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逆变单元及安装有该逆变单元的逆变器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8808277阅读:239来源:国知局
一种逆变单元及安装有该逆变单元的逆变器的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光伏领域,尤其涉及光伏领域的一种逆变单元及安装有该逆变单元的逆变器。
【背景技术】
[0002]在光伏逆变器行业,逆变器的可维护性、操作便利性、结构紧凑性、低成本等变得越来越重要。因此,设计出一种兼具以上特征的且满足电气性能要求的逆变单元,对光伏逆变器的整体设计来说是至关重要。尤其是操作便利性、结构紧凑性,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因为结构紧凑的,不一定是操作便利的,操作便利的,不一定是结构紧凑的,因此,逆变单元的整个结构设计一直是本领域是人员的研宄重点。同时,作为逆变单元直接可视部分的面板,需要其兼具美观和功能的作用。现有的模组面板多为简单的平板钣金件,经过简单的喷涂丝印而成,甚至部分产品简化到没有喷涂和丝印的平板,这在工业产品的工业设计变的越来越重要的今天是不合时宜的。
【实用新型内容】
[0003]基于上述缺陷,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逆变单元及安装有该逆变单元的逆变器,其具有优异的可维护性、操作便利性并且结构紧凑成本低廉,同时与之配合的面板兼具美观和功能性。
[0004]本实用新型的解决方案是:一种逆变单元,其包括机箱(9)以及收容在机箱(9)内的逆变模块⑵、驱动板(5)、电容池⑶;机箱(9)上设置有面板⑴;面板⑴与机箱(9)为分体结构,面板(I)包括采用可分离式结构卡合在一起的盖板(6)和本体(7),本体(7)固定在机箱(9)的一端,盖板(6)安装在本体(7)远离机箱(9)的一侧上;以本体(7)为起点,驱动板(5)、逆变模块(2)、电容池(3)依次前后收容在机箱(9)内,且本体(7)开设有显露驱动板(5)的开口(71);驱动板(5)和逆变模块(2)之间通过排线相连。
[0005]以本体(7)为起点,逆变单元采用从前往后依次为驱动板(5)、逆变模块(2)、电容池(3)的布局方式,而盖板(6)采用可分离式结构卡合于本体(7)。因此,驱动板(5)能面向逆变单元的操作者,使得需要经常操作、维护或更换驱动板(5)的工作变得非常简单方便,即取盖板(6)即可进行上述操作;面板(I)位于整个逆变单元的最前部,面板(I)分为盖板
[6]和本体(7),盖板(6)独立出来仅起到装饰作用,可以根据工业设计需要进行多种多样的造型设计,故可通过相应的工业设计使得整个逆变单元看起来非常美观;驱动板(5)后部依次布局逆变模块(2)、电容池(3)的布局方式使得整个逆变单元结构非常紧凑,体积与其一半功率的现有逆变单元大小相当;驱动板(5)与逆变模块(2)之间通过排线相连,可以灵活布局驱动板(5)的位置,同时该布局方式可以在满足上述优点的前提下使得排线长度较短,避免驱动板(5)的驱动信号收到干扰;面板(I)和机箱(9)采用分离式设计,在装配逆变单元的其它部件时无需装配面板(I),可以在逆变单元装配到逆变器的机柜上之后再安装面板(I)的本体(7)和盖板¢),如此设计可以避免面板(I)在装配过程中被划伤,另外也可以满足逆变单元在安装过程中出现偏差的调节需求。
[0006]作为上述方案的进一步改进,盖板(6)和本体(7)通过至少一个卡榫(18)相连。
[0007]盖板(6)和本体(7)的可分离式结构比较多,采用卡榫(18)只是其中一种,卡扣式、镶嵌式、间隙配合式等等。本体(7)前部通过卡榫(18)与盖板(6)相连,后部可通过螺钉与机箱(9)及逆变器的机柜相连,即本体(7)可同时起到固定盖板(6)和机箱(9)的作用。
[0008]优选地,盖板(6)和本体(7)之间设置有导入卡榫(18)的导向结构,该导向结构通过在盖板(6)或本体(7)的相对两侧上分别设计梯形或锥形导向板(61),而本体(7)或盖板(6)的相对两侧上相应地分别设计收容导向板(61)的导向槽(12)。
