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电电池的保护电路、电池保护模块、电池组及处理方法_3

文档序号:8342089阅读:来源:国知局
S303)。其结果为,由于充电电池141的充电停止,因此VDD端子111的电压值为恒定值,充放电电流值为零。另外,由于连接了充电装置160,因此V-端子119的电压值为负。
[0085]在打开状态c)下,V-端子119的电压值为零(步骤S304)。除此以外,与在连接了充电装置160的状态b)下转移到温度保护模式之后的状态相同。其中,由于充电停止因此充电电池141的温度随着时间的经过而下降。
[0086]之后,当向连接了负载150的状态d)推移时,V-端子119的电压值上升(步骤S305),并且充放电电流值为放电电流的值。与此相伴地,CLD端子116的电压值缓缓降低,在达到预定值时(经过延迟时间I时),延迟电路106针对逻辑部101进行表示连接了负载150的输出(步骤S306)。
[0087]在逻辑部101中,向充电禁止时负载连接模式转移、使OV端子118的输出为高(步骤S307)。由此,不经由寄生二极管121d来进行放电。另外,在OV端子118的输出为高,NMOS晶体管121为导通状态时,V-端子119的电压值降低。
[0088]也就是说,能够通过利用放电电流使V-端子119的电压值上升来检测出连接了负载150。其中,V-端子119的电压值的该变化只在CLD端子116的电压值达到预定值、OV端子118的输出为高为止的延迟时间I的期间显现。
[0089]在连接了负载150的状态d)期间,由于继续放电,因此VDD端子111的电压值随着时间的经过而降低。另外,由于抑制NMOS晶体管121的发热,因此充电电池141的温度也随着时间的经过而下降。
[0090]另一方面,在CLD端子116的电压值随着时间的经过而缓缓地上升,达到预定值(Vref/2)时(经过预定的延迟时间2时),延迟电路106针对逻辑部101进行表示经过了预定时间的输出(步骤S309)。由此,逻辑部101临时向温度保护模式转移、使OV端子118的输出为低(步骤S310)。
[0091]当OV端子118的输出为低,NMOS晶体管121为截止状态时,通过放电电流使V-端子119的电压值上升。也就是说,通过NMOS晶体管121截止,连接负载作为V-端子119的电压值而显现(步骤S311)。
[0092]此时,CLD端子116的电压值缓缓地降低(步骤S312?S313)。然后,在CLD端子116的电压值达到预定值(Vref/2)时(经过了预定延迟时间I时),延迟电路106针对逻辑部101进行表示经过了预定时间的输出(步骤S313)。由此,在逻辑部101中再次向充电禁止堵在连接模式转移,使OV端子118的输出为高(步骤S314)。在OV端子118的输出为高、NMOS晶体管121为导通的状态时,V-端子119的电压值降低(步骤S315)。
[0093]也就是说,在充电禁止时负载连接模式下,在经过延迟时间2后,暂时向温度保护模式转移,通过使NMOS晶体管121为截止状态,判定是否连接了负载150 (放电电流是否结束)。若连接了负载150,则在NMOS晶体管121截止期间通过放电电流使V-端子119的电压值上升。因此,通过对NMOS晶体管121截止期间的V-端子119的电压值的变化进行监视,能够判定是否连接了负载150 (放电电流是否结束)。
[0094]以后,只要充电电池141的温度不低于预定的阈值(在图3的示例中为40°C ),在连接了负载150的状态d)继续的期间维持充电禁止时负载连接模式。然后,每经过预定时间,通过暂时向温度保护模式转移,重复判定是否连接了负载(放电电流是否结束)的处理。
[0095]接着,在负载150未连接,向打开状态e)推移时,充放电电流值为零,并且VDD端子111的电压值为恒定值。另外,在该时刻,由于OV端子118的输出为高,因此V-端子119的电压值不变化,在逻辑部101中,不能检测出负载150未连接。
[0096]另一方面,在经过延迟时间2时(步骤S321),暂时向温度保护模式转移、使OV端子118的输出为低(步骤S322)。在OV端子118的输出为低,NMOS晶体管121为截止状态时,根据V-端子119的电压值,能够判定是否连接了负载150 (放电电流是否结束)。
