盖的开闭机构、电子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458382阅读:153来源:国知局
盖的开闭机构、电子设备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公开涉及一种具备框体主体和盖的电子设备中的盖的开闭机构,所述框体主体构成收容电子部件的框体的规定面以外的部分,所述盖构成框体的与规定面对应的部分,且能够相对于框体主体装卸,盖在装配于框体主体的状态下与框体主体卡合。



背景技术:

专利文献1公开了如下电子设备,其具有:框体主体,其构成收容电子部件的框体的规定面以外的部分;和盖,其构成框体的与规定面对应的部分,能够相对于框体主体装卸。在该电子设备中,盖构成为:在装配于框体主体的状态下,盖的规定侧部与框体主体卡合。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2-186069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本公开的第一技术方案的盖的开闭机构具备框体主体和盖的电子设备中的盖的开闭机构,所述框体主体构成收容电子部件的框体中的规定面以外的部分,所述盖构成框体中的与规定面对应的部分,且能够相对于框体主体装卸。

盖构成为在装配于框体主体的状态下与框体主体卡合,当从装配于框体主体的状态起沿着与规定面平行的规定方向移动规定距离时,相对于框体主体的卡合被解除。

开闭机构具备:操作构件,其配置于框体主体,且能够相对于框体主体发生位置变化;和驱动机构。

在盖装配于框体主体的状态下操作构件相对于框体主体位于第一位置时,驱动机构将盖锁定,以使盖不向规定方向移动。

在盖装配于框体主体的状态下操作构件相对于框体主体移动至第二位置时,驱动机构解除对盖的锁定并使盖沿规定方向至少移动规定距离,使盖与规定面在垂直于该规定面的方向上分开。

根据本公开的盖的开闭机构以及电子设备,能够提高盖的开闭的便利性。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方式1的电子设备的正面侧的立体图。

