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电装置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9016556阅读:151来源:国知局
充电装置的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充电装置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快速充电装置。
【背景技术】
[0002]随着电子技术的不断发展,电池的性能已经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很多种类已经具备了比能量高、电压平台高、循环寿命长、工作温度范围宽、无记忆效应、对环境友好等特点,被广泛应用到移动电话、笔记本电脑、电子仪表等3C数码类各种便携式电子设备上。
[0003]但是,由于电子设备的功能以及耗电量在不断的增高,电池的电能储蓄量还是无法满足用户的需求量,由此需要对电池及时的充电。现有充电装置的输出电流多数是一个恒定电流,普通的充电装置输出较小的电流,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将电池充满,不仅浪费时间而且效率低下。对于急需使用电子产品的用户,他们通常选用快速充电装置,快速充电装置输出较大的电流,能够缩短充电时间。
[0004]其中,快速充电装置为了输出较大的电流,需要在充电装置内使用低阻抗连接线。用户在进行快速充电时,将快速充电装置的电源插头插在电源插口上,快速充电装置的电能输出端通过线缆与电子设备连接,即可进行快速充电。
[0005]在实现本实用新型过程中,发明人发现现有技术中至少存在如下问题:
[0006]低阻抗的连接线的价格较高,增加了充电装置的生产成本。
【实用新型内容】
[0007]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充电装置,主要目的在于降低生产成本。
[0008]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主要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0009]一方面,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一种充电装置包括:
[0010]壳体。
[0011]第一接口,设置在所述壳体的第一外端面上,用于与外部电源接通以获取电能。
[0012]充电电路,设置在所述壳体内,其电能输入端与所述第一接口连接。
[0013]第二接口,设置在所述壳体的第二外端面上,其与所述充电电路的电能输出端连接。
[0014]其中,所述第二接口与外部电子设备的对接口相匹配,用于与外部电子设备的对接口进行对接,以向所述外部电子设备输出电能。
[0015]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及解决其技术问题还可采用以下技术措施进一步实现。
[0016]可选的,前述的充电装置,其中所述壳体上设有限位结构。
[0017]所述第二接口与所述外部电子设备的对接口对接。
[0018]所述限位结构与所述外部电子设备卡持,以维持所述第二接口与所述外部电子设备的对接口对接。
[0019]可选的,前述的充电装置,其中所述限位结构为凹槽。
[0020]所述第二接口设置在所述凹槽的底部。
[0021]可选的,前述的充电装置,其中所述凹槽的形状尺寸与所述外部电子设备的形状尺寸相匹配。
[0022]可选的,前述的充电装置,其中所述凹槽位于所述壳体的顶部,所述第一接口的插头位于所述壳体的底部。
[0023]或,所述凹槽位于所述壳体的顶部,所述第一接口的插头位于所述壳体的一侧。
[0024]可选的,前述的充电装置,其中所述凹槽位于所述壳体的顶部。
[0025]所述第一接口与所述壳体转动连接。
[0026]所述第一接口相对与所述壳体转动至第一预设角度,所述第一接口的插头位于所述壳体的底部。
[0027]所述第一接口相对与所述壳体转动至第二预设角度,所述第一接口的插头位于所述壳体的一侧。
[0028]可选的,前述的充电装置,其中所述限位结构包括第一限位部以及第二限位部。
[0029]所述第一限位部与所述壳体滑动连接。
[0030]所述第二限位部与所述壳体滑动连接。
[0031]所述第一限位部与所述第二限位部分别位于所述第二接口两侧。
[0032]所述第一限位部相对所述壳体滑动至第一位置,所述第二限位部相对所述壳体滑动至第二位置,所述第一限位部与所述第二限位部夹持在所述外部电子设备两侧。
[0033]可选的,前述的充电装置,其中所述充电电路包括充电元件以及充电保护集成电路。
[0034]可选的,前述的充电装置,其中所述充电装置为充电器或移动电源。
[0035]借由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提供的充电装置至少具有下列优点:
[0036]一、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提供的充电装置的壳体内设置有充电电路。所述壳体的第一外端面上设置有第一接口,所述第一接口与所述充电电路的电能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一接口用于与外部电源接通以获取电能。所述壳体的第二外端面上设置有第二接口,所述第二接口与外部电子设备的对接口相匹配,所述第二接口与所述充电电路的电能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二接口用于与外部电子设备的对接口进行对接,以向所述外部电子设备输出电能。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提出的充电装置在对外部电子设备进行充电时,省去了线缆,而是将外部电子设备直接与充电装置的第二接口连接,可以缩减现有充电装置上的线缆所产生的阻抗,从而提高了充电装置的充电电流,实现了充电装置的快速充电功能。