[0009]为了使卡榫(18)顺利导入,本实用新型设计了该导向结构,该导向结构在不增加零件数量和工序的情况下即可满足导向功能,避免使用导正销等装置出现的焊接或固定工序和成本增加。
[0010]作为上述方案的进一步改进,盖板(6)具有面向本体(7)的折弯边(62),折弯边
(62)上开设有操作盖板(6)与本体(7)分离的操作口(;63)作为扣手。
[0011]为了方便盖板(6)与本体(7)的分离而设计了该内嵌的扣手,该扣手结构简单、加工方便,在基本不增加盖板(6)成本的前提下实现扣手功能,可以很方便地将盖板(6)与本体⑵分离,同时该扣手位于盖板(6)的侧边(即折弯边(62)),正面无法看到,完全不影响正面的工业设计效果。
[0012]作为上述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本体(7)的上、中、下三个部分分别设置有至少一组固定孔(15),本体(7)中部的固定孔(15)用于使本体(7)固定于机箱(9)上,本体(7)上、下部的固定孔(15)用于使机箱(9)固定在逆变器的机柜上。
[0013]本体(7)中部的固定孔(15)与机箱(9)固定,上、下的固定孔(15)与机柜相连,以达到逆变单元固定在机柜上的目的,中部固定孔(15)可以设计为长圆孔(圆孔亦可)以满足逆变单元的调节需求。
[0014]作为上述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机箱(9)的底部设置有具有滑块功能的支撑结构
(10),逆变模块(2)的交流侧接线排⑶从靠近驱动板(5)的一侧走线,而逆变模块(2)的直流侧接线排(11)从逆变模块⑵的相对另一侧走线,交流侧接线排(8)、直流侧接线排
(11)、驱动板(5)的控制线缆均穿过支撑结构(10)从机箱(9)的底部进出。
[0015]机箱(9)底部的支撑结构兼具支撑和导向作用,同时可容纳交直流线缆或铜排(即交流侧接线排(8)、直流侧接线排(11)、控制线缆)的连接端口,即在将逆变单元推入机柜时可通过滑块功能性与机柜上的导轨配合,将逆变单元导入相应的位置,逆变单元竖直放置时可以避免线缆或铜排连接端口直接与地面或工作台面接触,进而可能造成影响电气性能的变形等。交流侧接线排(8)、直流侧接线排(11)的布局方式实现了逆变模块(2)的交流输出的均流设计。.逆变模块(2)的交直流输入输出和驱动板(5)的控制线缆均从机箱(9)的底部进出,使得控制线缆和主功率线缆或铜排的连接和固定都能从底部操作,避免多处操作带来的不便,同时该布局方式可以有效减少线缆或铜排长度、节省机箱(9)的内部空间。
[0016]作为上述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机箱(9)远离本体(7)的相对另一端设置有导向销
(4)或定位导向销(4)的定位槽。
[0017]逆变单元后部的导向销(4)或定位槽,机柜可相应设置定位槽或导向销(4),在将逆变单元推入机柜时,通过导向销(4)与定位槽的配合以实现逆变单元后部的准确固定和定位,结合本体(7)的前部固定,实现逆变单元的全部固定。
[0018]作为上述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机箱(9)上设置有拉手(13),拉手(13)经由开口(71)裸露在本体(7)与盖板(6)之间。
[0019]在逆变单元需要搬运或在机柜中需要抽拉时,拉手(13)可以打开使用,当不需要使用时,可以被盖板(6)盖起来,既不影响美观又充分利用了盖板(6)与本体(7)之间的空间,机箱(9)的拉手(13)可设置成可折叠式。
[0020]优选地,盖板(6)的四周均具有面向本体(7)的折弯边(62),四周的折弯边(62)形成收容拉手(13)的收容腔。
[0021]收容在收容腔内拉手(13)能较好的受到保护。另外,驱动板(5)位于逆变模块
(2)的前部,面板(I)的后方,本体(7)上开有对应的方孔即(开口(71)),将驱动板(5)露出,使得取下盖板¢)即可对驱动板(5)进行操作,最为突出的是驱动板(5)上部分高度较高的元器件可以伸入本体(7)和盖板(6)之间的收容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