图2a是实施方式1的电子设备的背面侧的立体图。

图2b是将实施方式1的电子设备的盖卸下后的状态下的背面侧的立体图。

图3a是将实施方式1的电子设备的盖卸下后的状态下的后视图。

图3b是实施方式1的电子设备的盖的仰视图。

图4是基于图3a的箭头a而得的向视图。

图5是基于图3a的箭头b而得的向视图。

图6a是基于图3b的箭头c而得的向视图。

图6b是基于图3b的箭头d而得的向视图。

图7是图3b所示的盖120中的后侧的部分以及前侧的部分的放大图。

图8是图3a的箭头f所示的部分的电子设备的侧视图(示意图)。

图9是图3a所示的框体主体110中的后侧的部分以及前侧的部分的放大图。

图10a是盖的开闭机构中的框体主体侧的构成部分的立体图。

图10b是从图10a的箭头g方向观察盖的开闭机构中的框体主体侧的构成部分而得到的立体图。

图11a是盖的开闭机构中的框体主体侧的构成部分的立体图。

图11b是从图11a的箭头l方向观察盖的开闭机构中的框体主体侧的构成部分而得到的立体图。

图12a是盖的开闭机构中的框体主体侧的构成部分的俯视图。

图12b是盖的开闭机构中的框体主体侧的构成部分的侧视图。

图12c是盖的开闭机构中的框体主体侧的构成部分的端视图。

图13是盖的开闭机构中的框体主体侧的构成部分(省略壳体)的第一状态下的基于图10a的箭头g而得的向视图。

图14a是盖的开闭机构中的框体主体侧的构成部分(省略壳体)的第一状态下的俯视图。

图14b是从图14a的箭头j方向观察盖的开闭机构中的框体主体侧的构成部分(将壳体卸下后的状态)而得到的侧视图。

图15a是盖的开闭机构中的框体主体侧的构成部分(省略壳体)的第二状态下的俯视图。

图15b是从图15a的箭头k方向观察盖的开闭机构中的框体主体侧的构成部分(省略壳体)而得到的侧视图。

图16是盖的开闭机构中的框体主体侧的构成部分(省略壳体)的第二状态下的基于图15a的箭头k而得的向视图。

图17a是盖的开闭机构中的框体主体侧的构成部分(省略壳体)的第三状态下的俯视图。

图17b是从图17a的箭头m方向观察盖的开闭机构中的框体主体侧的构成部分(省略壳体)而得到的侧视图。

图18a是用于说明锁定构件的动作的基于图9的18-18线而得的剖视图。

图18b是用于说明锁定构件的动作的基于图9的18-18线而得的剖视图。

图19a是用于说明移动构件的动作的基于图9的19-19线而得的剖视图。

图19b是用于说明移动构件的动作的基于图9的19-19线而得的剖视图。

图19c是用于说明移动构件的动作的基于图9的19-19线而得的剖视图。

图19d是用于说明移动构件的动作的基于图9的19-19线而得的剖视图。

图20a是用于说明施力构件的动作的基于图9的20-20线而得的剖视图。

图20b是用于说明施力构件的动作的基于图9的20-20线而得的剖视图。

图20c是用于说明施力构件的动作的基于图9的20-20线而得的剖视图。

图21a是用于说明框体主体的侧部突起与盖的侧部凹部的卡合解除动作的基于图9的21-21线而得的剖视图。

图21b是用于说明框体主体的侧部突起与盖的侧部凹部的卡合解除动作的基于图9的21-21线而得的剖视图。

图21c是用于说明框体主体的侧部突起与盖的侧部凹部的卡合解除动作的基于图9的21-21线而得的剖视图。

图22a是用于说明框体主体的后部凹部与盖的后部突起的卡合解除动作的基于图9的22-22线而得的剖视图。

图22b是用于说明框体主体的后部凹部与盖的后部突起的卡合解除动作的基于图9的22-22线而得的剖视图。

图23a是用于说明框体主体的前部突起与盖的前部凹部的卡合解除动作的基于图9的23-23线而得的剖视图。

图23b是用于说明框体主体的前部突起与盖的前部凹部的卡合解除动作的基于图9的23-23线而得的剖视图。

图23c是用于说明框体主体的前部突起与盖的前部凹部的卡合解除动作的基于图9的23-23线而得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适当参照附图来详细说明实施方式。但是,有时省略必要程度以上的详细的说明。例如,有时省略已经熟知的事项的详细说明、对实质上相同的结构的重复说明。这是为了避免以下的说明不必要地变得冗长,使本领域技术人员容易理解。

需要说明的是,附图以及以下的说明是为了使本领域技术人员充分理解本公开而提供的,并不意在通过它们来限定权利要求书所记载的主题。

(实施方式1)

以下,参照附图来说明实施方式1。

[1.结构]

[1-1.电子设备的概要]

图1是本实施方式的电子设备的正面侧的立体图。

如图1所示,电子设备100是平板型计算机。电子设备100在第一主面100a具有显示部101、操作开关102以及指示器103。显示部101例如是液晶显示面板。另外,显示部101是能够接受用户的触控操作的触控板。操作开关102是能够接受用户的按下操作的硬件开关。指示器103是能够显示电子设备100的动作状态等的显示器件。指示器103例如由发光二极管(light-emittingdiode)构成。电子设备100内置有cpu(centralprocessingunit)等运算处理装置、ram(randomaccessmemory)、rom(readonlymemory)、ssd(solidstatedisk)等存储装置(记录装置)、以及电池等。rom、ssd保存有os(operatingsystem)、各种应用程序、各种数据等。cpu读入os、应用程序、各种数据,根据用户的操作内容等来执行运算处理,由此实现各种功能。

[1-2.电子设备的框体等的构造]

图2a是实施方式1的电子设备100的背面侧的立体图。在本实施方式中,将与电子设备100的第一主面100a以及平行于该第一主面100a的第二主面100b(参照图2a)垂直的方向设为电子设备的厚度方向。另外,将与厚度方向正交的方向且是与电子设备100的侧部中的长的一方的侧部100f、100b平行的方向设为电子设备100的宽度方向,将与短的一方的侧部100l、100r平行的方向设为电子设备100的进深方向。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使说明以及理解容易,在厚度方向上,将第二主面100b侧设为上侧、将第一主面100a侧设为下侧来进行说明。另外,在进深方向上,将设置有操作构件520的一方的侧部100f侧设为近前侧(前),将另一方的侧部100b侧设为里侧(后)。另外,在宽度方向上,将短的一方的侧部100l、100r中的侧部100l侧设为左,将侧部100r侧设为右。

如图2a所示,电子设备100具有框体108,该框体108收容上述的各种电子部件。框体108具有框体主体110和盖120。盖120设置于电子设备100的第一主面100a的背面侧的第二主面100b。框体主体110构成框体108中的规定面以外的部分。规定面是第二主面100b中的规定范围的部分,大致是指框体108的后述的侧部罩130部分以外的部分。盖120构成框体108中的与规定面对应的部分。

