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高效线束生产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6615795发布日期:2024-01-06 23:14阅读:21来源:国知局
一种高效线束生产设备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线束生产,尤其涉及一种高效线束生产设备。


背景技术:

1、线束(circuitgroup)为一定负载源组提供服务设备的总体,如中继线路、交换装置、控制系统等。在现代汽车或电动车上,电子控制系统与线束有着密切关系。有人曾经打了一个形象的比喻:微机相当于人脑,传感器相当于感觉器官,执行元件相当于运动器管,那么线束就是神经和血管了。线束在使用时,需要对线束的两端进行剥皮才方便使用,普通的线束剥皮装置效率较低,且剥皮时需要对线束进行夹持,而现有设备中夹持装置往往容易出现固定不稳定或容易在剥皮过程中掉落;

2、现有技术中授权公告号为cn115036854b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车辆线束生产用剥皮设备,包括底架以及储料箱,线束可从储料箱的出口处向下掉落;底架上设有两个用于将线束端部剥皮的切割装置;底架的内部安装有可转动的转盘,转盘上的卡口可将线束的中部卡紧,在转盘转动的过程中,向内拉动线束的两端,从而完成对线束的剥皮工作,通过通风道与入风道连通的卡口具有吸附功能,通过通风道与出风道连通的卡口可将卡口内部的线束吹落,当卡口具有吸附功能时,可避免卡口内部的线束掉落,当卡口可将线束吹落时,可避免线束被卡死在卡口中;具体的:所述底架的内部固定有形状为圆柱形的固定柱,所述转盘转动套接在固定柱的外部,所述固定柱的内部安装有水平布置的横板,所述横板的内部开设有圆孔,所述圆孔的内部安装有可转动的扇叶,所述固定柱的内部开设有入风道和出风道,所述入风道和出风道分别布置在扇叶的上下两侧,所述入风道和出风道通过圆孔连通。

3、上述线束生产用剥皮设备能够通过转盘的转动配合内部固定柱中的入风道和出风道,达到自动在吸附线束和吹落线束的效果;然而该设备在吸附线束时的效果并不明显,由于上述设备中固定柱内部用于分隔入风道和出风道的横板为水平设置,且入风道的面积大于出风道的面积,即初始状态下进风的卡口数量比出风的卡口数量多出至少两个,当第一个线束落入卡口中,此时处于横板上方的其他卡口处于进风状态,此时进风的通道数量仍大于出风通道的数量,即进风量仍大于出风量,入风道内难以形成负压,导致出料仓中落下的第一个线束可能在被剥皮拉扯后会提前脱离卡口,从而下一个落入卡口的线束仍然难以使进风量小于出风量,固定柱内始终难以形成负压来吸附线束。因此针对上述缺陷,该装置具有一定的改进空间。


技术实现思路

1、本技术实施例通过提供一种高效线束生产设备,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线束生产设备的入风道在第一个线束堵住通风道时,进风面积大于出风面积,而难以形成负压的技术问题;实现了能够在第一个线束进入卡口后就使进风量小于出风量,进而更容易形成负压,吸附住线束的技术效果。

2、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高效线束生产设备,包括底架和储料箱,储料箱内设储料腔,所述储料腔底部设有出口;底架上设有两个对应于储料腔底部的切割装置;所述底架内设有转盘,转盘上周向开设有多个卡口,卡口内设多个通风道;所述底架的内部固定有与转盘转动连接的固定柱,固定柱的内设横板,横板内设泵气装置,固定柱的内部开设有分别布置在泵气装置的上下两侧的入风道和出风道;

3、所述横板与固定柱的轴心线重合且与水平面呈四十五度夹角倾斜,其最低点朝向转盘转动方向进入箱体的一侧,从而使得卡口转动至箱体内时与出风道连通;

4、所述横板上方为入风道,其下方为出风道,入风道与出风道的面积相同,当卡口对应的通风道转动过横板的最低点后,该通风道与出风道连通。

5、优选的,所述通风道靠近卡口的一端开口处覆盖固定有吸线囊,所述吸线囊为弹性囊体,吸线囊将通风道内部封闭,能够在通风道内向入风道方向形变。

6、所述泵气装置为带有电磁阀的单向电动气泵,能够将入风道内的气体输送至出风道内,同时泵气装置在停转时将入风道封闭,使入风道与出风道不连通。

7、所述入风道与出风道两者分别与转盘组成一个独立腔体,同一个卡口内的多个通风道对应连通于固定柱内部同一个腔体内;

8、所述出风道的侧壁开设有稳压孔,所述稳压孔为通孔,稳压孔通过管路连通至外部空气,当被负压抽吸后形变的吸线囊随转盘转动至与出风道对应后,出风道内部气压使得吸线囊迅速向卡口方向收缩,并将线束喷出。