[0037]二、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提供的充电装置的壳体内设置有充电电路。所述壳体的第一外端面上设置有第一接口,所述第一接口与所述充电电路的电能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一接口用于与外部电源接通以获取电能。所述壳体的第二外端面上设置有第二接口,所述第二接口与外部电子设备的对接口相匹配,所述第二接口与所述充电电路的电能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二接口用于与外部电子设备的对接口进行对接,以向所述外部电子设备输出电能。相对于现有技术的快速充电装置,本实用新型提出的充电装置在对外部电子设备进行充电时,省去了线缆,而是将外部电子设备直接与充电装置的第二接口连接,可以缩减现有充电装置上的线缆所产生的阻抗,从而提高了充电装置的充电电流,实现了充电装置的快速充电功能,本实用新型提出的充电装置不需要在充电装置内设置现有技术快速充电装置内的低阻抗连接线,在不需要设置价格较高的低阻抗连接线时便可以实现充电装置的快速充电功能,降低了生产成本。
[0038]上述说明仅是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手段,并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以下以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后。
【附图说明】
[0039]通过阅读下文优选实施方式的详细描述,各种其他的优点和益处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将变得清楚明了。附图仅用于示出优选实施方式的目的,而并不认为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而且在整个附图中,用相同的参考符号表示相同的部件。在附图中:
[0040]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充电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0041]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充电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0042]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具体充电装置的第一姿态结构示意图;
[0043]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具体充电装置的第二姿态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44]本实用新型为解决现有技术中充电装置生产成本较高的问题,提供了一种新型结构的充电装置,以在降低生产成本。
[0045]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总体思路如下:
[0046]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充电装置包括:
[0047]壳体;
[0048]第一接口,设置在所述壳体的第一外端面上,用于与外部电源接通以获取电能;
[0049]充电电路,设置在所述壳体内,其电能输入端与所述第一接口连接;
[0050]第二接口,设置在所述壳体的第二外端面上,其与所述充电电路的电能输出端连接;
[0051]其中,所述第二接口与外部电子设备的对接口相匹配,用于与外部电子设备的对接口进行对接,以向所述外部电子设备输出电能。
[0052]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提供的充电装置的壳体内设置有充电电路。所述壳体的第一外端面上设置有第一接口,所述第一接口与所述充电电路的电能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一接口用于与外部电源接通以获取电能。所述壳体的第二外端面上设置有第二接口,所述第二接口与外部电子设备的对接口相匹配,所述第二接口与所述充电电路的电能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二接口用于与外部电子设备的对接口进行对接,以向所述外部电子设备输出电能。相对于现有技术的快速充电装置,本实用新型提出的充电装置在对外部电子设备进行充电时,省去了线缆,而是将外部电子设备直接与充电装置的第二接口连接,可以缩减现有充电装置上的线缆所产生的阻抗,从而提高了充电装置的充电电流,实现了充电装置的快速充电功能,本实用新型提出的充电装置不需要在充电装置内设置现有技术快速充电装置内的低阻抗连接线,在不需要设置价格较高的低阻抗连接线时便可以实现充电装置的快速充电功能,降低了生产成本。
[0053]为更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为达成预定实用新型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手段及功效,以下结合附图及较佳实施例,对依据本实用新型提出的充电装置其【具体实施方式】、结构、特征及其功效,详细说明如后。在下述说明中,不同的“一实施例”或“实施例”指的不一定是同一实施例。此外,一或多个实施例中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点可由任何合适形式组合。
[0054]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提出的一种充电装置,其包括:壳体1、第一接口 2、充电电路以及第二接口 3。所述第一接口 2设置在所述壳体I的第一外端面上,用于与外部电源接通以获取电能。所述充电电路设置在所述壳体I内,所述充电电路电能输入端与所述第一接口 2连接。所述第二接口 3设置在所述壳体I的第二外端面上,所述第二接口 3与所述充电电路的电能输出端连接。其中,所述第二接口 3与外部电子设备的对接口相匹配,用于与外部电子设备的对接口进行对接,以向所述外部电子设备输出电能。
[0055]在所述外部电子设备为手机,用户需要对手机进行充电时,用户可将手机的充电接口(插口)直接插接在充电装置的第二接口(插头)上,然后将充电装置的第一接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