图2b是将实施方式1的电子设备100的盖120卸下后的状态下的背面侧的立体图。

在框体主体110的内部收容有搭载各种电子部件的电路基板、电池105。电路基板配置于内盖104(配置(config)盖)的下方。内盖104能够通过在用户服务站点等处使用专用的工具来进行装卸。盖120具有比电子设备100的第一主面100a小一些的程度的大小。因此,作为电池105、电路基板,能够收容比电子设备100小一些的程度的大小的电池10s、电路基板、即比较大型的电池105、电路基板。另外,盖120如后所述能够容易卸下。因此,在电池105的劣化时等能够实现用户对电池105的更换。另外,通过在用户服务站点等处卸下内盖104,能够进行电子设备100的设定变更、扩展器件的装配、电子设备100的检查、修理服务等。

[1-2-1.框体主体的构造]

图3a是将实施方式1的电子设备100的盖120卸下后的状态下的后视图。

框体主体110具有金属性的框架140以及树脂制的侧部罩130。框架140是构成电子设备100的骨架以及外表面的一部分的构件。框架140例如由镁合金等金属、树脂形成。侧部罩130是构成电子设备100的侧部(后侧部100b、前侧部100f、左侧部100l、右侧部100r)的外表面的框状的构件。侧部罩130例如由树脂形成。

框架140在俯视下形成为大致矩形形状。在框架140的上表面部146(装配盖120的一侧的面。参照图9)形成有从该上表面部146垂直立起的前纵面部141f、后纵面部141b、左纵面部141l以及右纵面部141r。前纵面部141f、后纵面部141b、左纵面部141l以及右纵面部141r分别与电子设备100的后侧部100b、前侧部100f、左侧部100l、右侧部100r大致平行地在其附近延伸。

在前纵面部141f形成有多个前部突起145。各前部突起145是从前纵面部141f向前方突出的突起(参照图9)。需要说明的是,前部突起145也可以仅为一个。

在左纵面部141l以及右纵面部141r分别形成有多个侧部突起143。也如图4(基于图3a的箭头a而得的向视图)中一并地示出那样,左纵面部141l的各侧部突起143是从左纵面部141l向右方突出的突起。右纵面部141r的各侧部突起143是从右纵面部141r向左方突出的突起。需要说明的是,侧部突起143也可以在左纵面部141l以及右纵面部141r上分别仅为一个。

在后纵面部141b形成有多个后部凹部142。也如图5(基于图3a的箭头b而得的向视图)中一并地示出那样,各后部凹部142是沿前后贯穿后纵面部141b的凹部(参照图9)。需要说明的是,后部凹部142也可以仅为一个。

[1-2-2.盖的构造]

图3b是实施方式1的电子设备100的盖120的仰视图。

如图3b所示,盖120在俯视下形成为大致矩形形状。盖120具有与框体主体110的大致矩形的框状的侧部罩130的内侧区域大致相同的大小。

图6a是基于图3b的箭头c而得的向视图。图6b是基于图3b的箭头d而得的向视图。图7是图3b所示的盖120中的后侧部分以及前侧部分的放大图。

如图3b、图6a、图6b、图7所示,在盖120的平面部121的下表面形成有从该下表面垂直立起的前纵面部122f、后纵面部122b、左纵面部122l以及右纵面部122r。前纵面部122f、后纵面部122b、左纵面部122l以及右纵面部122r分别与盖120的上下左右的侧部大致平行地延伸。

在前纵面部122f形成有多个前部凹部125。各前部凹部125是在前纵面部122f的后表面上向前方凹入的凹部。需要说明的是,前部凹部125也可以仅为一个。

在左纵面部122l以及右纵面部122r分别形成有多个侧部凹部123。左纵面部122l的各侧部凹部123是在左纵面部122l上向右方凹入的凹部。右纵面部122r的各侧部凹部123是在右纵面部122r上向左方凹入的凹部。需要说明的是,侧部凹部123也可以在左纵面部122l以及右纵面部122r上分别仅为一个。

在后纵面部122b形成有多个后部突起124。各后部突起124是从后纵面部122b的后表面向后方突出的突起。需要说明的是,后部突起124也可以仅为一个。

框体主体110的框架140的前部突起145与盖120的前部凹部125以规定的位置关系配置,并且框体主体110的后部凹部142与盖120的后部突起124以规定的位置关系配置,并且框体主体110的侧部突起143与盖120的侧部凹部123以规定的位置关系配置。规定的位置关系是指如下位置关系:在盖120装配于框体主体110的状态(处于规定的装配位置的状态)下彼此卡合,且在盖120装配于框体主体110的状态下,当从规定的装配位置与框体主体110的规定面平行地移动了规定距离时卡合被解除。

[1-2-3.盖的开闭机构的结构]