[0097]在该时刻,由于负载150已经为未连接,因此V-端子119的电压值不会上升,而维持降低(步骤S323)。因此,CLD端子116的电压值也不变化,维持Vref的电压(步骤S324) ο更进一步,继续温度保护模式、维持OV端子118的输出为低。也就是说,重复每经过延迟时间2暂时向温度保护模式转移的处理直到不能检测出连接了负载150为止。
[0098]之后,打开状态e)继续,在充电电池141的温度低于预定的阈值(例如,40°C)时,CTH端子115的电压值缓缓地降低(步骤S331)。然后,在达到预定值时(经过温度检测延迟时间时),延迟电路103针对逻辑部101进行表示充电电池141的温度低于阈值的输出(步骤 S332) ο
[0099]由此,逻辑部101向通常模式转移,使OV端子118的输出为高(步骤S333)。
[0100]〈总结〉
[0101]从以上的说明中可知本实施方式涉及的电池组140的结构为
[0102].在温度保护模式下,在连接了负载150的情况下(放电电流流动的情况下),通过向充电禁止时负载连接模式转移、使OV端子118为高从而避免经由寄生二极管121d进行放电。
[0103].在转移到充电禁止时负载连接模式之后,通过按预定时间暂时向温度保护模式转移,使NMOS晶体管121为截止状态。
[0104]?通过对NMOS晶体管121为截止状态下的V-端子119的电压值进行监视,判定是否连接了负载150 (放电电流是否结束)。
[0105]由此,当在温度保护模式下连接了负载150时,经由NMOS晶体管121的寄生二极管121d而进行放电的时间变短,能够抑制电池组140的发热。也就是说,在使用了充电电池的电池组中能够抑制伴随放电的发热。
[0106][第二实施方式]
[0107]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对在充电禁止时负载连接模式下负载150未连接而向打开状态e)推移的状态下,检测出负载150未连接时的处理进行了说明。
[0108]但是,也设想了在充电禁止时负载连接模式下,当到暂时向温度保护模式转移为止的时间(延迟时间2)长时,与是充电禁止时负载连接模式无关,都为处于连接了充电装置160的状态这样的状况。
[0109]因此,以下对在充电禁止时负载连接模式下,连接了充电装置160的状态下的状况的处理进行说明。
[0110]<电池组中的处理流程>
[0111]图4是表示在充电禁止时负载连接模式下,在暂时向温度保护模式转移为止的延迟时间2期间,连接了充电装置160的状态下的状况的处理流程的时序图。
[0112]另外,图4所示的时序图中的、直到打开状态a)、连接了充电装置160的状态b)、打开状态c)、连接了负载150的状态d)、以及打开状态e)为止的处理与图3相同,因此,在这里省略说明。
[0113]与图3的不同点在于打开状态e)的时间缩短,立即向连接了充电装置160的状态f)推移。
[0114]当向连接了充电装置160的状态f)推移时,在该时刻,OV端子118的输出为高,NMOS晶体管121为导通状态,因此,充电电流流经充放电路径PU P2,进行充电电池141的充电。
[0115]由此,VDD端子111的电压值随着时间的经过而上升。另外,充放电电流值为充电电流的值(步骤S401)。更进一步,由于充电电池141发热,因此充电电池141的温度随着时间的经过而上升。
[0116]这里,在CLD端子116的电压值缓缓地上升,达到预定值(Vref/2)时(经过延迟时间2时),延迟电路106针对逻辑部101进行表示经过了预定时间的输出(步骤S402)。由此,逻辑部101暂时向温度保护模块转移、使OV端子118的输出为低(步骤S403)。
[0117]在OV端子118的输出变低,NMOS晶体管121为截止状态时,充电电池141的充电停止。由此,VDD端子111的电压值为恒定值,并且充放电电流值为零(步骤S404)。
[0118]这样,在充电禁止时负载连接模式下,在直到暂时转移到温度保护模式为止的周期长时,通过连接充电装置160,使充电电流暂时流动。但是,由于这样的现象是在充电禁止时负载连接模式时产生的现象(即,是由于通过连接负载150,而在暂时进行了放电之后产生的现象
当前第3页1 2 3 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