内壁进行稳定的滑动。
12.优选的,所述容纳板顶端中部位置伸出有承重板,且所述承重板的底端左右两侧位置均捆绑有拉绳,所述拉绳的另一端位置通过定滑轮与磁极板的一端相连接,所述磁极板的一侧设置在移动槽的内部,所述磁极板的一端位置通过连接弹簧与容纳板的内壁相连接,所述磁极板的一侧位置与磁极块相对应设置,所述磁极块的顶部位置与夹持板的底部位置相固定连接,进而方便手机在不同角度使用时,防止其发生脱落的现象。
13.优选的,所述复位弹簧的弹力大于连接弹簧的弹力,所述磁极板的内部设置有两组不同的磁铁,且所述磁极板与磁极块之间为相互垂直设置,进而方便磁极板可以在移动槽的内部进行滑动。
14.优选的,所述容纳板的一侧位置设置有滑动槽,且所述滑动槽的内壁与磁极板的一端外壁相贴合,所述磁极板通过拉绳与滑动槽的内壁之间构成滑动结构,进而方便磁极板在滑动槽的内部进行滑动。
15.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设置结构如下:
16.(1)该磁吸无线双向充电移动电源,设置有固定电机,通过固定电机的输出端带动螺纹杆进行旋转,进而使得螺纹杆将会带动螺纹连接的套杆进行移动,故而使得套杆将会在滑槽的内部进行移动,使得套杆将会带动支撑杆进行移动,使得支撑杆将会带动容纳板将会在无线双向充电移动电源本体的顶部一侧进行转动,进而更加方便的对调节容纳板的角度,以便于在充电状态的手机进行使用;
17.(2)该磁吸无线双向充电移动电源,设置有容纳板,通过手机放置在承重板的顶部,使得承重板将会带动复位弹簧在容纳板的内部进行移动,使得拉绳将会带动磁极板通过滑动槽的内壁进行移动,此时,磁极板的一侧将会与磁极块相对应,使得磁极块将会带动夹持板进行移动,使得两组夹持板对手机的外壁进行夹持,通过以上设置,进而可以防止手机发生脱落的现象。
附图说明
18.图1为本实用新型主视剖面结构示意图;
19.图2为本实用新型图1中a处放大结构示意图;
20.图3为本实用新型容纳板俯视剖面结构示意图;
21.图4为本实用新型图3中z-z处剖面结构示意图;
22.图5为本实用新型移动槽俯视剖面结构示意图。
23.图中:1、无线双向充电移动电源本体;2、固定电机;3、螺纹杆;4、套杆;5、滑槽;6、支撑杆;7、容纳板;8、承重板;9、拉绳;10、复位弹簧;11、磁极板;1101、滑动槽;12、移动槽;13、连接弹簧;14、磁极块;15、夹持板。
具体实施方式
24.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25.请参阅图1-5,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磁吸无线双向充电移动电源,包括
无线双向充电移动电源本体1、容纳板7以及夹持板15;其中,无线双向充电移动电源本体1的左侧顶部位置转动连接有容纳板7,且容纳板7的顶部位置设置有四组可移动的夹持板15,进而实现对手机的两侧进行夹持处理;
26.实施例一:
27.无线双向充电移动电源本体1的内部位置固定设置有固定电机2,且固定电机2的输出端固定连接有螺纹杆3,螺纹杆3的两端位置均轴承连接在无线双向充电移动电源本体1的内壁,容纳板7通过支撑杆6与无线双向充电移动电源本体1的左端顶部位置构成转动结构;螺纹杆3的外侧螺纹连接有套杆4,套杆4的外壁与滑槽5的内壁相贴合,支撑杆6的顶部位置为开口设置,以便于对手机进行无线充电;套杆4的外侧伸出无线双向充电移动电源本体1的顶端内部,套杆4的顶部位置转动连接有支撑杆6,支撑杆6的另一端位置轴承连接在容纳板7的右侧底部位置。
28.结合附图1和附图2,在充电时想要玩手机时,通过启动固定电机2,使得固定电机2的输出端将会带动螺纹杆3进行旋转,使得螺纹杆3外侧所螺纹连接的套杆4将会在滑槽5的内部进行移动,故而使得套杆4将会带动转动连接的支撑杆6进行移动,由于支撑杆6的另一端位置转动连接在容纳板7的一侧底部位置,使得容纳板7将会在无线双向充电移动电源本体1的顶部发生转动的现象,从而更加方便调节手机的角度以便于使用者进行使用。
29.实施例二:
30.容纳板7顶端中部位置伸出有承重板8,容纳板7的一侧位置设置有滑动槽1101,且滑动槽1101的内壁与磁极板11的一端外壁相贴合,磁极板11通过拉绳9与滑动槽1101的内壁之间构成滑动结构;且承重板8的底端左右两侧位置均捆绑有拉绳9,拉绳9的另一端位置通过定滑轮与磁极板11的一端相连接,磁极板11的一侧设置在移动槽12的内部,磁极板11的一端位置通过连接弹簧13与容纳板7的内壁相连接,复位弹簧10的弹力大于连接弹簧13的弹力,磁极板11的内部设置有两组不同的磁铁,且磁极板11与磁极块14之间为相互垂直设置;磁极板11的一侧位置与磁极块14相对应设置,磁极块14的顶部位置与夹持板15的底部位置相固定连接。
31.首先,通过一端的充电口来对无线双向充电移动电源本体1进行充电使用,使得无线双向充电移动电源本体1的内部蓄满电,随后结合附图1和附图3-5,首先将手机放置到容纳板7的顶部开口处,随后通过手机的重量,使得承重板8将会带动复位弹簧10在容纳板7的内部进行下降,故而使得拉绳9将会得到放松,之后,连接弹簧13将会带动拉绳9在移动槽12的内部进行移动,同时磁极板11将会通过连接弹簧13在滑动槽1101的内壁进行移动,之后将会使得磁极板11一侧所固定的磁铁与磁极块14的磁铁相对应,由于该磁铁与磁极块14内部的磁铁为同种磁铁,进而使得磁极块14将会通过夹持板15在移动槽12的内壁进行稳定的移动,进而通过磁铁相互吸引时,通过夹持板15对手机的外壁进行稳定的夹持使用,在使用时防止手机发生脱落的现象。
32.工作原理:在使用该磁吸无线双向充电移动电源时,首先,通过一端的充电口来对无线双向充电移动电源本体1进行充电使用,使得无线双向充电移动电源本体1的内部蓄满电,随后结合附图1-5,首先将手机放置到容纳板7的顶部开口处,随后通过手机的重量,使得承重板8将会带动复位弹簧10在容纳板7的内部进行下降,故而使得拉绳9将会得到放松,由于该磁铁与磁极块14内部的磁铁为同种磁铁,进而使得磁极块14将会通过夹持板15在移
动槽12的内壁进行稳定的移动,在使用时防止手机发生脱落的现象;在充电时想要玩手机时,故而使得套杆4将会带动转动连接的支撑杆6进行移动,由于支撑杆6的另一端位置转动连接在容纳板7的一侧底部位置,使得容纳板7将会在无线双向充电移动电源本体1的顶部发生转动的现象,从而更加方便调节手机的角度以便于使用者进行使用。
33.本说明书中未作详细描述的内容属于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公知的现有技术。
34.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