本实施方式的电子设备100具有开闭机构,该开闭机构能够在盖120装配于框体主体110的状态下将盖120锁定,以使盖120不向规定方向移动。规定方向是盖120在卸下时的移动方向。以下,说明开闭机构的结构。卡合解除方向(规定方向)在本实施方式中是进深方向的前侧。

图8是图3a的箭头f所示的部分的电子设备100的侧视图(示意图)。需要说明的是,图8表示盖的开闭机构处于后述的第一状态时。在该状态下将盖120载置于框体主体110时,盖120如双点划线所示与框体主体110的规定面分开。

开闭机构包括操作构件520和驱动机构500。

操作构件520配置于在框体主体110的前侧部100f的侧面部147设置的开口147a内,能够相对于框体主体110发生位置变化。具体而言,操作构件520能够在开口147a内在电子设备100的宽度方向(框体主体110的前侧部100f的长边方向)上,在实线所示的第一位置与双点划线所示的第二位置之间相对于电子设备100的框体主体110移动。

驱动机构500构成为:在盖120装配于框体主体110的状态下操作构件520相对于框体主体110位于第一位置时将盖120锁定,以使盖120不向规定方向移动。另外,驱动机构500构成为:在盖120装配于框体主体110的状态下操作构件520相对于框体主体110移动至第二位置时,解除对盖120的锁定并使盖120向规定方向移动规定距离,使盖120与规定面在与该规定面垂直的方向上分开。以下,具体说明驱动机构500的结构。

[1-2-3-1.驱动机构的结构]

[1-2-3-1-1.框体主体侧的结构]

图9是图3a所示的框体主体110中的后侧的部分以及前侧的部分的放大图。

在框体主体110的框架140的上表面部146形成有第二开口146a、第一开口146b。

第二开口146a是在框架140的上表面部146沿着上下方向贯穿的贯通孔。第二开口146a与后述的施力构件530的突出部530a的彼此的位置关系以及形状被设定为,使该突出部530a能够在该第二开口146a内沿着大致上下方向移动。

第一开口146b是在框架140的上表面部146沿着上下方向贯穿的贯通孔。第一开口146b、后述的锁定构件540的突出部540a以及后述的移动构件550的突出部550a的彼此的位置关系以及形状被设定为,使该锁定构件540的突出部540a能够在该第一开口146b内沿着大致上下方向移动,且使该移动构件550的突出部550a能够在该第一开口146b内沿着大致宽度方向以及大致前后方向移动。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开口146b也可以分离为锁定构件540的突出部540a用的开口和移动构件550的突出部550a用的开口。

[1-2-3-1-2.盖侧的结构]

如前述的图3b、图6a、图6b、图7所示,在盖120的下表面设置有第一突出部129、第二突出部128以及第三突出部127。第一突出部129、第二突出部128以及第三突出部127分别从盖120的下表面垂直立起。

第一突出部129是从前纵面部122f的长边方向(盖120的宽度方向)的第一规定位置向前方延伸的壁部。第一突出部129与后述的锁定构件540的突出部540a的彼此的位置关系以及形状被设定为,在装配有盖120的状态下,如前述的图9、图17a所示那样使锁定构件540的突出部540a位于第一突出部129的前方的相邻的位置。

第二突出部128是在比前纵面部122f靠前方侧的位置处与前纵面部122f的长边方向(盖120的宽度方向)平行且在长边方向(盖120的宽度方向)的规定范围内形成的壁部。第二突出部128与后述的移动构件550的突出部550a的彼此的位置关系以及形状被设定为,在装配有盖120的状态下,如前述的图9、图17a所示那样使第二突出部128位于比移动构件550的突出部550a靠前方的规定位置。

第三突出部127是从前纵面部122f的长边方向(盖120的宽度方向)的第二规定位置向前方延伸的壁部。第三突出部127与后述的施力构件530的突出部530a的彼此的位置关系以及形状被设定为,在装配有盖120的状态下,如前述的图9、图17a所示那样使第三突出部127在施力构件530的突出部530a的上方抵接。

[1-2-3-1-3.锁定构件、移动构件、施力构件等的结构]

图10a是盖120的开闭机构中的框体主体110侧的构成部分的立体图。图10b是从图10a的箭头g方向观察盖120的开闭机构中的框体主体110侧的构成部分而得到的立体图。图11a是盖120的开闭机构中的框体主体110侧的构成部分的立体图。图11b是从图11a的箭头l方向观察盖120的开闭机构中的框体主体110侧的构成部分而得到的立体图。