9、优选的,所述卡口一侧开设有弯道,所述弯道为一端开口的弯曲管状腔体,其开口位于卡口侧壁且其末端朝向固定柱;所述弯道开口的长度与转盘轴向宽度相配合。

10、优选的,所述弯道的开口处覆盖有封口囊,所述封口囊为弹性囊体,所述封口囊将弯道封闭且封口囊内填充有液体,当转盘转动至封口囊的位置高于弯道末端时,封口囊内的液体流动至弯道内,当转盘转动至封口囊的位置低于弯道末端时,液体流入封口囊内并通过液体的重力使封口囊向卡口处形变。

11、优选的,所述吸线囊内底部固定有冲柱,所述冲柱为柱形,冲柱的长度与线束的直径之和大于卡口的深度,用于在吸线囊向卡口方向快速收缩时,能够使冲柱将线束顶出封口囊,使线束脱离卡口。

12、优选的,所述卡口的开口处的两侧壁向相反方向的卡口外侧弯曲,截面呈喇叭状,使得卡口的开口向外展开,从而使线束更容易落入卡口底部。

13、优选的,所述弯道底部连通有气道一,所述气道一为长度方向与通风道长度方向平行的圆柱筒形通道,弯道与通风道连通处固定有形变囊,所述形变囊为弹性囊体,形变囊将弯道与通风道分隔;

14、所述封口囊为内部设有空腔的双层囊,液体填充于其空腔内部,封口囊边缘固定在卡口侧壁的弯曲处边缘,在膨胀后能够挤紧线束。

15、优选的,所述通风道侧壁开设有垂直于通风道的槽体,该槽体中部上端连通于气道一,且气道一远离通风道一侧开设有平行于气道一的气道二,所述气道二为顶部通过直径小于气道二的通孔连通至转盘外,且底部连通于槽体的圆柱形通道;所述槽体远离通风道的末端固定有弹性件,所述弹性件为弹簧,弹性件靠近通风道的一端固定有转换板,所述转换板滑动连接于槽体内且与槽体内壁相贴合,转换板内部中空,且顶部开口通口一和通口二,所述通口一位于通口二靠近通风道的一侧;

16、所述转换板底部对应通口一的下方开设有通口三,所述通口一、通口二与通口三均为通孔,所述通口三底部连通有气道三,所述气道三远离通口三的一端连通于通风道。

17、优选的,所述气道二内滑动设置有配重滑块,配重滑块为圆柱形,配重滑块初始时在弹性件的推动下位于气道二远离转换板的一端,所述配重滑块侧面与气道二内壁贴合;

18、当所述弹性件未受外力时,转换板向外弹出至冲柱轴心与通风道内壁之间的区域,所述气道二被转换板封闭,所述通口一与槽体内壁紧贴,为封闭状态,通口二与气道一对应连通,并且气道一与气道三连通,形变囊被通风道内负压吸附而向转换板方向形变,同时封口囊被弯道内部负压吸附为收缩状态,紧贴卡口侧壁;

19、当所述弹性件被冲柱压缩时,转换板向内滑动,此时通口一与气道一连通,通口二与气道二连通,通口三和气道三被转换板封闭,此时气道二与气道一连通,气道二内的配重滑块向下滑动并推动气道二内的空气从通口二进入气道一,在气体推动下形变囊向上收缩,同时封口囊向外膨胀,固定线束。

20、当冲柱滑动至转换板与气道三下方时,转换板在弹性件的推动下向外弹出,使气道二被封闭,同时气道三被吸线囊封堵,使得气道一内部气压保持不变,从而封口囊保持膨胀状态;所述冲柱的两端为锥形,冲柱中部为圆柱形。

21、优选的,所述封口囊底部靠近通风道的一侧固定有拨动齿,所述拨动齿为横截面为三角形且内部中空的非弹性囊体,所述拨动齿有多个,多个所述拨动齿在竖直方向上紧挨并固定于封口囊底部,拨动齿内部与封口囊内部液体连通,当封口囊膨胀时,拨动齿随之被液体填充,并拨动线束,使线束自转,从而让线束的弯曲部分转向远离储料腔底部出口一侧。

22、本技术实施例中提供的一个或多个技术方案,至少具有如下技术效果或优点:

23、通过设置倾斜且过固定柱轴心的横板,使进风的卡口数量与出风的卡口数量相同,从而在第一个线束落入卡口内之后,进风的面积就能够小于出风的面积,从而在入风道内形成持续的负压,吸附住卡口内的线束。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线束生产设备的入风道在第一个线束堵住通风道时,进风面积大于出风面积,而难以形成负压的技术问题;实现了能够在第一个线束进入卡口后就使进风量小于出风量,进而更容易形成负压,吸附住线束的技术效果。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