如图10a、图10b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开闭机构的操作构件520能够在电子设备100的宽度方向上取右侧的第一位置。另外,如图11a、图11b所示,操作构件520能够在电子设备100的宽度方向上取左侧的第二位置。当操作构件520从第一位置向第二位置移动时,后述的突出部540a向下方移动,并且突出部550a向前方移动。

图12a是盖120的开闭机构中的框体主体110侧的构成部分的俯视图,图12b是其侧视图,图12c是其端视图。图13是盖120的开闭机构中的框体主体110侧的构成部分(省略壳体510)的第一状态下的基于图10a的箭头g而得到的向视图。第一状态是指,操作构件520在电子设备100的宽度方向上处于右侧的第一位置,且是没有装配盖120时的开闭机构的状态。

如图13所示,驱动机构500具有锁定构件540、移动构件550、施力构件530、板簧560以及螺旋弹簧570(参照图12b)。另外,如图10a、图10b、图12a、图12b、图12c所示,驱动机构500具有壳体510。操作构件520被壳体510支承为能够沿着电子设备100的宽度方向移动。

壳体510收容于框体主体110的前侧部100f。壳体510固定于框体主体110的框架140。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驱动机构500具有壳体510,但也可以由框体主体110的框架140直接或间接地支承锁定构件540、移动构件550、施力构件530、板簧560,在该情况下不需要壳体510。

锁定构件540是杆状的构件。锁定构件540以其长边方向与电子设备100的宽度方向大致一致的方式配置。锁定构件540在沿着其长边方向延伸的臂部540b的一端部(以下适当称作“基端部”)具有沿着电子设备100的进深方向延伸的旋转轴部540c。如图10b所示,旋转轴部540c被壳体510支承为能够转动。由此,锁定构件540能够以沿着电子设备100的进深方向延伸的旋转轴心为中心而转动。锁定构件540在臂部540b的另一端部(自由端部)具有突出部540a,该突出部540a在电子设备100的厚度方向上朝上方突出。另外,锁定构件540在其长边方向的大致中间位置具有中间突出部540d,该中间突出部540d在电子设备100的厚度方向上朝上方突出。

施力构件530是杆状的构件。施力构件530以其长边方向与电子设备100的宽度方向大致一致的方式配置。施力构件530在沿着其长边方向延伸的臂部530b的一端部(以下适当称作“基端部”)具有沿着电子设备100的进深方向贯穿的旋转轴孔530c。在旋转轴孔530c中穿过锁定构件540的旋转轴部540c。由此,施力构件530能够以沿着电子设备100的进深方向延伸的旋转轴心为中心而转动。施力构件530在臂部530b的另一端部(自由端部)具有突出部530a,该突出部530a在电子设备100的厚度方向上朝上方突出。

移动构件550是杆状的构件。移动构件550在沿着其长边方向延伸的臂部550b的一端部具有沿着电子设备100的厚度方向延伸的旋转轴部550c。如图10b所示,旋转轴部550c被壳体510支承为能够转动。由此,移动构件550能够以沿着电子设备100的厚度方向延伸的旋转轴心为中心而转动。移动构件550在臂部550b的大致中间位置具有突出部550a,该突出部550a在电子设备100的厚度方向上朝上方突出。

板簧560具有基板部560c、第一施力部560a以及第二施力部560b。基板部560c在锁定构件540的旋转轴部540c的下方固定于壳体510。第一施力部560a以使锁定构件540的突出部540a侧向上方抬起的方式对锁定构件540施力。第二施力部560b以使施力构件530的突出部530a侧向上方抬起的方式对施力构件530施力。

螺旋弹簧570如前述的图10a所示那样插设于壳体510中的位于电子设备100的宽度方向左侧的端部与操作构件520中的位于电子设备100的宽度方向左侧的端部之间,对操作构件520在电子设备100的宽度方向上朝右侧施力。即,螺旋弹簧570以使操作构件520位于第一位置的方式对操作构件520施力。

如图13所示,操作构件520具有纵面部520a以及横面部520b。纵面部520a与电子设备100的前侧部100f的侧面部147大致平行地配置。横面部520b在上表面具有第一贯通孔520c以及第二贯通孔520d。第一贯通孔520c是沿着电子设备100的进深方向延伸的长孔,供移动构件550的卡合轴部550d卡合。第二贯通孔520d是沿着电子设备100的长边方向延伸的长孔,供移动构件550的旋转轴部550c嵌合。

图14a是盖120的开闭机构中的框体主体110侧的构成部分(省略壳体510)的第一状态下的俯视图。图14b是从图14a的箭头j方向观察盖120的开闭机构中的框体主体110侧的构成部分(将壳体510卸下后的状态)而得到的侧视图。需要说明的是,图14a、图14b表示在框体主体110上未装配盖120时的状态。

当为操作构件520在电子设备100的宽度方向上处于右侧的第一位置的第一状态时,移动构件550的长边方向与电子设备100的进深方向大致平行,且移动构件550抵接在锁定构件540的基端部附近。锁定构件540的自由端部侧被板簧560的第一施力部560a如箭头x所示那样在厚度方向上朝上方抬起,突出部540a突出至比框架140的上表面部146靠上方的位置。施力构件530的自由端部侧被板簧560的第二施力部560b如箭头y所示那样在厚度方向上朝上方抬起,突出部530a突出至比框架140的上表面部146靠上方的位置。

图15a是盖120的开闭机构中的框体主体110侧的构成部分(省略壳体510)的第二状态下的俯视图。图15b是从图15a的箭头k方向观察盖120的开闭机构中的框体主体110侧的构成部分(省略壳体510)而得到的侧视图。需要说明的是,图15a、图15b表示在框体主体110上未装配盖120时的状态。图16是盖120的开闭机构中的框体主体110侧的构成部分(省略壳体510)的第二状态下的基于图15a的箭头k而得的向视图。第二状态是指,操作构件520在电子设备100的宽度方向上处于左侧的第二位置,且是未装配盖120时的开闭机构的状态。

当在前述的第一状态下操作构件520在电子设备100的宽度方向上被用户滑动操作至左侧的第二位置时,开闭机构成为第二状态。具体而言,锁定构件540的卡合轴部550d与操作构件520的第一贯通孔520c卡合,由此在第二状态下,移动构件550如箭头z所示那样以旋转轴部550c为中心而向电子设备100的宽度方向的左侧旋转。此时,移动构件550攀升至锁定构件540的中间突出部540d。由此,锁定构件540的自由端部侧克服板簧560的第一施力部560a的作用力而在厚度方向上被朝下方下压,突出部540a下降至比框架140的上表面部146靠下方的位置。施力构件530与第一状态时同样,其自由端部侧被板簧560的第二施力部560b在厚度方向上朝上方抬起,突出部530a突出至比框架140的上表面部146靠上方的位置。另外,此时,移动构件550的突出部550a以旋转轴部550c为中心而旋转,在进深方向上向前侧移动。

[1-3.盖的开闭机构的开闭动作]

参照图17a~图23c来说明基于盖120的开闭机构进行的开闭动作。图17a是盖120的开闭机构中的框体主体110侧的构成部分(省略壳体510)的第三状态下的俯视图。图17b是从图17a的箭头m方向观察盖120的开闭机构中的框体主体110侧的构成部分(省略壳体510)而得到的侧视图。第三状态是指,操作构件520在电子设备100的宽度方向上处于右侧的第一位置,且是装配有盖120时的开闭机构的状态。图18a、图18b是用于说明锁定构件540的动作的基于图9的18-18线而得的剖视图。图19a~图19d是用于说明移动构件550的动作的基于图9的19-19线而得的剖视图。图20a~图20c是用于说明施力构件530的动作的基于图9的20-20线而得的剖视图。图21a~图21c是用于说明框体主体110的侧部突起143与盖120的侧部凹部123的卡合解除动作的基于图9的21-21线而得的剖视图。图22a、图22b是用于说明框体主体110的后部凹部142与盖120的后部突起124的卡合解除动作的基于图9的22-22线而得的剖视图。图23a~图23c是用于说明框体主体110的前部突起145与盖120的前部凹部125的卡合解除动作的基于图9的23-23线而得的剖视图。

如图21a所示,在第三状态下,盖120的侧部凹部123与框体主体110的框架140的侧部突起143的前侧卡合。另外,如图22a所示,盖120的后部突起124在第三状态下与框体主体110的框架140的后部凹部142卡合。另外,如图23a所示,盖120的前部凹部125在第三状态下与框体主体110的框架140的前部突起145卡合。

如图17a、图17b所示,在第三状态下,锁定构件540以及移动构件550处于与第一状态时同样的状态。另外,如图17a、图18a所示,锁定构件540的突出部540a在盖120的第一突出部129的前侧位于相邻的位置。由此,盖120无法向前侧移动,以装配于框体主体110的状态被锁定。

如图17a、图17b、图20a所示,在第三状态下,施力构件530克服板簧560的第二施力部560b的向上方的施力而成为被盖120的第三突出部127下压的状态。因此,盖120虽然被作用朝向上方的抬起力,但通过盖120与框体主体110的各种卡合而阻止了盖120的抬起。

当在该状态下操作构件520被用户开始向第二位置侧移动时,首先,如图18b所示,锁定构件540的突出部540a被移动构件550下压至比框架140的上表面部146靠下方的位置。因此,盖120的相对于框体主体110的锁定被解除,盖120能够向前方移动。

此时,如图19b所示,移动构件550以旋转轴部550c为中心转动,结果移动构件550的突出部550a向前方移动,位于第二突出部128的附近。然后,当操作构件520从该状态起进一步向第二位置侧移动时,移动构件550的突出部550a与第二突出部128抵接,使第二突出部128向前方移动。由此,盖120开始向前方移动。然后,当操作构件520从该状态起进一步向第二位置侧移动而使盖120的向前方的移动距离成为规定距离时,如图21b所示,盖120的侧部凹部123与框体主体110的框架140的侧部突起143的卡合被解除。另外,如图22b所示,盖120的后部突起124与框体主体110的框架140的后部凹部142的卡合被解除。另外,如图23b所示,盖120的前部凹部125与框体主体110的框架140的前部突起145的卡合被解除。即,盖120与框体主体110的卡合全部被解除。

盖120被施力构件530向上方施力,因此盖120如图19d、图20c、图21c、图23c所示那样被向上方抬起。

如以上那样,根据本实施方式的盖120的开闭机构,当在盖120装配于框体主体110的状态下操作构件520相对于框体主体110移动至第二位置时,(1)对盖120的锁定被解除,(2)盖120向规定方向(前侧)移动规定距离,(3)盖120与规定面在垂直于该规定面的方向上分开。即,通过对操作构件520的一个操作,能够进行(1)、(2)、(3)这3个动作。因此,用户在对操作构件520进行操作之后,能够容易地将盖120从框体主体110卸下。因此,能够提高盖120的开闭的便利性。

[2.效果等]

本实施方式的盖120的开闭机构是具备框体主体110和盖120的电子设备100中的盖120的开闭机构,所述框体主体110构成收容电子部件的框体108中的规定面以外的部分,所述盖120构成框体108中的与规定面对应的部分,且能够相对于框体主体110装卸。

盖120构成为:在装配于框体主体110的状态下与框体主体110卡合,在从装配于框体主体110的状态起沿着与规定面平行的规定方向移动了规定距离时,相对于框体主体110的卡合被解除。

开闭机构具备:操作构件520,其配置于框体主体110,且能够相对于框体主体110发生位置变化;和驱动机构500。

驱动机构500在盖120装配于框体主体110的状态下操作构件520相对于框体主体110位于第一位置时将盖120锁定,以使盖120不向规定方向移动。

驱动机构500在盖120装配于框体主体110的状态下操作构件520相对于框体主体110移动至第二位置时,(1)解除对盖120的锁定,(2)使盖120沿规定方向至少移动规定距离,(3)使盖120与规定面在垂直于该规定面的方向上分开。

由此,在盖120装配于框体主体110的状态下操作构件520相对于框体主体110移动至第二位置时,(1)对盖120的锁定被解除,(2)盖120沿规定方向移动规定距离,(3)盖120与规定面在垂直于该规定面的方向上分开。即,通过对操作构件520的一个操作,能够进行(1)、(2)、(3)这三个动作。因此,用户在对操作构件520进行操作之后,能够容易将盖120从框体主体110卸下。因此,能够提高盖120的开闭的便利性。

在本实施方式中,驱动机构500具有:第一突出部129,其以向框体主体110侧突出的方式形成于盖120的下表面(内表面);和锁定构件540,其配置于框体主体110,在盖120装配于框体主体110的状态下操作构件520位于第一位置时,驱动机构500使锁定构件540位于在第一突出部129的规定方向侧与该第一突出部129相邻的位置,由此将盖120锁定,以使盖120不向规定方向移动,在盖120装配于框体主体110的状态下操作构件520相对于框体主体110移动至第二位置时,驱动机构500使锁定构件540移动至在第一突出部129的规定方向侧与该第一突出部129不相邻的位置,由此解除对盖120的锁定。

由此,能够以简单的结构实现解除对盖120的锁定的机构。

在本实施方式中,驱动机构500具有:第二突出部128,其以向框体主体110侧突出的方式形成于盖120的下表面(内表面);和移动构件550,其配置于框体主体110,当在盖120装配于框体主体110的状态下操作构件520位于第一位置时,驱动机构500使移动构件550位于相对于第二突出部128向上述规定方向的相反方向侧分开的位置,在操作构件520移动至第二位置时,驱动机构500使移动构件550向规定方向移动并与第二突出部128抵接,在抵接的状态下进一步使移动构件550向规定方向移动,由此使盖120沿规定方向至少移动上述规定距离。

由此,能够以简单的结构实现使盖120沿规定方向至少移动规定距离的机构。

在本实施方式中,驱动机构500具有施力机构,该施力机构配置于框体主体110,以使盖120与框体108的规定面分开的方式施力。

由此,能够以简单的结构实现使盖120与规定面在垂直于该规定面的方向上分开的机构。

本实施方式的电子设备100具备:框体主体110,其构成收容电子部件的框体108中的规定面以外的部分;盖120,其构成框体108中的与规定面对应的部分,且能够相对于框体主体110装卸;以及上述盖120的开闭机构。

由此,在电子设备100中,盖120的开闭时的用户的便利性提高。

(其他实施方式)

以上,作为本公开中的技术的例示而说明了实施方式1。然而,本公开中的技术不限定于此,也可以应用于适当进行了变更、置换、附加、省略等的实施方式。

于是,以下说明其他实施方式。

在实施方式1中,锁定构件540以及施力构件530被板簧560向上方(盖120侧)施力。然而,锁定构件540以及施力构件530也可以被螺旋弹簧向上方(盖120侧)施力,而非板簧560。另外,操作构件520被螺旋弹簧570向第一位置侧施力,但也可以被板簧施力而非螺旋弹簧570。

在实施方式1中,驱动机构500由锁定构件540、施力构件530、移动构件550、板簧560等构成,但不限定于此。在本公开中,驱动机构500只要能够实现下述事项,就也可以是其他结构,所述事项是:在盖120装配于框体主体110的状态下操作构件520相对于框体主体110位于第一位置时将盖120锁定,以使盖120不向规定方向移动,在盖120装配于框体主体110的状态下操作构件520相对于框体主体110移动至第二位置时,(1)解除对盖120的锁定,(2)使盖120向规定方向至少移动规定距离,(3)使盖120与规定面在垂直于该规定面的方向上分开。

在实施方式1中,电子设备100是平板型计算机。然而,本公开的盖的开闭机构当然能够广泛应用于具备框体主体和盖的数码相机、摄像机、便携电话机、智能手机、电子游戏装置等各种电子设备,所述框体主体构成收容电子部件的框体中的规定面以外的部分,所述盖构成框体中的与规定面对应的部分且能够相对于框体主体装卸。

如以上那样作为本公开中的技术的例示而说明了实施方式。为此提供了附图以及详细的说明。

因此,附图以及详细的说明所记载的构成要素中不仅包括必需的构成要素,还可能为了例示上述技术而包括非必需的构成要素。因此,不应该以这些非必需的构成要素记载在附图、详细的说明中为由而直接认定为这些非必需的构成要素是必需的。

另外,上述的实施方式用于例示本公开中的技术,因此可以对实施方式进行各种变更、置换、附加、省略等。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公开能够广泛利用于具备构成收容电子部件的框体的规定面以外的部分的框体主体和构成框体的与规定面对应的部分且能够相对于框体主体装卸的盖的电子设备。

附图标记说明

100电子设备;

100a第一主面;

100b第二主面;

100b后侧部;

100f前侧部;

100l左侧部;

100r右侧部;

101显示部;

102操作开关;

103指示器;

104内盖;

105电池;

108框体;

110框体主体;

120盖;

121平面部;

122b后纵面部;

122f前纵面部;

122l左纵面部;

122r右纵面部;

123侧部凹部;

124后部突起;

125前部凹部;

127第三突出部;

128第二突出部;

129第一突出部;

130侧部罩;

140框架;

141b后纵面部;

141f前纵面部;

141l左纵面部;

141r右纵面部;

142后部凹部;

143侧部突起;

145前部突起;

146上表面部;

146a第二开口;

146b第一开口;

147侧面部;

147a开口;

500驱动机构;

510壳体;

520操作构件;

520a纵面部;

520b横面部;

520c第一贯通孔;

520d第二贯通孔;

530施力构件;

530a突出部;

530b臂部;

530c旋转轴孔;

540锁定构件;

540a突出部;

540b臂部;

540c旋转轴部;

540d中间突出部;

550移动构件;

550a突出部;

550b臂部;

550c旋转轴部;

550d卡合轴部;

560板簧;

560a第一施力部;

560b第二施力部;

560c基板部;

570螺旋弹簧。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